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近代史上中國失敗最直接的原因就在于我們的軍事觀念的落后。19世紀下半葉日本在亞洲率先接受制海權觀念,大力擴張海軍,這導致中國1895年的失敗。20世紀初日本又注重制空權,中國在海上沒有制海權的情況下,在陸地又失去制空權,結果又是慘敗。而日本在太平洋被美國打敗也首先是從失去制海和制空權開始的。今天,中國經濟增長率和國民生產總值再次躍入世界前列,那么,在新世紀之初,如何避免重蹈前朝覆轍,及時制定面向海洋、注重制海權的國家安全戰略,保衛已取得的經濟成果,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中等水平的發達國家”,這的確是值得中國學人在讀史中認真思考的問題。
應該看到,大國興衰與制海權有著很強的聯系。從近代西班牙、英國到現代美國崛起并成為世界霸權國家的歷史變動中,人們發現:與中世紀不同,全球化時代的國家財富的增長與國家海權而非陸權的擴張是同步上升的。這是因為,海洋是地球體的“血脈”,因而也是將國家力量投送到世界各地并將世界財富送返資本母國的最快捷的載體。于是,控制大海就成了控制世界財富的關鍵。在資本全球化進程中,擁有海權的國家往往是擁有工業資本優勢國家,換言之,擁有工業資本優勢的國家,也往往是擁有強大海權的國家。自從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革命主導世界經濟潮流之后,海權就成了工業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助推器,是國家發展戰略極重要部分。一句話,沒有海權,國家就不能享有與其他世界大國平等地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的有保障的權利。
近代以來的世界政治說到底還是表現在海洋的大國政治,散兵游勇式的戰斗,只能起輔助作用。航母是現代大國發展的極重要的助推器。航母不僅僅是戰艦,它也不僅僅屬于海軍,它是一個集海陸空及一切最先進軍事技術為一身并在全球范圍具最機動性質的作戰平臺。它本質上是國家作戰力量——用蘇聯海軍元帥戈爾什科夫的話說就是“國家的海上威力”——而不僅僅是海軍單一兵種作戰力量的標志。其次,航空母艦是與經濟發展概念相聯系的因而具有攻勢性的軍事工具,而發展本身就是一種攻勢社會運動。現代國際關系史表明,沒有航母,國家在國際重大事件中,就不會有實質性的發言權力;沒有航母,國家就不能對影響國家海外利益安全的行為,在其初始階段實行制止;最后,對中國而言,沒有航母,中國日益卷入世界的巨大的海外利益就不會有實質性的保障,從而中國國內經濟就會因資源進口和利潤回流中斷而發生危機并由此阻礙中國崛起。
當然,中國海權的發展目標不應當是美國式的即海軍力量可覆蓋世界任何地方的無限海權。中國未來50年的國家發展目標是小平同志為我們制定的“中等發達國家”,與此相應,此間中國的海權還只能是有限海權,其覆蓋范圍主要限于中國臺灣及南沙群島等屬于中國主權范圍的海域。中國的海權并非海洋霸權。霸權是什么呢?霸權是一種壟斷性的國際權力而非權利,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惡霸行為。中國當然不想放火,只想為自己點一盞海權之燈。可這對霸權來說就不行,燈只能由它來點。因此中國必須為自己爭取本屬于中國的平等使用海上交通資源的權利。
大國天命,天佑中華。1949年,毛澤東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經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中國又一次在亞洲崛起。在這個背景下談“瓦良格”號航母下水,其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意義無論怎么估計都不為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