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華的大學校門昭示什么?
浙江 周曉東 2006-10-13
一道大門動輒數百萬,甚至上千萬,這不是在富裕的歐美大國,而是在天天叫著教育經費短缺的中國。 最近,山東聊城大學校門在網絡上被稱為“高校最大、造價最高的大門,有帖子稱造價居然達到8000萬元,一時網民嘩然。網民們還自發地提供了自己知道的大學校門的造價:南昌大學校門據說花了2000萬~3000萬元,合肥工業大學校門據說花了500萬元,浙江城市學院北大門據說花了800萬元,西安文理學院據說花了888萬元。一邊是豪華的大學校門,一邊是破敗的中小學校舍;一邊是成百上千萬的闊氣,一邊是數百元學費的尷尬。
豪華的大學校門昭示著什么?
一個淺顯的東西就是國家教育投入的厚此薄彼。大學可以把校門造得像宮殿,山區里孩子卻不得不依靠社會力量捐建的希望小學。校長們雖都在喊冤,但無論化了多少萬,其大門的奢華、林立的高樓都是明證。這一點其實已經說過很多,無需再多言。
更深層的東西在于,大學——代表社會前衛思想、科技、時尚的所在地,它們在追求其大門豪華的同時折射出我們這個社會的思維傾向。熱衷于物質的追求,對人文環境建設的冷漠。
在官員、組織者的頭腦中,創建一所大學,首先不是考慮它的人文精神、它的傳統精髓,而是圈多大的地、蓋多高的樓、建多少個百萬的大門。與各大學競相以大門試比高的同時,這幾年也有件相似的事兒與之相映成趣,就是舉國上下,紛紛給大學改名,把“學院”改成“大學”,一時間大學林立,直讓大洋彼岸的麻省理工學院相形見慚。
與大學建豪華大門類似的,就是我們的城市建設。城市更新速度之快,不僅讓進城的鄉下人常找不著地,更讓國際友人們瞠目結舌。到處是吊塔,到處是工地,到處是機器轟鳴,驚嘆之余,更多是讓人惋惜。這城市發展速度是快了,只不過越建越不像中國。古建筑一幢幢地被推倒,周邊的環境越來越向國際水準靠攏,傳統的人文氣息也日趨消亡,我們的城市建得越來越像個“四不像”。所謂金玉在外,敗絮其中。城市建設者們忽視人文建設的惡果,是城市居民精神上的貧瘠與無所依托。
只重視物質的追求,對人文環境建設的輕視已初現弊端。超女們成為青少年的偶像(連像也塑了),世界各地旅游景點以簡體中文字提醒游客注意衛生,富含儒學色彩的韓劇在國內刮起陣陣韓流等等不枚勝舉。另一方面,大學的高樓上不斷地有高智商的人往下跳,城市變得越來越浮燥,鄉間富有傳統色彩的老房子正逐漸被毫無個性的鋼筋水泥建筑代替。
借用今年6月第一屆中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詞:保護文化遺產,守護精神家園。我們是到了建設精神家園豪華大門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