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2030年中國失地農民料達1.1億
【星島網訊】出席全國政協常委會的全國政協委員陸仁達6日在大會發言時指出,在中國,每征用一畝地,將使1.4個農民失去土地。估計到2030年中國失地農民將達1.1億人,其中五千萬人以上處于失地又失業的狀態,陷入種田無地,就業無崗,低保無份的困境,這將是中國社會穩定的巨大隱患和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
香港《文匯報》報道,陸仁達說,目前中國共有13.15億人口,人均需要糧食300多公斤,對糧食需求量為5億噸。為解決基本的吃穿問題,國家定下了18億畝耕地面積的底線,人均耕地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到2010年,中國人口將增至近14億人,要保證14億人口的吃飯問題,18億畝耕地更是絕對不能突破的紅線。
他指出,令人憂慮的是,當前中國不僅存在耕地銳減的情況,而且這種銳減之勢難以遏制。據國土資源部統計,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違法占用耕地行為不斷發生,國土資源部通報2006年土地違法案件查處情況令人觸目驚心,土地違法行為131,077件,涉及土地面積92,237.42公頃(138.4萬畝),其中耕地43,407.63公頃(65.1萬畝),分別比2005年上升17.2%、76.72%、67.63%。
此外,十五計劃期間中國內地減少耕地9240萬畝,平均每年減少1848萬畝,截至2006年10月30日,內地耕地面積為18.27億畝(人均耕地面積1.39畝),比上年減少460.2萬畝。
政協經濟委員會:十一五還在重復十五計劃
【星島網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陳清泰日前在全國政協常委會上表示,去年為“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并未走出對“十五”計劃的重復,即“量的指標全面超額,質的改變不能實現”。
《新京報》報道,“十五”期間諸多重要指標并未達標。如“十五”計劃要求2005年末全國耕地不少于19.2億畝,但最后只剩下18.3億畝;“十五”要求到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減少10%,然而結果為不降反升,且升幅高達27%。這也是“十一五”中將GDP列為預期性指標,節能減排則為約束性指標的主要原因。然而2006年的情況依然不盡如人意,全國政協常委張卓元就在本次會議上直言,“十一五”開局之年“主要指標實現情況并不理想”。
陳清泰稱,目前出現的悖論是一方面通過中央“決定”、政府文件等,關于增長方式轉變的行政信號十分強烈,而另一方面,由于人為因素,能源環境的壓力沒有充分轉化為價格信號和更加嚴格的環境執法,成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經濟驅動力,大多數地方和企業仍我行我素。政策導向與政策目標相背離,致使目前增長中的矛盾長期難以解決。
陳清泰表示,由于目前政府還掌握著重要經濟資源配置權、控制重要生產要素價格,阻礙了經濟信號正常向社會傳遞。陳清泰稱,只有使能源價格充分反映市場稀缺度,實行嚴格的環境監管,附以稅費激勵,方是實現節能減排目前的經濟驅動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