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不如一代 中國轉基因棉花種植風險集中爆發
2009-09-30 21世紀經濟報道
蘇棉已經上市,但袁志斌高興不起來。
袁志斌是鹽城市響水縣棉紡紡織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他的企業是當地色紡行業的龍頭企業。
“棉花質量越來越差,對紡織機器產生了影響,有的時候卡機。”袁說,這種情況從2005年以來逐年加劇。
“現在棉花品種太多,纖維差異明顯,不如常規棉。”袁對本報記者表示,“總體上還是目前廣泛種植的轉基因棉花的品種太多、質量下降。”
本報在江蘇“棉花之鄉”鹽城大豐市的調查顯示,從2005年開始,轉基因棉花推廣在江蘇進入第五個年頭,曾經因“優勢”而產生的“增量”經過時間的考驗后被消耗殆盡。這在2009年這個特殊的年份得到了集中爆發。
轉基因棉開始受到嚴峻的考驗。
優勢喪失
中國第一代抗蟲棉系1997從美國孟山都公司引進的“轉基因抗蟲棉33b”。10多年來,經諸多科研部門的“吸收消化再創新”,至今已衍變出數百種之多。
本報記者連日來在江蘇棉花主產區鹽城、南通兩市(2008年,兩市棉花種植面積同比下降15%以上)調查,卻發現,從2001年開始全省推廣種植的抗蟲棉(轉基因棉花)前景堪憂。
“轉基因棉花是‘一代不如一代、一年不如一年’。”鹽城大豐市萬盈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吳俊山告訴本報。吳在基層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已近30年。
普遍的反映是:2001-2004年,種植轉基因棉花的確帶來好處:一是農藥使用量下降,二是種植成本下降,三是畝產總量上升。
率先關注轉基因棉花帶來影響的環保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薛達元告訴記者,這也是當初轉基因棉花能夠迅速普及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省工的同時,棉花畝產量相比增加20%。
另一個表現是,轉基因棉花的衣分率(帶籽的籽棉向不帶籽的皮棉的轉化率,紡織企業所需為皮棉)達到42%左右,這超過了常規棉平均的37%。
江蘇省農委高級工程師承泓良介紹,江蘇當時推廣下來,農藥使用量下降50-60%,并直接導致種棉成本下降25%。
但這幾年,轉基因棉的劣勢開始顯現。
吳俊山分析,一方面,轉基因棉花的畝產產量已與常規棉持平;另一方面,衣分率下降到如今的34%左右,已低于常規棉。再加上種植面積減少、成本上升、自然災害減產等原因,棉花產量持續不可抗拒的下降。
相比之下,轉基因棉花眼下最為讓人頭疼的則是病害、蟲害。
“推廣轉基因棉花,當時的最主要目的就是抵抗危害棉花的第一大害蟲——棉鈴蟲”,承泓良告訴記者。
在棉鈴蟲被基本抵抗之后,原本危害次于棉鈴蟲的“盲蝽蟓、煙粉虱、紅蜘蛛、蚜蟲”等刺吸式小害蟲卻集中大爆發,成為近幾年最主要、讓基層焦頭爛額的問題。
“小蟲成大災。”黃海農場農科所副所長宋春蓮向本報表示,在農場,“近幾年盲蝽蟓成為危害棉花的第一大害蟲”,用藥量因此猛增。
與農場的高效化種植對蟲害的感受不同,轉基因棉花帶來的、困擾分散種植棉農最大的則是病害——這以黃萎病(棉農稱為“瘟病”)為首。
顯然,轉基因棉花的抗性風險已經越來越明顯。
或影響棉花安全
如今,除新疆因政策限制外,轉基因棉花已被全國其他主要產棉區廣泛種植。
“若轉基因棉花繼續延續著每年成百個新品種,不進行深層次的改革,必將危害到我國的棉花種植安全。”承泓良研究員向本報記者強調。
承泓良表示,轉基因棉花目前面臨兩大問題,進入了發展的“瓶頸”:一是新基因來源范圍越來越窄,雖然品種繁多,但核心的抗蟲基因來源狹窄;二是推廣后對棉田害蟲生態種群的影響研究沒有及時跟進,導致了次要害蟲的大爆發。
“以前2.5斤常規籽棉可壓成1斤皮棉,現在的轉基因棉花平均都在3斤以上,對企業的機器損傷也加大。”大豐棉花種植大戶潘友旺告訴記者。
據棉農向本報反映,與常規棉相比,轉基因棉花的籽不僅個頭小,壓榨出來的油產量也下降,更“沒有以前香。”
這回到棉花生產的源頭可探明:承泓良表示,這是“棉種的母體選擇上沒有好的品種,受體水平太差,沒有經過嚴格的選擇以及試種。”
“以前棉花由單個或數個品種組成,現在則是成百個。”承表示,“各品種之間的差異,以及在收購、扎花上的混合,必然導致總體棉花纖維的品質低下。”
薛的主要結論認為:一,轉基因棉花對棉鈴蟲確實有效果,但刺吸式害蟲反而增加,并且在長江流域對棉花蚜蟲等害蟲基本沒有效果;二,對病害沒有效果,尤其是黃萎病已年年加重,成為主要的危害棉花的病;三,對棉農經濟收入的增加有限,黃河流域稍好,但長江流域不增反降;四,抗蟲基因單一,棉鈴蟲對轉基因棉花的抗性年年增加等。
承泓良擔憂的是,雖然轉基因棉花帶來的諸多影響尚未對經濟產生明顯沖擊,但層出不窮的轉基因棉花種子市場如果再持續個3年,必將對中國棉花種植安全產生影響。
薛達元說,2002年預測轉基因抗蟲棉的期限是10年。“但現在看來,影響已越來越大,可能用不了10年。”
作者: 王海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