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近日下發通知,取消了34個縣(市)的GDP考核,實行農業優先和生態保護優先的績效考評方式;一個月前,山西省公布了修訂后的縣域經濟考核評價辦法,取消了國定貧困縣“GDP”和“GDP增長速度”指標,36個縣因此卸掉了“GDP政績考核”包袱。
福建與山西兩省并不是孤例。此前,河北、寧夏、貴州等省份均宣布,取消貧困縣GDP考核,而重點關注貧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貧困人口數量減少等指標,并作為各級干部政績考核的重要依據。
糾正唯GDP政績偏向
近年來,GDP成了考核政績最核心的指標。一些地方政府為了盲目追求GDP,不惜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
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袁鋼明向南方日報記者表示,中國經濟已經走過了一個高速增長時期,并進入增幅放緩階段。此前“唯GDP論”的政績考核觀導致各地追求規模GDP,給當地經濟發展帶來很多弊病。
“這些重工業原材料消耗、能源消耗較多,并且需要大量投資,以擴大規模來實現產值收入的增長,這導致產出效率比較低,有實惠的凈收入比較少。”袁鋼明說。
實際上,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就明確指出,要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對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脆弱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取消地區生產總值考核。
7月27日,中央紀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編辦、監察部、人社部、審計署、國資委聯合印發了《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實施細則》,要求不能簡單地把經濟增長速度作為干部提拔任用的依據,給“唯GDP論英雄”再添“緊箍咒”。
“這反映出新一屆政府對地方政績考核方式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薛鶴翔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難度較小的限制開發區域和生態涵養區進行GDP考核取消試點,并有望在將來全面鋪開。
摒棄粗放型GDP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雪松接受采訪時也表示,由于每個地區的自身條件和稟賦并不一樣,一味追求達到某個經濟增長率,就容易造成環境破壞、資源過度開發和債務增長等問題。在他看來,根據不同地區設置不同的考核指標,對部分地區取消GDP考核,這種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的做法值得肯定。
不過,“不唯GDP論英雄”并不意味著“不要GDP”,而是要綠色的、可持續發展的GDP。袁鋼明解釋,目前地方政府需要舍棄的是規模GDP,而需要爭取產值率、凈產值更高的GDP,比如第三產業等。
袁鋼明介紹,伴隨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傳統產業所面臨的環境空間、投資空間、市場空間越來越小,地方政府也迫切需要發展新興產業來進行替代。“若想走新的發展道路,必須要有技術和知識支持,需要的是高素質人才。”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