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教興農網:評中國轉基因農產品政策變化
(作者:盧凌霄 周應恒)
評中國轉基因農產品政策變化(上)
科教興農網 > 資訊版 > 農業轉基因 > 政策法規 發布時間: 2004-11-24 00:00:00 責任編輯: 《農業經濟導刊》2004年第十期 來源:
轉基因技術作為解決農業問題的革命性手段為世界所期待,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短短10來年得到了迅速發展,轉基因農產品商業生產規模日益擴大。但由于其安全性至今尚無定論,轉基因農產品成為農產品國際貿易市場攻守雙方的重要武器被利用,基本上形成了美國為代表的開放派和以歐洲日本等為主的限制派的格局。中國基于安全和保護本國農業的考慮,曾經在2001年頒布一系列法規對轉基因農產品進行了苛刻限制,但是最近農業部發布公告,表示從2004年4月20日起開始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實施正常管理,開放了部分轉基因產品的進口。這表明相關政策發生了重要轉變。
那么,當今世界主要國家對轉基因農產品態度怎樣?中國處于哪一陣營?中國現在改變政策的背景是什么?該政策對世界農產品貿易又有什么影響?
一、世界主要國家對轉基因農產品態度
轉基因生物技術就是利用分子生物學手段,將某些生物的基因轉移到其他的生物物種中去,使其出現原物種不具有的性狀、功能,或者使某種生物喪失其某些原有特性的方法和手段.利用這種技術生產出來的生物就被稱為轉基因生物(GMO)。一方面,轉基因作物擁有的高產、優質、抗病蟲、耐嚴寒和高溫、抗鹽堿和倒伏、抗除草劑和提高作物某些營養成分等特性得到大家認可。另一方面,它也存在著破壞生態微環境的平衡、由于基因的逃逸使物種遺傳安全性受到威脅、由于實質等同性分析(表型性狀、關鍵營養成分、有無毒性物質和過敏性蛋白)等三大方面的作物安全性問題。全球轉基因植物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1.7百萬公頃增長到2003年的67.7百萬公頃,面積增加了40倍,18個國家的700萬農民在種植轉基因產品。雖然發展勢頭迅猛,但世界各國對轉基因農產品態度卻大相徑庭。
1.美國為代表的開放派
美國在農業生物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方面起步較早。1976年,轉基因技術誕生不久,由于美國的一些分子生物學家指出轉基因技術可能對環境和人類產生巨大的風險或危險,美國聯邦政府曾就生物技術安全問題授權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制定了世界上第一個實驗室基因工程法規,即(重組DNA分子實驗室準則)。1986年,美國政府授權美國農業部進行生物技術的協調和管理工作并以政府法令的形式頒發了有關生物技術的“協調框架”,同時授權食品和藥物行政署(FDA)和環境保護署(EPA)分別負責有關轉基因農產品和飼料以及環境等方面的安全評估工作,表明美國政府此前對轉基因技術安全的重視及對發展轉基因食品和飼料生產的舉措較為謹慎。1990年代初,自美國政府提出加快轉基因技術開發并促其商業化方針,尤其是1996年,羅馬世界糧食首腦會議達成面向21世紀世界糧食安全保障的“羅馬宣言”,針對全球尚有8億人因貧困處于饑餓與營養不良狀態,提出了在2015年之前將世界饑餓人口減少一半的行動綱領之后,以世界人口爆炸性增長、消費水平不斷提高將導致世界糧食長期供求矛盾突出、國際糧食市場凸現巨大的糧食貿易商機為背景,美國通過推進轉基因農產品商業化,迅速擴大其種植規模,加速了轉基因農業的戰略步驟:1992年,美國農業部植物健康檢查處首次通過了對具有較長時間保鮮度的轉基因蕃茄的檢查;1994年,美國食品和藥物行政署批準首批轉基因商品作物在美國大田正式種植;1996年,開始大面積栽培具有抗除草劑與抗蟲功能的大豆、玉米等轉基因作物;2003年,美國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迅速增至42.8百萬公頃,占當年世界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63%。實驗室里的研究成熟后就大力推廣實地種植,種種措施使美國確立了在轉基因技術方面的巨大優勢,并通過專利技術知識產權的保護措施,努力將這種技術優勢轉化為市場優勢。在不到10年的時間內,美國的轉基因農業戰略進展迅速,在取得豐厚的市場回報的同時對世界農業與農產品國際貿易正產生巨大影響,以全球為戰略目標的美國轉基因農業技術正通過傳播與滲透進入世界的各個角落。
2.歐盟日本為代表的限制派
歐盟多數國家的政府和公眾則認為,雖然轉基因技術能提高作物的產量,或是增強作物的抗病害能力等,但并無科學證據顯示其對環境和人類健康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為此,歐盟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便著手建立較為完善的轉基因產品管理體系。1990年歐共體通過兩個指令:《關于封閉使用基因修飾微生物的91/219/EEC指令》和《關于向環境有意釋放基因飾變生物的90/220/EEC指令》。這是世界上第一個有關管理基因工程實驗和轉基因生物的區域性專門立法。分別建立了封閉使用轉基因微生物的規范和歐共體成員國之間關于轉基因生物產品投放市場必須遵循的一系列程序。
于1997年5月15日在歐盟各成員國生效執行的“Novel食品法案”規定:新型食品必須經過許可,確認其毫無健康安全疑慮才允許流通;轉基因食品要有標簽,才能進入市場流通,標簽內容應包括:轉基因食品的來源、過敏性、倫理要求、與傳統食品相異處(成分、營養價值、效果)等。1998年通過的《歐洲議會(EC)Nr.1139/98法案》則是“關于清晰標識轉基因食品的法案”,規定了含轉基因豆類(不包括食品添加劑)和含轉基因玉米的食品必須明確標簽。考慮到公眾對轉基因產品的安全性普遍表示擔心,歐盟于1998年實質上暫停了所有轉基因產品的進口和出售第三國的轉基因產品。
2000年1月10日頒布的《歐洲委員會(EG)Nr.50/2000法案》,即《關于轉基因添加劑和食用香料及食品原料的標簽法案》規定,食品成分、添加劑和食用香料含有超過1%的轉基因原料必須標識,必須在標簽上說明下列情況:1.任何與原品種“非實質等同”的特性,如成分組成、營養價值以及用途;2.可能在健康上受該轉基因原料影響的特定人群;3.有關基因原料引起的道德疑慮。2003年7月22日,歐盟農業部長理事會通過了新的轉基因產品條例,對轉基因產品的標簽、可跟蹤性和申請注冊等問題作了詳細的規定。歐洲議會通過的新法規取消了對轉基因農產品貿易實行了5年的禁令,但在允許這類產品進入歐盟市場的同時,要求必須對轉基因成分超過0。9%的產品予以標明。
法規還要求轉基因農產品的生產者詳細提供各個生產環節的情況,并規定任何一個成員國都可以對轉基因作物的生產方式進行限制,以避免“感染”傳統的農作物。2003年9月22日,歐盟出臺了關于轉基因產品的新政策。《歐洲國會和議會(EC)Nrl829/2003法案》是關于轉基因食品和飼料的法案,《歐洲國會和議會(EC)Nrl830/2003法案》是關于轉基因生物標簽以及轉基因食品和飼料可回溯追蹤管理的法案。新政策雖然對轉基因產品的進口和流通進行了很嚴格的規定,但畢竟放寬了對轉基因產品的限制,使轉基因產品可以進入歐洲市場。這標志著歐盟關于轉基因產品的法律框架已經完成。
日本政府對轉基因食品的態度經歷了較大變化,1996年4月日本衛生福利部的食品衛生調查委員會批準了第一個轉基因食品進口,此后,包括玉米、油菜、大豆在內的20多種通過了MHW食品安全標準的產品進入日本,而且這些產品都沒有加貼標簽。但是消費者強烈要求加強管理,于是農林漁業部于1998年8月宣布對含有CMO的食品加貼標簽的初步計劃,1999年11月29日,日本農林水產省公布了對以進口大豆和玉米為主要原料的24種產品貼示標簽的規范標準,并要求對轉基因生物和非轉基因生物原料實施分別運輸的管理系統,確保轉基因品種的混合率控制在5%以下。從2001年4月1日起,規定所有轉基因食物都必須經過安全檢驗;同時,日本亦針對轉基因成分超過5%的食物,執行強制性標簽制度。部分轉基因成分被禁止,包括“星聯”玉米等。目前適用標識制度的轉基因農產品主要有:大豆、玉米;豆油、油菜及棉籽等5類。
與歐日近似,對轉基因產品采取限制措施的國家還包括韓國泰國等國家。非常有意思的是,這些國家多為農產品貿易保護色彩比較濃的國家,轉基因產品貿易限制除了安全方面的顧慮外,實際上已經成為農產品貿易保護的重要手段。
二、中國對轉基因食品生產、貿易政策
1.中國轉基因農產品生產現狀.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將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種植的國家。但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未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目前中國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主要集中于轉基因抗蟲棉上。但在其他轉基因產品方面,還沒有開始大規模商業化開發利用。2003年,中國轉基因農產品種植面積為2.8百萬公頃,占世界當年轉基因產品總量的4%。
2.中國對轉基因農產品貿易政策
我國政府很早就對轉基因作物的安全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1993年原國家科委發布實施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辦法》,1996年農業部出臺了《農業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實施辦法》。為了進一步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保障人類的健康和動植物、微生物的安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的研發,2001年5月23日國務院出臺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該條例是我國對轉基因的核心法規,主要界定了農業轉基因生物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定義,對我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的監督管理工作的管理機構,責任范圍都有了界定,尤其對研究與試驗、生產與加工、經營、進出口、監督與檢查、罰則等作了詳細的規定。2002年1月5日,我國農業部簽發了三個農業法令——《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要求從2002年3月20日起,含有轉基因成份的大豆、番茄、棉花、玉米、油菜等5種農作物及其產品(如大豆油)需要標明轉基因成份才能加工和銷售。衛生部針對“轉基因加工食品”的標識問題,于2002年4月8日出臺了《轉基因食品衛生管理辦法》,要求對“以轉基因動植物、微生物或者其直接加工品為原料生產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劑”必須進行標識。
就轉基因這種頗具爭議的新技術而言,《條例》和《辦法》的出臺等于引入了必要的法律基礎設施,同時也表明了政府在食品安全和消費者權益方面做出的努力,客觀上加大了對進口轉基因大豆政策的調控余地,增強了進口管制的彈性。例如,《條例》第七條規定:“國家建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制度。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的標準和技術規范,由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制定。”《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國務院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國家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人申請之日起270日內作出批準或者不批準的決定,并通知申請人”。由于大豆執行的是單一的3%的關稅,沒有配額管理,農業部可以通過其掌握的頒發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主動權,控制安全證書的發放速度,間接地調控大豆的進口數量。可以說,這是中國政府在面對WTO苛刻農業限制政策下可以利用相關政策適時控制轉基因產品的進口,從而對國內農業進行一定的保護。根據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國的轉基因產品的貿易政策是既嚴格管制轉基因農產品的進口,但又不完全排斥的態度。政策具有中間稍微偏向保護一方的色彩。
3.貿易政策新變化
2004年2月20日,農業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349號》,公告稱,2004年4月20日轉基因農產品安全管理臨時措施終止后,農業部將依照{農產品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等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實施正常管理。按照該公告的內容,農業部已經于2月21日開始受理家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進口))及(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審查認可批準文件)的申請,境外貿易商和進口商可以同時辦理。對提交材料合格的,農業部將在30個工作日內發放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的相關批件。目前已經獲得中國政府頒發的進口安全證書,被獲準進入中國的5個轉基因產品是大豆1種,玉米和棉花各2種,都是美國轉基因種子公司孟山都的產品。其他公司目前正在進行安全性評價的申請產品,也有望于近期獲得安全證書。農業部頒發的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具有有效期,轉基因大豆和玉米是3年,轉基因棉花是5年。
這項政策的實施相對以往主流限制轉基因農產品進口的貿易政策而言,是一個重大的轉變。中國作為農產品國際貿易大國,特別是在轉基因產品開放與限制兩陣營勢均力敵的現在,中國的相關政策轉變,也許本身就是這種角力的結果,它不僅對中國,而且對整個世界轉基因產品貿易格局必將帶來重大影響。我們在考察這種變化的影響之前,首先有必要分析這種變化的原因。 (作者:盧凌霄 周應恒)
評中國轉基因農產品政策變化(下)
科教興農網 > 資訊版 > 農業轉基因 > 政策法規 發布時間: 2004-11-25 00:00:00 責任編輯: 《農業經濟導刊》2004年第十期 來源:
三、中國轉基因貿易政策改變原因分析
1.國內需求與供給矛盾
經濟學常識告訴我們,供求曲線是決定價格的主要因素,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國際貿易領域。正如農業部官員所說:“在和美國人談判的過程中,真正左右我們作出決定的是國內市場對大豆的需求”。
目前的現狀是,一方面,國內市場的需求旺盛。在全球經濟一片低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強勁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經濟水平的提升能直接導致人均消費水平的快速增長,為追求生活的高質量,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提高對豆制品食用油的需求,這造成對食用植物油脂以及飼料用豆粕的需求急劇增加。據估計,目前中國大豆的壓榨能力是5000萬噸,由于進口大豆出油率高、而價格相對便宜,在中國轉基因產品標識管理還不太嚴格、消費者的知情權意識薄弱的情況下,轉基因大豆加工產品并未在價格上與非轉基因加工產品拉開距離,油廠產生對進口大豆的投資需求是很正常的.2003年9、10月份中國油脂廠的壓榨利潤高達每噸數百元之巨,囤有大豆的油脂廠賺了大錢,所以在美國大豆上市后各廠家便_窩蜂地采購。
另一方面,國內的供給嚴重不足。首先,中國作為地少人多的國家,本來就缺乏農業生產的比較優勢,在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全球經濟﹁體化的進程中,相同資源投入在農業與投入在其他行業比較,成本劣勢表現更為明顯。就大豆而言,中國本是大豆原產國,歷史上一度成為世界大豆主要出口國,但是現在國內每年大豆產量1500多萬噸,卻依然無法滿足國內需求,如果大豆生產有足夠利潤空間,為什么農民不種植呢?其次,多年來我國大豆單產一直是110公斤左右,很少達到150公斤的水平,而美國、巴西的大豆畝產始終在170公斤以上。我國大豆主要用于直接食用,而國外則把大豆作為油料。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出油率在17%至18%,而國產大豆只有15%至16%,低2個百分點。所以,榨油廠更愿意使用進口大豆榨油。正是因為缺乏競爭優勢,適當的投入卻得不到相應回報,所以國內產量才不夠滿足需求,于是進口成為必然。進口大豆比直接進口油脂不僅可以發展我國的油脂加工業,還可以獲得我國急需的高蛋白質飼料。可以說,這是一種通過初級產品的進口來替代大豆加工品豆粕(飼料)、豆油的大量涌入。正是國內的旺盛需求,1990年代末以來我國大豆的進口急劇增加。當今國際大豆貿易市場上90%以上都是轉基因產品,所以我國在是否進口轉基因大豆的問題上,基本上沒有選擇的余地。
也正因此,雖然近幾年我國政府對進口大豆采取限制性的政策趨向,利用轉基因安全證書和進口檢疫證書的發放來調控大豆進口。但數據顯示,大豆進口數量并沒有受到顯著影響。在國內產量逐年上升的同時,進口數量未見減少。雖然2002年比2001年下降了200萬噸,但是據中國海關公布的數據,2003年中國進口大豆達到2074萬噸,比2002年增長83.3%,創歷年進口之最。進口金額達到54億美元,同比增長118.2%。事實上,因為2003年國內強勁的需求和進口限制政策的聯合作用,市場曾一度斷貨,為了在不大量進口的情況下調控市場,緩解緊張壓力,國家首次將庫存的50萬噸儲備大豆于7月底在大連北方糧食交易市場公開竟價銷售,然而,相對龐大市場需求而言,杯水車薪沒有絲毫作用,反而造成不問價格,只要有貨廠商就一哄而上的競爭場面。
既然政策限制并沒有達到原定的目的,那么現實的選擇就是順其自然,國家放松轉基因進口要求就不難理解。
2.批準進口轉基因農產品安全性相對有保障
據農業部有關人士介紹,自農業部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3個配套規章并于2002年3月20日實施后,農業部陸續收到美國孟山都、杜邦及陶氏益農、德國拜耳、瑞士先正達等5家境外研發公司18份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申請,品種介紹轉基因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涉及的主要產地國有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方向東介紹,為了證實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從2002年開始,農業部就派出了專家組對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農產品進行安全測評實驗,其中的論證過程非常漫長,包括很多項目的實驗室測試和食品安全測試。向孟山都公司頒發安全證書表明,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該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據農業部有關人士介紹,自農業部發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農業轉基因生物進口安全管理辦法》和《農業轉基因生物標識管理辦法》3個配套規章并于2002年3月20日實施后,農業部陸續收到美國孟山都、杜邦及陶氏益農、德國拜耳、瑞士先正達等5家境外研發公司18份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申請,品種介紹轉基因的大豆、玉米、油菜、棉花、涉及的主要產地國有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方向東介紹,為了證實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從2002年開始,農業部就派出了專家組對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農產品進行安全測評實驗,其中的論證過程非常漫長,包括很多項目的實驗室測試和食品安全測試。向孟山都公司頒發安全證書表明,在現有技術條件下,根據國家的有關規定,該轉基因產品是安全的。
就拿在首批獲準的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5個農業轉基因品系中最敏感的大豆的安全性來說。
到目前為止,在全球范圍惟一已經商業推廣的轉基因大豆是美國孟山都公司開發的抗農達(除草劑)大豆。雖然10年來人們沒有發現這種轉基因大豆及其制品對人體有害的證據,但也難以證明轉基因大豆幾十年后也是絕對安全的。美國孟山都公司開發的轉基因大豆獲得中國農業部發放的為期3年的進口許可,僅僅向中國出口用于榨油原料的轉基因大豆的許可。
由于轉基因大豆流向是榨油廠,最后真正被消費者食用的是豆油。事實上,基因改良大豆含有抗某些除草劑的基因。但是用基因改良大豆煉出的豆油卻不含任何經基因改良的DNA的殘余。雖然在未經精煉的豆油里還可以發現蛋白質的痕跡,但是精煉的過程會把它完全去除。很多用基因改良作物生產的產品在到達消費者手里之前都要經過重重加工,有效地去除所有DNA成分。在這個意義上,大豆油已經失去了所有曾加入除草劑基因的記憶。人們最終食用的基因改良食品的那一部位根本就不含新增基因。所以說雖然轉基因食品的潛在安全性仍無定論,但是,由于人們消費的那部分是不含轉基因成分的,自然就沒什么需要擔心的了。
3.美國對中國施加重重壓力
雖然在2001年、2002年,中國一道道的《條例》(辦法)相繼出臺,事實上在短期內使美國大豆進口大受影響,引起了美國業界強烈反響,美國通過各種渠道對我國相關政策進行批評,施加了巨大壓力。四處游說相關法規是貿易過程中的非透明、不可預期的技術障礙,加大了市場的不確定性。據美國大豆協會估計,美國大豆種植商、貨運商及交易商在2001—2002營銷年度因此損失超過2億美元。
2002年2月初,美國代表團訪華,就轉基因問題與中國方面進行了磋商,雙方未達成協議。
2002年3月5日,美國貿易代表團再次訪華,就轉基因問題繼續與中方談判。
2002年3月7日下午,中美就轉基因產品的問題達成協議。
2002年3月11日,《農民日報》刊登農業部190號公告,宣布允許境外公司持“本國或第三國有關機構出具的安全評價有效文件”,向中國農業部申請出口的“臨時證明”,對審查合格者,農業部將在“30天內”發給“臨時證明”。190號公告所稱的“臨時證明”,一經獲得,在尚未到期之前可以反復使用。
2002年10月11日,農業部222號公告,要求“持產地國國家安全評價管理機構出具的有效文件”。并且要標明“進口商名稱、進口數量和加工地點”。“臨時證明”為“一次性有效的臨時證明”。因此,只對一個批次的進口貨物起作用,再進口就要再申請臨時證明。相對而言,后者的手續要繁瑣一些,但并不一定意味著難度加大。222號公告用的是“30個工作日內”。通常情況下,30個工作日所包括的時間段相當于42—45日,這意味著批復時間稍微延長了。
2004年2月20日,農業部發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349號》,公告稱,2004年4月20日轉基因農產品安全管理臨時措施終止后,農業部將依照《條例》、《辦法》等對進口農業轉基因生物實施正常管理。
中國的《條例》、《辦法》符合WTO的原則和規定,但最終以我國的徹底讓步結束了中美的大豆貿易摩擦。中國的步步后退可以說是國家力量對比的必然結果。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在各項力量上與美國對比都處于劣勢,不可能像歐盟與美國一樣對壘。特別是現在中美貿易中中國存在巨大出超,兩國貿易摩擦不斷,面對美國的強大壓力,不得不權衡多方的利益,最終改變了進口大豆的相關規定,也使國家對大豆進口的調控限制作用大大削弱。
4.促進技術應用,解決糧食問題
目前,美國是世界上轉基因作物種植最廣泛的國家,種植面積占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的66%,利用轉基因技術,美國每年可增加15億美元的農業收人。對中國這樣一個人多地少,農業生產比較優勢小的國家來說,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占世界1/5的人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中國能合理利用轉基因技術這項被安南稱之為是繼綠色革命后又一次農業革命的機會,就必能從中獲得極大利益。
其實,中國在1980年代末就開始發展農業的基因工程研究。目前,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生物技術的研究,正在研究中的轉基因生物有130多種,涉及的基因種類超過100種。特別是在轉基因抗蟲棉、轉基因水稻、基因工程疫苗等領域的研究成果已居世界前列。從1997年至2003年9月,經過安全評價,農業部批準水稻、玉米、棉花、大豆、油菜馬鈴薯等10多種轉基因植物進入田間環境釋放,批準轉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等植物和獸用微生物基因工程疫苗進入商業化生產。2003年,中國的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近280萬公頃,占世界轉基因作物播種總面積的4%,成為繼美國、加拿大、巴西、阿根廷之后的轉基因作物種植大國。
既然我們有這個技術,技術又能帶來令人滿意的收益,那么當然可以在實際生產中采用。而且即使我們基于安全性考慮不使用已有轉基因技術,現在國際貿易的事實卻是進口了大量轉基因大豆。任何一種新技術都帶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和風險,但到目前為止的證據表明,與轉基因技術所創造的效益相比,它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是相對較小的,并且是可以人為管理和控制的。因此,更好的方法是我們用自己的技術生產,滿足國內需求甚至出口。所以,中國政策表面上的突變,是綜合考慮多種因素后最明智的選擇。
此外,與歐洲日本等比較,由于中國經濟發展及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現實狀況,中國多數消費者目前還是價格取向型消費,對轉基因產品的風險意識還沒普遍形成,同時消費者團體尚未形成,沒有一個能代表消費者發出聲音的機構,因此來自消費者的對轉基因產品的抵抗非常弱小,這也是政策順利出臺的原因之一。
四、中國轉基因貿易政策改變的潛在威脅
1.安全性問題
轉基因食品是否對人類的健康有害,目前沒有定論。在中國,由于消費者意識和消費者組織的缺乏,不知不覺間,轉基因大豆已經成為中國城市消費者日常食用油的主要材料來源,據估計,目前進入中國人食物鏈的轉基因食品已經超過2000萬噸。雖然政府規定轉基因食品從2002年3月20日起都要貼上明確標識,但直到今天,國內市場的轉基因食品僅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少數城市加標識,許多人并不知道餐桌上哪些是轉基因食品。國際民間環保組織“綠色和平”在2004年4月公布的一項針對中國消費者的調查表明,近半數的被訪消費者不會讓小孩吃轉基因食品。可是,消費者并沒有知情權和選擇權,因為購買產品并沒有任何標注,所以他們不知道哪些食品里面含有及含有多少轉基因成分,這些成分對哪些人體器官可能造成多大程度的傷害。所以,非常有必要加大政府監督力度,強制使用轉基因原料的廠商加貼明確標簽。
另外,抗除草劑基因的轉移可能產生超級雜草,轉基因作物也能產生表型畸形,自身可能變為雜草。據研究,轉基因大豆使大豆更易感染疾病和受到害蟲的侵襲。大量種植轉基因大豆引起耐除草劑雜草的蔓延以及疾病的傳播。使用除草劑較種植常規大豆多11.4%,從而加速了抗性雜草的發展。轉基因大豆上草甘膦的使用限制了大豆根部的生長和固氮功能,特別是在缺水情況下。由于盲目種植轉基因油菜加拿大農田里發現了擁有多種耐抗除草劑特性的野草化油菜的植株,即超級雜草,同時也導致種質的污染并且被傳播到北美其他地方。美國政府清楚知道基因污染的風險,因此不容許在本土有棉花野生親緣種的地區商業種植基因BT棉花。但美國對于其企業出口轉基因棉花、玉米、大豆到品種多樣性集中的其他國家卻沒有任何限制。我國是大豆的源產地和多樣性集中地,有6000多種野生大豆品種,占全球90%以上。如果轉基因大豆進口盲目增長,一旦失控,將對物種多樣性產生毀滅性的災難;屆時,我國人民的健康和安全必將面臨威脅。
2.技術供應商壟斷知識產權危及國家糧食安全
孟山都公司的的盈利模式是,用數十億美元的高投入研發——制造出農達除草劑,并同時開發出具有抗農達基因的大豆種子——申請專利——銷售并收取專利使用費。靠這種模式,該公司2001年創造了37.5億美元的收入,其中17億美元來自種子銷售。2004年1月6日,美國《紐約時報》發表了一篇調查性文章,指出孟山都曾試圖利用自己的技術優勢要求那些購買其技術并生產種子的公司與其結成價格聯盟。雖然,孟山都和先鋒種子都否認了這一事實的存在,但是,一些業內專家認為,孟山都的做法有點像微軟公司對待軟件版權的做法——剛開始時,以便宜的價格讓農戶得到轉基因種子,當他們越來越依賴這種只需要噴灑一種除草劑就可以伺弄好的作物時,就要求持有其生產許可證的生產商向每一包種子交納專利使用費。如果這種種子在中國廣泛種植,那么一旦出現貿易紛爭,公司就可以利用知識產權危及國家糧食安全。這對剛剛解決了溫飽問題的中國是不可想象的。
五、中國政策改變對世界農產品貿易的影響
1.國政府對轉基因農產品貿易限制作用弱化
2003年,雖然由于供求關系的作用,中國轉基因大豆進口不少,但是因為畢竟有一個不確定性因素存在,使得計劃出口中國的轉基因農產品生產商多少有些后顧之憂,在轉基因農產品的生產、出口時不得不綜合考慮多方條件,這在無形中增加了出口成本,降低了出口優勢。現在的轉基因政策轉變則標志著,自2002年1月份中國農業部和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頒布新的轉基因農產品進口規定以來,一個持續困擾中國與美國等出口國之間貿易關系的刺激因素被消除。中國轉基因農產品大門向世界打開。現在已經開放了大豆、玉米和棉花。那么趨勢性的動向是,接下來中國會源源不斷地對其他轉基因農產品解除限制。龐大的市場購買力,必然使中國成為各轉基因產品爭相逐鹿的競技場。當然,政府依然可以通過控制安全證書的發放速度來調劑進口,但這種手段的限制能力顯然已經大大降低,國門一旦打開,再關上就非常困難了。
2.歐盟日本等其他國家態度變化
對于中國的政策變化,世界主要農產品貿易國不同程度的作了回應。英國政府在3月9號宣布有條件批準種植轉基因玉米。英國環境大臣瑪格利特·貝克特當天表示,英國從1999年開始實施對轉基因作物農場種植規模評估的試驗,3年的試驗結果證明,種植轉基因玉米不會對環境造成破壞,這讓英國政府有足夠的理由和信心批準有條件種植轉基因玉米。這一決定是根據有關科研機構的建議作出的。此前英國轉基因作物咨詢委員會稱經研究發現,大規模商業種植具有抗除草劑能力的轉基因玉米對環境和野生動物沒有危害。另外,德國科學家于2004年3月下旬獲得政府有關部門批準,開始在有限范圍內試種一種新型的轉基因土豆。
科學家介紹說,與以往直接改變作物某種性狀的其他轉基因作物不同的是,該新作物將依靠外來基因改善“呼吸”系統,達到健康生長的目的。雖然這些研究都有明確的理由,但是,不難看到,正是在中國發出允許轉基因大豆進入的公告后,歐盟各國中一向與美國密切合作的英國才發出這樣的通告,而德國也是不想在新一輪農業貿易中失去優勢才取此策略。可以肯定,英德之后,必然有新的保守派國家對轉基因產品研究生產放開限制。
另一方面,中國政府政策改變后也使某些轉基因反對勢力態度更加堅決。如日本消費者團體3月26日警告美國,如果美國生物技術公司孟山都推出富有爭議的轉基因小麥產品,將會遭到日本抵制。日本消費者聯盟連同其它幾家日本環境和消費者組織的代表聚集美國北達科他州,同該州及聯邦農業部官員會面,遞交了由414個組織簽名的拒絕轉基因小麥的請愿書。請愿者聚集北達科他州,是因為該州為美國硬紅春麥的頭號產區,且計劃推出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小麥產品。日本則是該州小麥的第一大買家,一年購買量約為5000萬蒲式耳。日本代表表示,日本亦將全面停止購買美國小麥,且將轉而自加拿大或澳大利亞購買,以避免買到轉基因小麥所導致的任何風險。(作者:盧凌霄 周應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