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語
隨著年齡的老化和體力的衰退,我省老一代打工者逐漸從城市隱退,回歸家鄉。但他們為生活、為夢想而打拼的人生大幕并沒有就此落下。如何讓返鄉的老一代打工者發揮“余熱”、在家鄉也能找到“用武之地”,解決其養老等后顧之憂,已成為相關部門面臨的重大課題。
老一代打工者:隨著時代變遷,社會發展,打工者的代際轉移現象持續發生。2010年1月31日,國家有關部門將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生,主要從事非農生產,以工資收入為主要來源的農業戶籍人口,定義為“老一代打工者”。
四川省是農業大省,更是打工者輸出大省,常年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維持在2200萬人次上下,是我國勞務輸出最多的省份。據不完全統計,隨著人口老齡化社會提前到來,我省約有600余萬老一代打工者陸續返鄉,開始他們的“退休生活”。
省農勞辦近日發布了針對我省8個鄉鎮、16個村、308名返鄉老一代打工者的《返鄉老一代打工者生存狀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研究報告》。《研究報告》顯示,返鄉老一代打工者平均外出打工年限達10年以上,其中10至20年的,占38.5%;20至30年的,占18.4%。他們大多因為“家庭”、“子女”等因素選擇返鄉,67.2%(207人)的人選擇“不打算再外出務工”,返鄉養老、“退休生活”,已成為他們的主旋律。
返鄉后仍以務農為主
賀正貴,48歲,金堂縣竹篙鎮金簡河村18組村民,我省眾多返鄉老一代打工者的其中一員。
“現在年齡大了,也不想往外跑了,還是在家里好點兒。”4月9日,正忙著在自家獼猴桃園疏果的賀正貴告訴記者,“當初離鄉背井地出去打工,還是因為外面能多找錢,一大家子人需要生活。”
賀正貴去過很多地方,深圳、廣州、大連等地都跑過,然而高房價、低福利,以及子女教育配套跟不上等問題,導致他只能和眾多老一代打工者一樣,成為“城市過客”。“我們竹篙這邊的人基本都是往深圳東莞跑,做皮包、皮鞋之類的工作。”賀正貴在東莞呆了十幾年時間,工資最高能掙到7000多元/月,一般情況也不會低于5000元/月。“這在2005年前后絕對算是高工資了,但是房價每平方米動不動就是好幾萬,我買不起;子女讀書,沒有戶籍只能上打工者子弟校,教學質量不好。總不能讓他們走我這條打工的老路吧。”賀正貴說,“我在村里還有幾畝地,老了之后回來搞搞產業、種種田,挺好的。”
與新生代打工者不同,怎樣栽秧、如何翻土等農事,對于老一代打工者是重操舊業、輕車熟路。省農勞辦的調查數據顯示:49.5%的老一代打工者返鄉后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其中從事自給性農業生產的占35.9%,商品性農業生產的占10.1%;21%的老一代打工者返鄉后仍以打工為主,其中就近鄉鎮打工的占14.2%。農業生產成為老一代打工者返鄉后的首要選擇。有的還要承擔著照顧孫子孫女的重任,生活依舊忙碌。
對于自己返鄉后的收入變化,賀正貴倒是看得很開:“如果光種自家那點地,肯定比不上外出打工。不過自己搞點兒產業,倒也還可以。”2010年,賀正貴返鄉后在老家金簡河村流轉了十幾畝土地,搞起了獼猴桃種植,年收入近10萬元。“算是返鄉創業,繼續增收吧。”賀正貴說。
《研究報告》調查顯示,308名返鄉老一代打工者對目前收入狀況滿意的有151人,占48.9%;不太滿意的有118人,占38.2%;很不滿意的有18人,占5.8%。53.39%認為返鄉后家庭收入下滑;12.94%認為家庭收入顯著下滑。對此,省農勞辦分析認為,老一代打工者返鄉后大多選擇以務農為主,并在年齡增大、婚姻狀況、照顧家庭等因素影響下,自我增收能力有限,所以出現家庭收入下滑是返鄉老一代打工者生命歷程的必然趨勢。
省農勞辦的調查數據還顯示,67.2%(207人)表示不打算再外出務工;32.8%(101人)有重新外出打工的計劃。省農勞辦分析指出,相比起新生代打工者而言,老一代打工者對于“打工”的目的很明確,主要就是通過外出打工賺取更多資金來改善家庭生活,因此返鄉成為絕大部分老一代打工者的最終歸宿。
追求更幸福的生活
在長達十多二十年的打工生涯中,老一代打工者在用辛勞打拼換取收入的同時,也親身經歷了城市的飛速發展、社會的進步。回到家鄉的他們,日漸成為推進基層民主、鄉村治理、新農村建設等方面堅固的基礎。
《研究報告》中參與調研的返鄉老一代打工者,有105人會“查看村公開欄的黨務、財務、國家政策等信息”;209人會“經常參加村里群眾大會”,參與率達67.64%;102人還 “參加過村兩委競選”,其中有64人擔任過村干部。對于新農合、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等惠農政策更是 “有了解”。
“現在只要買了新農合,生病住院都能報銷,看病就醫基本不用太擔心費用問題,這一點就比以前強太多了。”廣安市廣安區井河鎮華洋村五組的返鄉老一代打工者陳定前說。
宣漢縣土家族鄉的返鄉老一代打工者向朝華接受采訪時表示,自己目前最關心的就是“黨的群眾路線”,村干部作風改變明顯,為民服務踏踏實實,“現在村干部為民服務,再沒有過‘順口打哈哈’。作風不行、辦事不好的,公推直選就要下課,這樣的政策我們很滿意。”
事實上,對于“見過世面”的老一代打工者而言,改變遠不止于此。隨著社會發展,他們的生活目標也從“溫飽日子”向“幸福生活”發生著轉變。
金堂縣竹篙鎮副鎮長肖剛近年來一直有個 “頭疼事兒”,“現在老一代打工者陸陸續續返鄉,有的開廠、有的回家買房子,還有的租門市搞點兒百貨之類的小生意,鎮里的經濟水平開始向上發展。但房價、物價也跟著漲,兩者間如何平衡,這倒真是個問題。”
尤其是在回家買房方面,對于部分四五十歲的返鄉老一代打工者而言,買房既可以將來孩子結婚所用,又可作為一項經濟投資。
賀正貴告訴記者:“現在可不要小看農村結婚,最少鎮上得有套房,方便今后小孩兒上學讀書,男方還要有私家車,出門耍也方便,基本上沒有個30萬拿不下來。我身邊返鄉的都是這樣,很有點兒講究哦。”
養老問題讓人擔憂
對于老一代打工者而言,返鄉的“退休生活”還有一項核心內容—養老。對此,賀正貴說,“我雖然從城市里‘退休’了,但在農村,我有家有房有土地,國家又有好政策,我相信今后的生活基本沒問題。”
發展獼猴桃產業的賀正貴有這個信心,然而,從記者近段時間對廣安、三臺、宣漢、安縣、成都等多地走訪的情況來看,不少返鄉老一代打工者對養老問題很是擔心。對于國家政策層面上的養老保險制度,不少老一代打工者直言“力度太小”。
“60歲,一個月領75元錢,基本干不了啥子事。”談及目前的養老保險,陳定前這樣說道。而安縣曉壩鎮五福村村民楊學財則是直接表示“不太清楚”,當記者向他詳細解釋了“60歲可以按月領取75元基礎養老金”之后,他才說“這個政策聽過”。
老一代打工者外出打工,往往存在“口頭協議”、“熟人介紹”等情況,社會保障相對較低。而這一點,在省農勞辦的《研究報告》中也得到了印證。就社會養老保險來看,老一代打工者養老保險的參保率較低,若扣除60歲以上自然參保人群,參保率只有16.5%。在參與調查的308名返鄉老一代打工者當中,絕大多數參加的是農村新型養老保險,并沒有享受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待遇。
也就是說,為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幾乎辛勞一輩子的老一代打工者,并沒有享受到應當有的“城市職工”待遇,卻面臨著“裸老”的危機。
不僅如此,不少返鄉老一代打工者多是出于 “60歲可免費領取基礎養老金”的目的被動參保。陳定前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村干部跟我講60歲可以免費領錢,我還真不愿意參加這個養老保險。一是錢太少,二是我有土地,有兒子,都可以養老。”陳定前說出了很多老一代打工者對于“養老”的真實想法,傳統養老模式仍占主導,“養兒防老”的觀念和“以兒養老”的現象仍較為常見。
但在城鄉二元結構,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等因素影響下,養兒防老、土地養老根本無法抵御日趨加大的社會風險。怎么辦?
對此,有關專家認為,返鄉老一代打工者由于衰老這一自然規律,出現收入下滑、養老權益得不到可持續保障等一系列問題,更加需要國家有關部門針對這一群體提供最明確、最直接的政策支持。比如除了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覆蓋面、保障力度外,政府有關部門提出的盤活農村資產,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保障農民土地權益,推動城鎮化高效有序進行。這些政策對農民而言就很有用處。另外,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土地、房屋、林地等資產,多渠道地激活農村資源要素流動;通過確權頒證等形式,賦予農民長久不變的土地使用權、經營權等權利,讓農村持地進城,成為擁有土地、林地等資源的市民……這都給返鄉老一代打工者提供了從土地當中提高收入的希望。同時,涵蓋文、體、娛等豐富基礎生活設施的新型農村社區,也能提高返鄉老一代打工者 “退休生活”的融入感、幸福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