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可持續不應押寶轉基因
農業可持續不應押寶轉基因
昊海
摘要:現在中國能夠養活自己,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考慮到這是將化肥、農藥的技術手段用到極致才取得的,未來能否持續難以樂觀。有人認為,轉基因技術是綠色農業的第二次革命,中國應對糧食安全應把寶押在轉基因上。但是我們對人體、對生物的了解還非常粗淺,對轉基因的研發和運用還都非常粗糙,因此,商業化、產業化要非常謹慎。轉基因可能有它的潛力,但我們對農業科技的理解不應局限于此,比如農業生態學,害蟲綜合治理,標記輔助選擇配合常規育種等潛力也很大。農業要可持續發展,需要多方面科技的整體配合。
不是陰謀,而是陽謀
最近國內熱議恩道爾的《糧食危機》,說轉基因方面的很多東西都是孟山都的陰謀。當然這本書里面有一些真實的東西,但總體上我認為過度發揮了。孟山都這樣的國際大農商,為了利潤最大化,想要盡量壟斷整個世界的糧食市場、種子市場,這是每個企業發展的必然追求,其實這是陽謀,不是陰謀。在恩道爾走紅中國以前,我在美國從來沒有聽說過他,盡管我長期關注農業,并關注過很多有關轉基因的討論。在國際上反對轉基因作物過早商業化,最堅決也最有效的人士,不是恩道爾之類的“陰謀論”作家,而是一些有社會責任感的遺傳學家。“基因戰爭”之說,只是把基因技術吹得神乎其神而已。其實,我們現在對基因的理解和操作手段,還非常膚淺粗糙,現在大量的轉基因研究,是一個不斷試錯撞大運的過程。有目的、有方向性地圖謀基因戰爭,不要說現在的基因技術遠遠達不到,今后50至100年內也未見得能達到。
例如此書中說2008年世界糧食危機完全是陰謀的結果,我覺得這種解釋是非常不符合現實的。在2005年我參加東南亞地區的一個農業專家會議時,不少人在討論時就預言:短則五年長則十年,一定會出現一場全世界范圍內的糧食危機。依據是什么呢?自從2000年以來,就全球范圍來講,大部分年份都是糧食的消費量大于產出量,全球糧食儲備不斷下降。這樣長此下去當然會出現危機,只要稍微關注農業的都會看到。在2008年的糧食危機中,確實存在一些國際大農商的炒作,它們比別人多看了一步,但這個炒作也是順勢炒作,不是逆勢炒作。而不是糧食年年豐收,還炒作一個危機出來。
既然如此,為什么恩道爾這本書能在國內某些讀者圈中熱起來,這后面的原因很復雜。我們國家自改革開放以來,剛開始時對西方國家的若干經濟制度持有一種過分美好的幻想,結果經過若干年的實踐,越來越多的事實讓我們意識到,市場經濟體制跟我們的幻想不是一回事,跟我們的美好想象不符。在這種情況下,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美好幻想就變成了陰謀。
公開轉基因方面的數據與條款,爭論更加理性化
現在一些專家從科學機理上論證Bt轉基因水稻對人沒有壞處,認為Bt轉基因產生的蛋白不與人體的蛋白結合,而只與昆蟲的某種蛋白結合,進而導致昆蟲腸穿孔死亡。我覺得這種論證方式可能過于簡單了。確實,從科學機理上,殺滅昆蟲的機制對人不起作用,它不是急性毒藥,但長期來看有沒有壞處呢?現在我們對人體、對生物的了解還非常粗淺,其中還有很多我們未知的東西。因此,很多有社會責任感的基因學家,例如英國的Mae-Wan Ho、新西蘭的Jack A.Heinemann對轉基因技術的商業化都持比較審慎的態度。他們不是反對轉基因研究,而是主張商業化一定要謹慎。
就現在中國關于轉基因水稻的爭論,我認為如果能明確兩個問題,能公開更多詳細的資料,那爭論和討論會更加理性。第一,公開專利使用條款的具體內容。中國轉基因水稻研發過程中用了不少外國公司擁有的專利技術,我們想知道,國內與外國公司簽署的專利使用條款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其中究竟如何安排將來的利益?第二,公開安全測試方面的數據。《瞭望》雜志發了一篇轉基因的文章,其中張啟發院士提到他們做的安全實驗沒有問題。我注意到其安全實驗期只有八天,盡管八天實驗給老鼠喂了大量的轉基因物質,但我覺得八天好像是不夠的,吃含三聚氰胺的奶粉八天好像也吃不出問題啊。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更長期的實驗。如果有,可以把實驗的原始數據拿出來,由一些沒有關聯關系的毒理學家分析一下這些數據的意義。
我為什么這么建議呢?孟山都公司研發轉基因作物已經有很多年,但大部分數據沒有公開。前兩年,在極大的公眾壓力下它公布了一部分數據,即Bt玉米喂老鼠90天的數據。去年12月份,一家科學雜志發表了Vendômois、Séralini等幾位法國科學家的文章,他們對孟山都數據的分析表明,經過90天的實驗,發現老鼠的肝腎功能都受到了負面影響①。當然,他們并沒有發現癌癥之類很嚴重的病變,90天太短了,一些很嚴重的器質性病變還不至于發生,因此他們提出對轉基因作物需要有更長期的動物實驗。
轉基因棉花在中國已經推廣七八年了,很多農民都在吃棉籽油,難道我們不能做相關方面的調查研究?轉基因水稻在中國研發也有十幾年了,該不會只做過八天的安全實驗吧?
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有人認為,美國大部分作物都轉基因了,玉米轉了、大豆轉了、小麥轉了、土豆轉了,似乎美國人的主糧都是轉基因的。其實這是一種誤導。美國的主要糧食作物是不允許大宗種植轉基因的,小麥沒有,土豆也沒有。美國現在大宗種植的,一個是玉米,另一個是大豆。在美國,轉基因玉米、大豆,只能用于喂牲畜,或者用于制作玉米糖漿之類的食品工業的原材料,而不能直接進入人類食品鏈,至少在玉米和大豆方面是這樣。當然實際市場流通中,也有轉基因玉米和大豆直接流入超市。但這是不應該發生的,每一次被發現都成了丑聞。至于有國內學者認為美國人的主糧都是轉基因,我想可能是不大了解美國的情況吧,我在美國生活了十幾年,情況可能稍微熟悉一點。
我國的糧食安全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基本國情就是人多地少,全球9%的耕地要養活全球20%以上的人口。現在中國能夠養活自己,其實這已經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中國的農民了不起,中國的農業工作者也異常艱辛。這次轉基因問題,很多人罵農業部,這也很不公平。可能是因為平時中國農業部門的工作做得太好了,現在的成就讓很多人覺得習以為常了,當糧食問題突顯出來時反倒覺得不正常了。
最近這幾年中國糧食年年豐收,如果考慮到我們是將化肥、農藥的技術手段用到極致才取得如此成就時,糧食豐收后面的隱患,例如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等問題,就不會讓我們如此樂觀了。最重要的是靠化肥、農藥這種技術手段來增產難以持續下去,我國占世界9%的耕地卻用了全世界30%以上的化肥,平均使用量是世界的三倍。
一方面,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非常嚴峻,另一方面,國家一向有相信科技的傳統,似乎把寶都押在轉基因上面了。據3月8日《科技日報》報道,“十二五”期間,國家對轉基因品種的研發支持是300個億,而常規育種只有1.8個億。轉基因可能有它的潛力,但其他農業科技也有很多潛力,也需要同樣的投入和挖掘,我們對農業科技的理解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轉基因。比如說雜交稻和傳統水稻品種混栽,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還降低了化肥農藥的使用量,同時也讓農民增收了,甚至增幅也達5%~10%。水稻強化栽培體系,有高產、節水、省工、低耗等方面的優點。這兩個例子說明,農業生態學還有極大的科研和推廣潛力,而同時沒有轉基因在生物安全方面的不確定性。甚至基因科技本身也不局限于轉基因,比如標記輔助選擇可以更加深入地研究數量性狀遺傳,和常規育種配合,同樣可以極大的提高育種效率。
轉基因科研和應用中的若干問題
國內轉基因的科研和應用中,有不少可以改進之處。
1.后續研究沒有跟上,大量重復研究
轉基因棉花在中國的種植在過去十年內相當普遍。從轉基因棉花的推廣來看,問題之一就是大量的重復研究,即研究如何把同一個抗蟲基因轉到不同的棉花品種、品系里面去。因為這一步有經濟利益驅動,而后續研究卻少有人跟進,例如如何保持轉基因棉的殺蟲性?如何抑制次生害蟲的爆發?轉基因棉花對棉田生態系統的影響如何?棉籽油,很多農民是食用的。食用轉基因的棉籽油對健康有沒有不良影響?據我所知,基本沒有人在這方面做過相關研究。從現在轉基因棉花的有關報道中,我們看到在開始種植的前兩三年,轉基因棉花的確降低了農藥的使用量,減少了費用,農民的經濟收益的確有所提高。但是現在出現的問題是,有些地方的棉鈴蟲出現了抗蟲性,殺蟲效果不如剛開始時候那么明顯。另外,以前的次生害蟲則大規模爆發,變成了主要害蟲,農藥使用量并沒有降低,甚至有的地方還有所增加。
2.抗旱轉基因作物基本上是畫餅充饑
一位研究水問題的專家告訴我,他支持轉基因的最大理由是由于水資源的約束,我們急需抗旱作物。從理論上講,轉基因的確可以給我們提供一種技術手段發展抗旱作物。但是迄今為止,我們現在主要的轉基因作物集中于兩大類,一類是殺蟲劑Bt作物,另一類是抗除草劑作物,為什么呢?因為利益導向,這兩類作物最能夠為大公司賺錢。而抗旱作物,短期內看不到太大經濟效益,所以企業是不會往這方面投入資金的。雖然我國的轉基因研究,基本上全部是國家投入,但似乎同樣被短期經濟效益綁架。
3.基因資源的流失
無論發展抗旱作物的手段是轉基因,還是常規育種,我們都需要最基本的基因原料。從基因原料這方面講,我們現在也在面臨一個很大的危機。我們現在在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大規模推廣種植所謂的高產作物,種子的單一化使得作物品種的遺傳資源大規模流失。其實在我們幾千年的農耕傳統中,是培育了很多抗旱作物的。但是現在隨著灌溉的普及,隨著對水肥條件要求極高的高產良種的普及,這些作物已越來越少種了,漸漸消失了。沒有了傳統抗旱品種,無論是轉基因,還是常規育種,都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從這個意義上講,農業可持續發展需要我們保護生物多樣性,尤其是作物品種的多樣化。其實農業品種多樣化不僅有長遠利益,做得好還有短期利益。云南農業大學的一批農業生態學家和植物保護學家做出的一個國際一流成果——雜交水稻和傳統品種的水稻混栽,因為不同品系的水稻抗病性能不一樣,混栽提高了稻田的抗蟲抗病性,避免了稻瘟病的大面積爆發,減少了農藥的使用,進而提高了產量。我們很多人一提到農業科技或者高科技就立刻想到轉基因,其實不是這樣的,轉基因只是其中一種,只是農業科技發展的一個方面。農業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還需要多方面科技的整體配合。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兩條思路
就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而言,我想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推動;另一方面需要我們改變消費觀念。
先說政府。為了維持農業的高產,政府確實在農業的很多環節給予補貼,比如化肥的生產、銷售等環節,這些補貼一方面降低了農民的生產負擔,另一方面使得高產得以維持。但這條路長期來看顯然是不可持續的。如果政府的補貼慢慢地從化肥農藥轉移到更加可持續的方向,比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推廣生態農業等,不是更好些嗎?改變政府補貼的方向,可以推動農業向更加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是消費觀念的改變。我們的消費者應該為好的食品付出更高的代價。現在很多地方的農民自己消費的菜基本不使用農藥,自己吃的雞、豬等基本不使用飼料。凡是拿到市場上去賣的,基本是怎么高產怎么來。他也不是有意要毒害城里人,但如果不這么做,是要虧本的。四川成都有一個NGO幫助小農生產有機蔬菜,他們經過核算后發現,要獲得其他常規生產的小農的類似利潤,有機生產的蔬菜每斤至少要賣到四元錢。也許隨著有機種植大面積的推廣,相應產業鏈的建立,等等,成本會降下來,但是至少現階段有機蔬菜在市場中沒有競爭力,這時就需要消費者的支持。我們很多人可以為了外國名牌一擲千金,甚至為了未見得有什么效果的保健品一擲千金,但是要花四元錢買一斤有機蔬菜,卻不見得有什么人愿意買。
從時間尺度上看,化學農業是邊際效益遞減的:化肥農藥一用就立刻增產,但要維持同樣的產量,卻需要越來越多的化肥農藥。而生態農業恰恰相反,時間邊際效益遞增。大量國內外的研究表明,停用化肥農藥,一開始的兩到五年內基本上是減產的,但如果耕作得法,隨著良好的農田生態系統的恢復和建立,產量會恢復甚至超過原有水平。很顯然,靠農民自己很難支付這個過渡期的成本。這就需要政府和消費者共同來支付這個成本,為我們的食品安全買單。
同時,我們需要反思我們的消費,而不是隨著收入的增高對農民和農業提出無止境的增長需求。中央農村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在去年的一個講話中就提到,現在大豆和食用油的進口量折合成畝土地,相當于進口了五億畝土地,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數字。中國現在食用油年消費量接近2500萬噸,進口的五億畝土地極大部分是用于支付這方面的需求。2500萬噸意味著以全國13.5億人計算,人均每天50克油,而營養學建議每天食用油不應該超過25克。可見我們的過量消費和浪費到了多么嚴重的地步!這也是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等富貴病越來越多的原因。長此以往,不但我們的土地和農業承擔不起,我們的醫療也承擔不起。
衡量人們生活水平有一個所謂的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消費總額占消費支出總額的比例。主流說法是這個比例越低越好,我覺得這種說法應該反思。我國的絕大部分人口仍然是農民,如果說恩格爾系數越低越好,那豈不是農民的收入越低越好?當然關鍵點還不只是這個問題。我拿美國作為例子。在半個世紀以前,美國人均食品消費占消費總支出的16%,而同時它醫療費用所占比重是9%。現在美國的恩格爾系數大概是全世界最低的,僅有9%,而同時醫療費用所占比重卻上漲到了17%,并且現在還在繼續上漲。數據倒過來了,由于廉價的工業化食品體系,大部分美國人吃垃圾食品,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在美國非常流行,現在這代美國人人均壽命比父母那一代更低。可以說,美國這50年來的變化,無非是把吃飯節省下來的錢用來吃藥了,而且人均壽命越來越短。這是我們想要走的路嗎?
(責任編輯:鄧守亮*)
● 昊海,留美學者。
① 該文網上有英文版 http://www.biolsci.org/v05p0706.htm 。
* 本文據鄧守亮訪談錄音編輯而成,經作者審訂。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