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繼銘:中國經濟先富后老
2006-12-01 15:08:10 來源: 網易財經
在今天舉行的“后WTO時代 中國與世界”論壇上,哈繼銘指出中國會先富后老,并認為政府調控調不過市場,市場再強擰不過自然規律。
哈繼銘:
各位下午好,很高興能邀請我到這里來進行演講。
未老先富,我今天講的題目比較性感。
朱民:
這就是新興人類的典型用詞,和我們不一樣。
哈繼銘:
我覺得中國會先富后老,但是得把握機會。
我這個講話內容主要是對中國經濟中長期的看法,短期這個調控、那個調控,股價上下波動很正常,但是中長期趨勢是向上的,為什么這么說呢?我主要從幾方面切入,一個是拿中國現在的情況和日本七十年代進行對比,發現有很多相似之處,其中包括最重要的一條產業和出口結構的升級當然還有消費結構的升級,過去我講過了,這里不講。
另外中國和日本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決定我們走勢和幅度可能有所不同,最后是經濟增長主要是生產率的推動,這個題目也比較重要我這里捎帶講一下,因為最近也看到世界銀行的一些觀點,當然也有人有不一樣的觀點,我覺得主要是看從什么角度看。
先看一下中日經濟的相似之處,同日本70年代相比,中國現在的經濟增速、收入水平、工業結構、外貿的狀態、順差,升值壓力等等都具有非常多的相似性,這是表面現象,背后根本原因是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日本在戰后出生率很高,那些人到了七十年代基本上成家立業需要購買資產,但他們父輩留下來的資產不夠他們購買,所以資產價格必須是上升的,但是這些人生孩子的時候出生率回歸正常,當他們孩子接收資產的時候發現是多了,我們可以看到資產很長的波動。
中國和日本的人口特征也是很像,我們五、六十年代提倡光榮媽媽生五、六個,到后來提倡生一個,可能是過去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率很高,像我和朱民都屬于那撥人(前面朱民開玩笑說哈屬于新新人類),消費率也很高,消費率很高、儲蓄率也很高,這些人正是年輕力壯、買車、買房子,打高爾夫球,買手機,全都是這些人,他們消費需求很強,同時他們的儲蓄愿望也很強,他們購買資產,發現父輩要么很窮,沒什么資產給他們,你想五比一,只有一對父母,孩子五、六個,不夠買,價格要上升,未來一對小夫妻從兩對老夫妻那邊接資產,比例從五比一變成一比二不跌才怪呢,這是規律性的東西,調控沒有用的,可以暫時壓住泡沫不讓他太大,但是規律性的東西很難改變。
政府調控調不過市場,市場再強擰不過自然規律,這是自然規律決定的,除非你能把孩子一生出來20歲好多,但是大家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也看到35到54歲的人增長同時,家庭儲蓄在上升,房價也在上升,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從宏觀上來說儲蓄高,資本帳戶關閉,投資率肯定高,中國和日本一樣,外貿順差大,我們貨幣供應量很大,因為我們資本帳戶還是關閉的,經常帳戶的順差不能以資本帳戶的逆差來抵消,而是雙損差。
日本經常帳戶順差和我們每年差不多的增長,但是他的外匯儲備增長03年之后中斷了,因為他資本帳戶下有很多流出,我們沒有,所以有一個辦法,想辦法資本帳戶制造逆差。
那是宏觀政策層面的,我們在市場上還是多關注一下市場的情況,一個消費結構升級,當初彩電是很稀奇的東西,日本擁有率不斷上漲,空調也是、汽車也是,中國現在也是,老三件逐漸被新三件所替代,空調、電腦、汽車是現在需求、保有量不斷上升的產品,這個故事講了很多了。
我這里想講的是出口結構的升級需要更多強調一下,日本經濟的發展人工越來越貴,所以有這樣的動力來用機器替代人,這個就出現了產業結構和出口結構的升級,SITC7號大家關注了,紅顏色的就是機械和運輸設備在日本出口當中的占比在那十年中不斷提高,率顏色的就是食品、服裝這些消費品出口逐漸下降,藍色的就是高污染的鋼鐵鋁銅逐漸下降。
中國也已經出現這樣的趨勢了,關鍵是這個趨勢能不能持續,七號產品里面是不是還是投資亮點,我們就這個問題進行展開,我們發現中國收入水平雖然比日本、韓國、新加坡低很多,但是七號產品中紅顏色的和他們差不多的,也就是說我們的出口結構不僅僅是和越南、孟加拉這樣的國家競爭,而是收入水平比我們高好多倍的國家競爭,這還沒有完,只是一個開始。
現在中國機械類的產品可能只占40%左右,而日本和韓國占60%、70%,日本和韓國分別在七十、八十年代出口結構和我們比較類似,但是接著他們跑了好幾十年,中國也是一樣的,這是趨勢的東西。
出口結構在宏觀上帶來一些結果就是進口替代,進口會越來越少,出口越來越多,你看SITC第五、六類進口替代越來越嚴重,第六類也很明顯,鋼、玻璃、鋁過去進口現在都出口,所以匯率別管怎么出口擋也擋不住。
而且出口質量也在提高,這里我們做了技術含量指標,技術含量指標什么意思呢?就是這個產品看看哪些國家出口的,這些國家人均GDP是多少,把他們出口含量進行權重之后加權得出的指標,看看中國是不是擠進去了,95年的時候中國只有一顆星,日本很多,這些產品都是日本生產的,中國只有拖拉機,十年之后七顆星,這些指標是兩千七到三萬三,技術質量很高的產品。
稍微低一點的產品從一萬七到兩萬七,中國95年就不少,現在更多,日本越到下面越少,說明日本產業結構遠遠領導中國,但是那是中國將要去的地方。
除此之外還有設備運輸業是將來投資增長的一大亮點,海陸空我覺得空還很渺茫,中國什么時候出口飛機、造飛機我想我有生之年很難看到,但是船、汽車也是勢不可擋的,造船已經在和日本、韓國競爭,汽車這個行業也是,不光是小轎車,其實重卡等其他車輛這些都是很多外國企業都想兼并、收購我們這樣的企業,我們的零部件出口已經到德國、美國都很多,未來中國肯定會在汽車出口上把美國、日本、韓國逼到角落的,毫無疑問的。這是一個后發優勢,不需要有的東西研究半天,現在很多都很發達,不需要R&D從頭做起的。
另外我們已經在看到的就是中國在美國這個市場上,在不斷地侵吞日本和韓國的出口份額,中在96年的時候出口占比是6.5%,05年是14.6%,有趣的是96年日本正好是14.6%,現在8.3%,哪類發展最快呢?還是機械和運輸,原料類的鋼鋁發展也很快,當然中國政府也通過一些政策,為了治理環境、節能不怎么鼓勵。
日本那個時候經濟出現轉軌,結構升級股市給予什么樣的回報呢?日本68年到80年股市漲了五倍,其中就是精密儀器、電子設備跑贏大勢,服裝、食品跑輸掉,當初房地產還沒有跑贏大勢,房地產跑贏是在后來,從68年到89年是日本股市頂峰的時候,跑贏大勢里面就是運輸、服務、港口還有信息通用這方面,房地產在80年代跑贏大勢,只是七十年代輸得太多,所以整個來看他似乎沒有跑贏大勢,但是也很可觀總股指張了28.8%,當然后面有服務業帶來的。
我們可以做一個圖看一下,從80到89股指7.8倍,地產6.8倍,接下去人口結構發生變化了,到80年代末的時候,前面看到房價也跌了,股價跌得更慘,如果說是89年的時候股價為1,03年股價跌去70%,變成0.3,鋼鐵90%,房地產80%,比較堅挺的行業還是機械、精密儀器、交通、電子設備相對還是比較穩健的,其他行業比較麻煩。
剛才我談到,我補充說一下,剛才沒有把金融業、服務業算進去,83到89日本股指9%,銀行業8.5%,證券業還有保險業、零售服務都是跑贏大勢的,也反映了消費結構、出口結構的升級以及金融業的改革,這對日本金融業推動很大的,中國也有強調銀行混業經營可能降低風險拓寬盈利渠道,再加上貨幣的升值一下子使銀行的財產用外幣來計的話有一個上漲,這對外資來說是有很大吸引力的。
中國目前股價也是翻一倍了,從1000點到現在,跑贏大勢的也是有類似特征,金融、機械、商業,反映的也是三項:金融改革、出口結構升級和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消費結構升級,而重化工業的已經基本上過時了,跑輸的。
再談一下中國和日本經濟有哪些不同之處,談了很多相通之處大家很振奮,中國股價是不是也能漲28.8倍呢?可能沒有那么好的運氣,但是中國有一點好的時候,就是中國如果有人口壓力的時候不會像日本跌得那么慘,為什么呢?有兩個原因,一個是中國勞動生產率和日本相比很明顯都有很大的上升,但是勞動失業率幾乎沒有,但是中國很高,所以中國勞動生產率漲不到很高,很多人等著就業,所以我們單位勞動力成本沒有上去,單位勞動力成本在制造業上不去意味著匯率不需要有太大幅度的升值,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匯率的升值實際上就是非貿易品與貿易品之間的差距和比率。如果一個國家貿易品工資漲得很快,那么會帶動非貿易品工資上漲很快,非貿易品價格上漲很快,那么非貿易品和貿易品之間的差價就會變大,就會要求你升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人民幣會升值,但是幅度不會像日本那么快。
另外中國地方幅度很大,收入差距大、地價差距更大,要想把中國全炒成泡沫需要很多錢也需要很長時間。這是中國和日本不同的地方。
另外一個不同的地方就是城市化率很不一樣,日本70年的時候人均收入1500多美元,我們現在1700多美元,他比我們現在收入低,但城市化率比我們高得多,72%,我們43%,也就是說我們一旦面臨資產價格下降,比如房地產價格下降的話,那你城市人口很難從父輩手里接過資產,但是農村的人到了城市之后,可以幫助城里人從上一輩手里接下資產,這點條件日本是不具備的,他那時候已經72了,還有什么城市化可言呢?所以我們覺得城市化本身是對中國資產價格的緩沖期。
將來我是想可能是大的房子漲得比小房子還快,為什么呢?你一對小夫妻從兩對老夫妻里接資產,如果我很窮的話,我接不下來我一個也買不起,我要富的話我買一個180平米的,絕對不會買兩個90平米,這是一個。
另外一個就是說有人預言,許多亞洲金融危機時候發展很快的國家會面臨亞洲金融危機,因為他全要素生產率提高很小,經濟增長主要是靠投資拉動的,假如資本回報率低了以后人家不投資了你就要下來,那中國是不是區別于他們呢?我覺得可以做一些分析。
首先一個導火線應該是說世界銀行和另外一個經濟學家在上面有一個爭論,世界銀行說中國利潤率這幾年是上升的,那另外一個經濟學家說是下降的,世界銀行看這里是第三行說是凈利潤率,就是銷售收入減掉所有成本,除了稅收之外,國家統計局沒有公布稅收的數據,但是毛利率不一樣,毛利率就是收入減去主要成本,就是像中間投入、原材料、工資這些,但是財務費用、管理費用都沒有減,得出的結論是中國利潤率是下降的,兩個人都對,關鍵就是要問為什么兩個人都對呢?
其實世界銀行用的稅前利潤率就等于毛利潤率減掉其他成本與收入的比,我們可以看出黃柱子就是稅前凈利率不斷上升,但是藍柱子在下降,都對,但是根本原因是紅柱在下降,紅柱子就是其他成本占的比重在不斷下降,而且下降幅度很大,這是為什么呢?會計上已經把這個事搞得很明白了,但是可能問題停留在這一步,就是問一下這到底是為什么。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說的就是中國雖然整體利潤率在下降,但是同行業的利潤率差異是很大的,我們看到上游的利潤率一直是高于中游和下游的,但是動態看他們漲幅夫并不比下游快,尤其是前面幾年,上游幾乎沒怎么動,但是中游和下游利潤率都在上升,只是近幾年雖然大眾商品價格的上升上游利潤一下躥得很高,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吃驚的是為什么中、下游利潤率沒有受到擠壓呢?而且保持得很好甚至有所上升。
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們做了一些分析是這樣的,首先原材料的上升對上游是一個推動,對下游有一個擠壓的作用,另外兩個因素就是資金成本和人工成本中國是下降的,為什么呢?我們這里可以看到,藍線,就是實際利率是下降的,并且黑線是下游單位成本、勞動力成本也是下降的,這兩個因素使中國企業下游利潤沒有受到原材料上漲的很大擠壓。
也許利潤只是告訴你一個表面,背后到底是什么因素推動利潤增長更重要,我們把中國所有工業企業附加值增長分解成四塊,一塊就是說資本升華造成的,就是只是靠資本投入造成的,另外一塊就是人力素質、教育資本的提高,另外一塊就是人力資本的增加,剩下一塊就是全要素勞動生產力TFP在中國的工業企業當中貢獻最大,一般們都是覺得中國增長TFP貢獻30%,那是對整個國民經濟,但對工業企業來說占比達到60%,不同的行業貢獻又是不一樣。這里行業因為時間關系我就不說了。
我想說的就是這個研究的背后的結論,歸根結底對決策者來說就是中國經濟需不需要調控,如果中國經濟漲得那么好你調控干嘛?可能投資還太少,如果經濟利潤是下降的絕對要調控將來銀行是絕對要出壞帳的,我覺得這兩個觀點都有點片面,中國經濟漲得很好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素價格偏低,而要素價格偏低的時候,企業就沒有向上走向更高行業轉移的動力,我們把中國勞改生產率的增長分解為各自為政,自己在自己行業里面干把勞動生產率提高,還有就是跨行業的轉移,一發現轉移因素幾乎是沒有的,我在我行業里面已經掙了很多錢了,轉移干嘛,但他錯了,他是在要素價格扭曲的情況下才掙錢的,所以利潤是好,調控更需要。
最后我的結論就很簡單了,人口結構的變化引領資產價格的變化,短期波動不可避免,短期調控只能降低風險,但是這個趨勢是不會改變的,保守地說10年前中國資產價格還會有很大的上升,誰現在買也許會做到未老先富。
那么在這個結構變化的過程當中會出現消費升級、產業結構升級和城市化,為以下幾個部門提供投資亮點,消費品、機械設備、運輸和房地產,第三個就是中國經濟區別于東南亞經濟增長很快的一些點,中國和他們不一樣,第三中國不會像日本增長那么快,但是掉也不會掉得那么猛,這是中國的大,人力成本低,城市化空間大的基本面決定的。
我就說這些,謝謝大家。
朱民:
謝謝,我們一會兒總的一塊回答問題,哈繼銘講了一個很精彩的故事,他講了一個悖論,他前面講的是一個悲觀的故事,這個故事是說把中國和日本比,會有同樣的上升和下跌,但是從他講的第二個故事是因為中國人口結構的原因,中國層次化結構的原因,中國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原因,所以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增也奇速,降也奇慢,這是因為我們在上升的空間,所以我們會先富后老,這是很有意思的題目。他的核心理念就是政府調控比不過市場,市場比不過自然規律,我覺得這個哈繼銘真是講得很精彩。
但是他講的封閉經濟,我們上午講的都是開放經濟,我們之后再討論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請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先經濟學家Bert Hofman給我們做演講,哈繼銘已經說了Bert Hofman會給我們介紹一些中國的情況,他非常了解中國,因為他在中國已經多年了,我在世行已經工作了很多年,那時候他是我們的老板,真的很高興能夠給大家介紹Bert Hofman為大家發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