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官員對網絡不利言論打擊屬違法
(2009-02-07)
● 聯合早報 葉鵬飛 北京特派員
中共機關報持續刊登觀點開明的文章,在2月3日呼吁當局正視互聯網對反腐敗的作用后,《人民日報》昨天又發表中央黨校學者的文章,指出官員利用公權力打擊網絡的不利言論屬于違法行為。
題為“學會從網絡上聽取民意”的文章作者是中共中央黨校副教授劉素華。文章肯定了互聯網的政治作用:“它已成為暢達民意,維護權益,鞭撻腐敗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從網絡聽取民意
成為官員基本素質
作者指出,學會從網絡上聽取民意,并積極回應民間的質疑,已成為新時期政府官員的一項基本素質。
文章批評說:“有許多官員依然對網絡比較抵觸,甚至將之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是網絡煽動了百姓情緒,一旦網上出現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論,就迅速刪帖甚至查封ID,并動用公權力對發帖者進行跟蹤、報復。這種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違法的。”
作者表示,雖然互聯網也存在不實信息,或對政府及政策的誹謗及詆毀,然而關鍵還在于政府解決問題不夠及時。缺乏官方權威的聲音去澄清,網絡傳播自然產生讓民間恐慌的負面效應。
人民日報:學會從網絡上聽取民意
中央黨校副教授 劉素華
學會從網絡上聽取民意,并積極回應民間的質疑,已成為新時期政府官員的一項基本素質。然而,有許多官員依然對網絡比較抵觸,甚至將之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是網絡煽動了百姓情緒,一旦網上出現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論,就迅速刪帖甚至查封ID,并動用公權力對發帖者進行跟蹤、報復。這種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違法的。
新年伊始,人民日報與人民網一項調查顯示,87.9%的網民非常關注網絡監督;當遇到社會不良現象時,99.3%的網民選擇網絡曝光。聯想到2008年南京“天價煙”事件、浙江溫州和江西新余“公務員公費出國旅游”事件等一系列網絡監督案例,我們不得不承認,數量龐大、無所不在的網民正在成為重要的監督力量。可以說,網絡監督從來沒有像今天這般引人注目。它已成為暢達民意,維護權益,鞭撻腐敗便捷而有效的手段。
從這層意義上說,網絡的發展不僅是一場信息革命,也是政治民主必然要經歷的發展進程。通過網絡這條傾聽民意的重要渠道,黨和政府可以借助民眾的力量完善干部管理機制,完善黨員的紀律約束機制和司法懲戒機制。
如今,許多官員感覺工作壓力加大,官不好當了,因為有無數雙眼在盯著。我覺得這是好事,如果是正當行使職權,你怕什么?有些人感覺有壓力,是因為不容易濫用職權了,很多幕后交易不好做了。現在已經有很多官員改變了行為方式,更加自律,不敢隨便越權,成了公眾面前的“玻璃人”,這樣坦坦蕩蕩,其實心里更踏實。
學會從網絡上聽取民意,并積極回應民間的質疑,已成為新時期政府官員的一項基本素質。然而,有許多官員依然對網絡比較抵觸,甚至將之視為洪水猛獸,認為是網絡煽動了百姓情緒,一旦網上出現了不利于自己的言論,就迅速刪帖甚至查封ID,并動用公權力對發帖者進行跟蹤、報復。這種做法是很不明智的,而且是違法的。
以前由于資訊不發達,一些地方發生的惡性事件往往被控制在一定的區域內,許多社會問題被掩蓋了,而網絡的發達使得許多問題顯性化。要直面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堵、躲、壓的做法,永遠解決不了問題。
有些官員總是把老百姓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來看,總覺得老百姓是刁民,而沒有從深層次去考慮,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問題,為什么老百姓不信任政府?主要原因是當地政府沒有認真為老百姓服務,對老百姓的利益訴求不予重視,推諉、扯皮、不作為,甚至采取打壓態度。長此以往,就造成了官民情緒對立嚴重的局面。一個開明的、先進的政府是不怕老百姓揭發問題的,這在根本上有利于促進政府廉潔高效。
當然,網絡也有自身的弱點,那就是信息的準確性無法核實。有些不實信息,經網絡廣泛傳播后,混淆人們的視聽,影響國家正常的政治和經濟生活秩序。還有的人出于種種目的,在網上對政府和政府的政策加以誹謗和詆毀。這誠然有網絡自律和公民媒介素養不夠的問題,但最關鍵的,還是有關政府部門解決問題不夠及時。沒有官方的權威聲音去澄清,民間的傳播就會產生負面效應,從而引起人們的心理恐慌。因此,如何最大化地發揮網絡的積極功效,抵消網絡的消極作用,體現科技造福人類的先進面,已經成為政府部門必須要面對的問題和挑戰。
建設責任政府,塑造理性公民,網絡大有可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