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水稻:兩品種獲批 商業化前夜爭議再升級
《新世紀》
兩種轉基因水稻首次獲得農業部安全審批,距離普通中國公眾的餐桌越來越近;但關于轉基因水稻的爭議正不斷升級
記者 于達維
這是一頓不同尋常的“年夜飯”。
2月5日晚,武漢市獅子山,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50多位研究人員共聚一堂。壽司作為開胃點心放在頭盤,紅薯稀飯和武漢名小吃豆皮則是主食——這些米制品的原料,都是實驗室研發的轉基因水稻。
實際上,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帶領的上述研究團隊食用轉基因大米已經多年,但此次意義非凡:他們研發的兩種轉基因水稻,率先獲得了農業部頒發的安全證書。
1月31日公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科學評估、依法管理基礎上,推進轉基因新品種產業化”,這對于張啟發及其他轉基因水稻研發者來說,無疑也是利好消息。
轉基因大米進入普通中國公眾的餐桌,尚差“臨門一腳”。由于安全證書是轉基因作物品種上市之前最難的關口,剩下來的或許僅僅是時間問題。但關于轉基因水稻的爭議,正因此進一步升級。
神秘的安全證書
2009年10月22日,中國生物安全網公布了“2009年第二批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批準清單”。該網站由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主辦。
清單中的兩種轉基因水稻,正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團隊所研發:在華恢1號和汕優63這兩種水稻品種中轉入具有Bt抗蟲蛋白的基因Cry1Ab/Cry1Ac。這也是中國首次頒發轉基因水稻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所謂Bt抗蟲水稻,是將野生土壤細菌蘇云金芽孢桿菌(下稱Bt)中的基因經人工合成后,插入到水稻的遺傳物質DNA 中,使水稻自己產生Bt抗蟲蛋白,殺死多種以谷物為食的螟蛾科害蟲。
兩種轉基因水稻的有效期是2009年8月17日至2014年8月17日,生產應用范圍限在湖北省。
華中農業大學研究團隊成員林擁軍教授表示,安全證書應該是2009年8月就批了,但他們也是2009年11月才知道。
公眾知道的時間則更晚。2009年12月初,很多媒體和公眾才從一些專家和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那里獲知消息。
林擁軍表示,現在就說轉基因水稻已經打開商業化種植的大門為時尚早,但有了農業部的安全認證,除了商業化應用所必需的品種證,不再需要其他的證書。
“是否有生產利用價值,要經過品種審定評價,我們已經向湖北省農技推廣部門提交生產性能審定材料。”他解釋說。
品種審定通常需要進行區域試驗,時間可能會持續兩年到三年。但在很多業內人士看來,安全證書是最難過的“關口”,之后更多的只是程序問題。
兩種轉基因水稻以近乎神秘的方式“闖關”成功,讓人覺得有幾分意外。而其他的轉基因水稻品種,也正在排隊等待安全審批。
第三次飛躍
與西方國家以小麥消費為主、稻米只作為補充不同,稻米是中國城鄉居民最重要的口糧。
隨著人口的增長和消費水平的提升,中國水稻生產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根據中國水稻研究所所長程式華的分析,中國必須培育出一批產量高、品質好的突破性新品種,才能充分滿足今后對稻米的需求。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就希望利用傳統育種技術培育“超級稻”。這一計劃雖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也面臨諸多瓶頸,如品種的抗蟲性、耐旱性,以及對肥料的高效利用等。
在這種情況下,轉基因技術被推到前臺。2005年,華中農業大學教授張啟發提出培育“綠色超級稻”的構想。
在他看來,20世紀60年代矮化育種和70年代中期雜交水稻的成功應用,使得中國的水稻畝產分別增長20%左右;借助轉基因技術,則有望實現水稻單產的第三次飛躍。
張啟發稱,將品種資源研究、基因組研究和分子技術育種相結合,不僅有望滿足水稻高產的要求,還能做到“基本不打農藥,大量少施化肥,節水抗旱”,最大程度地減少對生態的影響。
Bt抗蟲水稻,則是“綠色超級稻”戰略的第一步。這次獲批的兩個品種,均為張啟發團隊多年的研究成果。
中國科學院農業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黃季焜及其同事2005年曾在美國《科學》雜志發表論文稱,Bt汕優63抗病水稻可以節省約八成的農藥,大大減少農藥使用對于農民健康以及環境的影響。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還表示,轉基因抗蟲水稻比非轉基因水稻產量高出6%至9%,因為減少病蟲害所減少的損失,相當于提高了產量。
當然,轉基因抗蟲水稻是否可以穩定地帶來產量的增加,或許還需進一步觀察。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農業經濟學家戴維·齊伯曼(David Zilberman)評論說,黃季焜的研究說明,采用轉基因水稻在經濟上和健康上都有很多好處,如果轉基因水稻在中國獲批,可能會帶動許多亞洲國家效仿。
此前,美國和伊朗已經批準轉基因水稻的種植。但在這些國家,轉基因水稻種植面積有限,或者水稻并非主糧,影響力相當有限。而中國一旦放行轉基因水稻的商業化種植,無疑將對全球水稻市場產生巨大沖擊。
爭議難消
然而,圍繞著轉基因水稻利弊和安全證書審批的爭論,注定不會這么快塵埃落定。
對轉基因技術一直持反對態度的綠色和平就認為,轉基因水稻可能會對環境與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威脅,其食用安全性尚不明確。此外,轉基因水稻涉及國外專利,從而給國家的糧食安全埋下“定時炸彈”。
該組織食品與農業項目主任方立峰說,為轉基因水稻頒發安全證書,等于“將中國的農業、國民健康與糧食主權三個方面都置于巨大的風險之下”。
轉基因水稻獲得安全證書一事曝光之后,農業部辦公廳在發給媒體的書面答復中表示,這兩種轉基因水稻經過多年安全評價,也是中國轉基因技術研究取得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要成果,為商業化生產打下了良好基礎。
林擁軍則告訴本刊記者,一個轉基因水稻品種在提交審批后,需要進行中間試驗、環境釋放試驗和生產性試驗三個階段;即便是最后的生產性試驗,他們早在五年前就做完了。此后,按照農業部的要求,又由第三方認證機構將主要的項目重做了一遍。
至于轉Bt抗蟲蛋白基因的安全性,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究員傅強表示,這種基因轉入后,只會導致鱗翅目昆蟲死亡,因為只有鱗翅目昆蟲有這種基因編碼的蛋白質的特異受體,人類及其他的動物、昆蟲均沒有這樣的受體,所以無毒害作用。
“Bt農藥已經作為綠色農藥推薦使用了幾十年,Bt水稻不過是把土壤微生物中的基因轉到水稻中,對人是不會有問題的,起碼從現有的試驗中看不到任何影響。”他補充說。
至于Bt基因的專利問題,擁有專利最多的孟山都公司中國辦事處強調,該公司并未在中國申請Bt基因的專利;只有中國的轉基因水稻出口,才可能涉及專利問題。
然而,此次轉基因水稻的獲批,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至少,在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方面,就難以令人滿意。
無論在美國這樣支持轉基因作物的國家,還是在英國這樣未批準轉基因作物商業化的國家,決策信息的及時公開、公眾最大程度地參與、獨立機構的介入和監督,都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
中國農業部則未向公眾詳細披露具體的評估報告。而審批結果,也僅僅發布在一個很少更新、大眾也很難注意到的專業性網站上,導致公眾在很長時間之后才注意到這一事件。
這樣一種相對封閉的審批過程,或許可以在短期之內加速轉基因產業的發展,但也可能因此加重公眾的疑慮,引發長期持續的過度負面影響。實際上,在天涯論壇等網絡社區,已經出現了大量非理性的反對聲音。
所幸的是,支持轉基因的一些專家已經意識到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參與轉基因安全評估的三位專家在2009年年底出面接受人民網訪談,華中農業大學方面也開始高調回應各種質疑。
但很多公眾的疑慮,恐怕還難以消除。中國轉基因水稻商業化之路,需要直面的絕不僅僅是技術難關。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