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農業話題——發展農業的路究竟應該怎么走?
昨天,注意到“兩會”報道中的《代表委員談全球糧價上漲下中國策》。其中說到:世界正面臨糧價上漲帶來的威聯合國糧農組織日前公布,全球食品價格指數2月創下歷史新高,超越2008年峰值,且未來幾個月可能繼續上漲。作為世界人口最多的農業大國,國際糧價飆升在中國國內是否會引發連鎖反應?在保護農民種糧積極性和物價調控的艱難平衡中,政府該如何出手應對?相關措施對農業生產影響幾何?業內專家和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發表了真知灼見。
本想認真看看代表委員們真知灼見的“中國策”,可是看來看去,僅僅是些“糧價上漲或成長期趨勢”,“國內糧價仍有穩定基礎”,“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提倡土地流轉,發揮土地的規模效益”之類的官腔文調,沒看到什么給力的“策”。
昨天,又注意到[劉義忠]網友《發展農業靠什么?》的帖及后面的跟帖。那些跟帖不能不讓人感到糾結。摘錄幾條如下——
當然不是靠人民公社和學大寨了! ( 222.212.107 11-03-06 14:37:18 )
靠包產到戶的小農經濟。 ( 61.167.119 11-03-06 16:20:16 )
要靠王保長抓壯丁,三嫂子拋媚眼! ( 116.233.227 11-03-06 14:51:12 )
首先搞清楚社會主義共同富裕,還是資本主義各顧各! ( 劉礦 11-03-06 14:51:30 )
發展農業靠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要走集體化的道路! ( 彩云長在 11-03-06 15:29:49 )
如果不是國家4萬億巨額投資,個體農業能夠戰勝水旱自然災害么?水利欠債主要這些年個體農戶各顧各造成的,不及時補救,后患無窮! ( 劉礦 11-03-06 16:21:41 )
可見,網友對發展農業的看法是多么的亂多么的氣又是多么的急。
再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報告中專講農業的,一處是對“十一五”的回顧——
毫不放松地做好“三農”工作,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累計近3萬億元,年均增幅超過23%。徹底取消農業稅和各種收費,結束了農民種田交稅的歷史,每年減輕農民負擔超過1335億元。建立種糧農民補貼制度和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農民的生產補貼資金去年達到1226億元。對重點糧食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提高了25%到40%。嚴格保護耕地。著力推進農業科技進步。糧食產量屢創歷史新高,去年達到1.09萬億斤,連續7年增產;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19元,實現持續較快增長。農村綜合改革穩步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國有農場管理體制改革全面推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加快建設,完成7356座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除險加固,解決2.15億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民的日子越過越好,農村發展進入一個新時代。
讀了以后的感覺是國家在農業上花的錢不少,實實在在是成效不多。
一處是今年重點要做好的工作——
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 堅持把“三農”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鞏固和發展農業農村好形勢。
然后是具體的做法:確保農產品供給,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要把保障糧食安全作為首要目標,毫不放松地抓好農業生產;大興水利,全面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三農”投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等。并且再次強調:解決13億中國人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我們有信心也有能力辦好這件大事。
讀了以后的感覺是還準備繼續花很多的錢,因為“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然而,總感到這個報告少了點什么。
不由得想起1975年周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一段話——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三屆人大的政府工作報告曾經提出,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設想: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
想當年,這段話是多么的激動人心,凝聚人心。也許,這個報告缺的就是這種能夠激動人心,凝聚人心的明確的方向和目標。而廣大的民眾都在盼望著這樣明確的方向和目標。
農業這個話題實在是有些沉重,發展農業的路究竟應該怎么走?確實到了需要迫切需要從長計議的時候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