重慶大廈是一個令許多香港人卻步的地方。這里有幾則從中文博客和聊天室摘錄的典型評論:“我每次路過(重慶大廈)都好緊張......總覺得自己進去就會迷路或者被人綁架”。[1]“我也不是不敢去的,里面好像有許多色狼流氓”。[2]“我看見一群黑人,印度人站在一幢大樓前,我抬頭一看‘重慶大樓’,真如傳說中那樣真的是黑成一片,因為全是一團黑的人在里面”。[3]“今天我和同學去吃咖喱,是我第一次去重慶大廈,好似去了另外一個國度。咖喱還不錯,但是我剛進去還是很怕......因為爸爸警告過我不要進去”。[4]如以上評論所指,一些香港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重慶大廈感到興趣主要是為了光顧數間位于高層的半時尚咖喱餐館,不過更多的人甚至害怕走進這幢大廈。
這種對重慶大廈感到害怕的心里可以延伸至香港地區以外——在許多來自發達國家的評論家之間也很顯而易見。以下極端化摘自某些歐美記者在網絡上的文字:
有在亞洲背包旅行的孩子們的家長最擔心害怕的事,重慶大廈都集齊了......世界上其中一個最錦繡繁華的城市,卻有這樣一個藏污納垢和人龍混雜的廉價住處,更不用提它里面有多少潛在的火警和健康問題了。[5]
重慶大廈是唯一一個地方我能在一個戴眼鏡的喀什米爾老板的手里同時買到性玩具、周杰倫的盜版音樂光盤、以及一本全新皮質封面的可蘭經,他可以用任何五種不同的貨幣為你找零錢。我還能在重慶大廈的走廊過道和樓梯間,買到飛往孟買的打折機票、兩千支Tag Heuer牌子的偽劣手表、或買一塊能無限分鐘致電尼日利亞的拉格斯的手機卡......你會消失在這里。[6]
重慶大廈為背包旅行的人提供非常廉價的住宿,同時也是許多非法活動的隱身之所,包括非法逗留的人。這是個罪惡滋生的溫床,毒品交易、性交易等等,所有世界上的丑惡行徑你都能在重慶大廈找到......個人來說,我只去那里吃咖喱。[7]
重慶大廈的昭彰惡名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它曾經是許多西方嬉皮士和背包客的逗留地。80和90年代初,這個惡名繼續蔓延,一九九四年王家衛拍攝《重慶森林》,講述了發生在重慶大廈的后現代愛情故事,再次加強了大廈的黑暗象征,扭曲了其真實面貌。實際情況是,香港華人在90年代初一般不會來重慶大廈,即使到了那種地方也不可能有電影里所表現的行為。然而,這部電影準確地抓住了那個年代重慶大廈的面貌特寫,而這種惡名至今仍然延續著,主要因為后續不停有大批南亞和非洲來的人來到重慶大廈,在有點種族主義的香港華人與某些發達國家的人眼里,與那些來自窮國的通報打交道還真是讓人為難。
許多香港和發達國家的人對重慶大廈感到害怕的最大原因是,這大批來自發展中和落后地區的人士來香港準備搶奪一些財富。以上所征引的文字夸大了重慶大廈的危險性——有些香港警察向我坦白,重慶大廈比起許多其他同樣大小的本地樓宇犯罪率少得多,因為重慶大廈位于中央并且經常有保安和警察出沒。它仿佛是一個來自發展中地區的外星孤島,降落在香港的中心地,這才是令人畏懼之處,而并非什么犯罪問題。這也是我為什么將此書取名為“世界中央的貧民窟”。
貧民窟一詞的一般定義是“由于社會、法律、經濟壓力的原因,一群少數民族集中居住在城市中的一個地區”。[8]然而,重慶大廈只是一幢大樓而非地區,其中的居民也不僅僅屬于一個少數民族,而是包括了各種各樣的民族背景的人。當然,重慶大廈在某種意義上也算是貧民窟,特別是其居民都是非白人和非香港華人的少數民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被香港的主流經濟排除在外,本地人由于對發展中地區所知甚少而產生懼怕,所以重慶大廈也因社會歧視而被隔離開來。對許多像上文引述過的人來說,重慶大廈是香港社會的他者。而對居住在世界上一個最富裕社會的本地人來說,重慶大廈就如香港的一顆“黑色的心臟”。
可是重慶大廈如果被看作是一個貧民窟,它也算是不典型的貧民窟了。大廈中多數人作為低端全球化的工人和零件,其生活樣貌還是十分資產階級的,他們代表了南亞和非洲發展中國家的努力奮斗中的中產階級。香港人或許覺得重慶大廈是一個連地獄都不如的危險之地,有一些來自住宿的游客說不定也這么想,但是對于許多工作生活在大廈里的人來說,“世界中央的貧民窟”是他們希望之光,是逃離發展中地區的窮苦生活和通往錦繡前程的機會。在重慶大廈工作或做買賣的南亞人及非洲人,不論有什么宗教信仰,穆斯林、印度教徒、錫克教徒,福音基督教徒,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活脫脫地體現了出來——努力工作,努力賺錢,加上多多少少的運氣,一定能讓他們買上往幸福之號的票。[9]
但究竟為什么重慶大廈這樣一個“世界中央的貧民窟”,一個位于香港的發展中國家孤島,會存在于世上呢?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個答案:第一,這座大廈價格低廉;第二,對發展中國家居民來說,香港是容易進入的地區;第三,中國南方漸漸成為制造業為主的重要地區。
重慶大廈仿佛是一個讓我們觀察世界和其中交流相聯的濃縮環境。在這樣的彈丸之地,各種有如此多樣的族群和多層次的文化交流——從談生意到哲學探討,從印度煎薄餅到性,各種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談天說地。世界上實在找不到與重慶大廈相似的地方了,只有它能在很小的空間里集中表現出低端全球化的特點。我們需要了解重慶大廈和其中的人們,因為這幢大廈中的全球化本質上是世界上大多數人們所經歷著的全球化。到底重慶大廈中究竟發生了什么事情?不同社會背景的人是怎樣相處的?他們怎樣塑造各自全球化的生活?他們都去哪些地方?做什么事情?他們的跨國綠城、技巧和方式是什么樣的?他們如何理解自己的跨國生涯?這本書將一一解答這些疑問。
1.IrisC’s Flickr page, “Chungking Guesthouse”, February 4, 2008, http://www.flickr.com/photos/pahud/2242268104/ (accessedMarch 6,2009).
2.Li-jing Zhu, Annie Gu’s Blog, Chungking Mansions, June 28, 2008, http://anniegwj.space.live.com/blog/cns!503FF852A409141B!7073.entry (accessed March 9, 2009 ).
3.C.C.Chiou’s blog ,Chungking Building/ Complex, June 16,2008, http://blog.udn.com/minfengchiou/1963100 (accessed March 6, 2009).
4.Lailing, “Chungking Mansion,”2007, http://lailing.motime.com/post/661599/重慶。大廈(accessed March 7, 2009).
5.Hamish Mcdonald,” Vice HQ Gets Facelift , but It’s Only Skin Deep,” Age, May 11,2005,http://www.theage.com.au/news/World/Vice-HQ-gets-facelift-but-its-only-skin-deep/2005/05/10/1115584956620.html (accessed September 27,2007).
6.Karl Taro Greenfield, “Hope and Aqualor in Chungking Mansions,” World Hum,August 13,2007,http://www.worldhum.com/features/travel-stories/hope_and _squalor_at_chungking_mansion_20070813/ (accessed September 27,2007).
7.Anonymous comment on Gossip Cafe, July 11,2002,http://www.securework.com/hk/viewforum.php?f=3 (accessed September 27,2007;site now discontinued.)
8.Merriam Webster’s Dictionary , http://www.merriam-webster.com/ (accessed August 24,2010).
9.Weber 1976.
本文節選自《世界中心的貧民窟:香港重慶大廈》Gordon Mathews著,Yang Yang譯。紅出版文化平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