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北京市月嫂為研究對象,分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月嫂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及其主體應對。研究發現,在疫情與非正規就業的交叉影響下,月嫂的生計處于超不穩定狀態,突出表現在流動、居住、工作三個層面。對此,月嫂通過“協同穩定化”和“自我穩定化”兩類策略予以應對。“協同穩定化”包括服從中介公司安排,做一個“聽話的月嫂”,與公司保持良好的關系;與客戶協商,消除工作空檔期,實現下戶上戶無縫銜接。“自我穩定化”體現為月嫂避免疫情感染風險的跨省流動以及暫時退出工作。研究表明,這兩類應對策略不僅不能真正化解疫情驅動的“超不穩定性”,還會給月嫂帶來新的不穩定性,導致月嫂對中介公司的依賴性增強、自主性下降。作為一項特定時空下的經驗研究,本文豐富了非正規就業不穩定性的理論闡釋,并且呈現出女性勞動者的經驗及其能動性。
一、問題的提出
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范圍內的非正規就業帶來了嚴重沖擊。例如,疫情封鎖措施使印度的非正規就業工人被困在路上,陷入失業以及食宿沒有保障的境地[1]。一項報告數據顯示,2020年4月,印度失業人口高達1.22億,其中以日薪工人為代表的非正規就業者占75%[2]。哥斯達黎加在2020年第二季度流失就業崗位46.3萬個,其中74.7%是非正規就業崗位[3]。對泰國384名非正規行業就業的工人調查顯示,疫情導致他們的月收入大幅減少,他們需要通過動用積蓄、增加借債來維持生活;另外,由于缺乏失業保險,政府的封鎖政策對他們生計方面的沖擊更為明顯[4]。
作為非正規就業的一種重要類型,家政工受到疫情的沖擊極為嚴重。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發布的數據,受封鎖政策影響,全世界近3/4的家政工面臨失業或收入減少,受影響的總人數超過5500萬,其中3700萬是女性家政工;就地域來看,南亞和環太平洋地區家政女工遭受風險的比例最高[5]。2020年4-5月對秘魯314名家政女工的調查顯示,她們當中86.3%沒有工作,81.8%沒有任何形式的工資收入[6]。對100名印度克塔克城家政女工的調查顯示,由于擔心受到感染,大部分家政女工停止了工作;另外,雇主普遍拖欠工資,導致她們的家庭生計艱難,甚至食不果腹[7]。
疫情對家政工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雇主出于對疫情的擔心,解雇家政工。由于沒有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以及不在勞動法保護范圍內,雇主解雇家政工的限制極少,成本極低;另一方面,在照料勞動過程中,家政工容易感染疫病[8]。鑒于家政工的生計艱難,聯合國呼吁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背景下保護家政工的權利,認為在缺乏社會保護措施的情況下,家政工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極為脆弱[9]。
上述種種事實提醒我們,疫情期間,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需要被特別關注。作為分析非正規就業的一個重要概念,不穩定性(precarity)的基本含義是指由于沒有簽訂勞動合同,缺乏社會保險和社會福利支持,非正規就業者陷入不穩定狀態[10]。如果說不穩定性是非正規就業的重要特點,那么,當疫情席卷而來,這種不穩定性如何呈現?疫情時期的不穩定性與非疫情時期的不穩定性有何不同?勞動者應對不穩定性的能動性如何體現?對此類問題的討論,不僅有助于我們認識疫情對非正規就業者造成的影響,而且有助于拓展我們對非正規就業不穩定性的理論闡釋。
有鑒于此,本文以家政服務業中的月嫂群體為研究對象,追問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在疫情期間的呈現及其后果,勾勒月嫂應對不穩定性的方式,凸顯疫情期間非正規就業的女性經驗。
二、文獻綜述
(一)非正規就業
國際勞工組織用非正規就業指稱從事臨時性、輔助性、不享受常規福利的從業人員[11]。非正規就業產生的內因主要是勞動者沒有能力進入現代經濟部門(貧困就業理論),外因主要是城鄉勞動力市場分割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流向城市非正規部門(二元經濟理論)[12]。新馬克思主義認為非正規部門從屬于正規部門,并受到后者剝削,提出非正規就業是新時代資本主義經濟重構勞資關系、轉變剝削方式、削弱工會力量的一種機制。新自由主義則認為非正規經濟比正規經濟擁有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是人們應對官僚體制和高制度成本的理性選擇[13]。
從全球范圍來看,非正規就業增長普遍較快,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14]。作為靈活就業的一種重要方式,非正規就業被視為破解就業難題的主要方法[15],甚至被認為是一條就業綠色通道[16]。但是,非正規就業者面臨勞動合同簽約率低[17]、缺乏社會保護[18]、身體健康狀況受損[19]等諸多問題,具有明顯的“易受傷害性”[20],距離體面勞動(decent work)相去甚遠[21]。究其原因,非正規就業的勞動關系不規范,勞動關系與勞務關系摻雜在一起,導致適用于正規就業以及標準勞動關系的社會保障制度難以適用于非正規就業人員。另外,靈活就業“去組織化”特點瓦解了勞動者的談判能力[22][23]。
就非正規就業的本質而言,它意味著勞動被重新組織——從福特裝配生產流水線上的勞動轉變成小規模、網絡化的靈活勞動,勞動者的生計維系變得不確定[24][25]。在此背景下,“不穩定性”一詞敏感地捕捉到了后福特資本主義生產體系下,非正規就業者勞動條件的脆弱性及其焦慮、絕望、沒有歸屬的心理感受[26]。
此外,非正規就業的快速增長與新自由主義緊密相關。后者強調勞動力市場應該具有重組的彈性(flexibility),企業無需擔責就可以隨時對員工數量、工作時間、工作內容等進行調整,以提高效率和競爭能力,結果是勞動者承擔了市場中的風險和不確定性[25]。20世紀80年代,作為對勞動制度改革和國家福利削減的一種回應,“不穩定性”概念在歐洲廣泛流傳[27],蓋伊·斯坦丁(Guy Standing)提出了“不穩定無產者”(precariat)概念,描述處于不穩定雇傭關系中的勞工,他們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缺乏基于工作之上的職業認同和集體意識[28]。需要指出的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中的勞工不穩定性存在一定差異。對發達國家來說,戰后福特制占據主導地位,工薪階層曾經有過長期穩定的工作,但進入后工業社會,福特制解體,工薪階層陷入工作不穩定狀態,面臨隨之而來的身份認同和生活方式危機,但是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工作不穩定一直是底層勞動者的常態[26][27][29]。
在討論非正規就業時,性別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且有兩個值得關注的現象:一個現象是女性非正規就業趨勢非常明顯,表現為女性就業非正規化或者非正規就業女性化[30];另一個現象是非正規就業的性別差異,即非正規就業的金字塔頂層多是男性,女性主要處于底層。非正規就業女性的職業層次、勞動報酬、社會保障不僅低于正規就業女性,而且明顯低于非正規就業男性[31]。
至于女性與非正規就業之間的關系,職業性別隔離理論認為,女性受到正規部門歧視和排斥,被迫在非正規部門尋找工作機會[32]。女性主義學者認為,造成女性非正規就業的根源是父權制和資本主義合謀,使女性在勞動力市場處于劣勢地位[33]。女性非正規就業不僅是勞動力市場對女性歧視的一種反映,而且強化了女性的弱勢地位,導致女性難以向上流動[20][34]。就不穩定性而言,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在女性勞動者身上有著更為鮮明的體現。蓋伊·斯坦丁指出,女性受生育、就業歧視等因素影響,工作容易陷入不穩定狀態[28]。
也有研究指出了非正規就業對于女性的積極意義。例如,有論者認為,不同于男性主導的傳統勞動力市場給女性造成緊張,非正規就業有助于女性減緩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矛盾[35](PP146-187)。有研究者指出,在討論非正規就業對女性的影響時,有必要注意非正規就業的多樣性,如女性茶藝表演者可以運用就業過程中的培訓和職業資格認證制度,積累人力資本,提高經濟地位,并最終有可能進入正規勞動力市場或者進行創業[36]。
(二)不穩定性
不穩定性的英文“precarity”來源于拉丁語“precarius”,意指通過祈禱或者祈求獲得的東西,后來指代不確定(uncertain)、不安全(insecure)和不穩固(unstable)的處境。狹義上的不穩定性是指勞動不穩定性(labor precairty)——暫時性的雇傭關系、沒有標準的勞動合同、缺乏社會福利保障、脆弱的集體認同。廣義上的不穩定性則指生活不穩定性(life precarity)——糟糕的生活條件、不固定的社會參與、持續性流動,以及身處不穩定環境而無法為未來做計劃安排[37]。
對于不穩定性的產生原因,除了前文提及的后福特制下資本主義勞動制度變革之外,研究者在全球化語境下較多地提及了“遷移不穩定性”(migrant precarity)[38],并將視角聚焦于國際勞工、難民、留學生等流動性群體。“遷移不穩定性”與遷入國的簽證政策、就業政策、公民權等緊密相關,具有政策驅動性(policy-driven)[39][40][41]。
有研究者用“條件性”(conditionality)這一概念來解釋國際遷移性家政工的不穩定性,認為這些家政工經歷的不穩定性與一系列正式和非正式的條件相關聯,如勞務中介的行為、家政工自身的資源等。就勞務中介來說,他們通過“修補”通道、拆除通道或打開新通道等手段動態地生產或減緩家政工的不穩定性,就像玩“滑道梯子棋”(chutes and ladders)(1)。一樣,只不過影響家政工不穩定性的滑道和梯子不是靜止的、固有的,而是受到勞務中介經紀人的操控[42]。雖然勞務中介為那些想在他國找工作的勞工提供了跨境流動幫助,但從長遠來看,這些中介公司再生產和固化了勞動力市場的不平等結構,使這些國際勞工成為遷入國勞動力市場的外圍工人[43]。
“不穩定性鏈”(precaity chains)是從全球勞動力市場角度討論國際勞工不穩定性的另一個概念。基于對阿聯酋的“菲傭”和印度尼西亞家政工的研究,“不穩定性鏈”認為家政工的不穩定性在遷移的不同階段有不同形式的表現。例如,在遷移之前,她們的不穩定性受到借貸情況影響,并且依賴勞務中介機構確定雇主和遷入國;在遷入國的勞動不穩定性與她們的短期合同以及非常有限的勞動權利有關;未來的不穩定性與其低收入以及儲蓄情況直接相關。“不穩定性鏈”凸顯了家政工的工作和經濟地位的不穩定性(低工資、欠債)跨越了她們的母國和遷入國,波及她們的家庭成員[44]。另一項研究指出,在限制性的簽證政策下,國際勞工需要通過借債來實現遷移目標,形成“遷移性債務”,但他們在遷入國的勞動具有不穩定性特征,導致欠債難以償還,債務越來越多,為了還債,他們不得不繼續從事不穩定性勞動[45]。
值得注意的是,諸多研究描述了不穩定性的復雜性。例如,不穩定性無處不在,會在法律、社會、經濟等多個領域彌散,呈現出“多重不穩定性”(multiple precarity)[40]。不穩定性從勞動領域滲透到一般的社會生活領域,并且多維度的不安全、不確定會重疊(overlap)在一起,使不穩定性惡化,形成“復合不穩定性”(compounded precarity)[39]。另外,除了直接感知和表達的不穩定性之外,不穩定性還可能處于潛在狀態。例如,一項對在波蘭工作的烏克蘭籍勞工的研究顯示,雖然他們暴露在各種形式的不穩定性中,但在訪談中他們不會詳盡、開放地分享有關工作和生活的負面信息,而是回避困難話題和負面工作經驗,呈現出“潛在的不穩定性”(the latent precarity)。造成這一狀況的可能原因是國家間勞動力市場(技術、組織、薪資)的差異所帶來的沖擊使烏克蘭籍勞工來不及從負面角度感受自己的新工作和生活環境[46]。有研究提出“浮現的不穩定性”(emerging precarity)來討論不穩定性的時間性(temporal)。例如,留學生的不穩定性在將要畢業時才浮現出來,因為這一階段他們開始喪失學校資源,留學簽證即將到期,并且面臨獲取學位之后能否在留學國就業等問題[47]。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漢娜·路易斯(Hannah Lewis)等學者使用“超不穩定性”(hyper precarity)來描述國際勞工遭受的極端不穩定性狀態。該概念認為,在新自由主義勞動力市場和限制性的移民政策相互作用之下,移民身份、低下的社會—法律地位以及沉重的生計壓力使國際勞工在尋找工作時不得不進入全球北方(the Global North)的低端勞動力市場,進而陷入嚴重的被剝削狀態,其生存處境變得極為糟糕,工作不穩定性會進一步加重、惡化[48]。
那么,如何應對不穩定性呢?有研究發現,勞工通過保持沉默、與雇主保持良好的關系、撕掉身上的負面標簽等策略來應對不穩定性[39]。對澳大利亞達爾文地區難民的研究指出,雖然難民的勞動權益有限、經濟條件糟糕,但是他們依然努力追求豐富的城市生活。難民通過參加足球比賽、姐妹廚房等社區活動,成為有技能的團隊成員、積極的學習者、社區工作者或志愿者,得以暫時擺脫有關難民的種種標簽,使生活獲得短暫自由[49]。對都柏林國際留學生的研究顯示,留學生對未來的希望減緩了他們的不穩定感[50]。另外,留學生通過積累人力資本,內化留學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從而成為“本地人”(locals),并且會在工作中表現得與本地同事一樣出色,爭取扎根下來以應對不穩定性[47]。一些國際移民通過與本地居民通婚來降低遷移后的不穩定性[40]。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正規化(formalization)是應對不穩定性的常見手段,但現有研究指出了正規化的風險。有研究者分析了烏拉圭拾荒者的正規化過程,提醒正規化作為不穩定性的應對方式會帶來一些新的不穩定性。一方面,正規化降低了拾荒者的某些風險和不穩定性;另一方面,拾荒者在正規化過程中感知到了一些新風險,如精細的垃圾分類使他們不得不暴露在一些危險的污染物面前,他們如果不能遵守正式工作的時間要求就可能會被解雇,以及自主空間被剝奪,等等[51]。
值得一提的是,人類學家凱瑟琳·米拉爾(Kathleen Millar)在巴西里約熱內盧的民族志研究中發現了非正規就業者存在“自我去穩定化”現象——雖然里約熱內盧的拾荒者期待正式穩定的工作,以獲得穩定的收入以及提高其社會身份地位,但是固定的工作與他們脆弱的生活境況(例如糟糕的身體健康狀況、臨時性住房等)相沖突,這導致拾荒者在獲得其他工作機會之后往往會重操舊業,以應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緊急狀況(everyday emergencies)。與以往研究認為勞動者的工作不穩定導致生活不穩定不同,米拉爾認為拾荒者的不穩定生活破壞了她們的工作穩定性[26]。
(三)家政服務行業生態
家政服務業是非正規經濟的一種重要類型,且從業人員多為女性。中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主要來源于城市下崗女工和農村女性[52]。一項基于北京、廣州、武漢、西安四地的調研數據顯示,96%的家政工是女性,其中八成為農村女性,且大部分已婚、已育[53]。另一項對北京和濟南家政工的調查數據顯示,家政工的受教育程度總體較低,以初中及以下為主;在工種方面,母嬰護理照料在家政服務工作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家政工的流動性存在地區差異,北京家政工幾乎全部是外來流動人口,濟南家政工則以本地居民為主[54]。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數據,2018年中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達2602萬(2)。《家政服務行業報告》則顯示,2018年中國家政服務從業人員達3000萬,預計2022年從業人員將達4000萬。另外,88.6%的家政服務從業人員是城鄉流動人員(3)。
家政服務行業之所以吸引如此大規模的社會底層女性進入,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家政服務業入行門檻低且收入相對較高[53]。就收入來說,對北京和濟南家政工的調查數據顯示,北京家政工的年均收入略高于當地城鎮私營服務類人員的平均工資,而濟南家政工的年均收入低于當地私營服務類人員的年均工資;濟南家政工的工作收入在家庭年總收入中的平均占比為45.9%,北京家政工的工作收入在家庭年總收入中的平均占比則達60.0%[54]。
具體到月嫂群體的收入,專業化程度較高的月嫂比其他家政工的收入要高[54]。一項對北京地區月嫂的調查則指出,受工作空窗期以及回老家等因素影響,大多數月嫂的工作量并不飽滿,所以月嫂的收入并沒有社會想象得那樣高,實際上,53%的月嫂年收入在5萬元以下,48.5%的月嫂沒有積蓄;另外,由于扮演家庭經濟頂梁柱的角色,要支撐孩子教育、買房蓋房和家人日常開支,月嫂在自己的消費支出上非常節約[55]。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家政服務從業人員規模龐大且增速較快,但家政工的工作環境、工作穩定性、工作安全、社會保障等方面困境重重,例如,家政工往往面臨工作時間過長、被拖欠工資、遭受雇主虐待、患病率高、缺少社會保險等困境[54][55][56]。導致家政工生存困境的一個關鍵原因是目前絕大多數家政公司采用中介制而非員工制,家政工的權益不受勞動法保護[57][58]。作為非正規就業者,家政工游離在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之外,一旦遭受工傷或失業,則生計堪憂[53]。另外,在中介制下,家政公司作為客戶“代理人”對家政工進行贊助式控制,家政服務業逐步形成了以客戶利益為先的價值傾向,家政工的權益易被忽視[59]。除了正式制度保障缺失之外,家政工的生計面臨性別、階層、地域等多重社會不平等的交叉(intersectionality),存在多重劣勢累積[60]。
簡言之,家政服務工作對于社會底層女性來說是一種改善個人和家庭經濟狀況、有吸引力的生計方式,但在家政行業的中介制以及多重社會不平等的交叉影響下,作為非正規就業者的家政女工的工作又是不穩定的。值得注意的是,家政服務工作的不穩定性在疫情期間尤為凸顯。例如,受群防群控措施影響,春節返鄉的家政工難以離鄉,即使返城,往往也要面臨14天隔離,導致就業成本無形中增加[61]。另外,疫情暴發之后,為防控疫情,有些地區提倡“適當減少家政消費”,不少小區不允許家政工進入[62]。一項對111家家政企業的調查顯示,受疫情沖擊,85.59%的家政公司2020年業務量不到2019年同期的一半[63],這意味著家政工的工作機會減少、收入下降。
基于上述文獻梳理,本研究從不穩定性理論脈絡出發,以中國家政服務業中的月嫂群體為研究對象,探討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在疫情期間的體現以及勞動者的主體應對,尤其關注女性的能動性。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諸多研究以及新聞報道注意到疫情對非正規就業的沖擊,例如失業、收入下降、負債等,但是缺乏對疫情之下非正規就業不穩定性的系統檢視和理論反思。至于非正規就業不穩定性的已有討論主要在后福特制資本主義勞動組織方式以及國際勞工遷移兩大框架下展開,與之相比,疫情是一個新的且極為不同的框架。有鑒于此,本文希望通過對疫情之下中國月嫂生計不穩定性的討論,嘗試拓展不穩定性的現有理論視野。
三、研究方法
2020年2月伊始,筆者注意到疫情對家政服務行業的影響。起初,筆者通過對北京市2家月嫂公司和2家綜合類家政服務公司的經理、派單老師進行非正式訪談,了解疫情對公司業務的影響。4家公司都受到疫情的嚴重沖擊,但存在一定程度的差異。其中一家月嫂公司負責人有醫院工作經歷,對傳染病預防管控非常重視并且有豐富的管理經驗。在疫情暴發初期,該公司制定了細致的應對方案,對春節留京月嫂進行全封閉管理,維系與醫院產科的合作關系,但春節回家的月嫂無法回到公司,公司負責人也不敢讓她們回來,從而導致公司運營艱難。另一家月嫂公司客戶端的臨產訂單98%被退單,剩下2%的訂單客戶愿意雇用春節在京月嫂,但由于公司大多數月嫂春節離京回家過年,換人也很困難,所以公司業務幾乎處于停滯狀態。2家綜合類家政服務公司基本處于停工狀態。
2020年4月下旬,筆者集中開展疫情對月嫂流動性生計影響調查。彼時,中國疫情已得到較好控制,各行業逐漸復工復產,但4家公司的業務量尚未恢復到疫情之前的一半。通過4家公司經理、派單老師介紹月嫂以及月嫂推薦月嫂的方式,筆者對32位月嫂進行了深度訪談,并對其中的12人多次進行訪談。被訪月嫂出生年份多在1970年前后,受教育程度以初中和高中為主,從業年限最長的為16年,最短的為1年。訪談從4月下旬持續到7月上旬。訪談內容涉及月嫂個人及其家庭基本情況、做月嫂前的工作經歷、進入月嫂行業的原因和過程、月嫂工作經歷、疫情暴發前的工作情況、疫情期間的工作和生活情況,以及應對疫情沖擊的方式等。訪談通過微信語音通話或電話進行。大部分訪談是在月嫂等單或下戶的空閑時間進行的,個別被訪月嫂在上戶勞動間隙接受了訪談。除了一位被訪者拒絕訪談過程錄音之外,筆者在被訪者知情同意情況下對所有的訪談過程進行了錄音。
四、疫情期間月嫂生計的“超不穩定性”
疫情之下,月嫂的非正規就業極不穩定,未來能否流動、客戶是否退單與疫情形勢、疫情防控政策緊密相關,取決于明天的“另行通知”(until further notice)[64](P247)。基于訪談資料,本文嘗試使用“超不穩定性”概念來描述疫情期間月嫂的生計狀況。從概念緣起來看,漢娜·路易斯等學者用“超不穩定性”概念描述國際勞工生計狀態的極度不確定、不安全狀態,以區別一般意義上的不穩定性。他們的“超不穩定性”概念基于新自由主義勞動力市場和限制性的移民政策提出,強調“遷移—雇傭聯合結構”(the immigration-employment nexus structure)導致了國際勞工被迫在發達國家的低端勞動力市場工作,并陷入嚴重的被剝削狀態[48]。本文使用的“超不穩定性”概念則凸顯疫情風險因素,強調疫情與非正規就業之間的交叉性,認為疫情風險的不確定性、對疫情的恐懼以及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使月嫂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被放大,導致其生計陷入極度不穩定狀態。
接下來,筆者將在本部分從流動、居住、工作三個維度來描述疫情之下月嫂生計的“超不穩定性”,在第五部分討論月嫂生計“超不穩定性”的主體應對策略,在第六部分重點討論“超不穩定性”主體應對策略的后果——產生新的不穩定性以及月嫂對中介機構依賴增強、自主性下降。
(一)流動的“超不穩定性”
月嫂這樣的家政工作屬于流動性生計中的一種,即“為了工作而流動”(mobility for work)[65]。月嫂上下戶都需要流動,流動是月嫂照料勞動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前提。疫情暴發之前,流動并不構成月嫂非正規就業不穩定性的重要方面;疫情暴發之后,流動被視為疫情傳播的風險因素,對流動的管控成為疫情防控的一項重點工作,而管控流動最常采用的辦法就是空間阻隔[66][67],這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勞動力遷移的“流動性危機”(crisis of mobility)。訪談資料顯示,疫情暴發之后,月嫂的流動處于極不穩定狀態。
一是跨省流動受限且充滿不確定性。疫情暴發前,由于臨近春節,相當一部分月嫂返回老家。但是疫情暴發之后,由于封城、交通停運、隔離等疫情防控措施,離京月嫂的返京變得極為艱難,返京時間變得非常不確定,導致她們不得不退掉工作訂單。例如,月嫂桂雪(4)春節回了承德,本來計劃待幾天就回北京,但因為疫情不能回京,她不得不退掉兩個訂單。月嫂董阿姨也是春節回了老家,之后老家被封,她一時半會兒無法回京,不得不退掉2月和3月的訂單。月嫂龍阿姨過年回了四川老家,她本來3月15日有一個訂單,4月18日還有一個訂單,但直到3月初,龍阿姨還無法返京,不得不把訂單轉給了在北京的姐妹。“那段時間北京一直很嚴,到北京的動車也沒有。本來想提前過去隔離的,但去不了,買不到票,所以就沒過去,我就讓別人做了。”4月18日的訂單,她雖然能夠買票回京,但回京后要隔離,不能直接上戶,時間來不及,就又黃掉了。
二是社區封閉管理,使月嫂上戶變得艱難。在疫情形勢緊張時期,社區普遍進行封閉管理,進出社區需要使用各個社區自己的出入證,以健康碼為基礎的疫情安全信任系統還未建立。月嫂上戶前需要通過公司或者房東在居住的社區開具在京證明,客戶再拿在京證明去社區為其辦理出入證。對于大部分月嫂來說,這套做法通常行得通,但是訪談中也有多位月嫂遭遇客戶所在社區不允許進入的情況。月嫂黃阿姨2月下旬訂單的客戶住在海淀區一個單位型社區里,由于是私單,客戶與黃阿姨并沒有簽訂勞務合同,又正值疫情嚴峻時期,客戶告知她社區不允許進入,只能退單。
值得注意的是,湖北籍月嫂遭受社區排斥情況比較嚴重,導致她們上戶比其他月嫂更加困難。月嫂心美5月上旬從湖北鐘祥回京隔離,計劃5月下旬隔離完去上戶。訂單的客戶是湖北人,對她的湖北人身份不是很介意。然而客戶去小區為她辦理出入證時,小區卻不允許她進入。社區工作人員告訴客戶,如果心美上戶,那么客戶一家要一起隔離,因此,她沒有完成這單。“我進出社區要辦出入證,社區就知道我是湖北的。我有隔離證明和核酸檢測證明,但他們不認,根本就不聽你說。沒辦法啊!無奈!”
總體上,月嫂流動的不穩定性與疫情不確定性緊密相關。隨著疫情形勢的變化,疫情防控政策在不斷調整,對流動的要求也會發生變化,例如,能否流動、流動是否要核酸檢測證明、是否要隔離。月嫂需要在疫情形勢和疫情防控政策之下調整自己的流動。月嫂紅梅說:“本來想去北京的,但是最近北京新發地的疫情又很嚴重,所以跟那個老師說要不15號再去。但是現在疫情又很嚴重,看來又得等幾天再去了。”疫情的不確定性使月嫂的流動計劃往往充滿風險。例如,月嫂胡阿姨4月下旬有個訂單,客戶同意她在遼寧錦州的家里待著,叮囑她在家不要到處亂跑,等客戶生孩子的時候,她再來北京,到時客戶去車站接她。和客戶聯系的時候,北京地區疫情平穩,客戶小區允許她進入,但是等到客戶生孩子的時候,疫情突然變得嚴重,小區要求她必須在北京隔離14天后才能進入,導致她上戶受阻,不得不退了訂單。
(二)居住的“超不穩定性”
由于大部分時間在戶上,吃住在客戶家,很多月嫂選擇下戶后住在中介公司宿舍,住宿費一般是每晚10-20元,也可以按年交住宿費,每年大約500元。雖然中介公司的住宿條件普遍簡陋、擁擠,但從經濟角度考慮,住公司宿舍比較劃算,月嫂不用為了短暫的下戶間隙專門租房,能省去一筆數額不小的開支。一些中介公司為了賺這筆住宿費,不管月嫂有沒有從公司接單,床鋪都會向其開放。除了住公司宿舍之外,那些對居住質量要求高的月嫂會選擇和姐妹在北京郊區合租房子或者借住親友家,這樣下戶后可以有安靜的住宿環境,好好休息,避開中介公司不許睡懶覺等各項宿寢要求。合租房子的房租分攤至個人一般為每月500-1000元。總體上,無論是住中介公司宿舍,還是合租房子,月嫂們的住宿是相對穩定的,不用擔心下戶后無處可去。但是疫情暴發之后,月嫂的居住變得很不穩定。
就中介公司宿舍來說,一種情況是中介公司暫時關門歇業,導致月嫂下戶后無法回到公司居住;另一種情況是中介公司租住民房當宿舍,但是社區實行封閉管理,導致月嫂下戶后無法進入小區;還有一種情況是中介公司只向接公司訂單的月嫂開放,拒絕接私單的月嫂和陌生月嫂進入。訪談中,多位月嫂遭遇下戶后無處可住的困境。
就在二月二十幾號的時候,大概是疫情的高峰期,小區就不讓進,然后公司也不讓下戶的月嫂回來。我們公司都不出不進。社區要查看外來人口的身份證,身份證信息要是不符合,就不讓進社區。(邢阿姨)
公司關門了,不能去,公司也不讓去,自己也不敢去。我3月底去公司拿東西,都不能進去,小區門口也進不去。別人幫我把東西從公司庫房里面拿出來,然后從圍墻上遞給我的。(趙阿姨)
除了公司宿舍之外,月嫂租房居住或者借宿也出現極大的不穩定性。月嫂春華的客戶家在朝陽區,當時,屬于疫情高風險地區,她租住的房子在昌平區農村,她下戶時,村子不讓她回去住,她只好繼續留在客戶家里,本來是42天的訂單,她待了八十多天,直到去下一個客戶家。“下戶的話,昌平村莊不讓我回去休息,我衣服都沒換的,我只能待在客戶家里。”
月嫂義華下戶前聯系公司,公司說宿舍給外地返京月嫂隔離用了,沒有地方提供給她居住。好在義華的兒子在北京工作,兒子春節回了老家,在北京租的房子暫時空出來,她想在兒子的出租房住一段時間,于是跟兒子的房東取得了聯系,房東同意她去住,但前提條件是義華要進行隔離,盡管她跟房東強調自己一直在北京,但沒有用,最后由于沒有其他選擇,義華只能接受房東的要求。雖然被迫隔離,但義華覺得自己的遭遇要好過她的兩個姐妹。這兩個姐妹做私單,下戶后要去公司,但聯系的幾家公司只管原來在戶上的阿姨,都不接收她們,她們只好在客戶家待著,下不了戶,后來打熱線電話求助地方政府駐京辦,等了半個月后坐高鐵回老家了。
月嫂石紅下戶后通常住在兒子的出租房,在那里搭個臨時的床鋪。平時去兒子的出租房并沒有什么難處,但疫情期間,她需要應對社區嚴格的進出管控。為了順利進入社區,她通常將行李箱放在兒子車子的后備箱里,不隨身帶著。“那時候,就覺得拖著箱子,可能人家也不讓進,所以我們就沒拿箱子,直接兩個人進去住了。然后等我上戶的時候,我兒子就開車把行李箱給我送出來。”
(三)工作的“超不穩定性”
1. “黃單”
月嫂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在疫情之下被極大地彰顯出來,其中最直接的表現是“黃單”(訂單取消)。從客戶角度來看,黃單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客戶對雇用月嫂存有安全方面的擔憂。正如風險社會的一個基本邏輯是“我怕”[68](P48),疫情期間,客戶普遍不敢雇用月嫂上門服務。例如,月嫂愛玲黃掉了3月和4月的兩個訂單,主要原因是客戶不信任她的健康安全狀況。4月訂單的客戶是在她已經到達北京準備隔離結束后上戶的情況下退單的。
客戶不相信我嘛,不相信公司,怕感染。甘肅是低風險地區,但是客戶就是不相信啊。3月份的單子當時就退了嘛。我剛到北京的時候,4月份單子的客戶跟我說不用了,不敢請月嫂,沒有商量余地。(愛玲)
客戶退單的另一個較為常見的原因是,疫情期間客戶家里人手充足,對月嫂的照料需求下降。有研究指出,疫情導致全球資本主義工作重組,并對重要工作(essential work)與不重要工作(inessential work)重新進行分類[69]。例如,疫情期間,食物供給行業和健康服務行業的勞動者繼續外出工作,以滿足人們對食物、健康等方面的基本需求,使他們的工作重要性增加[70]。至于月嫂工作,春節期間家人團聚,再加上封鎖政策導致原本忙碌的上班族停工在家,客戶家庭的照料資源增加,從而削減了照料外包的必要性。例如,月嫂石紅春節沒有離京,但客戶還是把她的單子退掉了,理由是家里有人照料。
3月到4月之間的那個私單退了。客戶說她的爸爸媽媽都在家,他們自己也在家,就想自己試一試。當時我還問她,說:“你們應該不會在乎這點錢吧?”然后她說:“阿姨,我還真在乎這點錢。”我就把訂金給她都退了。(石紅)
從月嫂的角度來看,黃單的主要原因是,疫情防控對流動的控制導致春節離京月嫂不能返京上戶,從而不得不退單。對此,前文在討論流動不穩定性時已有涉及。當然,也有部分月嫂覺得疫情形勢嚴峻,擔心上戶不安全,主動退單。月嫂邢阿姨春節期間一直在北京,在疫情嚴重的時候,她被客戶退了訂單,這讓她很惱火,但后來出于安全考慮,她自己主動退了兩個訂單。她覺得為自身安全著想,退單很必要。
3月份單子的客戶直接把醫院的護工帶回家了。客戶退單子的時候,我還很惱火,覺得(疫情)也就是個小事情,有什么大不了的,后來看疫情越來越嚴重,我就開始害怕了,所以后面的兩個單子,我自己退掉了,因為這個疫情的原因,就很不安全嘛。我經歷過“非典”,知道這個事情厲害……我要給自己一個保障啊,月嫂身體免疫力很差的。(邢阿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是非正規就業,但家政服務業原本有一些工作不穩定性的減緩機制。例如,月嫂面試成功之后,中介公司、客戶和月嫂會簽訂家政服務合同,合同具體約定了服務內容、服務時長、服務價格等,并且客戶需要交納一筆訂金。但是疫情之下,簽訂勞務合同、交納訂金這些常見的工作穩定性機制變得非常脆弱,甚至直接失效。疫情暴發后,通常的情況是,只要客戶提出退單要求,中介公司和月嫂只能無條件地退訂金,月嫂無法獲得任何補償。相比之下,如果是月嫂提出退單,那么中介公司需要繼續無償為客戶介紹新月嫂,直到客戶滿意。
2. 工作機會減少且競爭激烈
在很多月嫂看來,北京家政市場不僅訂單多,而且價格高,只要有技能、肯吃苦,工作是充滿希望的,因此北京是很多月嫂的“淘金”目的地。但是,疫情暴發后,由于客戶對健康安全風險的擔憂,不僅許多已簽訂的工作訂單黃了,而且新增的工作訂單明顯少于往常。在訪談中,不少月嫂表達了“單子少”“單子價格低”的感慨。
這兩個月呢,想接單子,但是人家客戶擔心安全,所以單子還是比較少。(紅梅)
由于工作訂單減少,而月嫂陸續返(來)京,導致工作機會競爭激烈,月嫂要花費更多的時間找單子,工作空檔期增加。月嫂愛玲3月4日回到北京,一直到6月,都沒有上戶。月嫂黃阿姨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她疫情前后找工作的差別:“我以前回北京了,歇個兩天,想找活兒馬上就有,現在就沒有,一個單子來了就像吃肉一樣,(月嫂)蜂擁而上。”
另外,月嫂會通過積累客戶資源接私單,以及在多家公司掛單等方式來增加自己的工作機會,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空檔期。但在疫情暴發后,出于疫情安全風險考慮,中介公司普遍不接收接私單的月嫂以及陌生的月嫂,即使接收,也需要有熟人介紹擔保,多番考察,十分謹慎,導致月嫂同時在多家中介公司掛單、獲得公司推薦的難度增加。
3. 訂單價格下降且充滿不確定性
除了訂單數量減少之外,疫情導致月嫂的訂單價格明顯降低,并且訂單價格的不確定性增加。在疫情暴發之前,中介公司根據月嫂的工作技能、工作經驗、客戶好評率等因素確定月嫂的檔次級別,如金牌月嫂或一級月嫂,不同檔次級別月嫂的訂單價位不同,并且相對固定。在這種情況下,月嫂訂單明碼標價,中介公司從中抽取20%或者30%的提成,月嫂的工資、中介公司的營利都清楚、穩定。但是疫情改變了這種格局。從客戶方面來說,疫情對經濟形勢、就業以及收入產生沖擊,客戶希望月嫂降低訂單價格,客戶跟中介公司(公單)或者月嫂(私單)談訂單的時候討價還價的情況變得普遍,導致月嫂訂單價格下降且不確定。
現在的單子沒有以前多了,價格要比以前低一些,因為疫情期間,有的雇主可能會想,反正你待著也是待著,也走不出去,所以就低一些。(海燕)
我們以前的單子價格都是很清楚的,無論公單還是私單,但疫情之后,就像菜市場買菜一樣,客戶喜歡討價還價。(春華)
從中介公司方面來看,由于訂單數量減少,不少月嫂出現空檔期,公司借機勸說月嫂降低單子價格或者接價格較低的訂單。月嫂迫于生計壓力或者礙于情面,往往選擇順從。另外,由于客戶討價還價越來越普遍,中介公司給月嫂的工資不再固定,導致中介公司開始利用訂單價格的不確定性渾水摸魚,壓低月嫂工資,增大盈利空間。例如,中介公司跟客戶談的訂單價格是16800元,但派單時并不告訴月嫂訂單的具體成交價格,只告訴月嫂接單之后到手的工資是10000元,不按約定的提成比例支付月嫂工資。
接公司的單子的話,派單老師和客戶談單子價格,具體怎么談的,我們都不知道,我們不直接跟客戶談價格。派單老師派單子的時候,就問你有沒有空檔,單子到手多少錢,問你接不接。以前的話,我們的單子價格是明確的,派單老師知道我們的價位,她知道給我們派多少價位的單子,現在不一樣了。(鳳霞)
五、疫情期間月嫂生計“超不穩定性”的主體應對
面對疫情期間生計的“超不穩定性”,月嫂是如何應對的?訪談資料顯示,月嫂應對生計“超不穩定性”的方法主要有“協同穩定化”和“自我穩定化”。
(一)協同穩定化
烏爾里希·貝克(Ulrich Beck)指出,在風險社會中,個體對風險的恐懼促進了群體構建,群體從“需求型團結”轉向“焦慮型團結”[65](PP48-83)。同樣,面對疫情沖擊,出于疫情安全風險擔憂,月嫂與中介公司、客戶之間產生了明顯的協同合作,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月嫂生計的“超不穩定性”。
1. 服從公司安排:做一個“聽話的月嫂”
在家政服務業中介制下,家政公司為月嫂和客戶提供中介服務,以獲取傭金回報,家政公司與月嫂之間的關系相對松散。但在疫情之下,家政公司與月嫂之間的利益關聯變得更加緊密,雙方需要更強的協同合作來應對疫情沖擊:一方面,為了疫情防控,向市場提供安全放心的月嫂,中介公司在疫情期間對月嫂的衛生習慣、流動、居住乃至社會交往進行直接的干預;另一方面,面對疫情導致的“超不穩定性”壓力,月嫂的流動、居住和工作比以往更加依賴中介公司,即使那些接私單的月嫂也傾向于向中介公司靠近,建立穩定的合作關系。
就中介公司與月嫂之間的協同合作來說,在跨省流動方面,疫情暴發后,中介公司不敢讓月嫂返京,而是讓月嫂在家等待,等到疫情平緩復工復產時,中介公司分批聯系月嫂,安排她們返京,為她們提供隔離設施、辦理隔離證明等,為月嫂的跨省流動提供支持。在居住方面,疫情暴發后,中介公司只為那些在公司接單的春節在京月嫂提供住宿,并且對入住的月嫂進行問詢和篩選,有的公司甚至實行“不進不出”措施,以降低公司疫情安全風險。月嫂偉華3月中旬下戶后開始在公司宿舍居住,她描述了公司住宿狀況的變化。在疫情暴發之前,公司宿舍往往人滿為患,一個房間能住二十多人;疫情期間,公司宿舍不允許住太多人,上鋪都空著,一個房間里住七八個人。由于在公司住的月嫂大都互相熟識,大家彼此知根知底,因此降低了她們對疫情安全風險的焦慮。
另外,中介公司對入住的月嫂進行嚴格的疫情安全管理,要求阿姨每天測量體溫、勤洗手、外出要申請、禁止親戚朋友探訪等。這些管理措施的嚴密程度絲毫不亞于體制內單位。如果月嫂違反公司的疫情防控規定,輕則被罰款,重則取消入住資格。
疫情期間,公司對阿姨的管理嚴格。公司門口放了消毒酒精,阿姨進門要消毒,每天測量體溫。阿姨要么上戶,要么在公司待著,不讓出去,不讓探親訪友。(春林)
很嚴格,我們都不能出去的,然后買東西都是公司給我們買,如果出去了是要罰款的。(邢阿姨)
雖然中介公司的疫情防控措施甚是嚴格,但是月嫂對此表現出高度的認同和理解,并且積極配合,扮演“聽話的月嫂”角色。偉華告訴筆者,在公司的時候,月嫂相互之間會監督測量體溫,取餐時注意空間距離,就餐時把餐食拿回房間,避免交談。另外,她盡量不外出,如果必須外出,她會和公司宿管老師打招呼。沒有一位被訪月嫂在訪談中對中介公司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表達不滿,反而多位被訪月嫂提到,疫情暴發后,能有地方隔離、有地方住就“已經很不錯了”。在她們看來,服從中介公司安排,與中介公司建立一種更積極的協作關系,有助于降低生計的不穩定性。月嫂服從中介公司安排,做“一個聽話的月嫂”,這與澳大利亞難民應對生計不穩定性策略具有相似性——與雇主維持良好的關系[39]。此外,從社會參照理論來看,遭受挫折的個體傾向于將比自己處境更糟糕的群體作為參照對象,以此來舒緩自己的挫敗感和負面情緒[71]。因此,月嫂很可能將沒有地方隔離、沒有地方居住的家政女工作為自己的參照群體,從而使自己安于中介公司嚴格的管控和比較糟糕的生活環境。例如,月嫂邢阿姨提到疫情暴發后湖北籍月嫂遭受歧視,處境非常艱難,和湖北籍月嫂相比,她的境況算好很多了。
就像我們公司的湖北阿姨,人家一聽她們是湖北的,就跟躲瘟疫一樣,她們下戶之后,也沒地方去,連賓館都不接受她們……現在有地方住就不錯了,(隔離間)反正就一個小黑洞,里面能住人,有吃有喝的就行了,也沒想那么多。(邢阿姨)
2. 與客戶協商:消除工作空檔期
在疫情期間,月嫂會與客戶協商上下戶日期,消除工作訂單之間的空檔期,一來避免下戶后無處可住或者去公司住宿的疫情安全風險;二來減少下個客戶對月嫂疫情安全風險的擔憂。訪談發現,月嫂與客戶協商服務時間非常普遍,延長工作時間最短的有幾天,最長的達四十多天。延長在客戶家的工作時間,有時候是客戶主動提出,有時候是月嫂提出。至于延長期間的工資,有的客戶按月嫂訂單價格支付,月嫂給抹掉零頭;有的按育兒嫂的價格支付;有的象征性地支付一些,但也有月嫂免費提供服務。客戶與月嫂之間呈現出超越工具性雇傭關系的一面,體現出雇傭關系的人情味和互惠性。
月嫂胡鴻1月接了一個42天的訂單,原本打算下戶后回湖南老家,后來疫情暴發,她跟客戶說自己回不了老家,客戶讓她多干了一個月,直到下一個客戶直接從這個客戶家里把她接走。月嫂石紅下戶的時候離下一個訂單還有7天時間,客戶讓她在家里多住幾天。她正為下戶后去哪兒住發愁,便開心地接受了客戶的好意。“我在客戶家多住了7天,每天就干點兒活,客戶給我錢,但是我不好意思要,就把零頭給抹了。”
月嫂海燕說她特別幸運,因為客戶讓她在家里待了二十多天,直到下一個訂單上戶,避免了疫情期間的流動和在外面居住。“因為疫情關系,客戶也都特別理解,客戶就說‘現在也挺危險的,別出去了,讓下個客戶來小區接你吧’,我就在客戶家待一段時間。客戶說給我工資,我說不要錢,讓我待著,我就挺感恩了。”
前面提到的月嫂春華在上戶期間,客戶家所在地區發生疫情,升級為疫情高風險地區,她的房東不讓她回去住,于是她與客戶協商繼續在客戶家服務。“我就和客戶說后面的單子算育兒單,一直待了88天。”
除了現在的客戶延長服務時間之外,也有下一個客戶通過提前雇用月嫂來消除月嫂下戶后流動和住宿的不穩定性。皮阿姨2月下戶時,距離下一個訂單上戶日期之間差了好幾天。在她下戶當天,下個訂單的客戶就去接她到自己家里待著。“咱也不好意思在客戶家白待著呀,就做做飯,收拾收拾屋子。客戶挺體諒我的,還給了我一些工資。”
(二)自我穩定化
1. 流動篩選:規避跨省流動
面對疫情沖擊,部分月嫂采用“自我穩定化”方法來降低生計的不穩定性。月嫂“自我穩定化”的一種策略是規避危險的跨省流動。從疫情防控來看,跨省流動不僅存在更高的疫情安全風險,讓中介公司和客戶擔憂,而且可能導致月嫂無法返京或者返京后被隔離,從而影響流動、居住乃至工作的穩定性。對此,在京月嫂普遍對流動進行篩選,主動規避危險的跨省流動。例如,北京地區月嫂的接單范圍除了北京市,通常還包括北京周邊地區(如廊坊、保定),但疫情期間,多位月嫂退掉了非北京市的工作訂單,避免跨省流動帶來的不穩定性。月嫂春華就退掉了一個燕郊客戶的訂單。
有些地區……之前我們也會去,現在疫情原因,我們不想走出安全區,所以就退掉了。(海燕)
另外,多位被訪月嫂改變了回家探親和休假計劃,以避免跨省流動造成生計風險。偉華原本計劃下戶后去秦皇島探望母親,然后回黑龍江老家待幾天,但是因為疫情,她哪兒都不敢去,不敢離開北京,下戶后就待在公司,在公司住了挺長時間。“我怕出去了,就不是屬于一直待在北京的了,客戶也會擔心,所以我就被困在這兒了,哪兒也不能走了。”
月嫂胡鴻通常接幾個訂單之后,就回湖南老家休息調養一段時間,再旅游放松一下,但疫情打亂了她的安排。她春節期間在北京上戶,打算4月回老家休息,但因為疫情,她不敢回去了,怕影響后面的工作訂單。“我這邊5月份有單子,我回家以后,再來北京要隔離,還有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這沒辦法啊。”
月嫂純如春節期間也在戶上,原本她兒子計劃4月要結婚,所以她把4月及之后幾個月的時間都空出來了,但她3月下戶的時候,因為受疫情影響,兒子的婚宴辦不了,她自己也沒有訂單,導致她有一個很長的空檔期,兒子讓她回家歇一歇,但她考慮到回家需要隔離,然后再回北京比較困難,找工作也會受影響,所以她決定在公司接急單,慢慢把后面的訂單續上。
2. 回家:暫時退出
月嫂“自我穩定化”的另一種策略是暫時退出非正規就業,這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春節離京月嫂在家待著,主動暫停回京,避免卷入不穩定性之中;二是沒有住處、找工作困難的在京月嫂選擇返回老家,退出不穩定狀態。
月嫂麗紅春節回了河北邯鄲的老家,她擔心回京流動和居住的安全性,覺得回京后不好找工作,決定在家待著,即使4月下旬疫情平緩,她也不打算回京:“要是感染得病,得花好多錢。再一個得了病啥的也不好,怕這個那個的。這時候去北京的話,先隔離15天,隔離完了還不知道咋樣呢,就想著別去了,就在邯鄲。”
月嫂紅梅的想法跟麗紅相似,她也覺得疫情期間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很不穩定,推遲了返回北京的時間。“擔心疫情安全啊,到現在還沒去(北京),如果不擔心的話,早就去了……想等情況穩定了,不用做(核酸)檢測了,安全了,再去吧。”
一些在京月嫂則因生計艱難而選擇返回老家。王阿姨春節期間在戶上,疫情暴發后,中介公司關門歇業,她也不敢去公司住,只好在客戶家待了一段時間,后來相識的姐妹給她介紹了一家新公司,新公司知道她一直在戶上,對她的疫情安全是放心的,但是新公司的住宿費是每晚30元,她覺得住宿價格偏高,而且讓她焦慮的是,她在新公司待了很長一段時間,也沒有接到合適的訂單。考慮到2020年北京月嫂訂單不多,上戶還要自己花錢做核酸檢測,她選擇回老家休息調養,希望等疫情過去后再回北京。月嫂義華同樣春節一直在北京,但因為她的籍貫是湖北,公司和客戶都不太愿意接收她,即使她通過房東在社區居委會開具了在京證明,依然很難接到工作訂單,連工作面試機會都很少,她在北京的生計變得非常艱難,就回了老家。“接不上單,心里也煩,就回來了。在北京生活成本高,天天買著吃,也掙不到錢,待在那里干嗎?就回來了。”
六、結論與討論
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是勞工研究的經典議題。疫情期間,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如何呈現以及勞動者的應對策略值得關注。通過對北京市月嫂的深度訪談,本文嘗試使用“超不穩定性”概念描述疫情之下月嫂非正規就業的極度不穩定狀態,并勾勒月嫂應對“超不穩定性”的方法,凸顯疫情之下女性的生計經驗。
研究發現,在疫情沖擊下,月嫂的流動、居住和工作呈現出高度不穩定性。首先,受疫情防控的空間管理措施影響,月嫂容易陷入“流動性危機”,不僅跨省流動難,而且上戶服務需要經過客戶社區審核批準,月嫂因此丟掉工作訂單的情況不在少數。另外,疫情的不確定性使疫情防控政策具有變動性,未來能否流動、流動是否要隔離以及是否需要核酸檢測證明都有待“另行通知”。其次,疫情迫使中介公司實行“不進不出”的住宿管理措施,或者只對在公司接單的春節期間在京的月嫂開放,導致不少月嫂下戶后無處可住。租住民房的月嫂下戶后也遭遇過被房東拒絕返回居所或者要求居家隔離的情況。再次,客戶對疫情安全的擔憂、疫情期間居家工作使客戶家庭照料資源增加,客戶退單情況普遍,并且客戶繳納的勞務合同訂金被全部退還,原本保障月嫂工作穩定性的機制失效。除了黃單之外,月嫂工作不穩定性還表現在工作機會減少、工作空檔期增加并且工作訂單價格下降。總體上,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被疫情放大,從相對不穩定到高度不穩定,從相對可控到難以控制,從主要集中在工作領域到延伸至流動、居住等生活領域,并且多重不穩定呈現出混合狀態。
面對生計的“超不穩定性”,月嫂通過“協同穩定化”和“自我穩定化”兩種途徑予以應對。“協同穩定化”是指月嫂與中介公司、客戶協同合作,共同應對疫情帶來的不穩定性,具體包括“做一個聽話的月嫂”,服從中介公司有關清潔儀式、流動、住宿、社交等方面的安排和要求,以及和客戶協商,消除工作空檔期,實現從下戶到上戶的無縫銜接。“自我穩定化”是指月嫂對流動進行篩選和安排,避免充滿風險的跨省流動,選擇在家或者干脆回家,退出不穩定狀態。
對于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議題,本研究提供了一個疫情特定時空下的經驗研究。對于本文的研究發現,有以下幾點討論。
第一,原有的“超不穩定性”概念強調勞動力市場、遷移這兩個非正規就業極度不穩定性的塑造機制[48],本文則指出疫情是“超不穩定性”的另一種重要塑造力量。勞動力市場和遷移通過排斥(exclusion)或者“有害的并入”(adverse incorporation)使國際勞工處于不穩定、不安全狀態,疫情對月嫂非正規就業不穩定性的塑造則主要基于疫情的不確定性、疫情恐懼以及與之相關的疫情防控政策,并且疫情驅動的(pandemic-driven)不穩定性也呈現為各種形式的排斥,例如流動排斥、居住排斥、接觸服務排斥。另外,無論是勞動力市場劃分,還是國家層面的移民政策,都是相對穩定的,而疫情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疫情防控政策措施也隨之具有變動性,這使疫情驅動的超不穩定性呈現出階段性或者時限性特征。當疫情形勢重新惡化時,這種超不穩定性就會被再產生出來。
第二,“超不穩定性”主體應對策略的后果。面對疫情驅動的“超不穩定性”,月嫂通過“協同穩定化”和“自我穩定化”予以應對。不可否認,這兩類應對策略一定程度上減緩了月嫂在疫情期間的生計不穩定性,但并不能真正化解疫情驅動的“超不穩定性”,因為疫情的不確定性、疫情防控政策措施的變動性以及社會對疫情的恐懼在本質上并不會受上述應對策略的影響。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應對策略會給月嫂帶來新的不穩定性。正如已有研究提到的正規化給非正規就業者帶來新的不穩定性一樣[51],月嫂服從中介公司安排,接受中介公司有關衛生、流動、社交等一系列管理要求,她們若是違反中介公司的疫情安全管理規定很可能被罰款甚至被掃地出門。此外,選擇回家、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的月嫂只是消極回避了這種“超不穩定性”,她們很可能陷入沒有收入來源、家庭經濟壓力增大的不穩定境況。另外,“協同穩定化”應對策略很可能會造成月嫂對中介機構的依賴增強,導致月嫂的自主性下降以及被剝削程度加重。對此,前文已經提及,疫情之下,月嫂不僅依賴中介公司提供的隔離、住宿等基礎設施,而且在工作機會方面更加需要中介公司的訂單,為此她們需要服從中介公司的相關管理要求,降低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自主性。而中介公司則利用自己的優勢位置,在不降低抽成比例的情況下勸說月嫂降價接單或者接價格較低的訂單,甚至利用疫情之后月嫂訂單價格的不確定性,壓低月嫂工資,增加自身盈利。
從女性角度來看,無論是“協同穩定化”還是“自我穩定化”,都意味著非正規就業的彈性下降,這對女性勞動者而言具有特別的社會學意涵。就家政女工來說,她們選擇做月嫂而不是育兒嫂,除了月嫂收入高于育兒嫂之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一位月嫂工作訂單周期通常是26天(而育兒嫂需要長期在客戶家服務),且月嫂下戶后可以有一段自由安排的時間,過自己的生活,能在工作和家庭之間較為自由的切換,平衡工作和家庭照料之間的矛盾。但是,面對疫情沖擊,月嫂使用的“協同穩定化”和“自我穩定化”策略意味著月嫂需要在工作和個人生活自由以及工作和家庭之間做出選擇,難以兼顧。
當然,對于疫情驅動的“超不穩定性”,本研究也揭示了一些積極面向。
第一,疫情之下,家政服務業的中介制既有脆弱性的一面,亦有韌性的一面。在疫情沖擊之下,中介公司、客戶與月嫂呈現出“焦慮型團結”,中介公司和客戶成為月嫂應對疫情沖擊、降低生計不穩定性的重要支持來源,展現了中介制的倫理性和人情味。這提醒我們,人類彼此之間的關心和支持是應對不穩定性的根本所在,而不是新自由主義所秉持的勞動者需要為自己的不穩定狀態負責的觀念。
第二,疫情之下,非正規就業的不穩定性既是問題,亦是契機。作為問題的不穩定性意味著非正規就業者的生計處于不確定和脆弱狀態,非正規就業者充滿焦慮,缺乏安全感。作為契機的不穩定性則強調家政服務業在應對彌散交織的不穩定性時,為家政女工勞動環境改善、勞動保護增強等提供了可能性,例如,中介公司住宿環境改善,中介公司嚴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對家政女工疫情健康安全的保障,等等。
注釋和參考文獻略
本文來自《婦女研究論叢》2021年第3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