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教育的高中以下范圍內出現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現象,補課、補習、課外輔導、線上輔導、線上教育如同狂風暴雨般地向學生們撲來,向學生的家長們撲來,這不僅意味著要大幅度地增加學生們的負擔,也違背了我國教育改革減輕學生負擔的基本要求,更為嚴重的是它還有可能較大幅度地增加學生家長的負擔,致使學生家長的收入與支出呈現某種不平衡,或者被迫進一步增加教育經費的投入。收入一定時,這導致的后果是普通百姓們的其它消費能力有所降低,消費更多地偏向教育領域,從而有可能影響到其它領域的正常消費,或可進一步影響到其它領域的生產,或許還多少干擾到正常的市場經濟的秩序和正常的社會發展。
問題并不局限于此,大家因此會產生一些疑問,我國的教育竟然需要這么多的類似補習的教育形式嗎?難道我國的教育要出現兩大分支,一支系學校正規正常的教育,一支系課外的補習輔導類教育?
我國的教育改革進行了很多年,從恢復高考到各級教育的各種形式改革可謂一直沒有停止過,總是說這需要改革,那也需要改革,但若我們要問一句,教育改革的初衷是什么?是減負還是大幅度地增加學生和家長的負擔?是提高教育質量還是提高家長的教育支出?是需要在正常的、正規的學校教育之外再來形式繁多的各種補習、補課等等類似的教育形式嗎?
如果這些課外的各種補習補課輔導等等繼續發展,普通百姓們口中的三座大山之一的教育投入是不是還要繼續向上攀高?由此是不是還要繼續推動教育的商業化?這是當初教育改革的初衷嗎?如果這不是教育改革的初衷,或許不是離教育改革的初衷越來越遠,但明顯地是在逐漸偏離。
其實,疑問并未到此為止。各種補習、輔導、補課、線上教育與輔導的大規模出現是不是意味著我們學校的正常、正規教育不能較好地完成國家教育大綱規定的內容?或者說通過學校的教育學生不能掌握國家教育大綱規定的內容,非得靠補習類的教育形式來彌補?
或者說這是不是意味著學校的正常、正規教育不能滿足學生們在學校中學習掌握基本知識的要求?是不是學校不能教授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不能通過接受學校的教育,為下一步接受高等教育或走上社會掌握基本的科學知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奠定作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人生基礎?
今天我們的學校難道不能通過學校這一教育形式包括學校的教育環境對學生的種種教育,讓學生們實現全面發展的目標?必須要以各種類型的補習來作為補充?
無論對這些疑問的回答是肯定或否定,在高中以下的教育中出現大規模地補課、補習、課外輔導、線上輔導和線上教育的現象反映的仍是我國教育出現了一些什么問題,這些問題不是出在學生身上,不是出在家長身上,而是出在學校身上。
如果是學校的教育出了問題,靠補習、課外輔導這類的教育形式能解決學校教育出的問題嗎?難道不需要從學校本身找原因、解決學校存在的問題,卻另外“增磚添瓦”?
或許有人會說,課外的輔導、補課、補習這類教育形式只是對正規學校教育的一種補充,而不是代替。這沒有錯,若是個別極少數學生去接受這類教育形式無可厚非,可大家看看這種教育形式的各類廣告鋪天蓋地地出現,難道這只是一種補充嗎?如此大規模的補習、輔導類現象的出現似乎不是一種補充的表現,大有喧賓奪主的氣勢,這也意味著學校的正常、正規教育還真存在問題!
一些家長反映,這些年的學校教育似乎有“教不嚴師之惰”之嫌。這就產生出一個悖論,究竟是“師之惰”而產生出補習、課外輔導類的需要,還是因補習課外輔導類的出現導致“師之惰”的出現?
一些人以為,既然有這么多的補習輔導類的教育形式,學校的教育或教師還能不能盡職、盡責、盡心地放在學生的身上自然是有疑問的。
已有一些家長在抱怨,學校的一些教師不再把心思放在學校,放在對學生的教育上了,很多本該教師的責任卻都推到家長身上,似乎教師本職是一位指導者,是指導家長對孩子、也就是對學校的學生進行教育的,這是教師職業的本職嗎?這是學校教育的初衷嗎?
從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家長變身為“教師”,教師變身為“指導”,已不止是讓教師的職業發生性質上的改變,還意味著教師作為一種職業在本質上與其它職業一樣是為賺錢而來的,這離教書育人的說法拉開了距離。
也許有人會說教師有權獲取勞動報酬,為勞動報酬也就是為錢而來沒錯吧?當然不錯,任何國家公民都有勞動的權利和通過勞動獲取報酬的權利。但任何崗位或職業都有本行業的基本規范和基本的職責,作為教師的勞動就是履行教師的職責,若沒有履行好這一職責恐怕就不能這么說。當了“指導”應該拿的是指導的報酬而不是教師的報酬!
問題是教師的工作性質是不是變了,學校的性質是不是也變了?這使學校變成為經營性的企業性質的場所。不管這里有多少合理性,現在把教師就變成指導者不妥,把學校變成為經營場所更不妥!
若如此,這就是商業經營教育,結論自然就是無錢無教育,老夫子的那個有教無類漸漸遠去矣。
若從補習輔導類機構的角度來論,他們的初衷是什么?他們的活動或者說搞的“教育”是一種商業經營還是為學生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應運而生還是見縫插針?
如果是商業經營他們是為利而來還是為教育學生而來?作為一種商業經營可能是為教育學生而來嗎?當然,這也可以說成是魚與熊掌兼得的“典范”。
但從他們的收費標準來看,似乎“秤”是大大偏于一邊的,讓人感覺奔著鈔票而來的動機是主導的,這能把教育辦成什么?
或許我們可以統計一下,在當今的學生中有沒有不參加任何補習、補課、課外輔導或線上輔導的?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問一下所有參加補習、輔導類的學生,通過參加這種教育方式所付出的金錢時間精力是不是與收獲相等?
就學生的整體而言,補習、輔導的必要性究竟在哪?所有的補習輔導對學生整體的影響究竟是什么?或者說不參加補習確實不能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和基本的知識?
過去,人們普遍擔憂我國教育商業化的趨勢,沒成想這一趨勢不僅越來越明顯,由于課外輔導、補習類的大規模出現,教育商業化甚至還有擴大范圍、提高“水平”,增加“能量”的表現,這難道不會讓學生們的減負,家長們減少教育支出變成一句空話?
學生究竟應該重視學校教育還是應該另辟蹊徑?或者說如今的學校教育應該讓學生感到補習成為一種學習的必要?
我國的教育走到這一步是不是哪出了問題?是不是因高中以下教育的一些私有化,是不是因教育的一些商業化?
如今,到了限制大規模地出現課外輔導、補習、補課、包括所謂的線上輔導現象的時候了。
由于補習、補課、輔導類教育形式的大規模出現,我們不知道學校教育有沒有危機感?或者說學校的教育堪憂?學生家長們的荷包堪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