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今年中央1號文件提出“構建新型農業生產經營體系”已過去半年。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昨天(21日)表示,按體系設計,今后將有2億農民需要另尋出路,小規模經營與適度規模經營將長期并存,強調農村土地流轉必須尊重農民意愿。
穩定的土地承包關系是農村基本經營的基礎,但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流轉規模,定指標、下任務,存在求大、求快的傾向。對此,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土地流轉要與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業人口市民化的步伐相適應,政府必須尊重農民意愿;韓長賦:流轉的主體是農戶而不是干部,流轉的機制是市場導向而不是行政干預。要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尊重農民的意愿,政府主要搞好指導和服務,絕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強迫命令。
目前,我國有2.6億農戶,戶均耕地不到7.5畝。韓長賦表示,通過發展規模農業、提高農業效益,勢在必行:韓長賦:未來如果全國農戶戶均耕地規模達50畝,全國有3600萬農戶就夠了;如果戶均規模到100畝,則只需要1800萬農戶,那么剩下的2億左右農戶就得另尋出路,當前和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小規模經營與適度規模經營將共同構成我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基礎。從我國資源稟賦和當前工農就業收益看,一年兩熟地區戶均耕種50-60畝,一年一熟地區100-120畝,就有規模效益。
針對韓長賦極為錯誤的、大刀闊斧式地推動農業資本化的農業改革路線,以及令人發指的轉移農業人口的言論,筆者在此做三點評論。
一是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30多年,我們轉移了多少農村勞動力?把沒有真正市民化的全部農民工算上,不到2.5個億,而且幾乎清一色地是青壯年勞動力。目前中國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已經接近尾聲,留在農村的2.5億農戶,基本上是沒有市場競爭力、只能在家種田的“死農民”,和在城市勞動力市場競爭失敗、已經被淘汰的弱勢農民,已經經過了市場的淘汰和帥選,根本就沒有能力轉移到城市“另尋出路”,而只能到農村靠土地勉強糊口、維生、活命,現在的政策設計居然還要轉移2億農民,我們究竟能將他們趕到哪里去呢?是到城市建貧民窟嗎?現在城管動輒用秤砣打死人,我看那美輪美奐的資產階級都市,對于這些老弱病殘的農民而言,是沒有容身之地的。再轉移2億農民,這真是天理何在啊!
二是如果這些農民不能進城,繼續留在農村的話,那么一定是成為喪失耕地支配權的無產者,成為向農業資本家和農場主出賣勞動力的無產者。大資本也好,小資本也好,一定會在所謂的國家政策扶持下,大肆流轉土地,農民在“被尊重”流轉意愿的情況下,大量失去土地。地方政府只會通過官商勾結,對于大規模推動農民的土地流轉而無所不用其極,即便可能會面對冰冷的絞架,他們也會表現出飛蛾撲火般的沖動與猛撞,利令智昏啊!資本在流轉了土地之后,自己不會干農活,這一切依然還是那些被雇傭的所謂農業工人完成。而資本家和農場主獲取幾乎是所有國家農業補貼與農業利潤,農民則成為失去經營土地和當家主做權的完完全全的雇傭工人。農產品的價值正在進入快速的上升通道,無產化的農民將會再次與“發展”與財富增長機會無緣,而農業領域,必定會再次出現階級分化。
三是看樣子,這次以農村耕地流轉為主要形式的“土地革命”,是非要在資本的主導下,推動資本進入農業領域建立剝削性關系,在農村進行一場資本的血雨腥風式的再積累了。中國現在的農業政策,正在推動農業快速資本化,正在扶持大小資本迅速進軍農村,“扶大不扶小、扶強不扶弱”,這是在為業已高度過剩的三大資本尋找出路,是一種極為短視的飲鴆止渴式的做法,而終結的是農民生存的命根子和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終結的是黨和國家的執政基礎,終結的是中華民族現代化的前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