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寫論文,形式與內容料必有許多不足,望各位師友指點——淳遠)
【內容提要】腐敗源于公共權力的"私用",公共權力被"私用"的原因有二,一是制度的疾病,二是道德的淪落--包括整個社會風氣的墮落和掌握公共權力者的道德淪落。改革以來,制度的疾病與道德的淪落二者互為因果,交相惡化,成為腐敗不斷滋生的溫床。制由人立,人因制成。治療制度的疾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重建與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是解決中國社會腐敗問題的根本之道。
【關鍵詞】腐敗 制度 道德
一、腐敗的定義
關于腐敗,有人這樣定義它:"腐敗是國家機關和國有企業的公職人員與他人合謀,違反法律和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濫用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為私人和私人小圈子謀取私利或為某一單位、某一行業謀取特殊利益而損害公共利益及其他公民個人利益的行為。"1這個定義比較詳細,但有點繁冗。我看到有個較簡明的定義這樣說:"所謂腐敗,就是利用自己能夠控制的公共資源為自己或則親人或則自己的小利益團體牟取私利。"2
綜觀上述定義,我認為腐敗就八個字可以概括:"私奪公物,公權私用"。何謂"私奪公物"?就是公物,即公共物品--多數人所共有的物品,少數個人把它們據為私有了。何謂"公權私用"?就是本應該用來為公眾謀福利的公共權力,被人用來謀取私利了。許多學者喜歡說腐敗是"權力的濫用",而我覺得說腐敗是"公權的私用"更貼切。
"私奪公物"的腐敗行為,源于"公權私用"。反腐敗的實質,就是反對"私奪公物"和"公權私用"。相對而言,倡廉則是倡導"克私奉公":限制個人的私欲,乃至犧牲個人的私利,為大多數的公眾服務("為人民服務")。
廉與腐的問題,歸根到底是公與私的問題。
二、中國現社會的腐敗情況
總部位于德國柏林的"透明國際"(TransparencyInternational,簡稱TI)是全球著名非營利性反腐敗組織。他們對腐敗的定義也很簡潔:公務員濫權謀私。從1995年起,透明國際開始發布一年一度的《全球腐敗年度報告》,這份報告每年都會調查世界各地商界及公眾對當地貪污情況的觀感,總結出"清廉指數"(CorruptionPerceptionIndex,簡稱CPI)。中國內地2003年得分為3.4分,全球排名第66位;2004年得分為3.4分,全球排名第71位;2005年則降至3.2分,全球排名第78位3。中國內地的清廉指數低于世界平均數(4.89),也低于世界中間數(4.20)。
而2003年,"被媒體稱作中國的'反腐敗年'。這是新一屆領導集體施政的第一年,這一年因腐敗問題被判刑或查處的省部級高官達13人,包括原貴州省委書記劉方仁,原河北省委書記程維高,原云南省長李嘉廷,原國土資源部部長田鳳山等。" 2004年,被認為是反腐敗力度最大的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開始實施,中組部和中紀委組建了專門的巡視機構,確立了干部引咎辭職制度,建立了領導家屬境外留學定居備案制度。" 中共中央連續下發了三個文件:《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和《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2005年,由中共中央向黨內印發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實施綱要》,有學者說這"標志著中國開始進入體系性反腐敗階段。" 4
然而對比這幾年中國的清廉指數,我們卻可以看見近年來中國社會的清廉度并沒有因為不斷出臺的反腐敗政策而得到提高,反而有下降的趨勢。直至最近,高官陳良宇的腐敗案件又冒出了水面,人們在歡呼之余,心里也難免打上問號:到底還有多少貪官潛于水下?這表明,多年來反腐敗政策和行動對于治理腐敗所起的作用大小還有待仔細推詳研究。
新中國何時開始出現大量的腐敗現象呢?鄧小平說:"我們自從實行對外開放和對內搞活經濟兩個方面的政策以來,不過一兩年時間,就有相當多的干部被腐蝕了。卷進經濟犯罪活動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嚴重情況,不是過去'三反'、'五反'那個時候能比的。那個時候,貪污一千元以上的是'小老虎',一萬元以上的是'大老虎',現在一抓就往往是很大的'老虎'。"5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從鄧小平的制度改革到目前為止,腐敗的招數隨著各種反腐政策的出臺而變化萬端層出不窮,腐敗現象大面積地侵蝕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包括金融、建筑、教育、醫療、電力、土地、交通等行業和領域,成為目前中國社會最大的痼疾隱患。
相比之下,改革前"把中國從世界上最落后的農業國家之一變成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為止世界第六大工業強國的過程中取得的驚人成就"6的毛澤東時代,卻是以清廉著稱于世。這一前一后,政府清廉度幾乎是天壤之別。本是一支廉潔的干部隊伍,為何內部出現了"從惡如崩" 7的現象呢?這是因為制度改革的失誤,還是因為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呢?
鄧小平于1985年3月說,"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8同年8月鄧小平又說,"如果導致兩極分化,改革就算失敗了。"9而中國在2000年就沖破了基尼系數0.4的國際警戒線,目前已經達到 0.47。李實說,"中國的收入差距在亞洲僅次于菲律賓,超過了所有的歐洲國家。比一些南美和非洲國家略低。"10收入分配不公,貧富懸殊,實際中國社會已經是兩極分化--不僅是城鄉分化,而且城市內部也出現了嚴重的分化。11如果按鄧小平的上述說法來看,改革確實是"走了邪路","失敗了"。但這個不屬于我們討論的范圍,我們提的問題是,中國的腐敗現象跟改革有著什么樣的聯系?
三、腐敗的根源
(一)制度漏洞和道德水平下滑是腐敗的根源
如前所論,腐敗即是"公權私用"。"公權私用"行為要得以實現,需要同時存在兩個必要條件:一是制度存在漏洞,有空子可鉆,并且鉆空子的風險和成本相對較低,這是客觀條件;二是"公權私用"者道德意識薄弱,直言之就是沒有公德心,私心的膨脹使其敢于逾越道德與法律的底線,這是個人的主觀條件。單純有制度的漏洞,而執掌公共權力者有較高道德水平,腐敗行為不會出現;單純是執掌公共權力者道德意識薄弱、私心膨脹,制度沒有空子可鉆,或鉆空子的風險和成本較高,腐敗行為也難以出現。而且,制度漏洞越多、越大,鉆空子的風險和成本越低,執掌公共權力者道德水平越低,社會的腐敗問題就越嚴重。
由此可以逆推:之所以改革以來出現大量的嚴重腐敗行為,就是因為改革之后,制度上出現大量的漏洞,并且社會道德水平嚴重下滑。這是理論的推斷,事實又如何呢?
(二)中國在改革后制度出現重大漏洞
制度的漏洞大致可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制度的不完善,即無"法"執行,而制度下的政策條文相互矛盾抵觸,也屬于制度不完善,最終也將導致無"法"執行;二是制度不被遵守,或監管不到位,或執行不到位,即有"法"不執行。這二者都造成制度有空子可鉆,使得腐敗分子有機可乘。
改革是以"摸著石頭過河"的方式進行的,表明了改革者對前人經驗的否定與無視態度,亦即坦然表明了改革者不完全愿意或完全不愿意遵守毛澤東時代的發展模式和制度,而要另辟奚徑。另辟奚徑就意味著要從根本上改變原有制度,但改革者又沒有"高瞻遠矚"的宏觀戰略,他們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邊走邊瞧,然后對原制度的條文進行巧奪天工式的刪刪改改,修修補補。
另一方面,改革者又是在原制度下以"合法繼位者"的身份登上政治舞臺的,如果公開否定原制度和模式,則等于否定自己執政的合法性。因而改革者采取了折衷的策略,表面上還是沿襲過去的制度,但實際行為卻是背離了原制度"摸著石頭過河",甚至是以"不管白貓黑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這樣一種急功近利的心態去實施各項改革政策。這種"言行不一"的精神分裂狀態當然不可能持續太久,因為政策與行為背離了法制,就是亂紀、違法乃至犯罪,所以改革者必然要對法制采取且行且改且修的方式,以使自己的"言行合一"。這樣一來,以致即使是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改革以來也逃脫不了被頻煩地修改的命運:從1978年到2004年短短二十幾年,憲法被修改了8次,其中改革初期的78年-82年,憲法就被修改了4次,幾乎是一年改一次。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新中國1988年以前的憲法明文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但深圳于1981年11月就開始對部分土地使用征收費用,到1987年7月1日,深圳市政府又提出以土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為指導思想的改革方案確定可以將土地使用權作為商品轉讓、租賃、買賣。9月8日,深圳市以協商議標形式出讓有償使用的第一塊國有土地;9月11日以招標形式出讓第二塊國有土地;12月1日又以拍賣形式出讓第三塊國有土地使用權。若以當時的憲法論斷,深圳市政府的行為實際就是"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是相當嚴重的公開違憲行為;說什么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其實都是巧立名目以瞞天過海罷了。但是,深圳市政府的行為不僅沒有受到法律的懲處,而且受到中央的默許、贊賞和以及隨后媒體的追捧。于是,到了1988年,中國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原憲法的相應條款修改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占、買賣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轉讓土地。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修正案刪了"(不得)出租",加上"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其實只是委婉而隱晦地表明:土地可以出租或者轉租了。深圳實施土地使用權與所有權分離、土地有償使用后,自2000年開始,陸續有土地的使用年限到期,但并沒有相應的合適法規去處理,直至2004年6月份,深圳市政府才公布《深圳市到期房地產續期若干規定》對相關問題進行處理,而且也只是一個權宜之策,并沒有最終解決問題。
改革者在這樣一些重大事項和決策上,即使是發現與法律不符,也只是另立名號改頭換面瞞天過海先做了,然后再回頭修改制訂法律。簡言之,就是先違法,再修改法律。上有好而下必甚,如此上行下效,終將如老百姓之常言:"上梁不正下梁歪"。作為國家根本大法的憲法都如此不被尊重而被如同兒戲一樣對待,還能奢望其它的法律制度被嚴格遵守和執行么?改革者喜歡說"制度創新",喜歡說"大膽、放手去干",當然,制度的可以創新,這可以交由立法機關和人民權力機關進行審慎的討論,但執政者奢談"制度創新"和"大膽、放手去干"就有嚴重無視制度和法則的嫌疑了。
其它如在把"國營經濟"修改為"國有經濟","國營企業"變為"國有企業"12;"農村人民公社、農業生產合作社"改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讓"私營經濟"抱著"市場經濟"擠進"社會主義"的殿堂縱情交歡,把"計劃經濟"踢出了"社會主義"的門外;"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后面加了"鄧小平理論"不夠,還要加上一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而社會還是"社會主義",但是前面要加個"中國特色",后面再來個"初級階段"......以這種方式確立起來的制度,已是難逃不倫不類之譏。而這種沒有"中心思想"的制度也必然是個混亂不堪、自相矛盾、漏洞百出的大雜燴,完善則更是無從談起了。
(三)改革以來社會道德水平的大幅下滑
社會道德水平或說社會風氣如何,主要是人們的集體感受,但也可以從日常社會現象的改變體現出來。比如從毛澤東時代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到現在家家戶戶的層層防盜門防盜鎖逢人防意如城,老一輩的過來人對此是深嗟長嘆。又如現在的黃賭毒風行,違法犯罪行為手法之多、數量之巨、性質之嚴重,更是毛澤東時代聞所未聞的。
自從鄧小平倡導的"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從經濟領域發展到政治領域以來,中國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相應地,社會的價值觀與道德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網友對此進行了很精辟的論述: "(發展市場經濟的大政方針,)私有化成為了必然;既然要私有化,首先必須造就一種合適的社會意識形態,所以宣揚個人主義,建立以物欲為向導的價值觀念,倡導個人私欲,瓦解集體主義精神也就成為了必然;兩種意識形態切換時,避免不了后者對前者的否定,在誘導人們接受后者的同時,人們感覺原來上當受騙就是必然的;而上當受騙之后,就是對過去自我的否定,因此,在否定過去的時候,也否定了過去的道德觀,從而道德淪喪也就成為必然;道德淪喪之后,物欲橫流也就成了必然。而作為一個曾經的公有制國家,此前大部分資源都歸屬于國家(或者說人民公有),而現在要將公共資源私有化,在私有化的過程中,掌握資源分配的官僚們,近水樓臺先得月也就順理成章,或者說腐敗的發生就是必然的;因為腐敗而造成的分配不公平,社會成員間對立情緒加大也就是必然的;因為成員之間的對立,社會不和諧也就成了必然。......"13
任何一種制度都會對民眾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制度的教化作用對民風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14這句古人的話放在現代,或許可以這樣引申理解:什么樣的掌權者就設計出什么樣的社會制度,而什么樣的社會制度就產生什么樣的社會風氣。共產主義者設計出公有制的社會制度,在這種制度下,社會很容易形成志趣高尚、利人為先、廉潔奉公的風氣,而毛澤東時代的制度盡管不完美,卻是很接近這種制度。而私有制下,倡導的是個人主義和個人私欲,社會就容易形成勾心斗角、弱肉強食、利己為先、腐敗墮落的風氣。我國當前的制度盡管還不完全是私有制,但社會風氣的墮落程度卻已經是難以估算的了。
簡言之,就是"制由人立,人因制成。"什么樣的人就建立起什么樣的制度,而什么樣的制度就培養出什么樣的人。在這里,建立起制度的人即掌握國家權力的那部分人,其道德的優劣、識見的短長,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四、結語
腐敗即是"公權私用",腐敗的問題實質是公與私的問題。腐敗,實際是制度的腐敗與人心的腐敗。根治腐敗,就要根治制度的疾病,提高人的道德水平。而制由人立,人因制成,推舉道德高尚、識見深遠的人重建與完善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制度,并籍此制度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乃是治理腐敗的根本之道。
注釋:
1《論腐敗的定義》,于風政發表于《新視野》2003年第5期。
2《腐敗的動力來源--公共資源的私有化》,[渡癡禪師] 于 2006-09-27貼于人民網強國論壇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10001&typeid=17
3 Global Corruption Report 2004-2006: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http://www.transparency.org/publications/gcr/download_gcr
4 《反腐57年:從"運動"到制度》:邵叢,《新世紀周刊》2006年第23期
5 《堅決打擊經濟犯罪活動》(1982年4月10日),《鄧小平文選》第二卷第402--404頁
6 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莫里斯·邁斯納著《鄧小平時代:1978-1994,對中國社會主義命運的考察》一書第八章"毛澤東時代的經濟遺產以及毛澤東身后改革家們"的第一部分,http://www.wyzxsx.com/xuezhe/handeqiang/ShowArticle.asp?ArticleID=91
8《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10至111頁
9 《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139頁
10 《中國基尼系數與拉美化之辯 市場經濟放大貧富》:第一財經日報·陳小瑩,2006-07-05,http://www.luckup.net/m20061/ca108791.htm
11《專家稱我國城市內部收入差距已超越城鄉差距》,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劉菲,2006-07-05,http://www.luckup.net/m20061/ca108790.htm
12 國營與國有是不一樣的。國營企業的意思是企業為全民所有,由國家經營,即由國家安排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而國有企業的意思只是表明企業為國家所有,并不規定由誰經營,意思是誰經營都可以。雖然說只有一字之差,但是涵義卻有天壤之別,這也是改革者巧奪天工的"改制"一個典型例子。
13《市場經濟下的幾個必然》: [渡癡禪師] 2006-08-24 貼于人民網強國論壇。http://bbs.people.com.cn/bbs/ReadFile?whichfile=1510001&typeid=17
14《論語·顏淵》
參考文獻:
1) 《反腐57年:從"運動"到制度》:邵叢,《新世紀周刊》2006年第23期
2) Global Corruption Report 2004-2006: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 http://www.transparency.org/publications/gcr/download_gcr
3) 《鄧小平文選1-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4) 韓德強《五十年、三十年和二十年》, 1999年8月26日,烏有之鄉網站,http://www.wyzxsx.com/
5) 張巨成《論毛澤東的反腐敗思想》,2005年04月26日,人民網,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37/3351136.html
6) 新華網《中國憲法的制定和修改》: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288.htm
7) [渡癡禪師]《市場經濟下的幾個必然》:2006年08月24日,人民網-強國論壇:http://bbs.people.com.cn/bbs/
8) [渡癡禪師]《腐敗的動力來源--公共資源的私有化》, 2006年9月27日,人民網-強國論壇,http://bbs.people.com.cn/bbs/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