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絕壁開鑿“紅旗渠” “上善若水”黃大發

冉斌 馬剛 · 2017-04-23 · 來源:貴州日報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捧起這甘甜的生命之水,大笑。巡渠時的黃大發快活得像個孩子。 (田維野 攝)

  貴州日報編者按:

  莽莽黔北深山里,藏著一條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間蜿蜒盤旋。這條修建歷時36年之久,繞三重大山、過三道絕壁、穿三道險崖的水渠,滋潤了祖祖輩輩干渴貧窮的村莊。

  修建這條生命之渠的領頭人,是81歲的共產黨員,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

  2016年10月25日,本報頭版頭條推出長篇通訊《歷時36年,老黨員黃大發——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引發社會各界強烈反響。近日,本報記者深入團結村草王壩進行蹲點調研,深挖“大發渠”背后的故事,于今日起連續推出三篇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點點春雨,鳥鳴山澗。春天的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生機勃發,綠野田疇,忙碌自在。

  一大清早,兩輛大巴車載著遵義市近百名黨員干部,懷著敬仰的心情來到這里。在靈寶山上,在擦耳巖旁,在修渠勇士們當年鑿石引水的絕壁下,他們在尋找、在沉思……

  渠水如鏡,鑒照古今。大發渠既是一個面向歷史的答案,又是一道直面未來的考題。它印證了共產黨人為百姓命運擔當、同呼吸、共命運的赤子情懷,也在時時叩問“為了誰、依靠誰、我是誰”這一永恒課題。

  半個世紀前,關于草王壩修渠引水的藍圖被鋪開,老支書黃大發把實現夢想的手,指向了壁立千仞的擦耳巖——

  “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一年四季包谷沙,過年才有米湯喝。”1995年前的草王壩因為缺水,全村種的是包谷洋芋,吃不上白米飯,只能吃包谷沙,無水、無電、無路,男人娶不上媳婦,光棍村的名聲不脛而走。

  水,是草王壩人生生世世的想,年年歲歲的盼喲!

  1936年出生在草王壩的黃大發,從小是孤兒,靠著給鄰村的親戚賣力氣干粗活拉扯長大。1959年,23歲的黃大發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他被推選為草王壩大隊長。

  黃大發立誓:決心為村民干三件事:引水、修路、通電。23歲的黃大發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山崖,開始了這段歷時36年之久的修渠歷程。

  草王壩缺水,但幾公里外的野彪村水源富足,只要劈開阻隔兩村的靈寶山,螺螄河的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沒有任何修渠技術,測量靠豎起幾根竹竿用眼睛瞄;沒有水泥,溝壁直接糊上黃泥巴;沒有起重設備,就在腰間拴根草繩下到擦耳巖用錘子鑿。不知道什么叫導洪溝、分流渠,洪水一來,溝渠和草王壩人的心被沖得七零八落。修修補補十幾年,水就是進不了草王壩。

  有人斷言,草王壩的人就是這個命,別再想吃上白米飯。

  難道草王壩人只能安于宿命,甘心祖祖輩輩受窮?“草王壩人祖祖輩輩盼水,我們共產黨人不去干這事,還有什么臉面去面對他們,不管有多難,就是要拿命去換!”黃大發思忖。

  修渠失敗,黃大發沒有選擇蠻干。1989年,53歲的黃大發被抽調到楓香區水利站協助工作,他暗下決心學習水利技術。不識字,就一個字一個字地臨摹,不懂測繪,就纏著技術員就著圖紙講解……三年時間,他積累了大量修渠知識。

  黃大發要重啟修渠計劃。經過專業測繪和精心謀劃,修渠項目再次得到縣、鄉政府支持,從當時并不寬裕的財政里劃撥6萬元資金和38萬斤玉米。

  被貧窮和干渴沖散的人心還能聚齊嗎?為了檢驗群眾修渠的決心,水利站出了一道考題:草王壩如果能在第二天早上湊齊1萬元現金,水利站技術人員馬上就位!

  黃大發連夜跑回村里召集村干部開會,決定按每畝土地39元逐戶收取集資款。動員會上,有人抵制。黃大發的舅公楊春發指著他說:“大發,你要把水引過來,我手掌心里煮飯給你吃。”散會后,楊春發還是悄悄將39元錢塞進黃大發的手里。

  幾斤黃豆,幾只雞,幾斤蜂糖,陸陸續續湊到村干部手中,第二天拿到鄉場上賣了換錢,總算湊足了一大摞皺皺巴巴的集資款。

  1992年春天,水渠動工。每天,兩百多人的隊伍跟著黃大發扎進深山修渠,施工隊負責在前面鑿石壁打槽,村民在后面跟著挑土方砌堡坎。

  修渠難,物資運輸難,聚攏人心更難。不通路,水泥、石粉靠人背馬馱運上工地;沒有后勤保障,包谷沙搭配酸菜冷洋芋一天只吃兩頓,可人心聚不齊,這渠不知要修到何年何月?

  “黨員思想落后,群眾就不齊心,我們怎么對得起共產黨員這個稱號?”每月初,黃大發都要在晚上召集村里20個黨員開會,號召黨員沖鋒在前。

  過年了,大家都想過個閑年,卻看到黃大發帶著一家老小又上了山。鞋磨破了沒錢買,黃大發赤腳步行20多公里去背炸藥,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的,管倉庫的工作人員想要資助他買雙鞋穿上,他卻婉拒了。

  春去冬來,餐風露宿,三年時間,草王壩人勒緊褲腰帶,用雙手硬生生鑿出了絕壁引水的奇跡:一條跨3個村,十余個村民組,主渠長7200米,支渠長2200米的大渠終于竣工。

  1995年端午節,當汩汩清流從溝渠一瀉而下時,草王壩全村老少扛著鋤頭一路呼嘯奔向自家的旱地引渠蓄水,把祖祖輩輩刨食的旱地變為稻田。

  半坎組49歲的徐開倫和黃大發跪在地里熱淚縱橫,年年歲歲的盼喲,終于圓夢了。這年春節,村里家家戶戶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新米煮上一大鍋“敞開干”,徐開倫一口氣干了五大碗。

  水通了,黃大發又帶領群眾開展“坡改梯”,稻田從240畝增至720畝……鄉親們親切地把這條渠稱為“大發渠”。

  群峰壁立,流水淙淙;山風拂面,壯志有聲。

  回望那些令人心潮澎湃的修渠故事,找尋“年份英雄”那些光芒閃耀的信仰足跡,就是為了在新的歷史階段,探尋和汲取不竭的動力源泉。

  小青瓦、坡面屋、穿斗枋、轉角樓、雕花窗、白粉墻……如今的草王壩,新農村建設步伐正在加快。在黃大發和村兩委的努力下,群眾正逐步改變傳統的種植結構,全村現有核桃5200多畝、柚子650畝、海椒2000畝,牛羊養殖大戶超過30戶。去年底,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6500元。

  “團結村計劃2017年從貧困村出列,這是任務,也是使命!”村主任沈仕章正在加緊上報減貧名單,其他村干部已經分頭下到村民組,發動村民規模種植辣椒、柚子、核桃。在鄉野田疇,林間地頭,村支兩委正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制,確保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變幻的是時空,不變的是宗旨。

  大發渠像一座歷史碑刻,銘記著那一段崢嶸歲月;更像一堂永遠的黨課,啟迪我們,只要真心為了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就沒有創造不了的奇跡。

  [貴州日報短評]

  青山不負英雄志。3年,“頭牛”拉犁耕耘希望的田野,這是塘約村支書左文學的年份。

  6年,“羊書記”脫貧攻堅大情大義,這是已故晴隆縣委書記姜仕坤的年份。

  13年,“女愚公”啃山不止挖通進村隧道,這是麻懷村支書鄧迎香的年份。

  36年,絕壁鑿出貴州“紅旗渠”,這是草王壩村支書黃大發的年份。

  年份不同,一樣精彩,一樣醇香。

  “一根筋”拉直幸福的彎道,“一股勁”犁出希望的田野——“年份英雄”們堅毅執著、有勇有謀,“一輩子,一件事”的堅守與實干,為一個時代鐫刻光榮與夢想。

  青山不負英雄志,“年份”未必付紅塵。堅守有成、實干有成,“年份英雄”的精神張力必然能激起最廣泛的共鳴:夢在前方,路在腳下,事在人為。

  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開創多彩貴州新未來——更多的獲得就在前方,但通達之路絕非坦途,依然需要一股“啃穿山洞”、“絕壁天河”的英雄氣縱橫馳騁。

  青山無言,大地無言,卻是最厚重的史冊。在這本史冊上,當“年份英雄”成為普遍的價值追求、成為共有的精神常態,多彩的貴州必定能刻下更加多彩的幸福畫卷。

  在水渠驚險處,黃大發低頭側身通過,身旁就是懸崖。 新華社記者 劉 續 攝

  擦耳巖,垂直高三百多米,巖下叢林茂密,深不見底,巖壁風化光禿,飛鳥不立。

  這是修渠的必經之路,只要劈開這阻隔兩村的靈寶山擦耳巖,野彪村的螺絲河水就能流進草王壩!

  1959年,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草王壩原支書黃大發帶領的修渠隊伍在這里遇到了難關。

  沒有起重設備,沒有風鉆打眼,沒有……什么都沒有!

  黃大發第一個站出來,帶著幾名黨員來到山頂,把繩子一頭系在大樹上,一頭拴在腰間,順著石壁慢慢往下探,心提到了嗓子眼,冷汗一顆顆往下滴。

  憑著經驗和仔細觀察,黃大發終于在懸崖峭壁找到放炸藥的合適位置,攀著繩子爬上山頂后,一炮打開了施工的缺口。

  “心虛不虛?”

  “虛!”

  “為什么還下去呢?”

  “我是黨員!”

  “就是要拿命去換!”每當講起草王壩的水,黃大發老人分外激動,七個字被他反復說起。

  半個世紀過去了,走在巖上參觀的人總要小心翼翼、心有余悸。村里的年輕人則說,換作我們,無論如何也絕不敢吊下去!黃大發是真鐵漢!

  平正鄉原鄉長商順模至今清晰記得,鄉里為修渠批了50件炸材,過路的汽車不敢拉,村里的馬車一次運量又太少,為了盡快用上炸材,黃大發背著兩件就上路,來回近40公里,餓了買個饅頭吃,渴了喝口山泉水,腳板磨破皮,雙腳血淋淋,管倉庫的工作人員想要資助他買雙鞋穿上,他卻婉拒了。

  去城里拉水泥的汽車到離草王壩30公里的地方突然下大雨漲水,車陷入泥潭過不了。夜幕降臨,司機跑到人家戶找睡處,黃大發只能在車里守一夜。因為怕水泥被偷,他只有睡水泥上,被蚊蟲咬了一整夜。而這車水泥,村民們用背夾,一袋袋步行六公里爬坡上坎背上了大土灣巖、擦耳巖、巖灰洞巖。

  平正鄉原黨委書記雍思玉曾在全鄉干部大會上斬釘截鐵地說:“如果全鄉干部都發揚黃大發這樣的鐵漢精神,我們鄉一定會大變樣!”

  誰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繞是錚錚鐵骨,也有心中柔軟。每次談及家人,黃大發眼里流露出的,是愧疚、是感慨。

  通渠的那一年,黃大發馬不停蹄帶領村民們投工投勞,草王壩通了電,接著又修通了通村路。

  “不能讓下輩人受沒上過學的苦。”上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黃大發三次為學校選址和修建發動群眾。近些年來,僅有百多戶人家的草王壩出了三四十個大學生。

  “大發什么事都想著集體,為群眾的事情忙個不停,卻總是忘了自己。”70歲老黨員徐開倫言語激動。

  修渠期間,黃大發的大兒子在家里沒人管照,一跤跌在火塘里,雙手嚴重燙傷,落下了殘疾。二十出頭的二女兒患了腎炎,躺了幾個月就走了。13歲的大孫子突發腦膜炎又走了。埋葬完親人,這位鐵骨錚錚的漢子抹掉悲痛的淚水,又帶著工具上了山。

  當人生選擇與內心情感兩難抉擇,并非是因為不眷顧家園親情,而在于涌動的熾烈情懷早已從鄉土走向家國。

  “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前面,我們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

  “有人問我,為什么不把兒子培養成村官,我說你沒有為大家做什么貢獻,就不配做村官。別人就會說閑話,一輩官二輩還是官。”

  “我對兒女沒有要求,只要他們走的是正道。”

  ……

  簡單的言語,樸素的道理。在二兒子黃彬權的記憶中,父親很嚴厲,也很慈愛。修渠期間,黃彬權的工段由村民組長安排,他身體不大好,又嫌分到的工段離家最遠,就想到父親是指揮長,可以打個招呼,把工段調近點。沒想到,話剛出口,就被父親痛罵一通,再不敢言。

  “我們一家七姊妹,那時候四塊五的學費都交不起。”黃彬權的學習成績在鄉里始終名列前茅,他完全有可能依靠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卻因為家里窮沒有繼續讀下去。這成為他最遺憾的事。1964年,黃彬權初中畢業后,聽從父親的建議在村里小學做一名民辦教師。幾十元微薄的工資實在養不起這個家,2003年、2006年,他先后兩次跑到遵義桃溪寺、甘溪做磚工,一天能有四五十元收入,但每一次都被父親找到后勸了回來。

  “兒啊,你要是走了,學校的娃兒們沒人教書怎么辦?”一想到父親為村里三次辦學校的艱辛,想到孩子們求知的渴望,黃彬權一咬牙又繼續回到學校教書,一直教到2008年民辦教師退出農村中小學教學講臺。

  一生倔強的黃大發,以一種特別的方式表達心中對家人的愛。

  外孫女陳燕讀一年級時躲在家里不想去上學,黃大發知道后什么也沒說,第二天一早就背起書包,拉住陳燕的小手進了教室,坐在教室后面陪著她一起上課,竟也像個小學生一樣認真聽老師講。一天、兩天,一個星期、兩個星期,直到在他的陪伴和影響下,陳燕慢慢有了學習的興趣,后來考上了上海的大學。

  兒媳婦插秧時不慎摔斷了腿,黃大發叫妻子拿出家里僅有的三千元積蓄送到醫院就醫。家里的收支全由妻子掌握,每次到鄉場趕集,黃大發都要與妻子結伴而行。他說,要給兒女們做一個夫妻和睦的榜樣。

  ……

  臨近中午,77歲的老伴徐開美為黃大發端上一碗白米飯,兩小碗土菜。黃大發老人左手拿筷、右手端飯,大口吃起來。

  80年代,一次區里開會,午飯時,一位曾經到過草王壩的干部來到正狼吞虎咽的黃大發身旁開玩笑說:“黃支書,大米飯好吃呢,還是包谷沙飯好吃?”一句話,讓他食不下咽,暗下決心要鑿壁引水。

  草王壩人曾經因為吃不上這碗白米飯流落他鄉,也曾經為了這碗白米飯戰天斗地。如今,大發渠水汩汩來,他們不再為喝一口水而擔憂,也不再為何時吃上白米飯而撓心。

  [貴州日報短評]

  不舍鄉親最柔情

  “心里裝著全體人民”,這是焦裕祿的情;

  “我是共產黨員,哪能光想著自己?”這是楊善洲的情。

  “沒有千年的人,只有千年的名”這是文朝榮的情。

  從焦裕祿到文朝榮,都看到一股生發于心底的繞指柔情,最終化作了改變命運追求幸福的精神鋼火。

  老支書黃大發心底,同樣升騰著這股情。

  回味老支書的人生片段,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交織:在家中,他是把妻兒捧在心間的漢子,因為他深愛自己的親人。到了修渠工地上,他又成了移山開巖的鐵人,因為他舍不得自己的鄉親。

  也曾氣餒流淚,也曾嘆息愧疚,但兒女家人、鄉鄰鄉親,最終在心底融合成濃濃的柔情,沉沉的責任,化作老支書如此樸素而又如此堅毅的信念:一定要讓鄉親喝上山泉水,吃上白米飯!

  有一張老支書巡渠時拍的照片,老支書撩水拂面,大笑,眼角眉梢掛滿水珠。80歲的人,快活得就像個孩子。

  在這一刻,我們讀懂了老支書的幸福;在這一刻,我們悟到了鐵漢心底的柔情。

  鐵漢亦有淚飛時,不舍鄉親最柔情。那種生發于內心深處的赤子真情,是最牢固的價值基石,是最磅礴的力量源泉。哪怕關山阻隔,哪怕峭壁橫亙,都擋不住追求幸福的腳步。

  黃大發帶領村民巡渠。 本報記者鄧剛攝

  2015年春,省委大樓迎來了一位訪客。寒風中,80歲高齡的老支書黃大發一步步邁上石階,在“為人民服務”的碑刻前久久佇立凝望。

  “有生之年,我想去省城看看。”

  這是黃大發老人80歲的生日愿望。為了這愿望,縣、鄉黨委積極安排工作人員帶著老支書來到貴陽。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老支書到了省城,既沒有提出到風景名勝古跡參觀,也沒有說去熱鬧的商場逛逛,而是想去省委機關看看。

  十多分鐘后,他微笑著對大家說:“心愿了了,我們回家。”

  返程路上,隨行的同志問他為什么不去甲秀樓、花溪到處走走看看?他說:黨組織信任我,把村子交給了我,現在,渠通了,電通了,路也通了,我可以給組織交一份答卷了,這就是我的心愿。

  車廂內一片寂靜,一片模糊的淚眼。

  畢竟,半個世紀過去了。當人們仔細打量當年絕壁鑿渠的這位“愚公”時,突然發現,歲月無情,英雄早已從青絲到皓首。

  不變的,是初心。

  黃大發,這位有著58年黨齡,當了46年村干部、38年村支書的老共產黨員,向組織提出的唯一一個私人要求,是到省委機關看看,尋訪曾經在貧窮、困厄的年月里指引他奮勇前行的信仰之光。

  回望大發渠,水至善至柔,我們看到的是一種精神在流動。

  1996年秋,草王壩新的村小落成,孩子們上學不用再翻山越嶺走5公里多山路。新學校修房子占用了1畝多承包地,主人家提出了3000元現金和300斤谷子的補償要求。黃大發賣掉了新打的一千多斤谷子、賣掉了才養到半大的年豬,東拆西借,湊齊了錢糧。

  1997年的除夕,全村199戶只有黃大發一家吃的還是包谷沙,他卻說:“只要孩子們能上好學,我再吃幾年包谷沙有啥打緊?”

  黃大發不僅承受著喪親之痛,還背上了一身債務。1994年初,水渠眼看還剩600米就要貫通,修渠工程卻因工程款用完而停了下來。黃大發與群眾商議后達成一致,決定貸款修渠,按照土地受益畝數分攤在群眾戶頭上。黃大發咬著牙,頂著妻子、兒子的埋怨,用僅有的三間老房作抵押從信用社貸了一萬元,保證了工程順利完工。

  “他一輩子腰桿都硬邦邦的,說話做事得罪了不少人。”村主任沈仕章回憶說,干工作幾十年,從村民到鄉領導,黃大發得罪人不少。有人暗地使壞,悄悄把他家的杜仲刮了皮,把地里的菜籽砍倒一大片,堆放的包谷稈也被一把火燒了,老伴坐在地里欲哭無淚,黃大發簡單安慰幾句又上山修渠。

  發小楊春發曾被黃大發氣得斷了交往。“那時候日子苦,父親年底去找他通關系多拿幾斤救濟糧沒拿到,后來父親就不搭他的話了。”楊春發的兒子楊光強說。

  楊春發老人已過世10年整,楊光強幫著黃家打田插秧也幫了整10年。“父親走前說沒有黃大發修渠我們吃不上白米飯,他兩個兒子一個殘疾一個是個教書匠,農事到了要套上牛先去幫幫他家。”

  “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是黃支書帶頭決定的事情,我們二話不說就跟著干。”這是群眾對黃大發的肯定。

  全村黃姓人家只有三十多戶,一百多戶是徐姓人家,是什么讓黃大發能贏得群眾真心擁護?

  “是公心!”70歲老黨員徐開倫豎起了大拇指。每次拉水泥的車廂里撒落的水泥,黃大發總要仔細清掃入庫。妻子說家里灶臺需要一碗水泥來補一補,他堅決拒絕!

  “修渠那幾年,買炸藥水泥,過他手的錢就是二十來萬,硬是沒出一分差錯。”71歲的老會計楊春有記憶猶新。

  老人種下的一百多棵李樹結了果,有人勸他把果子拿去賣,他拒絕說:“栽下李子樹就是拿給大家吃的,覺得好吃了,才會想去種。”

  “我們共產黨員要清白,不要亂吃亂喝亂來。我住了幾十年的破爛房子,只要不漏水就行。既然是共產黨員,就要先為群眾打算,不要想把自己搞得堂堂皇皇的。”

  律己以嚴,黃大發待人卻寬。保衛組的徐賢壽綽號“猴子”,年輕時是個浪蕩子,不參加勞動,水渠修好后偷偷去挖個口子來灌自家的地。村民惱了,五花大綁送到派出所。黃大發跑去把人領回來,說服眾人把開的口子留了下來。如今徐賢壽已是保衛組的組長,帶頭搞起了海椒種植,日子殷實不少。

  鍥而不舍,潤物無聲,是為水德。

  老支書黃大發就是這樣一滴水。

  絕壁鑿渠,沒有大兵團、機械化的“洪荒之力”,只有人背馬馱、錘敲釬鉆,卻能把大發渠的傳奇刻在絕壁上,老支書靠的是鍥而不舍、綿綿用力的“滴水功夫”。

  絕壁鑿渠,歸根到底是要組織群體的力量來完成,有形的難題是破絕壁,無形的挑戰是聚人心。老支書沖鋒在最艱險處,堅守在最困難時,年過半百還拜師求學,“項目管理”井井有條,沒出一次事故,靠的依然是以德服人、潤物無聲的“滴水功夫”,最終凝聚起一支能打硬仗的修渠“特戰隊”,亮起一個時代的精神品牌。

  半個世紀過去了,當年渠水叩擊絕壁的回響依然鏗鏘。每個草王壩人心中的精神之渠,正把涓流匯成潮涌,叩開新時代的幸福之門。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布衣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4.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5. 清華大學哈弗版經濟管理學院還有必要辦下去嗎
  6. “氫政治”: 三個顛覆性預測, 為何都指向中國?
  7. 星燧:普京的“閃電”中東行
  8. 2024請回答,中國市場經濟“邊”在哪里?
  9. 大蒜也有錯?
  10. 中國經濟的四個周期和凱恩斯主義的結局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9.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10.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當心,他們要對孩子下手了!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記憶:流浪漢張來娃兒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