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wǎng)北京11月27日消息(記者李文蕊 通訊員原梓峰)今年87歲的竇珍老人被親切地成為“掃橋爺爺”、“鐵橋衛(wèi)士”,在北京右安門萬芳橋西側(cè)有一座橫跨鐵路的過街天橋,因為解決了群眾繞行的困難也被稱為“連心橋”。2002年開始,家住離橋200米遠的竇珍老人自帶工具,清理橋面衛(wèi)生,一干就是11年。11月25日上午,老人在掃橋時不慎墜落身亡,次日一早,居民自發(fā)將一大束白色的百合花放置在橋欄的拐角處,紀念這位被廣泛贊頌的右安門文明之星、北京榜樣、中國好人。
堅守
老人是北京市供電局一名退休司機,他所居住的翠林三里社區(qū)與三環(huán)路之間有一座鐵路過街天橋。從2002年開始,每天上午和下午,老人提著掃帚、簸箕和抹布,來到“連心橋”,邁上196級臺階,開始打掃衛(wèi)生,風雨無阻,從沒間斷過。老人生前曾告訴記者,開始掃橋時候用市場買來的掃帚,年齡一大,腰、膝蓋和后背都受不了,就接長了掃帚柄,就這樣,掃帚與老人共同成長。
除了浮塵、雜物外,老人還用自帶的小鏟子清理小廣告,生前老人告訴記者,小廣告清理起來比別的垃圾費時間,得先用水捂一會,再用鏟子鏟掉,有的還的用指甲摳掉。同住20號樓的吳女士說,老人性格幽默,健康開朗。他還自編了掃橋順口溜:“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清掃大橋,鍛煉身體;生命不息,守橋不止。”每天打掃天橋時,老人把它當做小曲哼唱。
意外
11月25日上午,老人出來遛彎走到橋上,大約11點半,他家的保姆接到聽說老人墜橋后跑到現(xiàn)場,此時,竇珍老人已趴在地上。目擊者說,當時老人臉色煞白,但面容安詳,像是睡著了。老人墜在橋下的工地里。工人張先生回憶,上午10點不到,他聽到“咚”一聲,跑過去一看,老人趴在地上已不能動彈,他趕緊報了警。警察、救護車趕到現(xiàn)場后,確認老人死亡。“聽人說,他是要夠什么東西,還是看什么東西摔下來了。”
下午,翠林社區(qū)居委會書記田女士介紹,警察勘查認定是意外,“家屬也無異議。”趕來的老人的女兒隨后被兩名女子攙扶著,一步一頓走進工地。直到下午3點15分,老人被抬上殯儀車。提及竇珍,社區(qū)居民只用兩個字形容——好人。“就那掃橋的事,一天兩天還行,他干了11年,不為名利,誰做得到?”
遺憾
11月26日一大早,在老人“工作“了11年的鐵路過街橋上插著一大束白色的百合花”。據(jù)了解,這是跟竇珍老人同住20號樓的居民自發(fā)買來鮮花并放置在橋上的。今年以來,社區(qū)居委會陸續(xù)安排志愿者接過老人的掃帚,代替老人繼續(xù)將橋掃下去,并準備于近日舉辦“竇珍志愿者服務隊掃橋交接儀式”。令人惋惜的是,沒等到儀式這天,老人就先走了。
竇珍老人生前是所在翠三社區(qū)的志愿者,曾經(jīng)兩次被評為右安門街道“文明百佳”之“志愿者服務之星”;2012年被評為豐臺區(qū)“最美豐臺人”,并入選2012年度“中國好人榜”。原定于29日舉行的義務掃橋交接儀式,因為老人的離世不得不暫時推延時間,但翠三社區(qū)黨委書記田彬說,活動一定要搞,老人的掃帚肯定有人接,老人的精神也一定傳承下去。
附文1:
2012北京榜樣候選人:竇珍
主題:《百姓生活故事》——橋
時間:2012年6月14日
解說:走進85歲的竇珍老人家里,室內(nèi)的陳設都很簡樸,唯獨一樣,掃帚特別多。
竇珍:往里頭看,旮旯里掃帚一堆。
記者:都是您使剩下的?
竇珍:不是,都還能拿出去使,這是自己的笤帚。
記者:輪著使。
這是您平時拿的工具?
竇珍:對對對。
解說:拿上掃帚、簸箕、麻布,竇珍老人不是打掃自家的衛(wèi)生,而是走出家門,來到離家不遠的鐵路橋,一邊跟記者聊天,一邊開始清掃這座他心愛的橋。
記者:這橋不小啊?
竇珍:120米寬,底下六個鐵道,走六趟火車。
記者:這夠高的。
竇珍:五節(jié),每節(jié)19個臺階,95個臺階。
記者:您太熟悉了。
竇珍:數(shù)遍了,數(shù)夠了。
解說:您看看,這天長日久,竇珍老人都有經(jīng)驗了,他還自制了專門的工具,就說這擦橋欄桿,他用的抹布都和一般的不一樣。
記者:這抹布也是您自己做的嗎?
竇珍:這是墩布。墩布沒那把兒,把這捆起來當抹布了,這當抹布老使,使不完。
解說:不光是抹布,老人還自制掃帚,自己招來些樹枝,中間捆上根長長的木棍,老人說,這樣的掃帚好掃瓜子皮,而且把兒長,比短掃帚可強多了。以前用短掃帚的時候,需要彎腰,會把膝蓋磨破,腰也常常很疼,除了禁用的大抹布和長把的掃帚,每天掃橋的竇珍老琢磨的門道還多著呢。
竇珍:擦的時候也有個規(guī)矩,逆行擦,這么著往上擦看得見,自行車推著下來了,趕緊給人靠邊讓人過去。
記者:怕耽誤人家,您想得挺周到。
竇珍:既然你做好事了,就是為了讓人方便,你給人擋道就不行了。
解說:掃完擦完這座橋,我們回到了竇珍老人家里,他給我講起了他跟這座橋之間的緣分。1999年,竇珍搬到了現(xiàn)在住的翠林小區(qū),那時候還沒有這座鐵路橋,兩邊居民往來常常都在鐵路上穿行,不小心被疾馳而來的火車撞傷的事故,發(fā)生了不是一次兩次,所以2000年這座橋建立起來以后,竇珍和他的鄰居們都很高興,都叫它連心橋。尤其是竇珍老人十分愛惜這座鐵路橋。
竇珍:有這個橋的時候,老伴就這屋里摔傷了,摔完了以后她臥床不起,靜臥60天,靜臥當中伺候老伴的時間有富裕,那時候這橋新建得,也沒有搞衛(wèi)生的人,自己找點活兒吧,所以這么著,在家里看家做飯照顧老伴,空余時間掃橋去,擦橋去。時間一長了,擦橋也成了習慣,習慣成自然了。
解說:那時候竇珍老人已經(jīng)75歲高齡了,他不顧自己年事已高,每天早晨五六點鐘就起床,下午三四點鐘再到橋上去一趟,一天兩趟又掃又擦,為的就是給大家創(chuàng)造一個干干凈凈的環(huán)境。可并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他的苦心。隨地吐痰的,亂扔瓜子皮的,還有自家寵物狗隨地方便的,都讓老人沒少費勁,可老人不抱怨,反而替這些人說話。
竇珍:經(jīng)常有狗屎狗尿,誰瞅著不煩哪,我不煩,我有我的理解,中國人的人心軟,慈心,老頭老太太走路都走不動了,他還牽著遛狗呢,為什么呢?養(yǎng)時間長了,都有感情,這些人都是善良的,我一直同情養(yǎng)狗的,所以看到狗屎狗尿了,我給處理完了我沒事了回家,我愛干什么干什么,他不行,牽著回了家還得管它吃,搞衛(wèi)生,還得伺候那狗。
解說:老人替那養(yǎng)狗的人說話,可有的那不自覺的人,倒嫌竇珍老人每天橋上橋下的忙活,怪礙眼的。所幸老人有心胸,從不跟他們計較。
竇珍:一不認識,也不知道是哪兒的,你跟他生什么氣,他說得不順聽的話,你一笑一樂,有的時候,歇會兒好不好,我說人各有志,就這一句話,人各有志,這是我的志氣,你管不著。
記者:您也不耽誤他的事,他干嗎對您這樣?
竇珍:要沒有你,往橋上哪兒,哪兒光滑,狗一臥,拿梳子給狗梳毛,弄得橋上哪兒都是,那狗毛沒法掃,所以這些人瞅你別扭。
解說:幾句難聽的話,老人可以不計較,可如果有更大的危險,就不是竇珍老人自己能夠解決的了。尤其他早上起得早,有時天剛亮,路上行人也不多,要真遇上那橫的、不講理的,老人也沒轍。所以他求助于社區(qū)居委會的書記。
竇珍:為什么我找他去了,過年,咱們老習慣,得了,初五都過了,初六了開張,咱也開張,去掃橋,有在橋上燒紙的,磚壓著紙,橋鋪的是塑料的,著火一燒,化了,跟磚連在一塊,我現(xiàn)起的,起完了這磚以后我找的書記,他說你放心,把這志愿的箍給你,你什么時候去掃橋,你就戴上出了什么事居委會負責。
解說:書記給了老人志愿者的紅袖箍,老人維持橋上的衛(wèi)生就更加名正言順。常在橋上往來,老人對這座鐵路橋前后的情況都非常熟悉,連心橋位于鐵道的上方,又是兩個街道的分割線,所以它的官吏維護一直沒有明確的歸屬,就這樣一個三不管的地方,2011年夏天,大于造成橋下積水嚴重,影響行人往來,這可把老人急壞了。
竇珍:這個橋由這邊上去了,那邊下去,到橋下頭,過不去,大水坑,我自己買了把鐵鍬,上哪兒挖土,墊水坑,墊不起了,挖了兩個大坑,也沒把水墊下去,后來這社區(qū),在這面碼了點磚,那是社區(qū)修的,后來我一瞅他碼磚,給我腦子啟動了,我找社區(qū)去了。
解說:自己也并不富裕的竇珍老人,拿出省吃儉用攢下的三千塊錢,在這段50米左右的土路上鋪上磚石,這段路再也不積水了。路旁的這座鐵路橋,每天迎送著上萬的居民進出南三環(huán),為了讓行人走得干凈舒心,已經(jīng)為這座橋付出整整十年的竇珍老人,不顧自己85歲高齡,還要堅持把掃橋進行到底。
竇珍:我什么都倒了,我這人不倒,我跟這橋耗上了,我干到底了,我說我開承包公司,
記者:您一人承包了。
竇珍:我大橋上掛一承包公司,承包公司的條件,內(nèi)容是“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打掃衛(wèi)生,鍛煉身體,堅持生命不息,絕不休息!”,我說我跟這大橋耗上了,死在這兒都高興。
附文2:
300多京城民眾集體默哀 向“掃橋爺爺”致敬
來源:中國新聞網(wǎng)
11月29日,300多名民眾頂著凜冽寒風,脫帽默哀,向87歲的“掃橋爺爺”竇珍老人緬懷致敬。圖為默哀現(xiàn)場。 曾鼐 攝
圖為民眾獻花現(xiàn)場。 曾鼐 攝
中新網(wǎng)北京11月29日(曾鼐)11月29日早上,北京市豐臺區(qū)連心橋旁人頭攢動。百合、雛菊、薰衣草插滿整座天橋,迎風招展;橋下,300多名民眾頂著凜冽寒風,脫帽默哀,向87歲的竇珍老人緬懷致敬。人群中,時不時能聽到輕微的抽泣聲,不少人默默地用衣袖擦試泛紅的眼眶。
竇珍,被親切地稱為“掃橋爺爺”。今年87歲的他,曾是北京市供電局的一名司機,退休后成為了熱心的公益志愿者。自2002年起,他每天義務清掃所住社區(qū)附近的過街天橋——連心橋,已有11年。
位于豐臺區(qū)右安門外的連心橋,是一座橫跨六條鐵道的鐵道橋,被視為附近居民出行的必經(jīng)之路。由于隸屬關系不明,橋面一直無人清掃。每天義務掃橋的竇珍,成為了連心橋的守護者,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缺了主角的交接儀式
今天,本應是個歡喜的日子。
竇珍老人所住的街道社區(qū),組建了一支“竇珍志愿服務隊”,原定于今天為竇珍舉辦一場特殊的“掃橋”交接儀式。然而,4天前,竇珍在清掃天橋時意外跌落,不幸身亡。今天缺少了主角的交接儀式,成為了一場特殊的哀悼會。
28日早上10點,300多名志愿者、社區(qū)居民等聚集在竇珍老人生前打掃了11年的連心橋邊。頂著呼嘯的冬日寒風,他們手持鮮花,摘下帽子,集體默哀1分鐘,緬懷老人。
默哀結(jié)束后,翠林三里社區(qū)和國家電網(wǎng)北京市電力公司的志愿者們,接過了“竇珍志愿者服務隊”的大旗。竇珍的兒子竇孟顯也是其中一員。
竇孟顯接過旗子說,父親是個普通的老人,一生辛勤簡樸,是家里的頂梁柱,更是自己永遠的精神支柱。他說,全家人既悲痛又寬慰,“爸爸掃了一輩子橋,直到最后,算是兌現(xiàn)了自己的承諾”。
28日上午舉行的“向竇珍老人學習,大力弘揚志愿服務精神”主題活動,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北京市豐臺區(qū)政府、國家電網(wǎng)北京市電力公司聯(lián)合主辦。
首都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韓龍彬動情地說:竇珍老人“把做好人當信仰,把做好事作追求”。他呼吁,緬懷老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從自己做起,做好事行善事,要讓好人有好報。最后,他深深鞠躬,祝愿“老人一路走好”。
傳遞正能量義不容辭
早上10點半,交接儀式結(jié)束后,人們陸續(xù)走上天橋,將手中的鮮花掛在橋上的鐵柵欄上。
自發(fā)的獻花儀式不失莊嚴神圣,除了耳邊呼嘯的北風,只能聽到“爺爺走好”的輕聲耳語;不少人用鐵絲將鮮花反復固定了很多次,生怕被風吹跑。
竇孟顯也帶著一束白花上橋,放在了父親墜橋的地方。他默默婉拒了所有采訪,只表示,自己走上橋后心情悲痛復雜。
手拿抹布、笤帚的志愿者們雖難掩悲傷,卻立即行動起來。有人掃地,有人擦扶手,有人蹲下用手將橋邊縫隙的垃圾撿出來。
身著藍色志愿者服的馬培思,是竇珍生前所住社區(qū)居委會的工作人員。她邊掃地邊說,竇珍老人樸實熱情,常到居委會聊天。馬培思也曾和老人一起清掃天橋,她指著自己的掃帚告訴記者:“爺爺并不用這個,他為掃橋自制了很多特殊工具。”
正在用抹布擦試天橋扶手的李燕麟不住地說:“太惋惜了”,她低頭邊干活邊說,要多干點實事,傳承老人無私奉獻的精神。
鄰里:好人一路平安
竇珍老人的家在連心橋北側(cè)的一處普通社區(qū)內(nèi),紅磚的六層小樓稍顯破舊。記者一路偶遇的鄰里街坊,提到竇珍老人都止不住話匣子。
楊麗珠與竇珍住在同一棟樓中,她告訴記者,從陽臺上經(jīng)常能看到老人拿著笤帚出門,十幾年如一日。她慚愧地說,自己也曾和老人一起掃橋,但由于要照顧孫子忙家務,沒有堅持下去。“他的精神,太讓人佩服和感動了,值得每個人學習。”
鄰居王秀容形容竇珍是個“實干的人”。她說,老人掃橋很認真,煙頭、果皮,小廣告都不放過。“他穿著很簡單,很樸素,但卻經(jīng)常為社區(qū)捐錢。”王秀容指著連心橋后的一條路示意記者,“這條路就是竇珍老人自己捐3000元修的”。
李躍住在竇珍老人的隔壁小區(qū)。她說,自己每天接兒子回家都能在橋上看見老人,“老人平日話不多,很低調(diào),但特別和藹,經(jīng)常逗小孩玩。”在聽記者說了今天的悼念活動后,她表示馬上要到現(xiàn)場去參與。
竇珍老人所住的翠林三里社區(qū)居委會主任全連生說,老人很幽默,由于經(jīng)常有人問他為什么掃橋,他就自編了一句順口溜‘分文不取,工具自理,打掃衛(wèi)生,鍛煉身體,生命不息,永不休息’。她說,在老人的帶領下,社區(qū)成立了多支志愿者服務隊,已超過200人,“我們要接過老人的掃帚”。(完)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