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華
(武漢大學社會學院教授)
農村社會正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農民流動和城市化加速,社會性競爭激烈,農民對子女教育的期待提高,而公立教育無法把握農村社會的變化對鄉(xiāng)村教育的影響,進而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廣大農民對子女教育發(fā)展的需求。
一、縣域私立學校供給如何對接農民教育需求
我們在浙江紹興市上虞做了一個星期的教育調研,發(fā)現(xiàn)該縣城區(qū)民辦教育發(fā)展速度驚人。
在西方國家,私立學校是貴族學校,實行的是精英教育。與中國許多專家和民眾對西方私立學校的理解相反,西方私立學校學生的負擔并不比中國公立學校學生的輕,甚至在許多方面較中國學生重。"快樂教育"不會出現(xiàn)在私立學校,它是西方公立學校的招牌。與西方的私立學校是為滿足上層精英對教育的個性化需求不同,中國的私立學校并不全是精英學校。其中,一類私立學校集中在大城市或沿海發(fā)達地區(qū)城市,它們主要是為上層精英的子弟服務,為他們打通留學西方國家的渠道。占比重大的是在縣城的私立學校,這些學校招收的并不是城區(qū)精英子弟,而是普通農民子女。縣城政治精英、知識精英和經濟精英的子弟大多就讀于城區(qū)最好的公立學校。縣級私立學校也不一定是當?shù)亟虒W質量和聲譽最好的學校。
縣域私立學校的快速發(fā)展是2000年以后的事情,近10年發(fā)展尤其迅猛。2000年以后出現(xiàn)了普通農民對縣城教育資源的巨大需求,而私立學校正好迎合和滿足了這種需求。私立學校的發(fā)展,有國家政策鼓勵和導向性的作用,也有城區(qū)擴張縣級財政無力提供教育公共服務而不得不借助民間資本辦學的原因,還有農民對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公立學校無法滿足而只能求助于私立學校的緣故。那么,從教育市場供需對接角度來講,農民對教育發(fā)展的哪些需求與民辦學校進行了有效對接,而公立教育在哪些方面缺位?
二、農民家庭的特點與教育需求
城市化是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的必然結果。城市化的重要表現(xiàn)是農村人口向城里流動、定居。城市是人口、資源、信息、機會等聚集之地,城市不僅有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發(fā)展前景,而且有著現(xiàn)代化的生活、生產和交往方式。農民尤其是對城市生活有著向往和憧憬。當然越是大城市,現(xiàn)代化的水平就越高,浸潤其中就越意味著更多、更及時地享受現(xiàn)代化。但是,無論是東部地區(qū),還是中西部地區(qū),一般農民的家庭收入既不能完全支撐所有成員城市化,也不可能讓多數(shù)人在一、二線都市城市化。更多的情況是,年輕人家庭在縣市城市就地城市化。
中西部農村的家計模式是"半工半耕",東部農村的家庭收入則來源于半正規(guī)與半非正規(guī)領域就業(yè),前者是年輕人外出務工獲取務工收入,中老年人在家務工獲得務農收益,后者是年輕人在正規(guī)經濟就業(yè),中老年人在非正規(guī)經濟領域就業(yè),都獲取工業(yè)領域的剩余價值。一個家庭有了兩筆收入后才能支撐年輕夫婦加一兩個小孩在本地縣市城市化,且更多的是在縣城買房和就業(yè)。東部地區(qū)區(qū)域工業(yè)化較為發(fā)達,縣城及周邊都有較多的務工崗位,進城的年輕農民可以在本地就業(yè)、在縣城生活。而大部分中西部地區(qū)的縣級城區(qū)工業(yè)都不發(fā)達,屬于消費型城鎮(zhèn),因而就業(yè)機會不多,即便是在縣城買了房子的年輕夫婦也至少有一個人到沿海城市打工,以支付城市化生活的成本。
年輕夫婦帶著小孩城市化,其中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小孩的讀書問題。在縣城買了房子,在縣城生活,不可能將小孩放在農村老家讀書,必須在縣城找學校讀書。但是縣城的小學和初中一般都是按學區(qū)制招生的,只有處在那個學區(qū)的學生才能被招收進來。從農村進城的小孩除非他們的家庭買了學區(qū)房,或者少數(shù)找了關系進了學校,否則就只能在原來所在村所屬轄區(qū)的學校就讀。在東部地區(qū),縣城的房子已經相當昂貴,學區(qū)房還要貴上一兩倍,其價格不是一般農民能夠承擔得起的。只有經商成功的農民精英才有這個能力。社會關系亦是如此。那么,即便能夠在縣城買得起房子的農民也一般不會買到學區(qū)房,只能買城市邊緣帶正在發(fā)展的商品房。而這些地區(qū)一般公共設施并不齊全,尤其是幼兒園、小學和初中等學校無法及時供給,即便這些學校齊全,也可能由于是新建的,在校風、教學質量等方面都還沒有跟上。那么此時,農民要給子女選擇學校的話,就只能在城區(qū)選擇私立學校。
農民進城而形成的城市化越是發(fā)展迅猛,農民對學校教育的需求量就越大,在公立學校無法滿足其需求的情況下,民間的教育資源就會進來填補這塊空白,搶占這塊市場資源。所以,農民城市化越快,私立學校的發(fā)展也就越迅速。
三、農民的教育競爭驅動教育城鎮(zhèn)化
除農民對城市化的需求帶動了他們對私立教育資源的需求之外,農村在子女教育上的競爭也是私立學校發(fā)展的推動力。
農民總是在村莊內與其他人進行比較和競爭,希望自己在各個方面都超過人家,或者至少不會比人家差,人家有什么自己也要有什么。當然農民不是在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均衡使力給人家競爭,而會在某些重要方面投入更多的家庭資源。這些方面一般與農民的人生任務聯(lián)系在一起,包括建房(買房)、子女教育、子女成婚等。在這些方面達到或超過村莊普遍的標準,父母就會覺得自己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一輩子沒有白活,在村莊里也面子十足。伴隨著農村青壯年外出務工的越來越多,勞動力的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農民越來越感覺到教育程度、文化水平在市場競爭中的重要性,也就越來越重視子女的教育。農民家庭之間在子女教育上的競爭也逐漸興起。
在資源占有、師資水平、學校管理、學風建設、教學質量等方面,鄉(xiāng)村學校遠遜色于城區(qū)學校。更何況農村年輕、有學歷、有經驗的老師都大量向城區(qū)學校招考流動。農民從剛開始將小孩送到鄉(xiāng)鎮(zhèn)幼兒園、小學讀書,發(fā)展到逐漸地將小孩送到縣市城區(qū)幼兒園、小學和初中讀書。農民堅信小孩讀書不能輸在起跑線上。在村莊里,他們認為既然村里有人將小孩送到城鎮(zhèn)上學,那么自己家的小孩在鄉(xiāng)村學校上學,不僅會因為被人家認為沒有本事送小孩到城區(qū)學校讀書而面子上不好看,而且會使自家小孩從一開始就落后于村里一同長大的小孩。一步落后就會步步落后。再窮也不能窮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農民勒緊了褲腰帶也要將自己的小孩送到城鎮(zhèn)學校就讀。有條件的比如在城鎮(zhèn)買了房子、租得起房子、有專人陪讀的家庭,在小孩上幼兒園時小孩就送到了城鎮(zhèn),這些條件難以滿足的家庭則會在小學或初中、高中時將孩子送到城鎮(zhèn)讀書。現(xiàn)在形成的風氣和輿論是,越早到城鎮(zhèn)讀書對小孩越好,農民也就越來越多地在小孩讀幼兒園、初小時就把小孩送到城鎮(zhèn)學校了,這就使得"陪讀"越來越普遍和嚴重:有的是爺爺或奶奶陪讀,有的是母親陪讀。母親陪讀意味著家庭要有一個壯勞動力作出犧牲,損失家庭一半的務工收入。這會給家庭帶來支出壓力,并將壓力壓在了另一半勞動力身上。
這種教育競爭的風氣使得條件較好的家庭更容易將小孩送到城鎮(zhèn)就讀,條件中等的家庭會"沒有條件也要創(chuàng)造條件"將小孩送進城鎮(zhèn)學校。而留在鄉(xiāng)村學校讀書的小孩則一般來自那些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無法在城鎮(zhèn)買或租房子;無法使小孩就讀昂貴的私立學校;無法抽出一個勞動力來陪讀;或者是那些殘缺的家庭如父母離異的家庭。這些家庭的小孩只能在鄉(xiāng)村學校就讀。
農民教育競爭的驅動使得大量鄉(xiāng)村的孩子進城讀書,他們同樣面臨著公立學校對他們的需求無法回應的局面,只能尋求于私立學校。私立學校是市場化的教育機構,對市場需求及其變化敏感,它們能夠及時回應農民對教育競爭的需求。
四、私立學校滿足留守兒童的照料、規(guī)訓、學習需求
在東部農村,區(qū)域工業(yè)化發(fā)達,市場就業(yè)機會多,大部分農民能夠就近就業(yè),留守兒童現(xiàn)象少。但是在中西部地區(qū),本地就業(yè)少,年輕農民需要到大城市或沿海地區(qū)務工,這就會造成普遍的留守兒童現(xiàn)象。在農村,留守兒童容易成為問題兒童,自閉、脾氣暴躁、不愛講話、不講道德、愛打架、做壞事、受欺凌等。留守兒童面臨幾個主要問題:一是照料問題;二是行為規(guī)訓問題;三是學習問題。
祖輩可以管小孩的吃穿住行,但限于精力、權威、知識、信息等方面資源的缺陷,祖輩無法對孫輩進行24小時看護和管教。如今公立學校上學晚、放學早,晚上和周末、寒暑假這些時間段,學校都對留守兒童沒有看護和教育的員,問題也不由學校負責。祖輩是這段非學校時間留守兒童的看護人和責任人,但是沒有能力將他們看護和規(guī)訓好,以致容易出現(xiàn)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在這段時間里留守兒童不會自己學習,祖輩也無法對他們進行強制,那么他們的學習時間就要較非留守兒童少,較城區(qū)學校學生的學習時間就更少;二是留守兒童在無人看管和教育的情況下容易沉迷于網絡游戲;三是留守兒童這段時間可能在家庭以外的場所度過,其生命安全就不在可控范圍之內,存在隱患;四是在非學校教學教育時間里,祖輩又無法進行知識和規(guī)范教育,留守兒童就可能在道德規(guī)范和倫理上缺乏教育;五是在這段時間留守兒童可能外出惹是生非;等等。總之在非學校的這段時間是留守兒童的"飛地",很難被合理地填充和利用,進而很可能出問題。
所以,對留守兒童的家長來說,很希望在這段時間把他們的小孩"托管"給一些規(guī)范的機構,將小孩的課余、校外時間都占滿,即使不能讓他們在這段時間里學有所獲,至少也不會出現(xiàn)大的問題。留守兒童家長的這個需求被私立學校敏銳的市場嗅覺給察覺到了,他們給家長的承諾就是只要將小孩放入他們的學校就不用再操心。事實也是如此,私立學校一是白天被各種課程排滿,二是在晚上自修時間有老師看護,三是實行住校制,也有專門的人看護。學生基本上被24小時無間隙監(jiān)控。只有到了周末的時候,祖輩才會將他們接回家。這樣,就使得學生在校外的時間極大地壓縮。這就解決了家長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放心地外出務工。在這種情況下,私立學校主要扮演的是學生托管的角色,解決了兒童留守的問題。
五、私立教育有彌補農民家庭教育不足的功能
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是弱化學校在知識教育方面的功能與責任,而強化家庭的相應角色。家庭在小孩教育方面起的作用越來越大,投入也越來越多。公立學校弱化學校教育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學校排課少了,相對來說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就少了;二是教師上課教授的東西少了,有的老師甚至連大綱的要求都達不到;三是學校老師不再批改作業(yè),而是交由家長批改并簽字;四是學校要求家長輔導學生預習、復習和做作業(yè);五是早上上學晚,下午下學早,許多小學在下午3點半就放學了,下午基本上不安排課程,而是放養(yǎng)式的活動課;等等。結果是,學生在校時間縮短,在家時間延長,家長需將學生在家這部分時間給填補上,陪他們玩或輔導學習;學生在學校學到的東西減少了,需要家長在家里將這些未能學到的東西給填補上;家長在學生學習上的責任增加了,家長必須自己先掌握相關知識,才能去輔導學生。
但是問題就來了,一是家長是否有時間在早上八九點送小孩上學,下午3點半去學校接小孩放學;二是家長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陪小孩學習;三是家長是否有足夠的知識儲備輔導小孩學習,不僅需要各科文化課的知識,還需要文體美藝術等方面的造詣;四是如果家長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就需要到培訓市場上去購買,家長是否有足夠的經濟支撐。從調查來看,大部分東部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農村的普通務工階層,最缺的是時間,他們很早就去上班,很晚才能下班回家,基本上沒有在規(guī)定時間內接送小孩的可能。他們基本上是起早貪黑,甚至"白加黑""五加二",沒有時間和精力輔導小孩學習。他們本身在文化和文體方面就缺乏功底,根本沒有能力對小孩進行輔導。至于經濟方面,市場化的教育培訓是個無底洞,農村中等收入水平的家庭只能承擔一兩個科目的短期培訓費用,不可能對所有科目和文體都培訓。但是他們的子女只要在公立學校就讀,就必須給子女報各種培訓班。不僅如此,他們也要參加培訓班學習,否則即便有時間也沒有能力輔導小孩。而如果不培訓,或者家長不輔導,小孩的成績就上不去,綜合素質也提不高,就會處于落后狀態(tài),使學習基礎打不牢,危及后面的升學。
進私立學校可以解決在公立學校就讀存在的上述問題。私立學校是個相對獨立的體系,瞄準的是市場需求,教育部門對他們內部教學管理的監(jiān)控沒有公立學校那么嚴。當公立學校弱化學校教育、強化家庭教育功能之時,私立學校還可以像過去公立學校那樣進行學生管理和教學管理,強調課堂教學和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責任,將學生的時間更多地用于知識灌輸,同時學校也增收素質教育的內容,滿足不同家庭的期待。私立學校多是寄宿學校,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校內,并且每天的各個時間段都被課程與活動安排得滿滿的。這些措施可以將家長從學生的學習教育中解放出來,他們既不需要接送,也不需要輔導,甚至沒有多少時間送小孩上校外輔導班。當然也給有能力送小孩上輔導班的家長一定的空間,那就是周末也可以接小孩回去上輔導班,或者就在校內上學校自己辦的輔導班。這給了家長自由選擇的空間。
公立學校將更多的責任壓在家長身上,而私立學校還保留了完整的傳統(tǒng)公立學校的做法,將學生教育的責任全部攬下來,彌補了家長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
六、公立教育改革要面向農民家庭教育需求
農村社會正在發(fā)生前所未有的變化,農民流動和城市化加速,社會競爭激烈,農民對子女教育的期待提高,而基層教育部門卻無法把握農村社會的變化對鄉(xiāng)村教育的影響,進而不能及時有效地回應廣大農民對子女教育發(fā)展的需求。調查發(fā)現(xiàn),縣級私立學校有力地回應了農村的這些需求和期待,解決了農民流動、城市化、社會競爭以及家庭教育不足給農村教育帶來的諸多困境,滿足了部分農民的需求。但是私立學校的教育教學資源畢竟有限,鄉(xiāng)村基礎教育的資源大部分掌握在公立學校,公立學校不去回應農民的需求,反而強化和放大農民家庭在教育上的缺陷,既極大地浪費了公立教育資源,又制造了極大的不平等,使得那些沒法在私立學校購買教育資源的家庭的孩子早早地就被甩了出去,被排斥在社會競爭體系之外。
反觀民辦教育對鄉(xiāng)村變遷及農民教育需求的回應,我們在公立教育上的改革不應只盯著"減負"一個目標,還要強化公立教育尤其是縣鄉(xiāng)公立教育對鄉(xiāng)村社會的回應,實打實地解決農民在子女教育上的需求和問題。
選自 楊華著 《縣中:中國縣域教育田野透視》 2024年7月當代中國出版社、重慶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