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的中產階級泡沫如何破碎
何必
什么樣的人屬于中間階層,中產階級?有車有房,有社會責任感,講究生活質量?日前,和訊網和中國國情研究會宣布,將聯合推出“新中間階層生活報告”。市民:“有車有房。”“月收入5000以上。”“我覺得還不止這些。”對于什么是中間階層、中產階級,人們看法不一,到底什么樣的人屬于中間階層,他們占人口多少比例?半年后,也許會有答案。日前,和訊網宣布和中國國情研究會共同開展一項研究,將首次在國內推出《新中間階層生活報告》。和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小平:“這次主要是通過線上和線下的調查結合。我們大概是八個層面,包括他們對品牌、對旅游、對媒體,對汽車房產包括投資理財,各個方面的觀點,愛好試圖總結出他們的共同特征。”據介紹,報告形成前將由和訊網發出問卷調查,與傳統的僅以收入來劃分的方式不同的是,這次調查將加入其它7個標尺。(此處飛字:日常生活、媒體生活、數字化生活、汽車生活、旅游生活、住房消費、時尚消費、理財觀),調查結果將由專家組進行分析,最終試圖展現一幅清晰的“新中間階層生活圖景”。馬小平:“他有幾個特征是很明確的,第一個是收入,比普通工薪階層會高,但是他比比企業主會低。第二個特點是對生活品位的追求這個特點。”馬小平認為,白領、打工者、自由職業者,都有可能是中間階層,他們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受過高等教育,對社會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發言權和影響力,強調自我成就、自我實現,年齡在30-45歲之間。據介紹(此處上圖一個棗核加一個啞鈴)發達國家的中產階級占人口比例的大多數,而貧窮和富豪的人數相對較少,而在中國,三者之間的比例呈啞鈴或金字塔形,中產階級人數相當少。專家表示,隨著改革開放經濟的發展,中間階層的人數有望在今后的幾年內迅速提高。(2006年9月28日北京電視臺《首都經濟報道》)
記者在建議觀點里寫道:
1、調查結果將對商品銷售,對企業的產品研發等各方面都有指導意義。比如中產階級的消費觀念上,對于旅游來講,年輕人或低收入群體講究去著名景點去看看,而中產階級講究的是休閑度假旅游,所以對于旅行社推出什么樣的產品具有指導意義。
2、世界銀行公布的全球中等收入階層人均GDP3470美元-8000美元。2005年國家統計局曾出臺一個數字中等借機是6.5-18萬元年收入。
3、瑞典中產階級比重占55%,85%的家庭有小轎車,75%的家庭有電腦,50%的家庭有郊外私人別墅,70%的家庭每年出國度假和旅游。日本中產階級家庭4.4萬美元到6.8萬美元。韓國2萬到3.6萬美元。德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萬美元,中產階級大約50%,富人10%。香港年收入2-4.1萬美元屬于中產階級。美國年收入4-20萬美元屬于中產階級,住在郊區,有一棟分期付款2到4間臥室的房子,兩三個孩子,一條狗,二部汽車,門前是修剪整齊的草坪,丈夫每天辛勤工作,妻子在家帶孩子做家務,拿薪水后馬上開出15張以上的支票付帳。
4、中國人比較謙遜,一些富豪會羞澀地說自己只是中產階級,而一些月收入萬元以上者表示,自己不是中產階級,因為還在攢錢買房,還過不起有質量的生活。
這個記者就是該欄目中著名的嗲嗲,是個時不常要小資一把的主兒,典型的驢友,愛好探險旅游,是個網球愛好者,并且是該節目里唯一的在每次的建議觀點之中都透露出按照專題的路數做消息報道的職業精神的騷客。
現如今,“中產階級”在國內媒體和網絡上成為一個被提及非常頻繁的詞匯。隨便在網上用這個詞匯進行搜索,竟然能夠找到3,230,000篇相關條目,可見這個近幾年才被加熱的概念溫度竄升之迅猛。
現在,官方推出的調查不是中產階級,而成了“中間階層”,也很有意味。媒體報道,此次調查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國國情研究會秘書長張仲梁為“新中間階層”大致勾勒了如下形象:一、具有較高學歷,受過專業化訓練;二、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三、以工資薪金謀生;四、對社會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發言權及影響力;五、強調自我成就、自我實現,對社會意識形態有相當的影響力;六、擁有生活必需的體面財富、閑暇時間。由上述所見,收入不是衡量中產的惟一標準了,中間階層還要有一定社會影響力。
此次調查的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國國情研究會秘書長張仲梁為“新中間階層”大致勾勒了如下形象:一、具有較高學歷,受過專業化訓練;二、主要從事腦力勞動工作;三、以工資薪金謀生;四、對社會公共事務有一定的發言權及影響力;五、強調自我成就、自我實現,對社會意識形態有相當的影響力;六、擁有生活必需的體面財富、閑暇時間。由上述所見,收入不是衡量中產的惟一標準了,中間階層還要有一定社會影響力。
這種調查,又是個逢迎之舉。其目的,正是迎合目前的政治需要。7月份,胡錦濤在統戰工作會議上特別強調,必須可須分析和準確把握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發生的深刻變化,切實做好“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的工作。
所以,國家統計局有如此舉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將中產階級概念偷梁換柱作中間階層,試圖避免太多針對中國的中產階級的日益激烈而廣泛的爭議。這種概念上的標新立異,無非又是中國特色的官僚智慧的拙劣表現。從所涉及的調查內容看,還是對于中國社會階層的描述。
實際上,坊間對于中國是否存在中產階級的爭論愈演愈烈。有評論以“民間缺乏社會認同感 中國不存在中產階級”為題,從中產階級的本質來否定當前中國社會上中產階級的存在。而《南方都市報》評論也認為,中產階級形成有待于時日。
今年元旦開播的北京電視臺《城市》節目,在開播初期就做過“尋找中產”的內容,在采訪過程中發現,在目前的中國,有關中產階級的概念是個太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概念了。節目中采訪了零點的袁岳和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中產階層問題20余年、號稱中國最早研究中產問題的學者之一的張宛麗,并且涉及到了太多的對于中國中產階級的描述和定義。我擔任該節目的策劃,也看到了相關不少的節目解說詞:“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統計報告,截止到2005年7月末,我國人民幣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為13.37萬億元。如果社會上傳說的國內51%的居民儲蓄存款集中于20%的少數富裕個人和家庭手中確實的話,那就意味著20%的富裕個人和家庭占有了我國13.37萬億居民儲蓄存款中的一半還多。為計算方便,假若我們將每一個存款賬戶都看做是一個家庭,而每個家庭人數以標準的3口人計算,中國13億人口,可分為4.3億個家庭,其中的20%,也就是不到9000萬個家庭,戶均存款余額7萬余元,若其中又有1/3可歸入所謂的中產階級,則中國中產階級的人數到不了1億人。……而按照國家統計局城調隊確定的家庭年收入‘6-50萬’的標準,中國目前的中產只占總人口的5.04%,即6000多萬人。……還有一種計算方法是,根據蓋洛普公司2004年中國消費者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擁有私家車數量約720萬輛,如果我們假設每輛私家車的背后都站著一戶三口人的中產階級,則我國目前中產的數量應該是2160萬。……2004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推出的《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中,從職業、收入、消費及生活方式、主觀認同4個標準來推算當前我國社會中產階層的比例,得出了我國中產占適齡人口4.1%,占總人口2.8%的結論,也就是3518.5萬人。……盡管人們談論中產的興致越來越高,但包括中共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在內的一些學者卻認為,中國現階段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中產階級。中國目前的狀況是,有中產,而無‘階級’。”……
該節目現在,對于越來越熱鬧的有關中產階級的炒作,也正在謀劃著新的操作。
其實,不光是國內媒體,海外傳媒也在中國的中產階級題材上興風作浪推波助瀾火上澆油。9月23日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版以“中產階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看到署名文章,認為中國有點像一只高壓鍋,問題是如何通過一個穩定機制,來釋放這種緊張或矛盾。經過20多年,中國正形成新興的中產階級群體。這些人在經濟上更為獨立,在財產權方面更是如此。中產階級是中國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這是毫無疑問的。
而在該報中文網站上,有關中國的中產階級的討論更是開辟了專題,刊載了讀者和各界人士就此的鴰噪,給國內媒體在如何與讀者互動方面做了示范。
我倒是認為,有關中國的中產階級(或者這次中國官方所謂中間階層)的討論無非都是些自欺欺人的把戲。
上述各種對于中產階級的描述,以及各種指標,都建立在對于收入和社會地位的判斷上。可是,我一直認為,中國所謂的收入的概念本身就是個非常陰險的騙局。表面上看,中國的人均收入已經超過1000美元,像上海和北京這樣的地方該指標早就突破了5000美元,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這些官方透露出來的數據用來粉飾太平是非常有效果的。可地球人都知道,中國人的實際生活狀況到底是個什么樣。無論是社會影響力,還是自我實現水平,說到底都還是財富的外在表現,也就是說,在惟利是圖的中國,除了用收入來界定社會地位之外,其他指標都必須在附庸地位。
而中國的收入又是個什么貨色呢?我們所謂的人均收入指標囊括了太多的含義,卻讓我們唏噓的是,中國人的收入概念中的含金量是大大地被稀釋了。在社會保障制度基本上處于崩潰的真空狀態、政府提供的各種公共服務日益邊緣化貧困化垃圾化、勞動者必須以收入來承擔所有的職業、家庭、健康、養老、災害等風險的情況下,用我們的收入與比如美國或者日本或者瑞典甚至韓國等地的收入相比較,有什么實際意義?
我們那些說三道四的經濟學家們太多了,可到現在,也沒看到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或者其他什么人能夠干點子本職的事,告訴我們,中國人的收入到底價值幾許?或者說,如果收入中還擔負著自我保障和在市場政府雙失靈狀況里不得已的基本自我救濟功能的話,那么這種收入應該會有什么樣的折扣?
如是,建立在收入之上的中產階級(或者中間階層)的詮釋與叫囂,能夠具有什么樣的現實意義?
孫立平研究結論是,首先,社會分化的速度大大加快了,最終的結果是形成兩個越來越大的集團,即強勢集團和弱勢集團。其次,這種格局趨勢已基本定型化了。三是社會流動出現新的趨勢。四是從80年代到90年代,一部分人的社會心態發生變化,開始產生挫折感。如果將來老的失業群體抗拒的方式是上訪、靜坐、攔車,那么新失業群體將會是擾亂社會治安,甚至是犯罪。
朋友給我發來了一篇網上的帖子,也對當下有關中國中產階級的矯情做了別開生面的解讀。
『關天茶舍』 [天涯·權衡]何清漣:中產階級能夠改變中國嗎?(轉載)
作者:YOEY21 提交日期:2006-5-7 09:10:00
中產階級能夠改變中國嗎?
許多人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會有更多的中產階級,他們會使中國走向民主。著名社會經濟學家何清漣表示她讀書時也認同此看法,但經過多年的研究和觀察,發現這是中共游說各界和列國的典型言論。
她認為中國的中產階級有三個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特殊性,即中產階級的財富對政治權力的依附;中產階級沒有群意識,不可能產生獨立的意識形態;中產階級沒有參加公共事物的管道和能力。這使得中產階級的依附于政府權力的增長不足以在短期內促使中國的政治變革。
她說,“這種觀點也不是今天才有,在中國已經產生了20多年,從改革之初就一直這么說,包括本人80年代在大學讀書的時候也曾經堅信這一點。但根據后來幾年的研究和觀察,發現這個想法不適用中國,我在90年代后期寫了不少文章談到了這個問題。”
何清漣從三個方面論證她的觀點:
1, 中國中產階級對政治權力的依附
中國中產階級的產生與生長與政治權力密切相關。目前除了那些大的城市,就是四個現代化櫥窗,還有省會城市,它們有一些高科技、新興產業,它們的白領跟政治權力稍微疏遠一點,其它的一般層次的中產階級基本上是政府工、國有壟斷企業的成員。從全國來說,這是大多數。包括一些地方的技術精英,他們的經商致富很多都是靠和地方政府的官員個人結合,才能夠保證他們的利潤,這一點從房地產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
2, 中國中產階級沒有群意識
“中產階級”這個詞在西方社會,尤其在社會學領域不僅僅是一個經濟概念,它還包涵著一些政治和社會內涵。經濟上要達到某個界點,這只是其中一個指標,但中產階級要有一個群意識。由于對權力的依附,中國的中產階級不可能產生獨立的意識形態,沒有群意識,他們不知道自己共同的利益訴求是什么。
3, 沒有參加公共事物的管道和能力
中共政府沒有給中產階級任何參與公共事務的管道,他們不能成立自己的組織,不能通過自己的組織對社會公共事務發言。他們和香港的中產階級不一樣。香港的中產階級反對23條的時候,有律師工會、教師工會、新聞從業人員工會等等,這些都是中產階級的組織,包括工會都可以去發言,由非政府組織把這些人組織起來,表達他們群體的利益訴求,但中國現在顯然沒有這樣的管道和能力。
中共的〈社團法〉修改后,更是嚴禁結社。因為沒有管道和能力,沒有這種群意識,他們(中產階級)甚至沒有這種愿望。何清漣最后總結表示,討論某個階層的時候一定要考察他們有沒有群意識和參與社會公共事物能力,如果僅僅是經濟上的收入達到一定水準,而群意識沒有覺醒,不能說中國的中產階級成熟了。在這些問題得到解決之前,中產階級的依附于政府權力的增長不足以在短期內促使中國的政治變革。
其實,現實的情況是,即使按照收入來界定社會階層,在當權者通過新三座大山以及無處不在并愈演愈烈的公共品的質次價高,除了“極少數”“一小撮”外,在五花八門千奇百怪的財富榨取工具和行動面前,所謂的白領、小資、中產階級等成員幾乎全軍覆沒無一幸免,個個都被神槍手擊斃而回到財富與權利的貧困之中。
所以嘛,做什么中間階層的調查,又是個勞民傷財制造噱頭歌舞升平的路數,充其量就是使當前中產階級泡沫越來越鼓脹直至破碎而已。
沒什么新鮮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