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臺灣中時電子報報道,朱立倫12月12日上午7時45分,在個人社群網(wǎng)絡臉書上,以“找回創(chuàng)黨精神、和人民站在一起”一文,宣布將參選黨主席,但不會角逐2016領導人選舉,臉書中朱立倫嚴肅地批判了市場經(jīng)濟、資本主義和憲政,他強調“失靈的市場經(jīng)濟與失能的政治體系導致國民黨必須付出慘痛的政治代價”,并進而具體地指出“市場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的黑暗面已在臺灣顯現(xiàn)”,他認為,現(xiàn)行的資本主義和市場經(jīng)濟已經(jīng)不能保證公平和正義,不能使財富分配更為合理,比如“近年來的高房價,十二年教育爭議”、環(huán)境遭到破壞等等。
因此他指出應“提出各種符合公平正義的財稅制度及法令規(guī)章,要把“長期重視經(jīng)濟成長的迷思”轉化為“追求有效率、更公平的分配”,主張“土地正義與環(huán)境永續(xù)”。
不僅如此,朱立倫還批判大陸公知們所傾慕和鼓吹的所謂臺灣“憲政”,他說,“十多年來的“憲政僵局”及失能的政治體系無法解決人民的問題。”為“打破憲政僵局”和“解決藍綠對立的局勢”需要“讓人民的力量進入體制內運作”,并認為“擴大青年參與,降低投票年齡到18歲;降低政黨門檻到3%;推動不在籍投票及檢討單一選區(qū)兩票制,應納入國民黨主張”。
作為臺灣國民黨高層,國民黨副主席都在批判反思市場經(jīng)濟、資本主義和憲政,然而反觀中國大陸,共產黨中央高層內部的一些極右翼人士卻仍在大肆鼓吹“市場經(jīng)濟”神話,還有一些人在打著所謂“為人民”或者“社會主義憲政”的旗號欺騙人民,極力在中國搞“和平演變”,妄圖一步步在中國推動資產階級的“憲政”。
另外,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博士生導師祝捷針對朱立倫“憲政僵局”也做了分析,他認為”考慮到朱立倫在國民黨內的特殊地位(唯一的“直轄市”市長)與可見前景,朱立倫的“憲政僵局”一說,是研判國民黨未來之走向,乃至于未來臺灣地區(qū)政經(jīng)走向的重要觀察點。”以下附《朱立倫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 臉書全文》和祝捷文章《朱立倫“憲政僵局”論劍指何方?》
附1,朱立倫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 臉書全文
找回創(chuàng)黨精神和人民站在一起
11月29日國民黨空前潰敗,民眾用選票發(fā)出怒吼,證明我們的路線和施政都應痛定思痛,徹底檢討。
經(jīng)濟與兩岸本來是國民黨的優(yōu)勢,但執(zhí)政六年多來,民眾卻普遍感受到荷包縮水,財富分配嚴重不均。失靈的市場經(jīng)濟與失能的政治體系導致國民黨必須付出慘痛的政治代價。兩岸交流和平互利本是民眾所期待的,但因分配的扭曲,特權的疑慮,加上少數(shù)臺商回臺后的惡劣行徑,加深了民眾對我們的不滿。近年來的高房價,十二年教育爭議,食安事件等,更讓民眾不安,喪失對當局的信心。
身為國民黨的一分子,我責無旁貸也應負起所有敗選的責任,無權只指責別人,忘記自我檢討。在市政上應更貼近民意,用同理心解決民眾的困難,更用心努力去爭取更多市民的認同。
“你到底要不要選黨主席?”,這是國民黨慘敗后我每天必須面對的問題。當我想到孫中山建黨的理想與精神即將毀于我們這一代,我徹夜難眠。做為30幾年的資深黨員,我對國民黨有感情;生活在這塊土地上50多年,我對臺灣有牽掛。即使眼前艱難重重,我們都不應退縮。我們可以輸?shù)粢粓鲞x舉,不能輸?shù)粢徽麄€世代,唯有勇于承擔,大破大立,國民黨才能再起。
國民黨真的找不回孫中山所追求民有民治民享的精神嗎?公平正義的社會,新的進步主義真的不能在臺灣推動嗎?所有的答案都應該是否定的!
市場經(jīng)濟和資本主義的黑暗面已在臺灣顯現(xiàn),國民黨必須重建核心價值,提出各種符合公平正義的財稅制度及法令規(guī)章,使財富分配更合理;長期重視經(jīng)濟成長的迷思更應轉化為追求有效率、更公平的分配;青年世代只要肯努力,就應有成功的機會;土地正義與環(huán)境永續(xù)都應是我們的主張。
十多年來的“憲政僵局”及失能的政治體系無法解決人民的問題。唯有重建權責相符的制度,讓人民的力量進入體制內運作,才能打破“憲政僵局”,解決藍綠對立的局勢。提出“修憲公投”以“內閣制”取代現(xiàn)行的雙首長制已勢在必行。擴大青年參與,降低投票年齡到18歲;降低政黨門檻到3%;推動不在籍投票及檢討單一選區(qū)兩票制,都應納入國民黨的主張。
感謝新北市民給我再一次的機會,我非常珍惜,未來四年我會做好做滿。不會參選2016的臺當局領導人。為了臺灣民主的未來,在國民黨最灰暗的時刻,我
附2,祝捷:朱立倫“憲政僵局”論劍指何方?
“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敗,連累地方執(zhí)政板塊大幅縮水,也帶動黨內奪位紛爭又起。國民黨內的“人氣王”朱立倫于12月12日發(fā)表聲明,宣布放棄2016年臺灣地區(qū)領導人選舉,而直攻國民黨主席大位。朱立倫的聲明,毋寧是對國民黨自2005年來政經(jīng)政策及大陸政策的總檢討。在這份聲明中,“憲政僵局”一詞成為一大關鍵詞??紤]到朱立倫在國民黨內的特殊地位(唯一的“直轄市”市長)與可見前景,朱立倫的“憲政僵局”一說,是研判國民黨未來之走向,乃至于未來臺灣地區(qū)政經(jīng)走向的重要觀察點。
“憲政僵局”之對象,顯而易見是馬英九長達6年的“遵憲行憲”之路。臺灣地區(qū)在1990年至2005年,曾連續(xù)發(fā)動7次“憲政改革”,將制定于中國大陸的1946年“憲法”改造為適用于臺灣的“憲法”,“政府體制”、選舉制度、地方制度、基本政策等均被大幅度修改。而至2005年后,臺灣地區(qū)現(xiàn)行“憲法”至今未有任何修改。除去2005年第七次“憲政改革”時為再次“修憲”設定了超高門檻外,2008年后馬英九對“修憲”的興趣索然,也是重要原因之一。2008年5月20日,意氣風發(fā)的馬英九在他的第一個就職演說中,明確表態(tài):“遵憲與行憲比修憲更重要”。須知,當時國民黨手握臺灣地區(qū)立法機構113席中的81席,超過“修憲”所需的四分之三門檻,完全能夠以一黨之力獨立發(fā)起“修憲”。2009年2月22日,身兼臺灣地區(qū)“憲法學會”常務理事的馬英九,又在臺灣地區(qū)“憲法學會”年會上發(fā)表講話,再次重申“現(xiàn)階段遵憲、行憲應重于修憲”。雖然馬英九也曾提出在2010年后啟動“憲改小組”運作,但由于島內外各類事務的影響,“憲改”議題從未成為馬當局的政策主軸。
在位的馬英九一再強調“遵憲行憲”的重要性,而謀求上位的朱立倫則以“憲改”為旗幟,圍繞著“憲改”議題,國民黨黨內政爭再次隱然浮現(xiàn)。在馬當局時期,即便是民進黨也未曾明確提出“憲政僵局”這個詞,朱立倫顯然是讓“憲政僵局”李代桃僵,把馬英九施政之困和施政之怠,用“憲政僵局”做了個總結。朱立倫棄選2016,實際上已經(jīng)暗含著2016國民黨再次下野、臺灣地區(qū)三度“政黨輪替”的預估在內。如是,當選為黨主席的朱立倫必須帶領在野的國民黨對抗執(zhí)政的民進黨。因此,“憲政僵局”的時域也被朱立倫擴大至“十多年來”。這一時域的擴大,也表明朱立倫有意通過破解“憲政僵局”,尋找在野狀態(tài)下足以對抗民進黨之手段。
——“讓人民的力量進入體制內運作”,臺灣地區(qū)人民參與政治的途徑,除了“選舉”外,就是“公投”??墒牵m然臺灣選舉如火如荼,但“公投”卻從未成功。臺灣民間及反對黨多有“公投”聲音,但如“ECFA公投”、“服貿公投”等均未實施。體制內的辦法不能奏效,于是“反體制”的街頭運動就有用武之地。朱立倫著重提出“讓人民的力量進入體制內運作”,并視之為“打破憲政僵局”的不二法門,或許意味著朱立倫將更加倚重“公投”一招,又或許為2016年國民黨再次下野后制約綠營埋下伏筆。
——“以內閣制取代現(xiàn)行的雙首長制”,這是一個相當專業(yè)的表述。臺灣當局實行類似于法國的“雙首長制”,即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和行政機構負責人同為行政首長,但與法國之“雙首長制”不同的是,臺灣地區(qū)行政機構負責人之任免,無需立法機構同意,則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可以依個人好惡任命行政機構負責人。行政機構負責人之施政正當性因此并不來自于民意,而來自于領導人。由此,行政機構負責人實際上成為領導人之幕僚長和責任替身。執(zhí)政團隊有功,則功歸臺灣地區(qū)領導人,執(zhí)政團隊有過,則過歸行政機構負責人。2009年“八八水災”后的劉兆玄、本次“九合一”失利后的江宜樺,事實上都是替馬擔責。此種權責不對應、不統(tǒng)一,也是朱立倫所特別強調的。此外,由于行政機構負責人之任免,無需立法機構同意,則可能造成行政與立法分野之狀況,行政效能必然受立法機構牽制。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與立法機構多數(shù)黨不為同一政黨時是如此,如陳水扁執(zhí)政八年間;在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與立法機構多數(shù)黨為同一政黨時,如領導人黨權不彰,也是如此,如馬英九執(zhí)政期間。朱立倫推出“內閣制”這一立法機構多數(shù)黨組織行政機構的政治體制,一是“替民做主”,呼吁摒棄臺灣社會詬病之“雙首長制”,二是用“雙首長制”之弊暗諷馬英九“有權無責”,三也是為日后國民黨在占據(jù)立法機構多數(shù)的情況下,至少能保證一席行政機構負責人而做準備。
——降低投票年齡到18歲。臺灣地區(qū)“選舉法”規(guī)定,年滿20周歲的臺灣地區(qū)居民可行駛選舉權。此一規(guī)定,事實上將大量在校青年學生排除在外。而青年學者恰恰為“反服貿學運”及以前臺灣地區(qū)歷次“學運”的主力。將投票年齡放低至18周歲,一則能開拓民意反饋管道,呼應“讓人民的力量進入體制內運作”的主張,讓青年在體制內有表達意見之渠道,避免或減少新的街頭學運,二能以此回應,向臺灣公民運動的參與者表明與馬切割的態(tài)度,三也是取悅青年選民,改善國民黨選民結構偏老的結構,為日后選戰(zhàn)做好預備。
——“降低政黨門檻到3%”、“推動不在籍投票”、“檢討單一選區(qū)兩票制”。此三項選舉制度之改革,則是朱立倫“和各方稀泥”的體現(xiàn)。“降低政黨門檻到3%”,至少讓一眾小黨有了在立法機構中分得一席的機會,不至于完全淪為藍綠對決的看客,同時也回應了民進黨的類似主張。“推動不在籍”投票,則取悅了對臺灣選情有特殊影響力的臺商群體。檢討單一選區(qū)兩票制,更是希望借此改變藍綠高度對立的選制基礎。每一主張都非無的放矢,朱立倫在此用心可見一斑。
值得注意的是,朱立倫破解“憲政僵局”的主張中,有一些亦為民進黨近年來有關“憲改”之觀點。如實行“內閣制”、降低投票年齡、降低政黨門檻等。這似乎也表明了朱立倫在“憲改”問題上,走上了“不是民進黨的民進黨路線”。如果朱立倫成功當選國民黨主席,則藍綠兩大政黨在“憲改”議題上達成共識可能性加大,臺灣地區(qū)的第八次“憲政改革”亦有可期。如第八次“憲改”成功,島內政局將更加復雜,決策中心將出現(xiàn)多元格局,這至少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增加了若干變數(shù)。
不過,朱立倫對“憲政僵局”的破局,至少有一項與民進黨是不同的,那就是沒有試圖通過“憲改”,更改臺灣的“國家認同”。兩岸具有根本法性質的規(guī)定,對于“一個中國”框架的規(guī)定與認同,已經(jīng)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最可倚重的法律資源。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史無前例地提出“運用法律手段捍衛(wèi)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增進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認知”。在臺灣政局即將發(fā)生風云大變之時,只要緊緊抓住兩岸各自規(guī)定對于“一個中國”框架的認同,并善于運用這一法律資源,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即便偶有波折,也是“大江東流擋不住”!(本文作者為武漢大學兩岸及港澳法制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博士生導師)
不能棄而不顧,必須參選黨主席,無論未來人民選擇讓國民黨執(zhí)政或在野,我們都必須和人民站在一起,堅持公平正義,找回民有民治民享的創(chuàng)黨精神。(本文綜合自中新網(wǎng)、華廣網(wǎng)等)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