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中國不能接受“資本無道德”經濟理論
2007年01月29日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中國企業正面臨企業社會責任的挑戰性考驗。那種資本無道德,財富非倫理,為富可以不仁的經濟理論和商業實踐,不僅國際社會難以接受,中國社會也已經不能容忍。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企業社會責任并非只是評價企業道德高下的標準,而且也是進入國際市場實實在在的門檻。中國企業剛剛走上國際化之路,就遭遇到了歐盟、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企業社會責任檢驗標準,并由此決定是否允許中國企業進入其市場。由企業社會責任形成的市場門檻,不能歸于國際貿易摩擦的一般內容,而是具有進一步更嚴格的貿易禁止含義。即使到發展中國家去投資設廠、進行經濟貿易活動,也會受到當地社會特別是國際社會的嚴密監督,不負社會責任也照樣名聲不佳,甚至被逐出市場。可以看到,企業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國際化潮流。
現在,我國正在建設“民主法制、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和諧社會,企業的努力至關重要。因為,企業不僅是社會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是有效配置經濟資源的市場主體,而且也是社會經濟組織。企業的活動不僅影響社會利益分配格局,而且也影響著社會政治、文化變革,影響著人們的道德價值取向,還特別影響到自然生態環境變好還是變壞。社會對企業的期望,是要求企業維護和促進社會公正、公平,平等地保障各方相關利益。也就是說,企業要確實承擔起社會責任,做一個“遵法紀,重倫理,行公益”的好公民,盡早完成由“經濟人”向“道德人”的轉換。我們高興地看到,我國已涌現出一大批遵守法律、堅守道德、注重公益的企業和企業家。
但是,我們也清楚地看到,中國企業不負社會責任的現象還相當嚴重。據安監局李毅中局長透露,中國由于生產安全問題每天死亡320人,而一些礦難完全是黑心礦主與地方官員相勾結,無視礦工死活、非法開采所釀成的惡果。其它如蘇丹紅事件、環境污染事件、農民工欠薪事件等企業社會責任事件也時有發生;還有些跨國公司以本土化為名漠視社會責任,去年就有33家在華跨國公司被環保部門列入了水污染黑名單。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指標,執法不嚴,成了非法生產企業的保護傘。而消費者不成熟,也是一些企業漠視社會責任的重要原因。在顧客就是上帝的市場經濟社會,消費者的意見和選擇是促使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推動力量。在日本就有“綠色消費者”群體,他們只購買對社會負責企業的產品。因此,推動中國企業自覺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培養和形成一個成熟、文明的消費者群體就顯得非常重要。
另外,要形成一種社會道德輿論,對不負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譴責,對勇于踐行社會責任的企業進行贊揚、鼓勵。但僅有道德約束是不夠的,還必須建立健全企業社會責任的法律制度,對違反法律和社會責任的企業嚴厲懲罰,否則就是對認真履行社會責任的企業的不公正。道德和法律,自覺和強制,相互作用并行不悖。但我們相信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踐行美德倫理,自覺自愿地承擔起社會責任。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說的好,“凡是能促進社會進步與繁榮的也都能增強企業實力,帶給企業繁榮與利潤”。我提議,為了人類生活得更美好,為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了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要勇于承擔起社會責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成思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