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達元:轉基因這條路如果走不通,怎么辦?
轉基因這條路如果走不通,怎么辦?
薛達元
摘要:短期內研制出增產的轉基因水稻還很困難。目前,增產的主要因素還是傳統育種技術,養(yǎng)活13億中國人的是雜交水稻和其他依靠傳統育種技術培育的品種,而不是轉基因。但現在農業(yè)科技研究方面的大部分經費都投到轉基因研究方面去了,這樣做,風險很大。傳統育種技術的路可能被堵死,最終影響的是我們每個人。13億人口的大國,特別在農業(yè)技術上應該均衡發(fā)展,而不是孤注一擲,否則,萬一轉基因這條路走不通,我們該怎么辦?
美國的主糧轉了嗎?
思考轉基因問題、特別是轉基因食品問題時,大國、尤其是這方面的先導大國的做法,中國應該借鑒。那么,美國的主糧是什么呢?確切的說應該是小麥,其實整個西方的主糧都是小麥,就像我們中國的主糧是水稻一樣。當然美國人也吃一點玉米,比如美國人常吃的玉米卷啊,類似這樣一些加工食品中就有玉米的成份。雖然美國食用的玉米也批準了轉基因,但玉米并不是它真正意義上的主糧,只是它的一個副食。美國真正的主糧還是小麥,美國人最常吃的是面包。但到目前為止,美國還沒有批準大量商業(yè)化生產轉基因小麥,盡管加拿大、美國等對轉基因小麥的研究早就開始了,而且它們的技術都比較成熟。至于歐盟國家,就更沒有批準轉基因小麥上市這一說了。你想連美國都不準轉基因小麥上市,歷來保守的歐洲怎么會允許呢。
轉基因水稻商業(yè)化生產要謹慎
轉基因水稻的商業(yè)化生產到底有多大風險,大家都很擔憂。盡管做了一些安全評估,但人們還是心里沒數。為什么呢?中國疾控中心下面有個營養(yǎng)食品研究所,是做安全評估這方面工作的。它具體是如何做安全評估的呢?它在評估轉基因水稻對健康方面的影響時,主要是喂白鼠三五個月的含Bt毒蛋白的轉基因稻米,如果沒有發(fā)生特別的問題,即老鼠的健康如果不發(fā)生問題,就認為相對安全。但對它的這種做法就有人質疑,認為時間太短了,盡管短時間內的評估好像沒有什么問題,將來呢?再有,老鼠和人始終是不一樣的。人會不會有營養(yǎng)結構、過敏或免疫等其他方面的問題?
當然,現在轉的這個Bt基因來自蘇云芽孢桿菌,我相信它還是比較安全的。因為Bt已經用了幾十年了,從1960年代開始,農作物中就在撒這種農藥。但是農藥可能因為下雨淋洗等原因,殺蟲效果比較差。后來就轉Bt的殺蟲基因,這樣整個植物體就相當于農藥,通過轉基因,植株終生表達,全身有毒,而且在整個生命周期內有效。對于這個Bt,人類因為至少使用了70年,所以比較熟悉。但是其他的基因呢?是不是也像Bt一樣有這么多年的使用歷史嗎?所以,每轉一個基因都要重新評估,而這需要時間。
至于評估一個轉基因作物商業(yè)化的風險,一般會從兩個方面進行,一個是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另一個是人體健康方面。遺憾的是,關于轉基因水稻在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的評估數據,以及人體健康方面的評估數據,我們并沒有看到。因為有關部門認為這是保密的,所以外人基本上看不到。數據不公開,這一點讓大家都很質疑主張轉基因水稻商業(yè)化的一些專家的結論。只是你們自個兒在說很安全,別人根本沒有依據來做判斷。加上注意到這些專家既是研發(fā)者,又是商業(yè)化參與者,還是評估的實施者,自然別人對于他們的獨立性以及評估結果就很容易質疑了,反對商業(yè)化也就很正常。
提高產量的轉基因水稻短期內還看不到
有人認為,如果從我國糧食安全的角度來考慮,利用轉基因技術是一個正確的方向。這種說法我并不完全贊同。
在解決糧食安全方面,轉基因技術可能潛在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到目前為止,轉基因與產量并沒有直接關系。為什么?現在轉基因的作用基本是在抗病、抗蟲或者耐除草劑方面,主要是節(jié)省人工。它對增產沒有直接的作用,只有間接的作用。例如,蟲害發(fā)生時,如果你不打農藥,那肯定要減產了。轉個抗蟲的基因,就不用打農藥了,當然也不會減產。雖然就蟲害而言,用轉基因控制,節(jié)省了人工成本,但是由于轉基因種子價格較貴,二者抵消后,可能只是省了打農藥的人工,因此,轉基因的經濟效益遠不像報道的那么大。
在目前情況下,糧食增產的主要因素還是傳統的育種方法。或者可以說,養(yǎng)活中國13億人口主要靠的是傳統育種技術,例如雜交水稻,而不是轉基因。當然,我們也不能排除下面的可能:在未來,轉基因技術有可能開發(fā)出優(yōu)良品種,使糧食產量能夠大大提高。再有,我們也不能完全排除另外的潛在效應,比如現在水稻的口感不好,在未來,我們找到了跟品質有關的基因,可以把它的口感改善。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這種增加產量或改善口感的轉基因水稻還沒有出現,而且,至少在短期內還看不到出現的可能。
傳統育種技術可能被堵死
如果不走或不主要走轉基因這條路,農業(yè)如何可持續(xù)?有學者認為生態(tài)農業(yè)是一條可行的思路。就健康而言,應該說它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少施農藥、化肥,同時又不像轉基因這樣存在很多未知的健康風險。但是生態(tài)農業(yè)也有它的問題,它在小規(guī)模種植的時候還可以,要是大面積種植就不一定行得通了。大面積種植,又不施農藥、化肥,如果有大量蟲害發(fā)生,你怎么辦?那時候,你是控制不了的。所以生態(tài)農業(yè)的種植方式,只能在小面積地區(qū),例如云南、貴州等山區(qū),小塊的,幾畝地推廣。同時,它對人工勞作方面的要求比較高,要求精耕細作。因此,生態(tài)農業(yè)提了這么多年了,真正要說推廣還是有困難的。
現在我們國家,農業(yè)科技研究方面的大部分經費都投到轉基因研究方面去了,這樣做的風險是很大的。我一直也在講,這樣做很可能會影響、傷害到我國傳統的育種技術。我們過去幾十年的農業(yè)增產,主要是依靠傳統的育種技術,而不是轉基因。其實,像抗病,用傳統技術,例如用育種的方法,基本上都可以解決。至于抗蟲,由于傳統技術對其比較困難,用轉基因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傳統技術中還有很多的空間,很多東西我們都沒有充分挖掘。你現在把很多經費都投在轉基因上了,大家都不重視傳統育種技術,結果就是傳統技術正在逐步萎縮?,F在,年輕人都不愿意干傳統育種技術,都去做轉基因了,因為后者有經費,受重視啊。在這樣的局面下,傳統技術的路被堵死了,至少舉步維艱。我們是13億人口的大國,特別在農業(yè)技術上應該均衡發(fā)展,政府政策制定不應該像賭徒那樣,孤注一擲,要么就贏個痛快,要么就輸個精光。萬一轉基因這條路走不通,我們該怎么辦?
(責任編輯:鄧守亮*)
● 薛達元,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首席科學家,國家環(huán)境保護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
* 本文據鄧守亮訪談錄音編輯而成,經作者審訂。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