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煌:中國模式與社會主義
《紅旗文稿》2011年第18期
近年來,關于中國模式的話題成為了國內外關注的熱點。許多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中國模式進行了總結和研究。但對于中國模式與社會主義的關系問題,則研究得不多也不夠深入,甚至有人刻意回避兩者的關系。應該看到,中國模式是對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推進現代化建設成功經驗的總結,如果缺少社會主義的視角,中國模式的研究就不可能是完整的。
一、中國模式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偉大實踐的基礎上產生的
中國模式,實際上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的指引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結果。
中國模式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沒有改革開放就不會有中國模式。但是,中國模式的根基在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取得的偉大成就。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離開這個前提,就不可能有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偉大成就,中國模式就失去了根基。有人割裂歷史,認為中國模式是在改革開放過程中否定新中國成立后建立的傳統社會主義的社會制度和機制體制的基礎上形成的;甚至有人認為,中國今天存在諸多問題,是由于對過去傳統否定得還不夠,還不徹底。不可否認,舊有的體制、機制和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是改革的對象,也正是對其改革才形成了現在的制度、體制、機制和發展模式。但是,我們的改革是對新中國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而不是徹底拋棄,我們仍然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我們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發展模式也必然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模式。
在改革開放中形成的中國模式超越了傳統社會主義,但又沒有放棄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一是始終沒有放棄人民利益至上的社會主義立場,堅持最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最緊要的。二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又與時俱進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和時代特征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堅持了正確的社會主義發展方向。三是堅持從制度上不斷創新和完善社會主義,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制度,堅持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而沒有使社會主義虛化和空洞化。新形成的制度和體制機制構成了中國模式的堅實骨架。特別是引入市場機制,積極探索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相結合的途徑,既發揮了社會主義的平等優勢,又激活了社會的自由和活力,形成了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形成了中國模式與傳統社會主義模式特別是蘇聯模式的重要區別。
中國模式作為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一個重要的特點在于正確處理了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如何處理與資本主義的關系,在社會主義的歷史上曾經有過深刻的教訓。蘇聯模式曾經簡單地把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起來,故步自封,失去了學習先進的機遇,最后為歷史潮流所淘汰。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初期,也曾經長期處于封閉狀態,沒有處理好與資本主義的關系。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開闊了眼界,尤其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學習世界先進經驗的機會。外資的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管理經驗的引進,以及西方現代化經驗和理論成果的研究和消化利用,等等,成為中國模式的突出特點。在學習西方先進經驗中,中國汲取精華,剔除糟粕,沒有聽信資本主義的說教,沒有滑落到資本主義的泥潭,而是在社會主義的根基上形成、發展、強大起來。
中國模式最鮮明的特點就是市場經濟加社會主義。具體表現為:經濟上,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混合所有制和市場運行機制;政治上,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相結合;文化上,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靈魂,高舉社會主義的價值觀旗幟;社會建設上,堅持公平,把民生放在突出位置。
二、中國模式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模式
中國模式從其社會屬性來講是社會主義模式,但這一模式又是尚在形成和完善中的模式。
中國模式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和形成的模式。中國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礎上,經過新民主主義社會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盡管經過改革開放前近30年的艱苦奮斗,我們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體系,但是整體落后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改變。因此,我們的社會主義也只能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這一大的背景決定了中國模式一方面具有社會主義的性質,另一方面還不是“合格的社會主義”模式,還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的屬性還有待進一步開發。
中國模式還面臨著許多重大的難題。經過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快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但是我們的發展也面臨日益突出的問題,例如,資源環境的約束增強,貧富差距拉大,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結構不合理,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不足,等等。不解決這些問題,中國經濟的發展就難以持續。承認并正視問題一點也不會貶低中國模式的成就和偉大,反而有助于中國模式進一步健康發展。
三、堅持社會主義原則和前進方向是中國模式進一步成功的保障
對改革的爭論和反思從來沒有停止過。有人利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對改革的方向提出質疑,認為中國的改革已經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有人對改革的徹底性程度表示不滿,要求徹底拋棄社會主義的“外衣”,實現西方國家的市場經濟和政治民主。這兩種觀點都歪曲了對改革開放的認識,都不能正確總結中國模式。
中國模式能夠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堅持社會主義不動搖。中國模式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根本的依然是要堅持社會主義不動搖,牢固堅持社會主義的原則和價值觀,始終以最大多數人的利益為依歸,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落實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和階段,以進一步體現社會主義的優勢。沒有理論的堅定,中國模式的發展就可能迷失方向。中國模式的未來發展一刻也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指導,當前特別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轉化為實踐的碩果,凝結為中國模式的制度成果。
中國模式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就要把社會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社會主義理應更加關注社會問題。重視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主義的基本要義。有的學者認為,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改革和建設是成功的,但是在社會問題上,無論是教育、醫療衛生還是住房保障方面都是滯后的。在現實中,我們也可以切身感受到社會建設的落后與我們發展的成就不匹配。因此,補上社會建設這一課,應該成為中國模式完善的著力點,應該成為突出中國模式社會主義屬性的著力點。當然,這并不是說經濟發展不重要了,要轉移我們的工作中心了,而是說,要繼續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不動搖,堅定不移地走科學發展之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注重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統籌兼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社會建設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四、未來世界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系于中國模式的成敗
社會主義是人類的未來。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曾經說過:“我們要用發展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實踐,用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制度優于資本主義制度,讓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確實比資本主義好。”他還指出,到21世紀中葉,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不但是給占世界總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由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一種新的社會制度要戰勝舊社會制度,并取而代之,最根本的是要能夠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體現出更大的優越性。歷史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蘇聯模式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模式,曾經締造了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一定階段和一定意義上講,蘇聯模式是成功的。但這種成功并沒有持續下來。蘇東劇變使世界社會主義遭致前所未有的重大挫折,使社會主義陷入低潮。在關鍵時刻,鄧小平以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堅定信念向世人宣告:“中國的社會主義是變不了的。中國肯定要沿著自己選擇的社會主義道路走到底。誰也壓不垮我們。只要中國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堅持社會主義。我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充滿信心。”中國在這場危機中起了頂梁柱的作用,穩住了自己的陣腳。此后,中國社會主義不但沒有停滯和倒退,反而大發展, 成為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和希望所在。而這希望就在于中國模式的成功,特別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更證明了中國模式的活力和蓬勃生機。
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不會因為歷史暫時的曲折而改變。中國模式的成功賦予了社會主義新的生機與活力。中國社會主義模式的成功告訴世界,社會主義道路不僅可以實現國家的現代化,而且可以更好地造福人民。中國模式越來越引起世界的關注,越來越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一種模式最終的成功,不僅意味著本國的成功,也意味著能夠為世界帶來啟示。而一種模式對外的吸引力不僅在于經濟發展的成功,更在于能否占領道義制高點,在價值觀上為世界提供引導和支持。經濟的成功是基礎,價值觀的軟實力才是真正的力量所在。社會主義以人為本、人民利益高于資本利益的價值觀,是中國模式應該高舉的旗幟,是中國模式最終成功的保障,也是向世人昭示的人類未來的正確方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