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產業升級進入誤區
第一財經日報:殷軼良
此次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海嘯,已經波及到中國的實體經濟。今年上半年全國已有6.7萬規模以上中小企業倒閉,近日珠三角又有大批農民工提前返鄉。這場經濟危機還將繼續導致中國企業出口環境的惡化,恐怕還會引發內地相關產業的連鎖反應。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如何生存下去?危機危機,有危必有機。機遇一是中央4萬億刺激內需,二是跨國公司“瘦身過冬”。中國企業應抓住這千載難逢的機遇實現由出口導向型向內需拉動型的轉變,實現中國制造由質次價廉向優質高檔的轉變。但在轉變過程中,中國企業要思考清楚下面幾個問題,避免進入誤區:
一是要實現什么樣的產業升級?是不是繼續專注于制造環節,像富士康一樣做代工龍頭,以實現制造加工的產業升級?富士康建立了行業最快速的研發系統、供應鏈系統、快速爬坡的量產系統和全球交貨系統,特別是低廉的成本優勢,從而在一定程度獲得了定價權。但富士康不掌握銷售終端,系統性風險相當大。代工行業的利潤向來微薄,企業生命周期也非常短暫,能產生幾個富士康這樣的巨頭呢?當然“制造富士康”對此心知肚明,正進行“科技富士康”的轉型,還準備推出自主品牌。
還是像德國企業一樣大力發展制造服務業?德國的機械制造企業一般是中小企業,卻是很多細分行業的“小巨人”。它們始終專注于制造的某一個技術領域或某一個環節,在工業設計、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系統規劃甚至物流服務領域,為客戶提供技術解決方案和交鑰匙工程、培訓、調試、再制造、設備租賃與售后服務。創造高附加值的不再是制造環節甚至也不是產品本身,而是依附于產品背后的各種服務。
但金融服務領域應該慎入。2007年不少企業靠炒股發了大財,但“不務正業”的美好時光已經結束了。即使是全球制造業的標桿GE,去年第三財季凈盈利也下降了22%,主要原因是金融部門拖了后腿。中國企業應該引以為鑒。
二是產業升級并不意味著要退出制造業。阿迪達斯等跨國公司之所以將制造業務外包,一是要利用中國便宜的人力資源和土地礦產資源,二是逃避發達國家嚴格的法律義務、環境監管和社會監督。但跨國公司的高附加值的研發、物流、銷售等核心業務并沒有外包出去,只是將低附加值的制造業務分包出去了。中國企業的核心業務就是制造,怎么可能將制造外包出去?
中國企業絕不能以為將制造外包出去,就完成產業升級了,就可以打造世界品牌了。某些消費品牌、休閑品牌可以將制造業務外包,但絕大部分中國企業不可能走這條路。我們必須看到,跨國公司在大量將制造業務外包的同時,也在大量的并購中國本土企業。
2006年國務院研究發展中心發表的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中國28個主要產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特別是反映一國綜合實力的高新技術領域,外資企業占了出口的80%。
為什么外資如此熱衷于在中國攻城略地?因為制造業是整個產業鏈的基礎。沒有制造業,其他環節的高附加值就無從談起。外資并購中國企業,就是要完全掌控中國的產業鏈,為其全球布局服務。同時也消滅了潛在的中國競爭對手,中國的產業升級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
三是用外國裝備實現產業升級,還是用國產裝備實現產業升級?僅僅從經濟角度考慮,外國裝備比國產裝備昂貴得多,維護修理費用更高,使機器折舊和成本大大提高,凈產值率和利潤下降。而且外國裝備一般在技術上有種種苛刻的歧視性條款,甚至要求能隨時監測加工何種產品,對中國企業缺乏應有的尊重。至于產業安全和技術安全問題,早在1980年,美國蘭德公司的一份報告就曾指出,只有技術獨立,才有經濟獨立,才有政治獨立。一味使用外國裝備有可能技術獨立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用何種形式實現產業升級。是自主研發,還是“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無論是購買專利和許可證,還是特許經營和技術轉讓,本質上不都是買和租嗎?
四是產業升級一定要有中國特色。以紡織機械為例。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就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獨立的紡機產業鏈。與進口紡機相比,國產紡機要使用10倍以上的工人,但單價要便宜得多,總成本更低效益更好。而且解決了眾多的就業問題,非常適合中國國情。但1997年大量國產紡機因行政命令被棄用,造成了大批紡織工人的失業。同時造成了許多國內紡機廠和大量機械工人的失業。這種拱手讓出國內市場的做法,代價不可謂不大,教訓不可謂不深刻。
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全世界工作崗位的增加速度遠遠趕不上經濟增長速度,自動化往往意味著更多的人失業。特別是面臨經濟危機時,裁員幾乎是企業的首選。在這種困難情況下,中國企業如何靠產業升級帶動更多的就業,而不是靠先進機器減少就業,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而這正是產業升級的中國特色。
五是組裝高科技產品是否就意味著產業升級?山寨機橫行內地數碼市場,是否就意味著山寨機工廠是高技術企業?能否意味著山寨機工廠實現了產業升級?恐怕99.9%的人都不會贊同,因為芯片是聯發科公司生產的,山寨機工廠只不過是從事組裝而已。但在我們周圍,又有多少從事組裝的企業被評定成了高科技企業?
多年以來,認定高科技的標準就是產品,而不是技術和工藝。只要與高科技扯上關系,被可以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在這種思維下,用螺絲刀組裝DVD的可以被評定為高技術企業,搞精密鑄造的卻不能評定為高技術企業,甚至被列為限期搬遷對象。
好在新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已對此作了規定,要求高科技企業的主要產品或服務的核心技術必須擁有自主知識產權。而且高技術服務業和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也被納入了高新技術企業領域,充分說明了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
(作者單位:武漢市機械工業促進辦公室)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