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轉基因大豆對我省大豆產業沖擊淺談國內發展轉基因技術的必要性
作者:王小語
13年,中國大豆進口數量增加了38倍多。據海關統計,1996年中國進口大豆110多萬噸,之后大豆進口數量幾乎年年突破紀錄,至2009年,大豆進口數量達到4255萬噸,增加38倍多。
一、進口轉基因大豆沖擊龍江大豆市場
放量進口大豆直接導致黑龍江省大豆產業發展空間被壓制:大豆比較效益低于玉米、水稻、企業階段性開工、黑龍江的大豆產品市場份額不斷縮減。1996年黑龍江大豆、油廠生產的豆油、豆粕可以賣到南方沿海,2003年基本出不了河北,到2008年黑龍江大豆及產品基本就在省內打轉。而轉基因大豆憑借所謂“高油、低成本”優勢,不斷涌入中國大豆油脂壓榨市場,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統計數據:2005/06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740萬噸,占國內榨油消費總量20.85%,2006/07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580萬噸,占國內榨油消費量16.71%,2007/08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360萬噸,占國內榨油消費量9.42%,2008/09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200萬噸,占國內榨油消費量4.88%,逐年遞減,觸目驚心。國產大豆已經失去國內油脂壓榨市場份額。
回望中國大豆市場被進口轉基因大豆主宰的過程,可以清晰看到外資在產業博弈中的戰略布局。首先“引水入渠”,利用我國改革開放招商引資的優惠政策,在中國相繼投資建起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壓榨加工企業和飼料廠,并指導飼料企業使用豆粕做原料發展養殖業;其次“擴張產能”,利用資本優勢,涉足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榨油領域,不斷引導宣傳國際市場價格體系,越來越多的國內資本進入大豆壓榨領域,越來越多的壓榨企業在沿海遍地開花。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我國養殖業快速發展,對飼料需求不斷增加,以大豆產品豆粕為主要原料的飼料需求急劇增長,由于加工能力擴張,大豆原料供應不足,2004年大豆市場各方聯動炒作供應緊張題材,內資壓榨企業組團赴美采購大豆,并在歷史高價區簽下合同。合同簽訂后,美國農業部數據變臉,市場價格暴跌,國內油企面臨“毀船違約”,損失慘重,外資及時參股、控股,中國大豆的產業鏈條在加工環節被打斷。隨后,產業鏈從加工傳導到原料采購:沿海企業不斷增加進口大豆采購數量,2004年進口數量躍上2000萬噸臺階后,逐年增加,產品迅速占領市場。隨之,轉基因“優質、高油”的論調也隨著轉基因大豆的泛濫被接納。
通過咨詢大豆專家:轉基因并不會改變大豆品質,也不會提高大豆產量,大豆出油率不會因為利用了轉基因技術而發生改變,轉基因大豆只可以降低除草成本。中國著名大豆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蓋均鎰先生說過,“說轉基因技術能夠提高大豆產量,提高出油率,至少現在做不到”。而且國內高油品種很多,不比進口大豆差。制約龍江大豆出油率原因是混種混收和作業水平。由于我省內資企業在外資布局影響下基本是階段性開工,產業發展空間被壓制,難以引導農戶專品種種植,使我省原產大豆難以抗爭轉基因大豆。
二、轉基因技術與中國大豆產業發展沒有根本聯系
查詢資料得知:轉基因技術是運用科學手段從某種生物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將其轉入另一種生物中,使與另一種生物的基因進行重組,從而產生特定的具有優良遺傳性狀的物質。轉基因大豆就是在大豆的基因中植入一種抗“草甘膦”農藥的基因。利用轉基因技術可以改變動植物性狀,培育新品種,植入基因的“大豆”還叫不叫“大豆”?不知道。
比照進口轉基因大豆,我省大豆世界原產,生長在黑土沃野,綠色、天然、安全,有數千年歷史,早在《詩經》都有記載。對比南方省市,龍江大豆一季生產,沒有輪種,冬季土壤吸收養分,而且生長期長,大豆營養更加豐富;而國外轉基因大豆至今食用安全性爭議不斷,世界許多國家都限制食用。
假如我們換位思考下,如果黑龍江自主生產的是轉基因大豆,而進口的是世界原產的非轉基因品種,結果會是怎樣?結果會是,我們生產的轉基因大豆因安全性沒有確定滯銷,而進口的非轉基因大豆會賣到天價。轉基因技術與中國大豆產業發展沒有根本聯系,大豆只是一個載體,跨國企業通過進口大豆,使中國改革開發的具大成果、巨大經濟效益變成供養跨國資本在轉基因技術領域研發的資金來源,使其處于不斷領先位置,而從某種意義上,中國人變成了試驗品。
三、轉基因作物的潛在食品安全風險
轉基因作物是人工制造的品種,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的外來種源。一般講,外來種源對環境或生物多樣性是否造成威脅或危險需要很長時間來評估,尤其作為高端生物基因技術,用數十年或更長時間評測是慎重的。國外轉基因作物商品化種植至今也就十多年時間,尤其作為基因品種的潛在風險在這么短時間是否能夠表現出來很難評估,一旦確認問題,我國基因技術水平是否能夠挽回?而且有些風險諸如“超級雜草”等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可靠的科學解答。
資料了解,轉基因主要倡導國美國,雖然大規模種植轉基因大豆和玉米,但其中大部分大豆用于出口,剩下的大豆和玉米則主要用于制作動物飼料和生物燃料。美國人吃的食品,的確有一部分屬于轉基因食品,但偶爾吃吃的轉基因西紅柿或者土豆,跟每天都要吃的主食全換成轉基因食品,完全不同。雖然美國基因技術發達,但作為美國人主糧的小麥至今沒有進行轉基因商業化生產。
一個基本常識:不同自然人的基因、不同家族的基因、不同人種的基因都有區別,基因序列的弱點也不盡相同。曾經“SARS”病毒在亞洲人種高發,而歐洲人種相對抵抗性較好。誰能保證,美洲人種食用轉基因產品與亞洲人有相同結果哪?從生物技術角度看,美國人吃安全,中國人吃了就一定安全嗎?
四、轉基因商業化在我國的生態安全風險
引入轉基因種植,從我國目前小農經濟種植結構看,不宜推廣。比照美洲國家,地多人少,應用轉基因品種,可降低人工成本;國內地少人多,人工除草完全能夠應付。
從市場監管水平看,“三聚氰胺”、“地溝油”、“蘇丹紅”等諸多食品事件可以顯見,國內種植轉基因品種,極容易混入食品。如果國內種植轉基因品種,不但基因漂移、污染無法控制,非轉基因的優勢也要喪失,食品、蛋白出口會受到嚴重打擊。
五、轉基因商業化的誤區
隨著進口大豆逐年進入,有關人士對轉基因的論述頗多疑點,本人質疑如下:
(一)轉基因豆油的基因鏈破碎,無法檢驗
支持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專家有一個論點:轉基因豆油是脂肪,脂肪里面沒有蛋白,所以豆油里面的基因鏈破碎,無法檢驗,對此筆者不敢茍同。近日查到2007年的一個資料:美國科學家艾伯特•愛因斯坦醫學院的David Silver和同事發現了兩個將脂肪打包成脂滴的關鍵基因,分別為FIT1和FIT2,它們編碼的蛋白質長度超過200個氨基酸。這兩個負責在細胞中儲存脂肪的基因,解開了脂肪是如何儲存這一生物學基礎性問題。研究論文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
生物基因技術代表著科技領先的最高領域,沒想到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基因技術無法檢驗油脂基因序列”的科學成果。如果因為油脂是脂肪,是脂肪就不含蛋白,就無法檢驗。那么橄欖油、花生油、大豆油、地溝油、生物柴油它們有什么區別?這些油脂不存在于細胞中嗎?按照脂肪理論,檢驗不出來,地溝油也可以安全食用?
(二)中國糧食需求剛性,轉基因技術是最好解決方法
轉基因技術是生物科技領先領域,中國必須發展。但是,我國的糧食不存在所謂糧食緊缺問題,而且在傳統小農經濟條件下,我國糧食存在巨大浪費。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指出,我國現在的水稻、玉米、土豆等主糧在目前的技術下,至少10-20年內根本不會短缺,而且還有很大的增產潛力,甚至是凈出口國。大豆品種,國際水平在畝單產370市斤左右,而國內基本在200市斤,差距巨大。這些差距并不是轉基因技術帶來的,我省墾區大豆種植基本居于國際水平,只要措施得當,中國大豆產量完全可以提升一倍。
轉基因技術作為科技領先領域,是否安全國外沒有結論。作為科技尖端領域,我們需要擁有國際領先的基因研究水平來保證我國的生物技術安全,但是在自主基因水平還無法檢驗轉基因豆油的基因片段之前還是懇求慎重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