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國企是怎樣被糟掉的
[銀川騎]
--------------------------------------------------------------------------------
前幾天,和一位企業朋友聊天,使我在【經濟史】方面,增長了不少感性知識。
我這朋友原來是杭州低壓電器廠的科技干部。他說:杭州低壓電器廠那是個毛澤東時代創立起來的廠,生產交流接觸器,俗稱“交流開關”,大家家里廠里 都要用的。那時候廠里有500多位職工,歡歡喜喜,積極生產,積累壯大起來的一份好家當。廠里人人平等,普通工人也可以大大方方當面跟廠長提意見貼大字報 批評的,廠長也滿虛心,不虛心還有在黨委監督呢。工人當家作主,好廠。
后來改革了,搞市場經濟了,事情就起了變化。外部有溫州私企來競爭,內部有私企來“公關”腐蝕。
在外部的市場上,我們廠出價賣45元,溫州私企就出35元;我們出40元,它們就30、20元。私企不講行業標準,就按你提的買價來做。低壓電器 開關里的銅皮,規定要用H62材料,它就敢用H57材料,反正不會馬上斷裂。銅皮厚度,技術標準規定用厚0·18毫米,它就敢用0·16甚至0·158毫 米。低壓電器的塑殼用料標準規定用100克,他就敢用60克甚至50克,做得相當的薄。我們廠按規定用銀觸點保證產品的使用壽命,它們就用銅皮上鍍一薄層 銀來“降低成本”。偷工減料是私有企業的生命力之一,危害用戶生命財產安全是它們不管的,鈔票撈進算數。
私企還到我們企業內部來腐蝕。我們廠按規定去采購H62材料,臺州路橋私企給有關人員提供H57材料再加回扣。這批原材料樣品進廠后明明被質檢不合格,廠里領導居然拍板,一買買了足夠用幾年的量!這當然是廠里搞承包以后的事。不承包沒有這么大的膽子。
我那時經常去溫州臺州搞售后服務,就是幫用戶維護什么的。你沒有去路橋舊機床市場看過吧?那里才是溫州模式的偉大成果。企業報廢的舊機床在這里拆 拆弄弄修修,就又賣給另外廠了,精度當然是比較差的,但生產偽劣產品已經夠用了。最有油水的是舊變壓器。一只300元買來的舊變壓器就可以讓一戶人家發 財。變壓器里的絕緣油的質量本來就高,所以當然賣高價;底部的油腳可以賣給手扶拖拉機當燃料。變壓器里面的矽鋼片可以賣給做電風扇的私企做原料,手指頭一 樣粗的優質銅絲可以反復拉延做電線漆包線用,當然粗細是不均勻的,你做電動機什么的也就將就了。變壓器外殼上的冷卻管可以拉制做家具的無縫鋼管,外殼本身 也是優質鋼板可以高價出售。當然要想收購到舊變壓器也是要給電力公司維修工好處的。
有家私企現在很發財了。當年他從沈陽低價淘了一臺舊沖床來溫州,過甌江時雇人抬下抬上,就在個舊房子里安裝好就開工了。生產什么電風扇用的電動 機。正規國企做電動機有嚴格的工序和技術標準,他老兄是會轉起來就行。你規定用多厚的矽鋼片,他就偷工減料用薄的。你規定多粗的漆包線、漆層多厚,他就用 細的越便宜越用。你規定繞一層漆包線包一層絕緣紙最后浸什么漆,他才不用絕緣紙最后隨便浸什么漆。質量是你的好,產品危險是他的大,但他的便宜又有回扣。 所以不做假的公有制企業搞不過他。
私企就是用賄賂打開了社會主義的市場和政策,市場博弈的實際效果是劣幣驅逐了良幣,私企越來越發達而國企越來越落寞。
我們杭州低壓電器廠,在溫州模式的里外夾攻下,困難的生存著。誰知道,禍不單行,又遇上了浙江邪風。浙江邪風就是指浙江省從上往下刮的私有化邪風。
先是來了個“假合資”。一個所謂新加坡籍香港老板黃鴻年,還是杭州市政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的家伙。它提出按【51:49】的投資比例控股我們廠, 我們廠的資產按桌椅房屋等實物折舊計算,我們廠的設計圖紙、品牌、商譽等不準計算。我們這么一個有商譽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好廠就被它輕易的吞并了,還送了它 姚園寺巷這么好的市中心的地盤和半山的地盤。他用香港上市套錢。派羅元功做外方代理。后來這個羅老板因為經濟犯罪被判了刑。
曾經有兩個溫州老板也要買我們廠,上級部門已經同意了,但職工感到不對頭了,要求職工自己集資買下。但是上面有人給溫州老板透露消息,溫州老板就知難而退了。
不過我們廠還好,杭州電纜廠更虧。規模比我們還大的二級企業,竟然一美元就賣了。該港資老板還一口氣收購了那么好的生機勃勃的杭州橡膠廠、杭州啤 酒廠。原廠長堅持新購進口設備的未還貸款應由占有該設備的買方負責歸還,竟被市領導以“改革意識不強”為由免職,另任命外方指定的人也就是我們廠的外方老 總去兼任。后來這位老總因為其它經濟犯罪被逮捕判了刑。但是我們廠已經被糟蹋完了。
聽完他的陳述,我久久地沉默。無數革命先烈生命換來的公有制,無數職工辛勤勞動創造與積累下來的公有資產,怎么會變成新資本家的產權了呢?是誰作的孽?
附,杭州部分全民所有制企業名單:
杭州無線電元件廠;
杭州半導體廠;
杭州無線電廠;
杭州無線電三廠;
杭州無線電六廠;
杭州電聲總廠;
杭州電子管廠;
新安江電子管廠;
杭州光學儀器廠;
杭州自動化儀表總廠;
杭州無線電專用設備一廠;
杭州電線電纜廠;
杭州發電設備廠;
杭州電氣控制設備廠;
杭州電機總廠;
杭州電梯廠;
杭州電焊條廠;
杭州起重機械廠;
杭州西湖臺鉆廠;
杭州砂輪廠;
杭州工具總廠;
杭州機床廠;
杭州重型機械廠;
杭州鏈條廠;
杭州汽車發動機廠;
杭州內燃機缸墊廠;
杭州制動材料廠;
杭州汽車配件廠;
杭州第二汽車配件廠;
杭州彈簧廠;
杭州汽車制造廠;
杭州叉車總廠;
杭州千斤頂廠;
杭州軸承廠;
杭州水泵廠;
杭州齒輪箱廠;
杭州空氣壓縮機廠;
杭州制氧機廠;
杭州農機廠;
杭州鍋爐廠;
杭州氣輪機廠;
杭州環境凈化設備廠;
杭州閥門廠;
杭州自行車廠;
杭州手表廠;
杭州鐘廠;
浙江輕工機械廠;
杭州輕工機械一廠;
杭州電池廠;
杭州燈泡廠;
杭州熱水瓶廠;
杭州人民玻璃廠;
杭州搪瓷廠;
杭州云母紙廠;
杭州新華造紙廠;
杭州華豐造紙廠;
杭州卷煙廠;
杭州食品廠;
杭州啤酒廠;
杭州火柴廠;
杭州東南化工廠;
杭州牙膏廠;
杭州孔鳳春化妝品廠;
杭州香料廠;
杭州橡膠廠;
………
……
老杭州們和了解杭州的網友們看一看,現在還有幾家沒有變成私有制企業?極少了吧。現在這個毛澤東時代建立的基本工業體系、這些工人階級創造的財富中的絕大多數,都肥了“民營”新資本家和境外“投資者”。真是不動槍不動炮,————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附,有關黃鴻年的背景資料,有興趣可以參閱:
黃鴻年 國企收購先行者
2004年07月15日 新浪財經
昔日的“投機倒把”者,在日后被收購并購企業的中國企業家們廣為效仿。
在香港和新加坡股市,57歲的黃鴻年仍然享有“股市金手指”的稱號。而在1990年代初,他在中國掀起的國企并購浪潮,讓中國企業界至今難忘。
印尼第二大財團金光集團董事長黃奕聰的次子黃鴻年早在1984年即萌生了兼并、收購與重組中國國有企業的念頭,然而當時的政治氣氛并不合適,黃乃退而結網。1980年代末,黃脫離家族自立門戶,在香港成立中策公司作為其大本營,伺機進入中國大陸。
1992年初,鄧小平南巡之后,黃便果斷出擊。
黃鴻年收購中國國有企業的方法,通常以同國企整體合資開始,然后逐漸通過增資由參股變為絕對控股,再將被收購企業股權納于海外控股公司名下,海外上市集資,實現滾動收購。
在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的短短14個月中,黃鴻年組建了龐大的企業帝國。他在不同行業打造的中策企業集團,被分別拿到海外上市。
典型的黃鴻年式收購,是一攬子收購一個地區的全部國企或在某行業大量收購企業。泉州即為著名的典型。黃鴻年在1992年收購了泉州市所有37家國企60%的股權。而在大連,中策公司與該市輕工業局協議收購了101家輕工企業。
黃鴻年的收購手法在當年引起巨大爭議,被認為是典型的投機倒把。
現在,人們逐漸明白,這就是資本運作。香港《明報》出版社出版的《黃鴻年傳》如此評價他對中國內地企業的影響:“他……的運作手法,如今正被內地企業家廣為效仿。”(文/《環球企業家》□ 李波|文 出自:2004年7月 總第100期)
企業家的政治搏弈術
2006年08月30日 新浪財經
吳小波 著名財經作家
……在外來商人中,黃鴻年最具典型性。小平南巡后,加快開放頓時成為共識,便在這時,印尼巨賈之子黃鴻年第一時間來到中國,他先是在香港組建了一 個中策公司,自稱是“配合中國改革開放策略”之意,然后便在國內開展大規模的收購活動。他的購并基本上都是“市長工程”:與政府一把手直接溝通,利用他們 急于創造改革業績的心情,借南巡東風,用好政治牌,……。在短短一年多時間里,中策斥資4.52億美元購入了將近300家國營企業。黃鴻年之后將優質資源 包裝,出售于其他跨國公司或在海外上市,成為當時獲利最為豐厚的外來資本者。
www.chinanews.com.cn
外資進入中國之事件備忘
文 / 王安
黃鴻年啟蒙資本運作
1992年,黃鴻年年近50,新加坡籍企業家。
但他更像個中國人。這不僅因為他是印尼著名華人財團金光集團董事長黃奕聰之次子,也不僅因為他的中策公司總部設在香港。更是因為,1960年12歲的黃被送回國就讀于北京26中,1966年畢業后,經受"文化大革命"洗禮,并到山西插隊。整個一知青。
……黃鴻年20世紀70年代初出國后,協助其父經營家族產業。1980年代末,黃自立門戶,在港以中策公司為基地,伺機進入中國內地。1992年,中國經濟加速,機會來了。
中策公司開始大量收購國有企業,步驟大致如下:投入資金與國企合資,通過增資上項目等方式取得合資企業的控股權,將股權納入海外控股公司名下,海 外上市套現,實現滾動收購。 兩年間,中策分別收購了太原雙喜輪胎公司(注入499.8萬美元)和杭州橡膠廠(注入1524.9萬美元),將股權納于在百慕大注冊的中國輪胎控股公司名 下。而后以ADR方式增發新股,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共募資1037億美元。之后,又用所募資金收購了重慶、大連和銀川等地的3個橡膠廠,資產規 模大增,這5家企業有3家是中國輪胎行業的9大定點廠。
用同樣方式,黃鴻年還殺入了中國啤酒行業。這些都是進口關稅較高的行業。黃鴻年最有名的是一攬子收購泉州全部37家國企,組建中僑公司。
黃鴻年的戲法兒引來紛紛議論。贊成者稱:這種做法是國外金融資本的正常操作,至于轉賣股權,實際上是二次招商引資,有利于企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 反對者說:此事雖合法卻不合理,黃購買兩家輪胎企業的控股權不過用了3000多萬美元,可收回的錢卻大大多于此數,都成了中策一家的盈利,這是典型的投機 掙快錢,占了我們的便宜。
警惕外資巨頭在華展開的行業掃蕩式并購
2006年6月20日 來源:新華信正略鈞策管理咨詢 作者:艾西南
……
外國資本在中國采取行業掃蕩式并購的擴張方式由來已久,早在十多年前的1992年,印尼籍企業家黃鴻年曾在中國“首創”行業掃蕩式并購,在當時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黃鴻年1991年12月12日在香港收購一家經營業績很差的上市公司――紅寶石公司,更名為“香港中國策略投資公司”,簡稱“中策公司”。 1992年4月,黃鴻年以中策公司的名義首次收購山西太原橡膠廠,1992年5月在福建泉州收購了該市全部的國有企業,共37家。1992年9月收購大連 輕工局下屬的全部企業,成立合資企業102家,以后又連續在杭州、寧波、無錫等地區設立數十家控股型合資企業。中策公司分區域、分行業、成批地并購國有企 業后,一部分經過包裝后在境外上市,如在百慕大群島注冊一家由中策公司全資控股的“中國輪胎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獲得豐厚的資本利得,但對企業的發展很不 重視。“中策現象”首次引起了人們對外資并購的擔心或恐懼!
……黃鴻年是外資巨頭在華采取行業掃蕩式并購的開山鼻祖,但與現代歐美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相比,黃鴻年先生只是“小巫見大巫”,望塵莫及。
黃鴻年談在中國做生意秘方。
商壇一哥
● 徐伏鋼
……本地著名投資家、集年投資公司主席黃鴻年,昨天在騰福法律事務所(Stamford Law Corp)和Sweet & Maxwell亞洲聯合主辦的題為“跨越龍門”(Crossing over the Dragon's Gate)專題研討會上,……談到當年他在泉州一口氣買下41家工廠的經歷,黃鴻年說,那是他同當地市長書記們喝過三瓶茅臺酒后的杰作。
他說,當時三杯下肚之后,趁大家酒酣耳熱,自己的膽子也壯了許多。對方要他為家鄉“做點事情”,他順勢提出要收購對方手中的全部41家工廠。“每想到1億多美元的生意,就這樣在飯桌上搞掂了。”
按當時的政策規定,當地官員的審批權其實不得超過3000萬美元。但誰都知道,中國歷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當地政府部門把這41家工廠化整為零分成四個項目來簽約,結果合理合法地順利通過。
黃鴻年說,現在講這些Grandpa、Grandma(祖父祖母)的陳年舊事,無非是想告訴大家,“吃飯”在中國是一種文化,許多事情就是在吃飯 的過程中解決的。同時,在雞毛蒜皮的小事上,不要太過精明。俗話說,吃小虧占大便宜。他說:“在中國,吃虧跟吃飯一樣,也是一種文化”。
……黃鴻年那年去山東煙臺洽談并購業務,上午飛抵當地,下午開會談判,當晚就拿到營業執照。原來,市長要求當晚赴宴的所有負責官員們隨身帶上公章,當場蓋章通過。于是,黃鴻年馬上打電話給美國的銀行,資金第二天就到達對方賬上。
(新加坡《聯合早報》)
黃家“天使”
2006-07-24 經濟觀察報
吳曉波
1992 年,小平南巡講話公開之后,4 月份,一個身材高大、臉龐飽滿的44 歲的印尼華裔商人來到了中國。他可能是最早從南巡講話中讀出商機的外籍企業家。這個名叫黃鴻年的中年人有一個顯赫的家族,他是印尼第二大財團、金光集團董事長黃奕聰的次子。
印尼華商的崛起,大多與政府主政者有絲縷關系,所以也特別注重維系與官方的互動。或許正因為如此,60 年代初,黃奕聰把他的第二個兒子黃鴻年送到了高干子弟云集的北京26 中就讀中學,黃鴻年參加過紅衛兵,還短暫地到山西農村下鄉插隊。30年后,當他轉戰中國的時候,那些已經當上了領導職務的學兄學弟們自然為他提供了大量的 方便。
……
黃鴻年試水的第一家企業是在他當年插隊過的山西省。黃回憶說:我去山西,有一天,吃完晚飯,當時的省委書記王茂林同志問我,“明天有事嗎?” 他要去考察一個他蹲點的工廠,當時叫做太原橡膠廠,我可跟他去。看了工廠以后,當時的廠長謝功慶做了一個匯報。這個企業的設備、廠房都是典型的老國營企 業,王書記問我有沒有興趣合資,我當場就答應了。從我們討論合資到簽約,到新公司開業,到我們資金到位,前后也就一個來月的時間。
在山西得手后,黃鴻年轉赴杭州,在市長王永明的一力促成下,黃收購了兩家效益很好的企業,西湖啤酒廠和杭州橡膠廠,同時還“搭購”了一家虧損的輪 胎廠,黃自嘲說,在中國計劃經濟體制下,80%的農民決定了小農經濟,小農經濟決定了意識形態,講究配套,配給我一個虧損的電纜廠,我也莫名其妙地答應 了。
黃鴻年在杭州的購并引起了媒體的關注,“中策現象”由此而生。南巡講話后,發展意識復蘇,舉國期盼開放而不得其法,黃鴻年高舉“為改造國企服務” 的大旗,自然一呼百應。通過前兩年的改革,各地對于通過引進外資來改造國企已漸成共識,黃鴻年平空而降,自然讓各地官員大喜過望。杭州之后,黃鴻年來到祖 籍所在地福建泉州。黃說:“市委書記和市長跟我談了很久,希望我能在泉州搞個項目,我就問市長,你們泉州市總共有多少個廠?市長說總共有41 個企業,我說一起合了行不行?市委書記當場給省里的陳光毅書記和賈慶林省長打電話,這個事情就這么定下來了。兩天兩夜內,我們喝了一兩瓶茅臺酒,把這個項 目簽了意向書。很快,在7 月1 日黨的生日前夕,我們在香港簽下正式合約,向黨的71歲生日獻禮。”
從以上三地情節來看,中策購并基本上都是“市長工程”,黃鴻年的做法如出一轍:與政府一把手直接溝通,借南巡東風 ,用好政治牌,……
黃鴻年趁熱打鐵又在大連一攬子收購了101家國營企業。從 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間,中策集團斥資4.52億美元購入了196家國營企業,隨后又陸續收購了100多家,后雖因中國政府的干預中止了部分合同,但中策仍在短短的時間內組建了龐大的企業帝國。
在收購之初,黃鴻年把重點放在了橡膠輪胎和啤酒兩大行業。他將太原和杭州的兩家橡膠廠納入在百慕大群島注冊的“中國輪胎控股公司”名下,而后增發 新股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然后,他又將募資所得的1億美元先后收購了重慶、大連、銀川等地的3個輪胎橡膠廠。在啤酒行業中,中策收購了北京、杭州以及 煙臺等地多家啤酒廠,組建了在百慕大注冊的“中國啤酒控股公司”,在加拿大多倫多招股上市成功,數年后,黃鴻年又將手中所持股份的整體出售給日本伊藤忠, 伊藤忠再售予朝日啤酒。
就當黃鴻年在各地大肆收購的同時,尾隨其后的是由理論界和傳媒界人士組成的龐大的“啦啦隊”,他的出現讓改革派理論家們似乎看到了讓國企擺脫舊體 制的曙光。他像是一個“天使”:背著錢袋從天而降,用一堆真金白銀換走一張股權證,然后人不換,事不管,卻可以讓企業從此擺脫“婆婆們”的束縛,換來一個 全新的“老板機制”。于是,對之的稱頌便有點“上綱上線”,有些竟帶有幻想的玫瑰色。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中策現象是國有企業重組的有效模式”,“是中國 經濟體制改革深化的時代產物”。這些熱烈的言論給予了中策現象以無比崇高的改革定位,使之收購行為“超越”了商業利益的自身邏輯。在眾多媒體的轟擁下,黃 鴻年和中策意外地成為了中國企業改革的新風標。
黃鴻年后來回憶說,中策進中國,一開始是來試水的,沒想到會受到如此歡迎,其收購成本又能如此優惠和低廉,其后便一起熱昏了頭,很多項目是糊里糊涂地定下來的,泉州和大連的兩起“一攬子計劃”更是在熱浪中匆忙實施的“不可能任務”。
……
在很多接觸過黃鴻年的國企經營者心目中,黃鴻年絕對是一個“人物”,最重要的表現是,“他能經常與中央領導人聊天。”他有不少張照片,一些中央領 導人抱著他的女兒與他全家快樂地合影,可以看出他們有非常良好的關系。每到年底,各地的中策公司總經理前來北京匯報工作,他必包下中央領導接見外賓的釣魚 臺國賓館某號樓,總經理們進來都要驗證登記,每個人匯報時間不超過15 分鐘,一一魚貫進出,其氣氛既輕松又肅穆,很讓來者肅然起敬而終生難忘。
在商業運作上,黃鴻年充分利用了中國現行法規的某些漏洞。原中外合資法規中允許外資分期到位,中策的收購往往預付15%-20%的投入就控制了國 企,將頭批企業在海外上市后所獲資金再投入滾動式收購。又,中國法律規定外資合資方不得轉讓其合資股權,中策卻轉讓了持有這些股權的海外控股公司股份。同 時,中策利用中國對合資的額定各種稅收優惠、匯價雙軌制等獲利匪淺。他收購紅寶石改組成中策時,公司尚虧損 1476萬港元,而僅一年后,該公司凈利潤竟高達 3.12億港元,成為香港股市上的一只“奇跡股”。
黃鴻年本人從無實業經驗,也對此毫無興趣,他收購上百家企業,從來沒有派駐一個人,全靠原來的廠長們繼續經營,總部僅有兩三位財務人員全年巡回審 計。收購之初,由于體制解放自然可激發生產力,出現了反彈式的效益增長,然而隨著大陸經濟氛圍的日趨市場化,體制優勢日漸消失,原有的國企老問題一一凸 現,黃鴻年收購有余,整合無力,進入迅速,退出猶豫,以致最后陷入具體的經營泥潭。中策旗下企業,除了橡膠和啤酒兩個行業群整合出售獲利頗豐外,其余都成 尾大不掉之勢,泉州的一攬子方案后遺癥無窮無盡,手筆大到讓人吃驚的大連“101計劃”更是半途而廢。這時候對中策現象的批評之聲也頻頻出現,有人指責黃 鴻年的“空手套利”是“既無技術又無管理經驗的商業投機”,“炒賣企業使國企肥水外流現象嚴重”。
到1997 年,東南亞爆發金融危機,黃鴻年損失慘重,他遂將大部分股份分次出讓,套現約7億港元,徹底脫離與中策的關系。1999 年,與黃鴻年已經無關的中策“中國輪胎”及其他在中國的合資公司共虧損2.32 億港元。
1992年 黃鴻年
2003年11月06日 新浪讀書
連載:25年 出版社:世界知識出版社 作者:王安
……80年代末,黃脫離家族自立門戶,在港以中策公司為基地,伺機進入中國大陸。1992年,中國經濟加速,機會來了。
中策公司開始大量收購國有企業,步驟大致如下:投入資金與國企合資,通過增資上項目等方式取得合資企業的控股權,將股權納入海外控股公司名下,海外上市套現,實現滾動收購。
比如橡膠輪胎行業。兩年間,中策分別收購了太原雙喜輪胎公司(注入499.8萬美元)和杭州橡膠廠(注入1524.9萬美元),將股權納于在百慕 大注冊的中國輪胎控股公司名下。而后以ADR方式增發新股,并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共募資1037億美元。之后,又用所募資金收購了重慶、大連和銀 川等地的三個橡膠廠,資產規模大增,這5家企業有3家是中國輪胎行業的9大定點廠。
……
黃鴻年的戲法兒引來紛紛議論。贊成者稱:這種做法是國外金融資本的正常操作,至于轉賣股權,實際上是二次招商引資,有利于企業和當地經濟的發展。 反對者說:此事雖合法卻不合理,黃購買兩家輪胎企業的控股權不過用了3000多萬美元,可收回的錢卻大大多于此數,都成了中策一家的盈利,這是典型的投機 掙快錢,占了我們的便宜。
……如今都在吆喝賣企業,今天的口令是“靚女先嫁”,今天的春聯是“差的送,好的賣,實行非公有化一步到位”,今天著急的是怎么不多來幾十個黃鴻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