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資本下鄉
楊刻儉
資本下鄉在當前已成為一種趨勢。對于資本下鄉,支持者有之,反對者也有之,并各說各的理。今天筆者也就資本下鄉談談自己的看法。
反對資本下鄉的人擔心資本下鄉危害糧食安全,認為資本下鄉為追求利益最大化,進入農業領域圈占大片土地不是種糧而是發展高利潤的經濟作物,導致糧食生產減少因而危害糧食安全。其實,資本下鄉圈占土地只要不從事農業以外的經營,還不會威脅到糧食安全,它危害的是社會公平和社會穩定。即使沒有資本參與,農民也在根據市場需求自發調整經濟結構,用一部分土地發展經濟作物。經濟作物領域的市場需求是有限的,經濟作物的供應超過了一定的市場需求就會價格下降或無利可圖甚至虧本。從當前的情況看,經濟作物領域市場需求量決定了至少95%的耕地是要以種糧為主的。資本下鄉一般經營單一的經濟作物或者經濟作物和糧食作物兼營。資本要從種植業獲得最高利潤,就必然把農民從經濟作物領域趕走。如果說資本下鄉危害中國糧食安全的話,也只有在徹底把小農從經濟作物種植領域趕出之后。資本侵入農業領域,建立數千畝、上萬畝規模的蔬菜基地、茶葉基地、甘蔗基地、高檔苗木育苗基地等各種經濟作物生產基地,利用資金優勢、規模優勢、技術技術、信息優勢、以及龐大的銷售網絡優勢打壓小農,小農根本不是它們的競爭對手。一個個數千畝、上萬畝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的出現,將使成千上百的小農退出該領域生產。小農紛紛退出經濟作物領域后,少數大資本就可以依靠壟斷地位抬高農產品價格坑害消費者。
資本進入種植業領域的過程,也是排擠更多小農離開土地的過程。在農村,一畝三分地確實不可能使農民富裕起來。應給說決策高層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采取了積極的城市化戰略(這一戰略使農民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也將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作為消除農村貧困的一個舉措。希望通過城市化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讓更多農村勞動力和農村人口從土地上轉移出去,把更多的土地讓留在農村的農民耕種。這一舉措本來有可能給農民帶來一定實惠。而資本下鄉讓留在農村的農民陷入無地或者少地的狀態。資本下鄉滲透到種植業領域,大量圈占土地,建立所謂的原料生產基地,利用現代化生產方式獲得高額利潤,卻使更多的農民得不到土地,還會使大批農民離開土地,資本獨享了城市化給農村帶來的好處,而把積極城市化戰略的代價全部轉嫁給農民來承擔。
資本下鄉圈占土地進入種植業領域,斷了一部分農民從事家庭禽畜養殖的后路,而資本下鄉在進軍種植業的同時也不斷入侵禽畜養殖業。當前禽畜養殖業利潤較低,依靠規模化才能取得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資本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建立資本密集型的現代化禽畜養殖場。建立現代禽畜養殖場需要大量資金和先進技術,小農根本無法和資本競爭。資本進入禽畜養殖業,不僅可以摧垮現存的零散的家庭禽畜養殖,也會摧垮農村自發產生的規模較小的私人禽畜養殖場。資本的侵入種植業和養殖業領域,使農民基本喪失了依靠農業生存的門路。
有一些人認為,通過規范資本下鄉,不讓城市工商資本長時間大面積圈占農民的承包地,只要“找兩頭(種子業和加工業),棄中間(種植養殖業)”,從事農業服務環節、加工環節、流通環節,或者搞一些鄉村旅游等項目,就不會損害農民利益。這話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資本為農民又是提供種子、又是提供服務、又是提供銷路,資本完全是在為農民致富找門路,完全是在為農民著想。其實不然。
農業從廣義方面說是農林牧副漁都在內的大農業,農業也是和農村、農民聯系在一起的。歷史上,農民是靠種植業、養殖業和農產品加工來維持生計的,有山、有水、有草場的地方還可以從事林業生產、漁業生產和放牧。在生產力不發達的情況下,農民是以家庭為生產單位來從事種植、養殖和農產品加工的。到了現代,個體家庭越來越不能容納生產力的發展,農民如果要堅持大農業的發展,就需要打破家庭生產的限制,需要探索新的發展道路,需要建立一個更大生產單位。中國人民曾經找到了這條道路,就是集體化道路,并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人民公社生產體制。按理說,這種生產體制能充分實現農村的自然資源和人力資源相結合,生產分工和生產合作相結合,農業和工業相結合,實現農業持續發展和勞動力轉移相結合,能夠實現農業發展、農民富裕、農村繁榮。但由于包產到戶、人民公社的瓦解,這一農業發展進程被打斷了,小農經濟無法讓農民參與現代大農業。現在許多人眼里,只有小農業,沒有大農業,農業現代化成為了種植業的現代化,成為簡單的種糧現代化,甚至僅僅是種糧過程中的土地耕作現代化。只有今天,小農才淪喪到在農業領域僅僅靠守著一畝三分地種糧為生。這種農業現代化無法使農民富裕起來,農民不得不依靠外出打工等手段來維持生計。
資本下鄉找的所謂兩頭(種子業和加工業),從事的農業服務環節、加工環節、流通環節,不是什么新鮮玩意,這些正是農民傳統所經營的大農業的一部分。資本下鄉所謂的“找兩頭(種子業和加工業),棄中間(種植養殖業)”無非是占據農業領域自然風險小、利潤空間大的領域,而把風險最大、利潤最薄的那一塊交給了農民。
農產品加工業領域與其他工業領域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土地的不可增長性決定了農業生產不會像工業生產那樣可以無限擴大生產規模。資本下鄉建立一個大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就會使許多地方得農民無法再從事同樣的經營。一個大型面粉廠的崛起就可以使大批的農民小面粉加工點趴下,一個大型食用油加工廠的出現就可以使無數個農民小型食用油加工點消失。一個大型醬醋廠的出現就可以使無數的靠農閑加工醬醋增收的農民徹底洗手不干。一個大型肉聯廠的出現就會使無數個從事殺豬宰羊的農民另謀職業。另外,比如說飼料加工業,這本身是農民自己家庭養殖過程中的一個環節,現在被資本剝離出去并成為資本的專利,資本依靠飼料加工來參與養殖業的利潤分配,并追求利潤最大化,結果導致農民禽畜養殖利潤更薄,搞養殖不賺錢。
資本通過控制種苗、控制經營環節的資料供應、控制收購渠道來剝奪農戶,這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資本下鄉使農民和資本的關系演變成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公司+農戶的關系。農民被捆綁在資本生產鏈條上,成為被資本剝奪的對象。資本以幫農致富的幌子發展農民作為他的下線,通過作物種子、禽畜種苗的壟斷地位,以壟斷高價賣給農民,然后在生產管理過程中以提供給農民專用設施、專用肥料、專用飼料、專用藥品、專門服務為名,以賤充貴、以劣充優,又從農民身上剝奪一把。資本所經營的領域往往還具有區域或行業壟斷性,農民所生產的原料或半產品只能賣給資本,其他則沒有銷路。資本在收購農產品的過程中依靠壟斷地位,挑三揀四,壓級壓價,甚至缺斤短兩。如果企業的產品滯銷,面臨破產風險,資本就可能違約,坑害的全是農民。筆者曾了解一個全國著名的食品加工企業,它曾采取公司+農戶方式讓當地農民養奶牛給它提供牛奶,但這個企業利用自身的壟斷優勢壓低農民的牛奶價格,農民無利可圖,只好在牛奶里摻面粉。后來企業采用儀器來檢測牛奶蛋白質含量,農民改用摻花生奶的方式來對付檢測,但是摻花生奶也無利可圖,最后所有的養牛農民紛紛破產。面對外來的強勢資本,弱勢的農民根本沒有同資本談判的能力,根本不能保障資本對自身的權益的侵害。
為了抵抗資本對農民利益的侵害,有人提出了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希望農戶結成合作社以集體的力量來和資本家抗爭以維護自身利益。但這種做法并沒有使形勢得到改觀。因為農民和資本家在利益分配中的力量對比是由彼此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決定的。只要資本在生產關系中處于強勢地位,只要資本還占據壟斷地位,農民將依然處于弱勢地位,農民就難以爭取到自身的正當利益。
更有甚者就是一些資本惡意坑害農民。一些資本明明知道產品無銷路,卻要大肆宣傳某種產品多么好多么好,利用農民的急切的致富心理通過炒種等手段坑農、害農。資本通過虛假宣傳,讓農民加入到公司+農戶中來,高價把種禽、種畜、農業種子連同設備、飼料、肥料賣給農民,承諾高價回收產品,等農民生產出來之后,資本早就不見了蹤影。資本下鄉在一些地方搞生態農業、鄉村旅游項目獲利豐厚,而當地農民卻往往獲益甚微。農民只要把土地連同土地上的資源租賃給資本以后,就與資本所帶來的高利潤脫鉤,只能取得微薄的租賃費用。此外,一些游資進入農產品流通領域,惡意操縱市場價格,擾亂市場秩序,不僅坑害了廣大消費者,而且因農產品價格的忽高忽低,加劇了農業生產的風險。
至于資本下鄉可以給農民提供更多就業崗位的說法更是根本不能成立。農業產品種類的相對穩定性決定了農業生產不可能像工業產品生產那樣可以不斷花樣翻新,不斷更新換代來開拓新的市場,因而可以不斷擴大生產規模,吸收更多勞動力就業。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是相對穩定的,隨著農業生產的機械化、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業不是在不斷吸收勞動力而是在不斷排斥勞動力。在沒有資本下鄉的條件下,農民可以依靠科技進步減少勞動而獲得更高收入,可以依靠科技進步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獲得更多自由。資本下鄉以后,私人資本發展規模化的現代種養業和農產品加工業,進一步了排斥勞動力。也就是說,資本的規模經營與農民的直接經營相比,生產同樣多的農產品所需要的勞動力更少了。農民直接經營條件下,由于農民完全占有勞動成果,所以要比資本雇傭條件下付出同樣多的勞動量所獲得的勞動收入要高的多得多。資本下鄉后,農民付出勞動僅得到以工資為表現形式的部分勞動成果。一般情況下,農業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力在技術等條件方面要比工業生產低得多,除青壯年勞動力外,留守在農村的婦女、兒童和老人都能成為農業資本的雇傭勞動力。農村農業勞動力的豐富、農業生產所需技術相對簡單(但勞動強度并不相對降低),農村相對封閉,農民就業跳槽的機會少,決定了資本對農村雇傭勞動剝削的加重。資本下鄉不是創造就業,而是創造更多的失業,把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從土地上趕走。如果說私人資本的大農場、養殖場、農產品加工廠安置了一些農民就業的話,也不過是砍斷人的雙腿然后再送人雙拐。
資本下鄉會帶來社會安全隱患。現在的農民可以到城市打工,但他們中的大部分因微薄的收入無法融入城市,他們知道城市不是他們的家,他們只是游蕩在城市,農村才是他們的家,才是他們的歸宿,盡管這個家已經很陌生,但每到春節來臨的時候,他們會不遠千里回到農村、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每到打工遇到困境,他們會回到農村、回到家鄉謀生,因為農村有他們的土地,有他們的房屋住宅,有他們的精神寄托。在所謂的土地向大戶流轉、房屋抵押流轉變現金的鼓吹下,一旦因資本下鄉卷走了他們的土地、房屋和依靠土地所從事的產業,他們將無處可歸。一旦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大量的農民工無鄉可返,到時出現的就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了。
資本下鄉不是促進農村的繁榮與發展,而是對農業、農村、農民的剝奪。資本下鄉污染了環境,掠奪了資源,奴役了農民,帶走了高額利潤。資本不會也沒有責任去發展農村公共福利,提供公共產品,改善農村的文化、衛生條件。資本不存在流不流著道德的血液問題,也無所謂善惡美丑,資本的本性唯一的目的就是逐利。農村是農民世代生存的空間,農業是農民世代依賴的生存基礎。要改善和保護農村生存環境實現農業長遠發展,就要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平衡相一致。而資本下鄉根本不考慮這些,可以不為水源污染、水土流失負責,資本要考慮的是如何實現利潤最大化。如果農村的生存環境惡化,農業發展潛力消耗殆盡,資本家可以拍屁股走人,而農民必須世代在那里生存。資本下鄉不是“城市反哺農村”,不是“工業反哺農業”, 不是一些所謂的專家所認為的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治本之方”。資本下鄉不能救農村,相反則是進一步掠奪農村。
不少學者呼吁抵制資本下鄉,維護農民利益。但在小農經濟條件下,扭轉不了資本下鄉的趨勢。小農經濟只能使農民分化,而城市化進程又不僅吸走了農村的土地、人才、勞動力又使較為富裕的農民遷移到城里定居,稍微有點本錢的農民也投資到城市做生意,卷走了農村發展所必要的資金,小農經濟條件下無法完成農村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民很難組織起來籌集資金辦大事,很難抵御市場風險的沖擊。而且,小農經濟不是使農民團結合作,不是使農民在生產、生活上相互救助,而是使農民分散、孤立,老綿羊過冬——各顧各。小農經濟導致了農村基層組織的癱瘸和農民的不合作,農民在遇到天災人禍時孤立無援。小農經濟也為主流經濟學家把西方產權理論滲入農村,進一步瓦解農民的集體主義精神提供了土壤。西洋產權理論是西方個人主義在經濟領域的貫徹,只見個人,不見集體,集體成了一個虛無的概念,人人都可以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人人都可以侵占集體利益而不為集體負責。由此導致了現在農村水利失修、橋路損毀、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昔日優美的鄉村田園風光早已不復存在。
改善農村現狀,發展生態農業,改善農村環境,需要農民通力協作,需要有一個堅實物質基礎的強大的經濟共同體,需要一個共同行動的集體,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力量。小農經濟不僅不能做到,反而引狼入室。正是小農經濟的局限給資本下鄉提供了機會,正是由于小農經濟導致農村兩極分化,最后走上由資本改造小農的資本主義道路,這才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
農村發展需要外部支持,工業需要反哺農業。但工業反哺農業不是靠資本下鄉來實現,而是要靠財政轉移支付。政府要加大對農業基本設施建設的財政投入,對農民社會保障、社會福利各方面的財政投入。而最為重要的是通過政策引導和財政投入幫助農民發展集體經濟。現在要走集體化道路一要靠政府財政投入,二要靠政策引導農民集資。沒有政府資金和政策主導,集體經濟就很難建立起來。創建集體經濟初期,政府也要作為一個投資主體,加大財政投入,吸引農民分散的資金參加進來,以后逐漸依靠農民力量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沒有政府積極的政策引導,農民就沒有一個共同奮斗的方向。沒有政府的財政大力支持,農民合作就沒有一個主導力量。我們不僅要建立以村為單位的集體經濟,還要盡可能恢復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做到各生產單位之間相互協調,通力合作。這樣既能增強公有制經濟的社會基礎,又能擴大市場回旋余地。在集體經濟條件下,走工業和農業相結合的道路,可以發展集體企業加基地形式,農民可以農閑務工、工閑務農,農民獲得從業機會,企業能夠將獲得的利潤發展農村公共福利,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使經濟發展的成果為廣大農民所享有。只有集體化道路才能留住農村資金,留住農村人才和勞動力,農業才能發展,糧食才能穩定,農村社會經濟文化才會繁榮,城鄉差別才能縮小,才能避免城市化帶來的社會后果。只有走集體化道路才能有效抵御資本下鄉,才能最充分地利用農業資源,才會有生態農業,才會有安全的食品,才會有繁榮的農村。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