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 作者:郝遠超
當青島部分市民的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時,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和企業責任方,雙雙陷入沉默;當外資高溢價競買國內水務資產,公眾利益是否因此受損爭論不休時,當地有關政府部門和當事企業,依然沒有勇氣將幕后條款公之于眾。
外資到底看中了中國水務什么?外資進入在多大程度上推高了中國水價?中資水務為何接連敗北?這些疑問將隨著記者的調查而云開霧散。
水務改革進行多年,政府、企業和公眾三方之間的博弈仍在繼續。目前看來,在強大的外來資本面前,當地有關政府部門為公眾謀利的聲音逐漸微弱。當地有關政府部門的利益和企業利益得到短暫滿足的同時,公眾利益有被邊緣化的傾向。然而,如何達到利益的平衡點,將影響水業改革的走向和未來。
一線調查
外資水務卷入青島“排污”風波
2007年,兩家來自法國的企業格外引人注目。除法國達能集團與娃哈哈的糾紛外,全球最大的水務集團法國威立雅,先后以高溢價收購了海口、蘭州、天津水務集團的近50%股權,引起了業界和媒體的廣泛關注。
外資高溢價收購中國水務資產是否是一場陰謀成為各方爭論的焦點。然而,在2007年7月間,威立雅旗下的青島威立雅水務運營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威立雅”)被曝出涉嫌向自來水管道排放污水,在當地居民中引起了震動。
值得關注的是,青島威立雅負責運營的青島麥島污水處理廠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的配套項目。其母公司法國威立雅水務集團(全球500強企業)是一家有著良好聲譽的環境服務提供商,有著先進的污水處理技術和豐富的污水處理經驗。這家外資企業是如何卷入這場污染風波的呢?
發現排污
“這件事很敏感,現在還沒有明確的調查結果。”10月29日,青島排水管理處處長鄭斌表示。
讓鄭斌“敏感”的這件事發生在三個月前。2007年7月,有青島市民發現青島威立雅負責運營的青島麥島污水處理廠,擅自將污水處理廠回用水管道接到了自來水主管道上,回用水進入自來水主管道后,污染了自來水的水質。
據業內人士介紹,污水處理廠的回用水只是被簡單處理過的污水,里面含有大量重金屬、各種病菌等有害物質,只能用于沖廁所、澆花等。
“7月9日,我剛剛上班,就發現單位的公告牌上寫著,自來水不能飲用。”青島排水管理處麥島四工區的職工倪洪(化名)說,“那幾天我們就發現,單位的自來水里有異味,而且很多同事都出現了拉肚子的現象,我們懷疑單位的自來水遭到了污染。”
隨后,青島排水管理處麥島四工區的維修工對單位的自來水管網進行了檢查,結果讓人驚詫,與青島排水管理處麥島四工區同處一辦公地點的青島威立雅院內,直徑250毫米的自來水管道上竟然連接了一個閥門,直接通在了直徑150毫米的回用水管道上。
“那是一個一米見方的露天水池,可以清楚地看到,自來水管道通過一個閥門跟回用水管道連在了一起,當時很多同事都在現場。威立雅的人講,20多天前他們就在自來水管道上安裝了這個閥門。”倪洪說。
“當時有同事拿著透明的一次性杯子去接水,發現自來水里有很多漂浮物,并且散發著一股臭味。”倪洪和同事們懷疑單位自來水遭到的污染與這個閥門有關。
據青島排水管理處麥島四工區的一位人士介紹,回用水管道的壓力大于4公斤,自來水管道的壓力則小于4公斤,由于回用水管道的壓力大于自來水管道,因此當閥門打開時,在壓力的作用下,回用水管道的污水會被推進自來水管道,與自來水混雜在一起,自來水稀釋后的污水很難被發覺。
這位人士說:“當時青島威立雅的人說這個閥門是蝶閥,但顯然不是。蝶閥是密封裝置,不能隨便搬動;但這是個普通閥門,可以隨便開關,也更方便將污水排向自來水管道。”
青島排水管理處麥島四工區的職工發現自來水管道與污水管道連在一起后,青島威立雅稱將暫時以每人25元的標準給予午餐補助,并拆除了通向自來水管道的相關設備。但倪洪透露,兩天后,回用水管道又與自來水管道接在了一起,直到10多天后才完全拆除。青島威立雅的負責人也稱自來水的質量已恢復正常。
污染嫌疑
8月初,青島《半島都市報》接到多個來自麥島附近居民打來的熱線電話,都反映家中的自來水中出現雜質,并且自來水的顏色變黑。
負責供水的青島海潤自來水公司,曾到現場提取水樣進行化驗。該公司負責人表示,經過初步調查,可以肯定自來水出廠時并未出現過任何問題。至于自來水在輸送時出現過什么意外,該管道已不在他們的管限范圍,此事還有待其他職能部門的進一步調查處理。
曾將回用水管道連到自來水管道上的青島威立雅不免引起了人們的懷疑。但是,青島威立雅否認了這一說法,表示雖然回用水管道和自來水管道接到了一起,但并沒有向自來水管道進行排污。
“把回用水管接到自來水管道,既然不是排污,當初就不該安裝這個閥門,否則安裝的目的是什么呢?”倪洪說,“青島威立雅有很多員工,都是我以前的同事。據他們說,威立雅的院內還有一個壓力泵,當回用水管的壓力低于自來水管時,就可以使用這個壓力泵,把回用水管里的污水沖進自來水管道。”
出于飲用水安全的考慮,多位市民已向青島市政府和市政公用局舉報了青島威立雅的做法。據知情人士透露,該污水處理項目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比賽的配套項目,所以青島市政府內部對此十分謹慎,因此并沒有向社會公開最終的協商處理結果。
2003年11月,青島光威污水處理有限公司(下稱“青島光威”)與青島市政府達成協議,進入該市污水處理項目,包括青島海泊河污水處理廠及青島麥島污水處理廠,項目總投資為42808150美元,委托青島威立雅運營。
青島光威由光大威立雅水務和青島排水處合資組建,分別持有60%和40%的股權;而光大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光大國際(257)和威立雅,分別持有光大威立雅水務60%和40%股權。
“這件事情已經解決了,威立雅只是股東之一,具體調查結果要問青島市政公用局。”10月29日,威立雅中國華北區公關部的蔡旭東這樣回答記者。
排污原因
光大國際年報顯示,青島的污水處理項目自2005年1月1日起正式開始商業運營,日處理污水15萬噸,麥島污水處理廠和青島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每天各處理7.5萬噸。
2005年4月,麥島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開工,由青島光威出資約2.44億元人民幣興建。
倪洪認為,今年7月初,麥島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剛剛投入運營,其實際日處理能力達不到設計的14萬噸,或者污水排放量大于其實際處理能力,都會導致麥島污水處理廠囤積大量污水。
據蔡旭東介紹,青島威立雅2003年剛接手麥島污水處理廠時,該廠當時日處理能力為每天10萬噸污水。威立雅與青島市政府的合同約定,麥島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完工后,日處理能力達到14萬噸,與海泊河污水處理廠的合計日處理能力是21萬噸。2007年7月,正式投入商業運營后,經過處理的污水水質為1級B類。
根據光大國際2006年年報披露,截至2006年底,青島光威從青島排水處收取污水處理所得收入為港幣52667000元,每天收入約14萬港幣(包括海泊河污水處理廠)。業內人士估計,青島光威向青島排水處收取的污水處理費應在每噸1元人民幣左右,可以推算出到2006年底,麥島污水處理廠每天的實際處理污水量仍在七八萬噸左右。
“雖然今年7月二期工程投入商業運營,麥島污水處理廠的實際處理能力每天應達到14萬噸,但考慮到設備的運行和調試需要時間,這段時間每天的處理水量應低于14萬噸。”國內某水務公司的高管朱平分析。
目前,麥島是青島市城市規劃中唯一的一大片位于海邊的可規劃土地,大型樓盤和星級酒店呈逐年增加趨勢。可容納4000戶的麥島金岸社區,五星級的頤中酒店都在這片區域。
知情人士認為,麥島區近年來的發展速度,常住人口的增加,已經遠遠超過當地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麥島附近很多地下污水管道,仍是很早以前的300毫米管道,而不遠的東海路片區,已經新鋪設了1米、甚至1.2米的污水管道。基礎設施落后,人口數量卻在不斷增加,導致每天排出的污水量已經超過了麥島污水處理廠的實際處理能力。”
據倪洪透露,以青島南海路為標準,沿海一線的污水都由麥島污水處理廠處理,沿路有臺灣路、太一路、太六路等7個污水泵站向其排放污水。“泵站的作用是將從居民家里、商業企業、醫院等地流出的污水收集起來,通過隔扇區先將大的雜質過濾掉,再將污水排向污水處理廠,由污水處理廠處理后排向大海。”
“這7個泵站每天排出的污水數量都不一樣,尤其夏季是用水高峰時期,會比其他季節多出很多污水。此外,麥島污水處理廠以前的實際最大日處理能力為10萬噸。經過兩年,二期工程才正式投入運營,14萬噸的日處理能力已經是上限,還需要滿負荷運營。可能的情況是,當某一天污水排放數量增加時,打開閥門將處理不掉的污水排向自來水管道,通過自來水進行稀釋,達到排污的目的,這顯然是個臨時應急的辦法。”知情人士分析說。
蔡旭東表示,污水處理標準要達到國家標準、青島地方標準和合同約定的出水標準,在麥島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建工程完工后,出水水質已達到1級B類標準,完全可以向近海排放,但這個工程要分階段完成。
威立雅的經濟賬
實際上,在青島威立雅接手青島的污水處理項目后,就曾遭到當地環保部門的點名批評。
2006年7月,山東省環保局曾曝光13家污染企業、15處不合格水源地和9家超標污水處理廠。其中,全省85家城鎮污水處理廠中,未報數據的8家中有青島麥島污水處理廠。在監測的處理廠中,排放超標的有青島威立雅運營的青島海泊河污水處理廠。
2007年10月29日,經青島環保局嶗山分局證實,麥島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還未通過該局驗收。
2007年9月30日,青島市環保局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對城市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監管的通知》,要求進一步加強對轄區城市污水處理廠的監管。從今年10月1日起,所有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執行《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標準》一級標準,如原執行二級排放標準的海泊河污水處理廠以后要執行一級標準的B標準,即COD和氨氮含量為60 mg/L和8mg/L。
“在環保局的嚴格監管下,麥島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沒有完全投入使用前,如果污水處理標準達不到要求,不能向海里排放,也有可能促使他們向自來水管道排放污水。”知情人士說,“這些污水原本應該經過處理后排向大海,但之前有關部門曾對青島威立雅處理過的污水水質進行過檢測,檢測結果是處理后的污水達不到向海里排放的標準。”
青島排污風波,在朱平看來主要出于經濟上的原因。
“污水需要經過隔離、藥劑消毒等數道程序才能向海里排放,每省一道程序就會減少一些成本,威立雅這么做,無非就是想省錢,節約成本。”據朱平分析,污水處理費一般城市為0.8元/噸,并且計入水價代收。青島目前每噸水價為2.8元,其中1元為污水處理費。在污水處理費得不到提高、實際處理數量增加的情況下,為了履行跟政府簽訂的協議,只能將處理不掉的污水排向自來水管道,達到排污的目的。
“如果事實真是這樣,威立雅的做法只有一個理由可以解釋,就是節省成本,增加收益。”德國柏林水務中國區總裁涂曉光分析說,政府向污水處理廠支付的污水處理費,是按照實際處理數量計算的,污水處理的越多,污水處理廠的收益越多。相反,如果每天污水的處理量低于合同約定的數量,政府就要按照合同約定處理量支付污水處理費。
“簡單講,如果一個污水處理廠跟政府的合同里寫明每天處理10萬噸,但是每天只處理8萬噸,政府還是要支付10萬噸的污水處理費。”涂曉光解釋。
朱平認為,像威立雅這樣的外資水務公司,十分注重控制成本。清華大學水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曾經總結過外資水務公司的成本轉移途徑。
傅解釋說,工程和設備服務關聯是成本轉移途徑之一,就是約定合資企業的某個項目或者全部的工程服務項目或者主要設備必須由投資人所屬的工程公司或設備公司提供,而提供服務的價格回避了競爭機制。這種關聯在中國城市水業還經常被用在BOT污水處理廠建設之中。這種關聯實現了收益的轉移和再分配。類似上述的企業內部運營模式,地方政府在與外資談判中通常采取默許態度,或給予口頭承諾。青島光威和青島威立雅的關聯關系,正符合傅濤的上述理論。
光大國際2006年年報顯示,截至2006年12月31日,僅營運及維修保養污水處理廠,青島光威已支付青島威立雅之服務費為港幣18225000元。
“一般來說,水務公司和政府簽訂合同時,都會提出每2年提高一次污水處理費。如果青島威立雅發現日均實際需要處理的污水數量在不斷增加時,第一反應就是要向政府提出調高污水處理費,以應付成本的增加。”朱平說。
日前,青島市物價局、市財政局和市政公用局聯合下發文件,自2007年8月1日起,除居民生活用水外的其他用水,污水處理費將由現在的每立方米1元漲到1.25元。
透視
外資競買“超限戰”
仿佛一夜之間,威立雅就成了同行質疑的對象。作為一項公用事業,高溢價并購國內水務企業,同行很難相信威立雅能通過正常渠道獲得滿意的收益率;消費者則擔心水價會大幅上漲;同業協會擔心會形成新的壟斷。
在質疑聲中,2007年9月27日,威立雅已經在天津舉行了第25個中國項目的簽約慶典。此前半個月,另一國際水務巨頭中法水務在江蘇揚州自來水引資項目上以8.95億元的報價,將老對手威立雅甩到了身后。而在他們背后是柏林水務、安格利水務等一串國際水務公司的名字。
中國水務市場放開之初,威立雅以充分的競爭姿態,演繹了一場全方位的超限戰。
報價戰
2007年,威立雅在供水項目爭奪上的大手筆,令業界咋舌。在國內水業的版圖上,以威立雅領銜的外資已成為主導力量。
9月27日,威立雅水務以21.8億元人民幣奪得天津市北水業49%股權轉讓項目,這一出價超出凈資產額3倍。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水務市場上單項合同額最大項目。
在天津項目中,威立雅擊退的是香港中華煤氣和中法水務,二者的報價分別是9.2億元和11.9億元。5月,威立雅以9.53億元的報價獲得海口水務集團新組建的給排水一體的項目公司49%的股權,報價總額超過標底約3倍,北京控股、首創股份、中法水務、中華煤氣在角逐中落馬。
2007年1月,威立雅水務集團報價17.1億元,與蘭州供水集團簽署了45%的股權轉讓意向性協議,遠遠超過同時競標的中法水務報出的4.5億元和首創股份報出的2.8億元。
一石激起千層浪,隨后的幾個月時間里,其高比例溢價行為是否會提高水價并損害公眾利益,威立雅是否能通過正常渠道收回投資,在業界引起廣泛爭論。
4月,在中國水網組織的一次行業內部交流沙龍上,中法水務的與會代表率先發難。據當時一位參會人士透露,中法水務的代表指責威立雅在蘭州項目的行為屬于惡意競價。隨后,包括中法水務、首創股份和北京桑德等在內的多家業內著名水業投資者,在批評高溢價投資后,承諾聯合抵制這種傾向的蔓延。
然而沒多久,這種承諾的聯合抵制便土崩瓦解。中法水務率先放棄了對威立雅高溢價競買的抵制。8月18日,揚州自來水公司公開轉讓價值1.8億元的49%的股份。中法水務報價8.95億元,大大超過威立雅3.98億元的報價。
“面對政府的融資套現心理,中法水務已經認識到不可能再以相對低的價格中標,只能從更實際地選擇順勢而為。5年前,威立雅就投資約20億元,以凈資產三倍的溢價收購了上海浦東自來水公司50%的股權。為什么現在才有反對高溢價收購的聲音?只能說明外資水務公司在中國業務的競爭開始加劇,之前的抵制行為,是中法水務被迫與受到擠壓的民營水務企業站到了一條戰線。一旦認清形勢,這種聯合抵制就不攻自破了。”上海某投資咨詢公司的一位人士表示。
輿論戰
9月,由國內民營企業牽頭的全國工商聯環境服務業商會發出關于城市水業資產溢價轉讓行為的公告指出:在政府定價的背景下,水業資產溢價是地方城市用以后預期的水價和水量收益進行的短期資產融資。因此,溢價的收益最終將進入消費者的支付體系中。
北京桑德集團總裁文一波認為,溢價是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利益的平衡,資產轉讓的價格和投資回收都會計入成本,并影響水價,而且在目前階段,高溢價已經對行業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與此同時,作為蘭州市招標項目的招商代理和法律顧問,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接連撰文三篇,表明溢價于公眾利益無損。
“以爭議最大的蘭州項目為例,17.1億元收購款之中,有6.99億元是股權收購價格,其余10億元是留給企業發展的后續資金,包括形成新的投資如蘭州榆中新供水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等。”金永祥說。
“幾家投標人的報價差別很大是事實,但我認為這種報價與項目是否溢價沒有太大關系。投資人的報價主要取決于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對企業價值的評估值。像蘭州自來水這樣的公司是一個很復雜的系統,不同投資人對企業未來的預期不同,評估結果出現差異是正常的。”金永祥認為,“我相信所有投標人都是有戰略考慮的,只是戰略不同罷了。”
業界仍然不相信威立雅能通過正常渠道獲得投資回報。
清華大學水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表示,現在對于溢價的問題還不能做出結論,所有的結論都必須依據詳細的條款。希望有一天,溢價項目背后的條款能夠公布于眾。
持久戰
威立雅認為,對蘭州供水項目投以巨資,這與其在中國市場上的戰略布局相關。
“市政項目的特性決定一定要和政府的步伐一致。蘭州供水項目的價值還在于對西部周邊區域的影響,這是威立雅在中國布局中很重要的一步棋。”威立雅中國副總裁黃曉軍說。
法國威立雅水務全球首席執行官安東尼·弗萊羅認為,在特許經營行業中,企業無權制定價格,是政府根據需要進行調價。在合同當中,作為維持企業正常運行的條件,威立雅會預計今后價格變化的趨勢和方式,這包括當地成本的上漲,也包括整個國家的水價調整方式的演變。
事實上,威立雅曾經期望蘭州政府作出承諾,即每2年上調一次水價,每次上調0.2元,在30年特許經營期限結束時,蘭州的水價最終能達到4元左右。
雖然蘭州水價的上漲未來還存在不確定性,但威立雅自1997年在天津獲得第一個項目起,到2007年,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價格已由每噸0.68元提高到目前的3.40元,10年里水價上漲近5倍。
根據國家發改委過去三年對36個大中城市進行的水價跟蹤調查,地方發改委每半年上報一次的數據,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得出的結論是:“水價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漲。”
除了對未來水價上漲的預期外,威立雅在蘭州項目上,與蘭州市政府簽訂的有償轉讓協議,為其收益能夠得到保障埋下了伏筆。
“現有資產和土地不能轉讓的情況下,按照威立雅在蘭州的投資規模,除非蘭州城市人口發生爆炸性增長,否則我想不出威立雅會用什么方式收回投資。”德國柏林水務中國區總裁涂曉光說,“水價上漲雖然有可能,但還要政府同意。水價上漲后,人們的節水意識會更強,但如果供水量沒有大幅度提高,威立雅也很難獲得預期的收益。”
“據我了解,威立雅與蘭州市政府簽署的協議內容之一,就是經營期滿后的有償轉讓方式,這樣威立雅的壓力就小了很多。”國內某水務公司高管朱平說。
特許經營期滿后,運營企業一般會通過有償轉讓和無償轉讓的方式,將水務資產移交給當地政府。
“合同到期之后的資產處置問題,很容易被政府忽視。威立雅在蘭州項目上,與蘭州市政府簽訂的是有償轉讓協議,當地政府最終要從威立雅手上把這些資產買回來。”朱平表示,“威立雅在蘭州的特許經營期限為30年,這期間產權的權重和不確定性將加大,現在已向蘭州供水集團注資了10億元,30年經營期滿后,如果以清產結算的方式,即使按全部折舊來計算,最終轉讓給蘭州政府的價格也不會低于10億元。”
“可以相信,30年時間,威立雅完全可以把這部分資產做大數倍,再按照當時的資產價值賣回給蘭州政府,這樣威立雅就能把投資和預期利潤都收回來。”朱平說。
縱深
“拷問”水務改革
2002年底,建設部公布了推進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改革的意見,明確了城市水業改革與推薦市場化為主要方向。截至今年底,改革即將行滿五年。
由于價格監管是水業市場監管體系中的核心內容。因此,在地方政府高價出售水務資產成風,與政府監管的公共利益性不一致時,威立雅的行為給了我們一次重新審視水務改革得失的機會。
五年改革路
我國水務改革出現外資的身影,始見于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通過直接或間接擔保,獲得政府間貸款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在主要大城市建設了100多個水務項目。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鼓勵外資投資中國公用事業設施建設的政策出臺,洋水務開始直接投資。但這一階段水務業開放領域僅限于水廠和污水處理廠,未涉及管網,合作方式也以BOT和合作公司的方式為主。
2002年12月,建設部發布《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鼓勵社會資金、外國資本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形成多元化的投資結構。
2004年3月,建設部發布《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威立雅、中法水務等外資水務巨頭紛紛與國內水廠進行合資,出現了水務改革的第二次浪潮。
清華大學水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濤認為,對城市供水行業改革而言,影響最大的表面上是特許經營政策,實質上卻是產權改革政策,而其中的關鍵點又是城市水業資產的處置方式問題。
“雖然建設部一直在推進特許經營制度,但是,在中國城市供水新的改革項目中,許多項目背離了特許經營。因為大部分自來水公司的改革出讓了部分或者全部完全意義上的產權,實現了專營。”傅濤說。
建設部政策法規司副司長徐宗威在“2007中國水戰略論壇”上表示,今后公用事業要堅持政府為投資主體。“特許經營改革,我理解是經營層面的改革。但是這幾年實踐走下來,我們產權改革的步子更快一點,經營權改革的問題研究的反而少了。”
傅濤認為,在中國城市水業改革整體缺乏高層次的政策引導和保障,部分地方政府有著巨大的融資沖動,過度溢價正是因此而生,需要引起足夠的警惕。
今年以來,外資高價購買內地水務資產的動向,已引起了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的注意。今年5月份,水協就各地方政府出讓水務資產的背景、外資在購買水務資產中的競買情況等問題作了調研,試圖給急于出售水務資產的各城市政府提出風險提示。
“協會的調研結果已經報到了國務院。最近,建設部城市建設司就這個問題已展開了新一輪的調研。”10月29日,水協的一位人士稱。
水務改革的新階段
股權改革和特許經營權放開之后,一批內外資企業開始以各種方式進入到各地水務企業當中。據統計,到2010年,中國需要2萬億元用于改善城市供水系統和新的管網建設。
但是,今年以來,在大型項目的招標當中,已經很難見到本土水務企業的身影。“2003年以前,外資還沒有這么明顯的優勢。一是外資還吃不透水務改革的政策,二是地方政府比較排斥,認為改制過程中,政府承擔了太多成本,而錢都讓外資賺走了。比如職工安置問題,政府還擔心外資進來后,水價會上漲,增加當地企業的生產成本。”國內某水務公司高管朱平說。
隨著城市發展進程的加快及公用事業改革的深化,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匱乏,讓各地政府顯得捉襟見肘。
北京大岳咨詢公司總經理金永祥認為,水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需要大量的發展資金。改革的初級階段,大多是一些污水處理的小項目,國內水務企業在技術、管理和資金實力方面與國際水務巨頭之間的差距不明顯,還存在一定的機會。
“由于城市供水管網的建設和改造等方面的資金需求,政府現在更看重誰出的價更高。所以,在國內二類城市的爭奪上,首創股份這樣的國內企業還有機會爭一爭,但在一類城市的大型項目上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外資給出的報價通常是我們的3~5倍。”朱平說。
“水業改革發展到現在,到了建立健全規范的監管體系的時候了。“沒有監管的水業改革一定是失敗的改革。”金永祥表示,供水企業與公眾利益的矛盾始終存在,政府在通過引入資本力量解決水業問題的同時,應對新體制進行監管。在整個監管體系中,監管規則建設是當務之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