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應慎之又慎
■本報記者劉慧
在今年“兩會”期間,一封由百余名學者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全體代表寫就的“立即停止轉基因稻和玉米商業化生產”的聯名信,引起中國經濟時報記者的關注,信中提到“歐盟和日本等國對轉基因食物持非常謹慎和否定的態度,如果中國將安全性存在廣泛、激烈爭議的轉基因食物主糧化,有可能危及民族與國家安全”。
這一切源起于2009年11月,轉基因水稻品系華恢1號和Bt汕優63,及轉植酸酶基因玉米獲得由國家相關機構頒發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至此,轉基因水稻和玉米離大規模商業化種植又近了一步。
3月9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太平紳士蔡素玉也和記者談到了這個話題,她連續兩年的議案都與轉基因食品的商業化種植有關。
“轉基因食品的長期安全性一直具有爭論,而轉基因作物對環境的負面影響也日益顯現。轉基因食品一旦商業化,所有消費者都會受到影響。關于轉基因作物,特別是轉基因水稻的任何商業化種植決定都應該慎之又慎,并確保公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蔡素玉對記者說。
上述學者聯名信中寫到:轉基因主糧的生物安全存在不確定性,國內外的許多動物實驗都表明了轉基因食物存在潛在危險。而且轉基因水稻和玉米種子含有多項外國公司的技術專利,種子不能“留種”,一旦出現類似大豆產業美國化的局面,國家經濟安全就無從談起。
推廣轉基因作物的目的在于對抗蟲害,不長草,減少對農藥的依賴。前不久,美國一位教授在致中國政府的信中說:“目前轉基因作物存在后遺癥,現在出現了變種的蟲子和草”。以棉花為例,中美兩國科學家對轉基因棉花跟蹤七年的調查表明,轉基因棉花的優勢在第三年發生逆轉,不僅產量下降,使用農藥等農化產品的數量也大幅度上升。
“轉基因作物的綠色優勢已不存在了,而袁隆平的糧食雜交,日本和荷蘭對糧食的精工細作更符合中國國情。”蔡素玉對記者說。
學者公開信中表示出更大的憂慮在于,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生產后的不可逆性。轉基因作物大規模生產勢必帶來種子污染,一旦人們發現轉基因作物的缺陷而想改用原有種子時,原有種子性質已經不能復原,這種嚴峻的后果已經發生在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國家。
“轉基因生物為何要做得偷偷摸摸?到底做了哪些試驗?目前沒有關于此次獲準通過的轉基因農作物的相關食品安全性及環境影響信息,消費者無從得知相關信息。”蔡素玉代表質疑道。
“考慮到水稻對國家及公眾的重要性,建議我國相關政府部門增加透明度,公開更多的相關信息。”
蔡素玉建議,立即公開獲得生物安全證書的2種轉基因水稻和1種轉基因玉米的相關詳細信息,包括食品安全性,和對環境的影響以及相關知識產權等;立即公開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名單及相關決策者信息。在轉基因生物審批決策過程中舉行聽證會,邀請各方利益相關者,包括稻米種植戶、加工商、貿易商、消費者和社會團體等參與討論和決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