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為事業和信念所筑就——林炎志追述父親林楓的革命生涯
摘自 綠海紅船 古董鋪 2006-07-04 07:05 http://211.140.162.59:8080/bbs/ccb/index.cgi
本報記者 劉仰東
1945年6月,中共七大閉幕,由44人組成的新的中央委員會中,只有關向應和林楓兩人為東北籍中央委員。關向應是大連金縣人,林楓的家鄉則遠在位于黑龍江省腹地的望奎縣。 林楓的當選,在頗具代表性和特殊性的表象背后,也體現了他作為一個來自并不得風氣之先的邊遠地區的共產黨員,在近二十年革命生涯中對黨的事業所做出的突出貢獻。建國后,林楓曾任東北局第一副書記和東北人民政府第一副主席、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央高級黨校校長等職。今年正值建黨八十五周年,也逢 林楓同志誕辰一百周年。"七一"前夕,記者在北京吉林大廈采訪了林楓之子、中共吉林省委副書記林炎志。林炎志向記者追溯了父親早年的革命活動,從中可見這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杰出的政治智慧、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領導"一二九運動"
林楓于1927年3月經范文瀾介紹在天津加入中國共產黨。八年后,"一二九運動"爆發,他被中共河北省委任命為北平市委書記,直接領導了這場聲勢浩大的學生運動。
林炎志說,"一二九運動"大致可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以黃河賑濟會為代表的發動、醞釀、準備時期,第二階段是"一二九"和"一二一六"兩次上街游行,第三階段是全國學生青年走向工農群眾,走向共產黨,走向根據地的時期,前后達兩三年。他告訴記者,當時母親郭明秋(中共黨員)是北平學聯主席,經常沖在前陣,父親則作為市委書記,運籌帷幄,此前兩人并不認識。盡管在"一二九"示威游行的行列中,不乏中共黨員,"學聯"中也建立了黨的組織,但當時中共河北省委、北平市委的領導層對這場運動的態度并不一致,模棱兩可者有之,不贊同甚而反對者也有之。 林炎志說,父親的態度很鮮明,積極支持"一二九運動",明確提出黨應當成為這場運動的領導者。作為市委書記,他通過與"學聯"領導核心成員彭濤、黃敬、姚依林、郭明秋的直接聯系,及時把握運動方向,使這場運動產生了具有全國意義的深遠的歷史影響。當時的"學聯"黨團書記姚依林后來回憶說:
從1935年12月中旬起,到1936年3月中下旬,我在 林楓同志直接領導下工作。我們的聯系是密切的,每星期至少見一次面,有時見兩次面。我把工作中了解的情況和遇見的問題詳細向他匯報,每一次他都充分地聽取我的反映,征求我的意見,然后將他的意見提出來同我討論,取得一致。
1935年12月下旬, 林楓代表北平市委和黃敬、彭濤等人商定,成立南下擴大宣傳團,組織學生到農村去"喚起民眾"、向群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這個宣傳團于1936年元旦過后成行,雖然前后不過十來天,只到了保定周邊的幾個地方,但意義卻非同尋常。一位參加宣傳團的同學寫信給上海《大眾生活》主編鄒韜奮說:"十二天的農村生活,精神上的熱火壓滅了一切凍和餓的進攻,我們得到了不少的經驗和教訓,我們增加了不少的知識,這知識是我們在教室里和書本上所永遠找不到的。回來的人都說:'我們十二天的收獲,比讀一年的書強的多。'"這實際上意味著, 林楓和北平市委領導北平學聯,把"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引向一條知識分子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道路。
"一二九運動"爆發不久,林楓就向北平市委提出,北平學聯擁有兩萬多學生,不組織一個核心力量,群眾運動是不能持久的。1936年1月下旬,南下宣傳團全部返回北平后, 林楓又與姚依林、黃敬在騎河樓清華大學學生會舉行會議,決定將南下歸來的大批積極分子進一步組織起來,成立一個抗日的、先進的、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青年組織,取名清華民先隊,林楓指定黃敬為黨團書記,黃敬推薦李昌為民先隊長。隨后,又成立了范圍更廣的"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即著名的"民先隊"組織。
1936年1月底,各大中學臨近開學。林楓從革命的長遠利益考慮,適時地提出學生不應當無限期地罷課,而應當有條件地復課,學生運動的骨干也要回校學習,參加考試。當時在清華大學讀書的"學聯"黨團書記姚依林曾問林楓:我的學籍還要不要,是不是回去參加考試? 林楓回答說:你還是回去考一下,保留一個學籍也好。北平學聯根據林楓的意見,開會決定復課,并于2月7日發表了《為本市各大中小學生復課宣言》。就在這個當口,當局加緊了對學生運動的鎮壓和迫害,逮捕了大批愛國學生。 林楓根據形勢的變化,立即向中共河北省委提出建議,將已經引起當局注意的學運骨干轉移到天津等地工作,以免遭受國民黨當局的迫害。河北省委接受了林楓的建議,從北平抽調一批干部轉移到天津等地工作。
1936年3月,林楓 調任中共天津市委書記,5月出任北方局書記劉少奇的秘書,這年夏天,他與郭明秋結為伴侶。他在北平盡管只工作了短短的三個來月,但作為市委書記,他直接參與領導的"一二九運動",其意義之長遠,已經超過了三年、三十年……大批進步學生通過"一二九運動",逐漸成長起來,最終投身革命事業。談到這里,林炎志引了毛澤東幾年后在《一二九運動的偉大意義》的講演中的一段話:"一二九運動是動員全民族抗戰的運動,它準備了抗戰的思想,準備了抗戰的人心,準備了抗戰的干部。" 林炎志認為,其中的"干部準備"就黨迫在眉睫的事業而言,是最"實惠"的。他舉例說,抗戰爆發后,國民黨軍隊一退再退,有時一下讓出幾十個縣,不斷形成權力真空地區。為充實敵后工作,中共面臨著大量德才兼備干部的需求。而通過"一二九運動"走上革命之路的大批知識青年中,有數萬名干部被輸送到敵后,成為黨建立根據地的寶貴財富,這對于中共領導的抗戰而言,實可謂一種"久旱逢甘霖"的政治局面。新中國成立后,"一二九運動"造就的一批干部在各個崗位上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
決斷"晉西事變"
七七事變后,1937年10月,林楓任山西省委書記兼北方局組織部長。1938年5月,中共山西省委改稱晉西南區黨委,林楓任區黨委書記,駐扎石樓縣圪堵坪。11月,八路軍115師補充團與晉西南游擊部隊合編為115師獨立第一支隊, 林楓兼政治委員,陳士榘為支隊長,在晉西堅持抗戰。
不久,閻錫山開始在山西制造摩擦,預謀挑起針對中共的武裝沖突,晉西南地區成為他們進攻的首要目標,形勢不斷惡化。1939年9月,中央電招林楓前往延安匯報山西的政治形勢。 林楓日夜兼程,趕到延安后,與毛澤東交談了兩次,林楓問毛澤東:"如果閻錫山打起來怎么辦?"毛澤東說:"你們沒有手嗎?他打你,你就打他嘛!"11月上旬, 林楓從延安回到晉西南區黨委駐地時,形勢已相當緊張。林楓在區黨委召開干部會,傳達了中共中央的指示,深入討論了反對頑固派斗爭的方針。晉西南區黨委根據中央指示,決定從此采取不再讓步,必要時不惜武裝自衛的方針。
1939年12月,閻錫山首先向晉西地區大舉進攻共產黨領導的新軍決死隊第二縱隊,悍然發動了晉西事變,并提出"掃蕩晉西南,掌握晉西北,摩擦晉東南"的口號,來勢洶洶,根據地局勢更為緊張。12月6日,在 林楓主持下,晉西南區黨委召開緊急會議,判定被動勢必吃虧,果斷決定要主動地武裝自衛,"眼明手快,先下手為強"。同時決定在晉西南區黨委統一領導下成立"晉西南抗日擁閻討逆總指揮部"。12月9日,我軍開始行動。在總指揮部的統一號令下,一部就地作戰,主力部隊分兩路出擊。據時任區黨委宣傳部長的張稼夫回憶:" 林楓同志實際上成為我方自衛還擊戰中的總政委,他帶了一部電臺和中央軍委取得密切聯系……一直堅持在戰斗的第一線。"在和數倍于己的敵人激戰20天、我軍取得多次戰役的勝利之后,為最大限度地保存實力,由林楓率領部隊和黨委機關干部轉移到晉西北,與那里的新軍、八路軍會合。
晉西事變發生后,國民黨方面一再誣蔑共產黨破壞統一戰線,黨內也有人提出這個問題。 林炎志告訴記者:毛澤東事后也曾問父親:誰打的第一槍?父親直言:是我打的第一槍。不打第一槍,就沒有機會打第二槍了。毛澤東后來在中共七大上還重提此事,并當眾表揚了林楓。 林楓長期在白區做地下工作,但在不利的軍事環境下,仍能果斷決定主動出擊,避免了另一個皖南事變的發生,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作為一個杰出政治家的決斷能力。
信念與操守林炎志特別提到了體現在父親身上的堅定的革命信念。 林楓1927年3月入黨不久,大革命就失敗了。各地黨組織或遭到破壞,或轉入地下。不少共產黨員因此脫黨,林楓也一度失去和組織的聯系。他雖身離組織,卻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和理想,為尋找黨組織,他曾奔走于平、津、滬、漢等城市及河北、山西、江蘇、浙江等地,雖未能接上組織關系,但他從不氣餒,同時自覺地從事黨的活動。1930年,在北平大學工學院讀書的 林楓通過賴若愚終于接上了黨的組織關系,并擔任中共北平大學工學院支部書記。就是這樣一位信念堅定的老共產黨人,"文革"中受到殘酷迫害,被扣上"走資派"、"三反分子"、"特務"等一頂頂帽子,入獄四年。四年間,他只見過不足24小時的陽光;一條黑棉褲一穿就是半年,留下一層白霜;1972年出獄時,體重掉了四十多斤,不得不直接住進阜外醫院。他的黨籍也遲遲不能恢復,他曾幾次對子女感嘆道:"這個黨,我是自己找上門來的呀!"即使如此,他的信念卻依然不改。家里的書被沒收了,沒有工資收入,他就叫女兒從生活費中擠出錢來買《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并說:將來有了錢,還要買他們的全集。出獄后的 林楓發生過心力衰竭,并患有白內障、神經炎引起手指麻木等多種疾病,寫字已相當吃力,可他仍抱病在《馬克思恩格斯書信集》的扉頁上一筆一畫地給子女寫了這樣一段話:京京、星星,你們先讀這本書———馬克思恩格斯書信選集,將來還要看他們的全部書信集。至于炎炎,可以先看馬恩全集,也可以先看此書。我希望我們的青年都能讀馬恩的書信。這些書信很有趣地講了馬克思主義的大道理,不但生動易懂,而且可以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歷史。
林楓的人格魅力,不僅體現于他在半個世紀的革命生涯中,無論事業輝煌還是身處逆境,始終保持著堅定的信念上,還體現在他的個人道德操守上。林楓是知識分子出身的共產黨人,抗戰以前,他長期在白區做地下工作和統戰工作,他以極強的親和力,把一大批上層民主人士團結在自己的周圍。有這樣一個生動的事例,當時的北大教授張柏園,月入百余大洋,一次發工資時, 林楓去向他要錢,先拿了幾塊,又回過頭來再拿幾塊,如是反復幾次,直至自己手里的錢超過了張柏園手里的,張不得不說:"你還真能拿呀!"張柏園自然明白,林楓向他要錢,用途并非貼補或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為了從事革命活動。在白區工作,環境自然險惡,隨時有被捕的可能。 林楓長期從事地下工作,卻從未被捕過,并非他未遇險情,而是每到緊要關頭,總會有一些"有能量"的人物主動出來保護他,這些人也明知道林楓的真實身份。他是一個受到黨外人士普遍歡迎并能贏得他們敬重的共產黨人。
林炎志還談到,父親在黨內政治生活中,同樣以高標準的道德修養自律。他的能容人、"海量"、能忍辱負重,都是熟悉他的老同志所經常提到的。他與高崗、林彪、康生都在工作上發生過意見分歧,始終以既不喪失原則,又不破壞團結的態度來對待黨內斗爭。晚年尚未平反時,子女曾勸他把自己的經歷寫出來,他則一再拒絕子女的勸說,堅持不寫回憶錄,并說:寫回憶錄難免自我吹噓。我的歷史中央都知道,事實是抹殺不了的。
紀念林楓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人民日報》 ( 2006-09-30 第01版 ) 【字號 大 小】【打印】【關閉】
本報北京9月29日訊 記者盛若蔚報道:紀念林楓同志誕辰100周年座談會29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出席座談會。
林楓1906年出生于黑龍江省望奎縣,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國共產黨第七、第八屆中央委員,第二、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主持座談會并講話。他說,林楓同志在青年時代就懷著改造社會、振興中華的遠大志向,熱切追尋救國救民的真理,宣傳馬克思主義。"九一八"事變后,他直接領導北平學生運動,全力協助劉少奇同志開展華北地區黨的工作,積極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作出了重要貢獻。抗戰期間,他在發動群眾、培養干部、建立民主政權、堅持敵后游擊戰爭等方面,都建立了不朽功勛。抗戰勝利后,他作為東北局主要負責同志之一,在民主政權建設、發展農業生產、抗美援朝的支前等各項工作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1954年調往北京工作后,他歷任中共中央副秘書長、國務院第二辦公室主任、中共中央文教小組成員、國務院業余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高級黨校校長等職,全力傾注于教育事業。我們紀念林楓同志,就是要學習他對祖國、對人民、對共產主義事業無限忠誠的優秀品質,學習他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優良作風,學習他待人以誠、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當前,我國已進入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和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緬懷林楓同志光輝的一生,追思他為黨和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勛,最重要的就是要繼承和弘揚老一輩革命家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格,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而努力奮斗。
座談會上,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蘇榮、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李景田、黑龍江省委副書記劉東輝先后發言。
王漢斌、彭珮云同志,中央和國家機關有關部門以及黑龍江省的負責同志,林楓同志的親屬、生前友好和原身邊工作人員等出席了座談會。
《人民日報》 ( 2006-09-30 第01版 )
http://news.tsinghua.edu.cn/new/news.php?id=1391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