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種感覺,在未來30年,我國鄉村的治理體制和經濟發展走向會發生深刻的變革。
財政危機,會倒逼鄉村治理體制“革改”
從現在開始,我國財政收入增長將進入慢車道,主要原因是省級及以下各級財政的非稅收入增長“源泉”已近枯竭,而財政支出增長是剛性的。當財政可支配收入捉襟見肘的時候,體制內日子最難過的一般都是基層。
財政狀況,從來都是治理體制自我改革或“革改”的第一動力,縱觀歷史皆是如此。基層發生的一切改革或“革改”,都與上級政府財政甩包袱或擴大其權威的行為直接相關。基層想得到上級多一點點權利,必須以創造更大的增量為上級貢獻更多的“財政收入”為前提,反之亦然。
改革,就是翻過去。“革改”呢,就是翻過來。
大家所記憶猶新的改革或“革改”,如聯產承包、分田單干、教改、醫改、賣企業、賣資產、賣土地、賣指標、賣證照、賣文憑、賣戶口、賣經營權、賣管理權等等,都是上級財政減少包袱或增加短期收益而誘導或默認基層的作為。簡而言之,上述所謂基層改革或“革改”之所以能如雨后春筍,基本都是上級財政為甩包袱或獲得短期收益增長而讓權給下級“創收”的經濟理性,而非追求政治正確性。
上世紀八十年代,絕大多數鄉鎮及村都是在上級讓權后,靠自主發展和創收,并繳納比以前更多的稅利后,留下剩余過日子和保運轉。一般而言,上級只在有強烈的財政甩包袱和追求更多收益沖動時,才會給基層放權再放權。或者說上級放權才是基層自主創造力的源泉,放權就是改革。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上級覺得基層發展經濟權是大肥肉了,便開始收回基層的發展權力和發展成果,如利改稅、分稅制、用地權上收等,這應該叫上級對下級的“革改”。但與此同時,上級也給基層放了另一種權利,靠賣企業、賣資源過日子。這個時期的基層“改革”,叫改制,就是把以前的發展成果在市場上變現,改制就是賣家產,就是市場化。簡而言之,這個時期的基層改革就是一個字,賣!為解決基層財政的無米之炊。
2003年至今,基層該賣的和不該賣的都賣了,絕大多數鄉鎮及村基本上只能靠上級財政轉移支付過日子和保運轉。這是分稅收制和用地權上收后,上級財政獲利暴增的讓利行為。上級財政太有錢了,讓利而追求政治正確性——讓下級聽話。
從財政的角度來講,從現在開始一個新時代悄悄來了,總體上財政收入增長進入瓶頸期,而財政剛性支出進入擴張期。
縣市區旗以下政府及基層組織,該賣的和不該賣的資源資產及權力,基本上早賣光了。僅僅靠有限的稅收收入增長,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后的稅收收入增長,是滿足不了縣市區旗以上政府財政剛性支出增長的。沒有大規模的非稅收入增長了,基層好日子就到頭了,鄉村治理體系一定會進入沒法在常態體制下正常運轉的非常狀態!
當上級財政自己都入不敷出的時候,從財政的角度而言,基層就是“包袱”了,基層如果能自食其力,當然就是好下級!可以預見的是,往后絕大多數鄉鎮及村不得不進入主要靠自己“創收”過日子的新常態,像上世紀八十年代一樣。
財政稅收的收入不夠花,靠賣資源資產,甚至賣戶口等等,而獲得財政非稅收入增長,是比較簡單的“改革”,其實就是賣,就是進入市場去變現,這就像推石頭下山一樣容易!沒有可賣的資源資產了,戶口也賣不出錢了,財政支出剛性增長,收入必須得加速增長,這就比較難了,像搬石頭上山一樣難!
推石頭下山的體制和搬石頭上山的體制肯定是不一樣的,怎么辦呢?未來的鄉鎮及村莊的治理體制肯定會變革,怎么變才是好的呢?能自己創收保自己吃飯和運轉的就是好的。只要不做上級的“包袱”,下級敢闖敢試……不管白貓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未來的鄉村治理體制是個什么樣子的呢?不可能有頂層設計,可能是由白貓或黑貓的功夫決定的!
或許新時代的鄉村振興才剛剛開始,基層自主的“革改”,或許是這個時期鄉村振興的“法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