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鏈上,老板工人都活得很痛苦
本報記者陳婧發自東莞
25歲的車縫工黃滿(化名)決定跳槽。
21日下午他來到東莞長安鎮沙頭勝某制鞋廠門前等候。廠區大門口懸掛著“本廠長期招聘工人”的紅色橫幅。門口的長廊上站著十五六個來應聘的青年男女。人事科會在14:00把他們逐個叫進去面試。在黃滿看來,大廠的吸引力是比較正規。黃滿說他期望的薪水是1300元/月,按月結算工資,一周休息一天。
小作坊仍讓人無法忍受
一年前黃滿曾在長安鎮廈邊一家小廠做車縫工作。據黃滿介紹,盡管有兩個月工資達到了“很高”的1583元,但他絕不愿再忍受:每天工作從7:30持續到22:30,每月休息一天。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工廠半年才集中發一次工資,每月只發200元生活費。
在東莞,像黃滿一樣渴望進大廠的工人不在少數,東莞最大的制鞋企業——裕元廠雇用工人達到五六萬。在某大廠工作了8年的方先生說:“這兩年的變化非常大。”他介紹說:2005年開始,集體合同變成了個人合同——即每個人都與工廠簽訂合同。“而在以前,我們連合同什么樣都沒有見過。”
在大型工廠,工人的平均收入大約在1000元左右。投保采取自愿的原則。“如果工人愿意投保,企業大約需要拿出65元/月給工人購買養老保險和失業保險;工人則每月大約支付20元。”
另一些大工廠則為工人設立了圖書館、醫務室、運動場所等,在職工宿舍安裝了熱水淋浴。根據國務院研究室課題組2005年4月發布的《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下稱《報告》)指出,他們調研的1000個用人單位中大約60%擁有上述設施。
勝百吉制鞋廠王太平說:“如果不履行國際人權標準,國際品牌就不給我們訂單,如果國際品牌不做好人權檢查,NGO(非政府組織)就會找他們麻煩。”據了解,耐克(NIKE)、阿迪達斯(Adidas)、彪馬(PUMA)曾因虐工事件遭到NGO的公開責難。
耐克勞工權利督察李麗(lily)肯定了上述說法。她的工作是來往于珠三角各地檢查那些申請做耐克的代工廠和正在給耐克代工的企業是否符合國際人權標準。“仍有大量的小工廠不符合要求,”李麗說,“有時讓人感到壓抑。”
在一些小工廠,四五十個工人在一個小車間里勞作,為了省電,老板關閉了通風設施,空氣令人窒息。在大底車間(制作鞋底的部門)由于溫度很高,即使冬天,壯小伙們也是揮汗如雨,皮革與汗水混合發出的味道異常難聞。
大企業早就拋棄的含有甲苯、二甲苯、二氯甲烷的腐蝕性黏合劑,因為價格便宜和黏合效果較好,在小工廠普遍使用。因為缺乏勞動保護,工人的手紅腫不堪,到了冬天還會裂開。為了自我保護,工人雙手戴上兩層塑料袋。而他們的工作時間也大量延長,每個月只有一個星期日的下午被允許休息。
如果被勞工督察詢問,那些工人的眼睛里會流露出驚慌不定的神色,回答時吞吞吐吐,內容卻千篇一律。“顯然被人威脅并統一了口徑,”李麗說,“廠方出具報表通常也造假。”她表示這樣的企業不可能獲得國際品牌的訂單。
高工資中的加班“水分”
根據《報告》,1995年珠三角勞工的月平均工資為380元, 2003 年上升到700 多元,2006 年抽樣調查平均月工資達到893元(含加班費,不含食宿補貼)。
《第一財經日報》調查發現,很多東莞工人的月工資超過1000元,但其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是加班費。
比如方先生,在鞋子行情好的時候每月能掙到1200元,其中基本工資為800多元,加班費大約在400元左右。加班時間通常在周一、周二和周三的晚上,每晚大約2小時。一個月加班時間不超過36個小時。但是連月來由于訂單不足,所有的加班都取消了,方先生每月只有800元,幾乎存不下什么錢。
SAI(一個制定人權標準的國際機構)中國項目主管馬英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由于加班嚴重超時,盡管工人的工資表面高于最低工資標準,但是如果按小時計算,他們的加班工資少得可憐。
劉芳曾在東莞高埠鎮的一家制衣廠就職。她每月的基本工資只有400元,如果保證平均每天的工作時間在14個小時,她一個月能領到810元工錢。算下來加班費不到1元錢/小時。
效率永遠放在第一位。李麗說,在正常工作時間內加大勞動強度,是所有的工廠必用的招數。按照裕元廠的流水線設計,勞動強度是920人1小時必須完成480雙鞋子。貼底車間的小伙子們每小時必須貼30雙鞋底。在該工序,工人需要很用力地用拇指按住鞋頭,讓它和鞋面貼合。由于工作強度太大,他們的拇指指端變型,顯得特別肥大。
東莞市勞動局副局長黃惠屏表示,雖然企業表面上大都執行了東莞574元最低工資標準,實際上企業逃避最低工資的方式更加隱蔽。主要體現在加班費的問題上:部分企業以計件工資為借口,提高勞動標準,造成工人工作量加大或被迫加班完成正常工作;有的基本工資達到要求,但加班費的計算基點低;有的表面上調高了工人基本工資,同時提高了伙食費用,增加工資扣除項目。
“企業主給員工下跪”傳說
盡管工資提高,但由于工作強度太大,工人特別是女工的流動率非常高。目前,幾乎所有的工廠都出現用工不足情況,小廠的情況則更為嚴重。為了留住工人,一些企業主要求工人必須抵押身份證或者數百元現金作為保證,工人工資6個月或一年結算一次。盡管如此,還是無法阻止工人跳槽的欲望。
“每過半年,很多廠的勞動力都要重新換一次血。”李麗說,“2005年,虎門曾發生過企業主給工人下跪的事件。因為機器空轉將使成本增加一倍。”
“在加工貿易的鏈條上,每個人都活得很痛苦。”21日,江門一家制衣廠老板張先生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張先生的廠大約雇用了500多工人,在珠三角“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企業中,這個廠只算中小規模。
“每天工作14個小時,除了安排生產任務,干得最多的就是和銀行應酬,想多搞點資金,”張老板說,“搞不到資金,工人的工資就要延遲發放,原材料也沒法采購。”
張老板的廠很小,資金也有限。他沒辦法從國外直接拿到訂單,只能從國內大企業手中接轉手的訂單。“通常轉一次手,要剝去10%的利潤”,他坦言,像他們這樣做加工貿易的小企業,“如果不從勞動力身上想點辦法,將無利可圖”。
江門市的最低工資標準為474元/月,但是張老板廠里的工人人均工資每月大約700多元。他對記者直白地表示:“說實話,最低工資標準一漲再漲,我能承受的最高限度是800元。”2006年7月1日,深圳特區的最低工資標準將達到810元/月。而廣東省新一輪的最低工資標準將于今年下半年出臺。
像張老板這樣的小企業主在珠三角非常普遍。根據《報告》,有46%的企業表示沒有能力提高工資,其中79.3%屬勞動密集型企業。
記者觀察
企業淘汰加速
目前,珠三角企業在加工貿易中獲得的平均利潤在3%~5%左右。石油、銅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了數倍,同時土地和勞動力工資成本增加;另一方面,產品出口的價格幾乎沒有變動,加工貿易企業的利潤空間越來越薄。
據記者調查,一雙彪馬出品的運動鞋在美國的平均售價約為75美元,中國廠方的售價大約是2.44美元,其中每生產一雙鞋花在工人身上的所有成本是0.77美元。
“在加工貿易中,整個中國都在為國際巨頭打工,但卻處于利益分配的最末端。”廣東社科院研究員丁力此前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國際貿易上,我們連討價還價的勇氣都沒有,”張老板說,“因為中國人不做,訂單就會流向印度、越南、泰國、巴基斯坦。”據了解,每一件衣服的勞動力成本,越南大約比珠三角便宜3~5元人民幣,而越南法律允許工人每月加班時間的最高限度為100小時,而中國《勞動法》的相關規定是36小時。
如今,張老板的同行大部分開工不足,有的已經倒閉,而另一些人則頻繁地前往廣東落后的粵西和粵北,有的前往中國內陸和東南亞城市考察,希望能在那里找到一塊落腳的地方。
勝百吉制鞋廠半年前剛剛建成了新的廠房和職工宿舍,但是高級助理張水云表示很有可能會繼續搬遷。她說:“成本上升與勞動力供給不足并存,企業的壓力非常大。”裕元廠則從去年開始加大在越南和泰國的投資,并逐步將中國廠幾百名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轉移過去彌補當地勞動力素質不高的缺陷。(第一財經日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