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良:科學家要有健全的人格
吳 慶
2006年12月13日
■科學家首先是一個完整的人
■幸福感是通過比較而產生的
人物小傳:楊玉良,1952年生,浙江海鹽人。1984年獲復旦大學材料科學系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學博士學位。現任復旦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教育部“長江學者計劃”特聘教授,擁有多項國際國內專利。
楊玉良是復旦大學“土生土長”的博士。一臉和氣、滿面笑容,似乎是他的招牌表情。交流后才發現,原來除了化學,他對治學、對成材、對人生等很多問題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科學家不應該淪為科研機器
問:作為校長,您首先是個科學家。在您眼中,怎么給科學家畫像?
楊玉良:科學家首先必須是一個人格完整的人,否則就容易變成科學上的“怪人”、“狂人”,不顧科技這把“雙刃劍”的消極面,做出很多匪夷所思的事來。這樣極端的事在國內外已屢見不鮮:農民用硫磺熏木耳漂白,給黃鱔用避孕藥增肥……背后都有科技人員的影子。在我看來,人格的完整性首先源于知識的完整性??茖W家不應只簡單掌握本領域的知識,淪為從事科研的機器,相關科學的知識、人文社科類的知識都必不可少。只有人格完整的科學家,才會體會到民族大義,心中充溢著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老一輩戰略科學家們,他們不僅有廣博的知識,更有健全的人格。
問:科學界出現的一些功利現象,是不是也與此有關?
楊玉良:的確如此?,F在有些特別看重科學的功利性,強調由其延伸的技術的應用價值,而科學更重要的一面是文化,一種可以改變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文化。我想強調的是,既要提高人文社科學者的科學素養,更要提高科學家們的人文素養。遺憾的是,社會價值取向多元后,一些科學家尤其是年輕科研人員的人文素養并不高,所以才會出現學術造假的事情。
問:應當如何改變這種狀態?
楊玉良:我想要從基礎抓起,從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著手。一個好的介質就是科普讀物。好的科普讀物貫穿著科學的思想紅線,而市場上很難發現國產優秀的科普讀物。對普通大眾來說,這是一種科學精神的喪失,非常危險。
成材的“三C理論”
問:您是文革期間上的大學,好多人在大學里并沒有學到多少東西,您怎么過來的?
楊玉良:我初中只讀了一年書,就下鄉6年。在我最想讀書、最有創造力的時候,我沒有機會,我們是不幸的一代。但從另一個角度看,當時整個教育陷入混亂,我也沒有受多少老的教育方式的束縛,受到的不良影響小,這對我來說又是幸運的。對于好學的人來說,這是件好事。當然,前提是好學。
問:在化學家里,您的物理、數學、生物等學科的知識也很豐富,如何做到這一點?
楊玉良:應該說我比較重視基礎。我還有幸成為復旦大學物理系的兼職教授,這得益于大學時的興趣,靠自學,由此也養成了我的一套學習模式。
問:我對這套學習模式很好奇?
楊玉良:比如學一門課,我至少找來三個版本的教材比較著看:兩本國內、一本國外,比較學習可以汲取每本書的最精華部分。再如,看一本書先從框架入手,如同看房子,先看看門窗朝向、進出通道,再進去細看房間,就不大會迷路,知道它在整個學科知識架構網上處于什么位置,為今后的融會貫通打下基礎。還比如,我上大學時有個習慣:內容看懂了,不盲目地做太多的習題,尤其是同一概念下的同類型習題。
問:理工科不是很強調練習的重要性嗎?
楊玉良:我進大學時已經24歲了,再按部就班地學,那得學到什么時候(大笑)?我學習的過程有點類似中國經濟,雖然有些不平衡,但總歸是要加快發展的。我的邏輯是:學一門知識,把握了精髓、搭起了框架,就等于繪制了導航圖,可能對細節你并不稔熟,但一旦需要,隨時可以翻出來研究,同樣能解決問題。這叫急學現用,但決不浮光掠影。
問:您對青年人成材的品質要求是什么?
楊玉良:我總結出一個“三C理論”,青年人成材應有自信心(confidence)、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和合作能力(cooperation)。做任何事,首先要有自信,沒有這個什么都完了。楊振寧先生曾說過,他一生最大的貢獻也許不是得諾貝爾獎,而是幫助中國人改變了一個看法――中國人不如外國人的看法。其次,很多你認為正確的觀點是需要你去為之辯護的,沒有良好的溝通能力不行。最后一點是合作能力。現在,大部分的科學問題都離不開團隊的合作,合作能力自然十分重要。特別要強調的是,合作者是平等的,哪怕是自己的博士生,彼此也是合作關系,不存在誰為誰打工。
好心態可以做好任何事
問:您身上有哪些品格讓自己滿意?
楊玉良:如果有的話,第一,做任何事情我都很投入,不管是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比如化學,上大學時我很不喜歡它,總認為它過于經驗,缺乏理性的思辨,但我還是滿腔熱情地去學,而且學得還不錯。同時,我也不放棄我的愛好,如物理、數學、生物等。后來才發現學科之間是可以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
第二,做任何事情,都樂觀處之,從不認為老天多么不公平,保持了一個積極的心態。在我看來,人的幸福感從來都是通過比較產生的,而并非在于你實際得到了多少。
第三,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人生只似風前絮,歡也零星,悲也零星,都作連江點點萍!”保持很低的心理起點,你會很容易滿足。當然,工作上要認真,尤其做科研,一是一,二是二。
問:那您平時就沒有煩心事?
楊玉良:有,但基本不動氣,更少發火。人干活就怕心累。好心態可以做好任何事。當然,這需要“修煉”。
問:退休后您會做什么?
楊玉良:大概會去寫一點科普讀物吧!相信到那個時候,人的閱歷更多,知識更多,對事物的理解恐怕會更深刻一些。
《人民日報》 (2006-12-13 第15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