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的幾點思考
近期,我們走進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威遠鎮的江東村、永平鎮的遷糯村、遷營村,對少數民族聚居村寨的宗教現狀進行調研。三個村均為傣漢雜居村寨,傣族人口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走進村寨后,那里正在紅紅火火開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引起我們幾點思考:
自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提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自始,我縣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我們走到的幾個村都認真的制定整體實施方案,積極推進活動的開展。幾年來,村容村貌有了較大的改善,水利、道路等基礎設施有較大的改觀,村級黨員干部的凝聚力得到增強,社會矛盾減少。經過活動的開展,農民的實際投入有了明顯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有明顯的進步。在三個村的調研中,我們確實感受到活動的成效,也使我們更加體會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的實施,為我們農村工作指明了前進和發展的方向,是解決農村、農業、農民問題的最佳途徑。但在走訪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個明顯的問題,就是三個村集體經濟幾乎為“零”。江東村村委會每年有租地收入5000元,遷糯村、遷營村則無任何可自主支配的收入,村級黨政班子人員的工資、辦公費用支出靠財政轉移支付。
三個村均有較好的自然環境和條件:江東村在縣城旁,遷糯村位于距永平鎮十多公里的永碧公路邊,遷營村位于景遷公路53公里處,距縣城53公里,距永平鎮3公里。三個村均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利設施完備,信息靈便。村干部和群眾均有相對較高的素質,有發展生產、較快增加收入的條件。就我們對三個村現狀的總體感受和對中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要求的理解,我們認為,發展和壯大集體經濟應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是因為:
一、 集體經濟是聯系廣大農村群眾的最有效平臺
農村群眾是農業生產的主體,也同樣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這是任何部門,任何群體、機構和個人無法替代和取代的。農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的發揮以否,決定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的成效。各級黨委、政府的應有職責,是組織,引導,推進,調動農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這就要求在活動中,除了給予資金、物資、政策上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強同農村群眾的聯系,密切黨和政府與農村群眾的關聯度,把黨和政府的主張融入農村群眾的共同意志之中。也只有這樣,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活動才能真正為農村群眾接受、理解并激發出極大的熱情投身其中并成為自覺地行動,才能上下聯動形成合力,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真正按照中央的要求落到實處,真正惠及農村群眾。而要實現黨和政府與農村群眾緊密聯系,也是最直接聯系的,是村級農村黨組織,這就要求農村黨組織要有發揮作用的底氣、實力和有效平臺。這種底氣、實力和平臺有賴于集體經濟。由集體經濟維系起來的農民,才能增強對黨的農村組織的向心力。同時,也才能把黨的農村組織置于農民群眾的有效 監督之下從而使黨的農村組織成熟進步,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影響力和戰斗力,提高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在調研的幾個村中,書記主任們都說到,也想為群眾多辦事,想為群眾的生產生活的發展中多發揮作用,但集體“零”經濟的困擾,覺得很被動。群眾們則說,“現在是單干,個人顧個人,村支部又不能為我們辦什么事,給我們什么實惠,對農村的扶持政策是中央給的又不是他們,我們跟著他們干什么”,在這種情況下,村干部有喪失統籌治理鄉村的能力,造成基層政權“敗政”的危險。
二、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
中央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總要求,“社會主義”是目標和方向,只有集體經濟與社會主義相適應。二十字的總要求所指是一個村莊,一個集體,它的目標是每個村莊,每個集體的發展繁榮,文明和諧,而不是針對一家一戶,各自為政,互不關聯的“單干”現狀。沒有集體經濟的支持和維系,就沒有可能維系群眾、團結群眾、激發群眾,形成合力。就沒有可能完全達到中央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公有共富。私有和兩極分化條件下,建不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應當看到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的物質條件,農民的經濟收入有了較大的變化,但其背后環境、人道、人心向背的代價也是極大的。
三、農村現狀的根本改善有賴于集體經濟
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群眾的生產熱情、致富熱情空前激發,依靠已成熟的農業科技“兩雜”“兩化”的普遍推廣,同時基于之前己形成并基本配套的水利等農業生產設施,農業生產有了極大的提高,農產品產量提高迅速,收入增加較快。但是,這些都未能根本從解決農村的落后面貌。從我們走到的村寨看到,落后仍是農村的真實寫照,目前農村生產承包責任制激發出的生產熱情已釋放殆盡,生產經營的投資門檻大大堤高,干什么?怎么干?是困擾農村群眾和鄉村政權的嚴峻問題。在我們走到的村寨,“單干”是生產經營的主要形式,“各顧各”是農村群眾關系的真實寫照。水利、道路等公共設施的修繕,群眾沒有熱情,有的村寨,水利設施配套完善的水平甚至低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前。“林改”后,有許多的村社,把到組到戶的林地賤價轉賣給木材老板。分戶單干的農業生產,沒有進入市場的定價權。村寨周圍環境日益惡化,樹木減少,箐溝河流水流枯竭,許多農村群眾從事農業生產的熱情不斷降低。諸多的矛盾日益顯現:沒有穩定的就業和收入、社會風氣惡化、賭博成風、瘋狂購買彩票企望一夜暴富。農村的現狀導致年輕人留不在農村,外出就業的便利使女性青年外出更多,出現高比例的剩男。在遷糯村小新寨村民小組(全系回民)280多人的村民小組,28歲至60歲未婚男性即近30人。這說明,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當時解決了諸多現實問題后,其積極意義和積極作用釋放的已經差不多了,其小農經濟形式已落伍于時代。只有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才能有解決農村問題的希望。誠然,諸多的問題和矛盾,要求集大智慧、統籌兼顧,抓住主要矛盾,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而我們的黨,也就是這樣一步一腳印不斷解決矛盾和問題,才贏得群眾的支持和信賴。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就是中央從根本上解決農村問題的大舉措。我們認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就在于鞏固發展集體經濟。這是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平臺。同時,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對于改變農村群眾在社會政治生活中日益邊緣化的局面,使農村群眾的真實意愿得到真正表達 ,成為國家經濟、政治、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力量。這就必須借助集體經濟的維系,使農村群眾通過自己的力量創造和維護其經濟、政治權益,反應其真實訴求和意愿。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共同意愿和追求,也是黨和政府向人民的莊嚴承諾。分散單干的落后經營方式無法適應時代的進步,無法使農村群眾就業、收入穩定,無法開倔農村群眾潛力和智慧,使農村群眾通過勞動創造達到共同富裕。就這種意義講,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已完成了其歷史任務,集體經濟的鞏固和發展是時代的需求。
人民領袖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沒有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一句空話。”我們認為,要完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艱巨恢弘的歷史性任務,就要首先解決“船或橋”的問題。這就是社會主義的集體經濟。解決了“船或橋”的問題,在我們的面前,將展開出更廣闊的天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