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自救的“互生悖論”
來源:21世紀網-《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李銀
大豆自救的聲音,自2004年出現全行業虧損開始,至今不絕于耳。近日,大豆協會新的自救方案提出降低對外依存度,穩定并提高本土大豆產量,以應對轉基因大豆的沖擊。但這與現實,真是一個環環相扣的互生悖論。
農業部有關人士早在2007年就指出,中國大豆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就是各自為戰,企業單獨進行,不利于市場競爭——價差存在,成本核算顯而易見,企業的選擇無可厚非。好吧,讓我們克服價差,讓本土大豆增產。應對之術是國家收購,本意收儲救市。但是藥勁不夠,未見成果。
2008年,面對國內外大豆價格的大幅下跌,為維護農民利益,國家在東北實行大豆政策性收儲措施。2009年國家繼續加大扶持政策,對國產大豆實行敞開收購,并對參與東北大豆收購的企業給予每噸160元的加工補貼。可是,國內外油粕價格節節下調,油廠利潤不佳,企業既然知道有補貼也是虧損,又如何對收購產生熱情?
國儲收購原本就是個靜態的存儲,沒有形成對國產豆的有效需求,其收購的同時蘊含的就是未來市場供給增加的風險,另一方面國儲收購的數量與東北大豆產量相比無疑杯水車薪,難以提振市場。更重要的是,由于進口大豆成本超跌,外商利用更低的進口成本,在大連國產豆類期貨進行套保避險,大豆、豆粕、豆油都成為其兌現利潤的場所,打壓了國產豆市場的價格體系,使得國儲收購的托市效應難以發揮。
說到補貼的數字,在過去十多年間,美國一直通過法案不斷調高對大豆產品的補貼。上世紀90年代初期,美國對大豆的補貼總額平均每年為8億-8.5億美元。《2002年農業法》生效后,大豆補貼進一步增加,2004年達50.5億美元之巨。這意味著,農民每生產1噸大豆得到的政府補貼,從1990年代初期的15.2美元,增加到2004年的59.1美元,大豆補貼率從6.5%增長到24%。正是高額的補貼讓美國的大豆在國際市場上暢通無阻,對國產非轉基因大豆形成了巨大的沖擊。
價格外低內高,大豆企業仍在進口大豆,豆農積極性如何調動?如何實現本土增量生產?大豆產業背后涉及到的是4000多萬豆農的就業及糧食安全,政策制定也應從貿易、投資等整個產業體系的發展來考慮。看看我們的產業鏈上的主管部門分布:大豆業生產由農委負責,加工由發改委負責,銷售則歸工商……整個產業鏈問題的解決,需要這些部門通力合作。但是,為何多年后得到的是黑龍江大豆協會負責人的一句話——“各主管部門仍是整體脫節”。
原本,2007年3月25日大豆協會組織起來的時候,倒還真讓豆農們和觀察者心中一喜,以為可借此結束這個產業自生自滅的狀態。然而這個自愿非營利性組織在多年后抱怨:“誰都可以不理我們,我們對誰也都約束不了,整個產業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協會想牽頭協調解決的問題都沒能實現。大豆自救,已經成為保障油料安全供給、保障豆農利益、保障民族產業存續的關鍵。救助之策,已如箭在弦;然,路在何方?內生的矛盾尚未理順,何來攘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