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新大眾哲學》主編王偉光致辭。本網記者 朱高磊/攝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呂莎) 9月26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的“《新大眾哲學》首發式暨出版座談會”在京召開。
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新大眾哲學》主編王偉光,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黨組書記蔣建國,中央編譯局局長賈高建,《求是》雜志社社長李捷,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高翔出席出版座談會。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黨組成員李培林主持首發式及座談會。
王偉光在會上致辭。蔣建國、李捷、賈高建發表講話。國防大學教授夏興有,中央黨校校務委員、科研部主任梁言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主任佘志遠,《光明日報》副總編輯沈衛星,人民出版社社長黃書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趙劍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黨委書記王立民,北京大學教授豐子義,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毛衛平等在會上發言。
邢賁思、楊春貴、汝信、李慎明、周文彰、徐崇溫等著名學者也出席了出版座談會。
來自中宣部、中國社科院、中共中央黨校、國防大學、教育部、北京大學、光明日報等理論研究部門的50多位專家學者與會。
座談會上,與會代表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對《新大眾哲學》的精神內涵、主要特點、時代價值等進行了研討與座談。
《新大眾哲學》由王偉光教授主編,人民出版社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出版。全書共分七篇:總論篇、唯物論篇、辯證法篇、認識論篇、歷史觀篇、價值論篇和人生觀篇,每一篇都對應著相關的哲學主題,從不同的角度和領域解答了新的時代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人們在實際的生產和生活中面臨的各種理論和現實問題。
中國共產黨人自成立以來,就一直致力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20世紀30年代由艾思奇撰寫的《大眾哲學》可謂經典中的經典。作者以簡潔曉暢的語言,淺顯生動的事例,娓娓道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進行了系統的介紹和闡明,其寫作方法新穎,內容通俗易懂,開通俗哲學寫作之一代風氣,在歷史上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與時俱進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品質。在國際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今天,以當年“大眾哲學”的方式解釋、解答、解決新的時代問題,是實踐的新需要、人民的新期求、黨和國家的新要求。因而,《新大眾哲學》可謂應運而生。自2010年7月起,中國社會科學院承擔了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新大眾哲學》的編寫任務,王偉光教授擔綱主編。課題組成員本著崇高的使命感和極強的理論自覺性,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立足時代特點思考和回答各種時代難題和大眾疑惑,歷經四個春秋的辛苦耕耘,終將研究成果奉獻于世。
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與人們的現實生活并不遙遠。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科學。《新大眾哲學》努力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進程,凸顯新世紀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和大眾化的時代印記和特征。《新大眾哲學》努力回應當代國內外流行的各種哲學社會思潮,認真剖析令人們迷惘、困惑、辨不清是非、找不到理想的追求和前行方向的錯誤思想,在吸取先進思想文明的基礎上,向世人證明馬克思主義哲學始終是人民群眾認識和改造世界、追尋幸福最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新大眾哲學》力圖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涌現出的新經驗,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中國經驗,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新鮮經驗做出世界觀方法論層面的哲學闡釋。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新大眾哲學》不僅努力在理論層面上向人們展示哲學的全貌,更重要的是努力向讀者闡明“學哲學”之后怎樣“用哲學”,實現世界觀與方法論的緊密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力量也正體現在其對實踐的指導作用上。《新大眾哲學》盡可能地緊緊抓住最緊迫、最現實的相關實踐問題,聯系實際進行發揮和引申,力爭幫助讀者理解特定的哲學理論和方法,明確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群眾觀點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馬克思說:“理論一經掌握群眾,就會變成物質的力量。”《新大眾哲學》的編寫宗旨正是為了讓廣大群眾在新的時代增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解和運用,力圖達成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人民群眾的合而為一,堅定人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實現共產主義的信心。它不局限于傳統的哲學教科書體系,不過多講究專業的哲學學術規范,不追求繁瑣嚴密的抽象哲學論證;同時,在表達方式上,力戒教科書式的照本宣科,力求適應大眾的新要求,使用平實質樸、生動活潑的表述分析并解疑當代普通大眾的思想困惑,努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夯實哲學思想基礎。
《新大眾哲學》是在黨中央的親切關懷、群眾密切關注的情況下完成的,體現了黨中央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心聲。《新大眾哲學》的每一個字符都凝聚著作者的心血與精力。《新大眾哲學》的出版,向世人展示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探索方面的新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近年來廣大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研究方面的進展。《新大眾哲學》的出版必有益于人們學習、研讀、應用馬克思主義哲學,鼓舞人民大眾踴躍投身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偉大事業。
《新時代 新使命 新大眾哲學》
圖書基本信息
作 者:王偉光主編
出版單位: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4年9月(1版1次)
主編簡介
王偉光,教授,哲學博士。中共十八屆中央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組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咨詢委員會委員、首席專家,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理論與實踐等。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副校長。出版學術著作40余部,在國家級報刊上發表論文500余篇。代表作有《利益論》《社會矛盾論》《王偉光講習錄》《王偉光自選集》《哲林漫步》《社會主義通史》等。榮獲國務院頒發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榮譽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內容簡介
《新大眾哲學》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從總論、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價值論、人生觀七個方面圍繞新時代的新問題展開了哲學詮釋。全書接續了艾思奇《大眾哲學》的風格——緊扣時代脈搏,密切聯系中國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道理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的筆法、貼近大眾的語言,通俗而生動地表達了出來,很好地將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提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加以分析與闡明,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化、中國化和大眾化。
《新大眾哲學》前言
20世紀30年代,著名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艾思奇(1910—1966年)寫過一部膾炙人口的《大眾哲學》(最初書名為《哲學講話》)。該書緊扣時代脈搏,密切聯系中國實際,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道理以生動活潑的形式,深入淺出的筆法,貼近大眾的語言,通俗而生動地表達出來了。《大眾哲學》像一盞明燈,啟蒙了成千上萬的人們走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道路。
光陰如梭,《大眾哲學》問世迄今已逾八十年。八十年在人類歷史上只是短暫的一瞬,但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們卻經歷著滄桑巨變!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科學技術發展一日千里,全球化、信息化浪潮洶涌澎湃,工人階級和社會主義運動勢不可當,當代資本主義內在矛盾激化演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日新月異,人們的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歷史時代和社會實踐的顯著變化,呼喚新的哲學思考。以當年“大眾哲學”的方式對現實作出世界觀方法論的解答,寫出適應時代的“新大眾哲學”,既是艾思奇生前未竟的夙愿,更是實踐的新需要、人民的新期待、黨和國家的新要求。
今天編寫《新大眾哲學》,要力圖準確判斷和反映時代的新變化,進行新的哲學的分析。縱觀人類歷史發展的總體進程,我們的時代是資本主義逐步走向滅亡、社會主義逐步走向勝利的歷史時代。盡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早就敲響了資本主義的喪鐘,但舊制度的壽終正寢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試看當今世界,通過工人階級和勞動大眾的持續抗爭,資本主義不再那么明火執仗、赤裸裸地掠奪,而是進行生產關系與上層建筑體制的局部調整,運用“巧實力”或金融手段實施統治。資本主義不僅沒有馬上“死亡”,反而表現出一定的活力,然而其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導致的衰退趨勢卻是不可逆轉的;蘇東劇變之后,盡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但社會主義中國則以改革開放為主旋律蓬勃興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開拓,推動共產主義運動始出低谷。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競爭、較量、博弈正以一種新的形式全面展開。時代的階段主題由“戰爭與革命”轉向“和平與發展”,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揭示的整個時代的基本矛盾并沒有改變,人類歷史的新的社會形態終將代替舊的社會形態的歷史總趨勢并沒有改變,引領時代潮流的時代精神——馬克思主義世界觀方法論并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社會實踐的理性概括。作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基礎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需要重新審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及其關系,給大眾提供認識社會歷史進程和人類前途命運的新視野。《新大眾哲學》要準確把握時代變化的實質,引領大眾進行新的哲學認知。
編寫《新大眾哲學》,要力圖科學思考和回答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的新問題,賦予新的哲學的概括。科學技術已經成為“第一生產力”,全面、深刻地塑造著整個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高新科技的發展和應用,令世界的面貌日新月異。現代資本主義幾十年所創造的生產力,遠遠超過了資本主義幾百年,甚至人類社會成千上萬年生產力的總和。社會主義中國在與資本主義的競爭中,正在實現趕超式發展。盡管馬克思曾經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世界歷史理論”等一系列重要思想,但當今的科技創新和生產力發展,包括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全方位滲透影響,仍然提出大量有待回答的哲學之問。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社會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實踐的思想結晶,需要對社會生產實踐和科學發展實踐提出的問題給予哲學的新解答。《新大眾哲學》要科學總結高新技術和生產力發展提出的新問題,提供從總體上把握問題、解決問題的哲學智慧,進行新的哲學解讀。
編寫《新大眾哲學》,要力圖深刻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涌現出的新經驗,作出新的哲學的概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事的一項“全新的事業”。改革已經引起了中國社會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關系和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一方面推進了經濟社會的飛躍發展,另一方面又帶來了新的社會矛盾。馬克思主義哲學理應正視人民大眾利益需求的重大變化,探索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的有效途徑,研究妥善處理復雜的利益矛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正確道路。《新大眾哲學》在回答重大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要對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鮮經驗予以世界觀方法論層面的哲學闡釋。
編寫《新大眾哲學》,還要力圖回應當代國內外流行的各種哲學社會思潮,給予新的哲學的評判。哲學的發展離不開現成的思想成果,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在批判地繼承人類一切優秀成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在批判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思想交鋒中發展起來的。人們在錯綜復雜的社會思潮沖擊下,常常感到迷惘、困惑,辨不清是非,找不到理想的追求和前行的方向。在這場“思想的盛宴”中,如何“尊重差異,包容多樣”,讓一切有益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文化充分涌流;同時,批判錯誤的哲學思潮,弘揚正確的哲學觀,凝聚社會共識,讓主流意識形態占領陣地,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容回避的歷史任務。《新大眾哲學》要在批判一切錯誤思想、吸取先進思想文明的基礎上,擔當起升華、創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使命。
時代和時代性問題的變化,現實實踐斗爭的發展,既為馬克思主義哲學提供了新的源泉,又不斷地對其本身的發展提出急迫的需求。對于急劇變化和諸多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經典作家沒有親身面對過,更沒有專門深入闡述過。任何思想家都不可能超越他們生活的時代,宣布超時代的結論。列寧說:“我們并不苛求馬克思或馬克思主義者知道走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的一切具體情況。這是癡想。我們只知道這條道路的方向,我們只知道引導走這條道路的是什么樣的階級力量;至于在實踐中具體如何走,那只能在千百萬人開始行動以后由千百萬人的經驗來表明。”〔1〕但歷史并不會因為理論的發展、理論的待建而停下自己的腳步。現實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創新充滿期待,人們期待得到馬克思主義創新的哲學觀念的指導。
《新大眾哲學》正是基于高度的使命感和理論自覺,努力高揚黨的思想路線的旗幟,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順應時代潮流,深入思考和回答時代挑戰與大眾困惑。《新大眾哲學》既不是哲學教科書,刻意追求體系的嚴密,也不是哲學專著,執著追求邏輯論證與理性推理;而是針對重大現實,以問題為中心,密切關注時代變化和形勢發展,注重吸收人類思想新成果,進行哲學提升、理念創新,不拘泥于哲學體系的框架,以講清哲學真理為準繩。在表達方式上,《新大眾哲學》避免純粹的抽象思辨和教科書式的照本宣科,以通俗化的群眾語言來闡述,力求通俗易懂、生動活潑,貼近廣大讀者的新要求,讓馬克思主義哲學“講中國老百姓的話”。
《新大眾哲學》立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真精神,從總論、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歷史觀、價值觀、人生觀七個方面圍繞時代問題展開哲學詮釋,力求將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提升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方法論的高度加以分析與闡明,在回答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的進程中,力爭推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化、中國化和大眾化。這是歷史賦予馬克思主義哲學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新大眾哲學》應當擔當的歷史重任和奮力實現的目標。或許,在這個信息爆炸、大眾興趣多樣化的時代,這套叢書并不能解決大眾所有的疑問和困惑,但《新大眾哲學》愿與真誠的讀者諸君一起求索,一道前行。
以上所述只是《新大眾哲學》追求的寫作目的,然而,由于《新大眾哲學》作者們的水平能力有限,可能難以達到預期。再者,《新大眾哲學》分七部分,且獨立成篇,必要的重復在所難免。同時,作者們的文字功底不夠扎實,文字上亦有不盡完善的地方。故懇請讀者們指教,供《新大眾哲學》再版時修訂。
注釋
〔1〕《列寧專題文集論社會主義》,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頁。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