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研討會再引轉基因糧食爭議
2010年02月10日
伴隨著眾多的爭論和質疑,轉基因技術在中國悄然前行。
增產之辯
2月8日,在農業部召開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試點)工程咨詢研討會上,多位種業專家表示,依托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發展生物技術產業,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不過,對于轉基因產品的爭論從未平息。從最初對其安全性的質疑,到現在對糧食安全的擔憂:轉基因育種技術能否增加糧食產量?轉基因糧食商業化會不會導致跨國轉基因巨頭對我國種業市場的壟斷?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方智遠院士在會上指出,轉基因技術與常規技術結合,能顯著提高育種效率。
但是,也有反對轉基因糧食產業化的學者認為,轉基因技術并不能提高糧食單產。美國是種植轉基因作物最多的國家,技術遠比中國先進。但是單產遠不如中國,只有中國的一半左右。
中國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坦承:“嚴格意義上來講,我們現在還沒有直接能增產的轉基因作物。因為增產涉及到的基因很復雜,我們現在還沒搞清楚,還不能去轉移所謂'增產基因’最后達到增產目的?!?/p>
但黃大昉表示,這并不能否認轉基因育種在提高糧食產量方面的作用,只是起作用的方式不同。
安全之辯
對于轉基因產品,世界各國分歧一直很大。轉基因品種在美國已經推廣和應用多年,但是歐盟大部分成員國還是強烈反對轉基因品種在本國產業化。
中國對轉基因產品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但是態度非常謹慎,到目前為止,只有抗蟲棉和轉基因木瓜被批準進行商品化生產。2008年,中國提出要實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盡快獲得一批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優良品種。
2009年底,中國首次為轉基因水稻頒發了安全證書,有業內人士預計此前一直被禁止商業化的水稻和大豆(資訊,行情)等農作物有望獲得新的突破。黃大昉也告訴本報記者,轉基因水稻和玉米(資訊,行情)可能在三五年之內實現商業化。
“國外出油率高、價格低廉的轉基因大豆已經嚴重沖擊了國產大豆,如果我們不能正視現實,會有更多的農產品被國外轉基因產品沖垮。”農業部一位專家對本報記者表示。
對于入口的轉基因產品安全問題至今沒有共識。中國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9年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政府應該特別慎重批準轉基因植物商業化。雖然實驗非常成熟,但其對人類可能造成的影響,或許要在未來幾代人后才顯現。
環保部生物多樣性研究首席專家、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薛達元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現有技術條件下,不能完全肯定轉基因食品就是安全的或者是不安全的。
“一個基因是安全的,并不等于其他的轉基因食品都是安全的。因為如果變換一種基因,它的受體和供體不一樣,轉化方式也不一樣。所以對于每一個轉基因案例都要進行嚴格的風險評估和管理?!毖_元說。
技術爭奪
更多的問題還來自轉基因背后的技術爭奪。
兩年前,海外作家威廉·恩道爾撰寫的《糧食危機》一書在國內熱賣,書中揭露了美國試圖利用轉基因專利控制全世界糧食的陰謀。國內也有一些學者擔心我國在轉基因糧食作物的市場化進程中,跨國種業巨頭乘機入侵我國種業市場。
生態學家蔣高明近日在本報撰文指出,我國正在申請商業化種植及在研的8個轉基因水稻品系中,沒有任何一種擁有獨立的自主知識產權,轉基因專利都掌握在跨國種業巨頭手里。如果大規模推廣轉基因糧食,我國很可能喪失糧食生產的主動權。
農業部的上述會議也認為,目前我國種子企業弱、小、散的局面尚未有根本改變,育繁推相對脫節、產學研結合不緊、創新能力不強。面對國際種業公司的激烈競爭,發展民族種業,保障供種安全,迫在眉睫。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院長岳德榮指出,現在大量的科技成果、優秀的科技人才和一流的創新平臺都集中在農業科研教學單位,而種業龍頭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產品的產出能力相對較弱。
據中國種子集團公司總經理張偉介紹,我國要提高企業準入門檻,鼓勵兼并重組,抓緊制定扶持政策,切實推進種業龍頭企業與優勢科研教學單位緊密結合。
【作者:楊乃芬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