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簡單資本化 帶來高物價?
2010-11-10 來源: 每日經濟新聞
今年以來,農產品價格輪番上漲。近期,糧食類價格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上漲。國家發改委11月2日公布了全國36個大中城市10月份食品零售價格監測情況,在檢測的31種產品中,近80%價格上漲。
有專家稱,目前的糧食類價格已經嚴重脫離基本面,貨幣與農業產業資本是價格上揚的主要推手。能釀成周期性的高物價走勢,說明農業產業體系的整個鏈條在發生著變化。
著名英國學者拉吉·帕特爾在《糧食戰爭》中提醒,糧食戰爭是一場中國和中國的老百姓輸不起的戰爭。如果糧食價格長期高企,必然引起一系列問題。面對糧食危機等問題,中國農業如何發展?現代化的農業發展模式,其內涵是不是規模化、產業化和資本化?今天,我們邀請“十二五”規劃研究者、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教授張孝德,就未來中國農業發展與農業現代化等問題展開討論。
糧食危機之根
NBD:目前,糧食價格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老百姓開始出現擔憂情緒,這會不會釀成新的糧食危機?
張孝德:糧食危機已經存在,與金融危機相伴而生。回頭看,2008年伴隨著金融危機同時發生的糧食危機,對世界經濟與生活造成的危害與沖擊,遠比金融危機要嚴重得多。2008年的糧食危機,使加勒比海到撒哈拉以南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因饑餓發生了沖突。聯合國在報告中指出,因糧食危機造成全球約有10億人處于饑餓狀態或瀕臨饑餓狀態邊緣。事實上,目前全球性的糧食危機,也同樣以報復性災難向現代人類昭示著:糧食危機是工業化技術與生產方式盲目引進農業領域失靈的危機。
NBD:工業化技術與生產方式盲目引進農業領域失靈,指的是什么?
張孝德:工業化的生產方式推廣到農業領域,不僅導致了土壤、水與環境的污染,而且糧食產量不穩定,其品質與安全性也在下降。
舉幾個例子,目前轉基因對當代世界種植業的影響已經不是理論上的推測,而是深陷在一系列災難之中。中國1996年開始引進轉基因棉花種植,目前占中國棉花種植面積的69%。最近幾年,中國的轉基因棉花問題不斷涌現——農業部發布的信息表明,2009年中國棉花的生產出現下滑,面積和產量減幅均超過10%。2009年,從加拿大出口到歐洲和日本亞麻種子中檢測到轉基因污染,引發了市場的崩潰,造成了加拿大農民的巨大經濟損失。阿根廷引進轉基因大豆后,曾被既得利益者吹捧為“第二次綠色革命”。不到10年之后的結果是,單一種植大豆的農作方式迫使數十萬農民離開土地,貧困和營養不良現象大量出現。統計顯示,處于傳統農業的20世紀70年代,阿根廷全國生活在貧困線下的人口比例僅為5%;到1998年,這個數字竟然陡升至30%;2002年又激增至51%。
此外,菲律賓的農業現代化引發的問題,也是一個例子。菲律賓在開始農業現代化時,在政府和經濟學家的主導下,西方農業跨國公司和本國資本家控制了菲律賓農業生產,隨著技術的進步,農業資本家和地主所需要的農業工人越來越少,大量的失地和失業農民涌進了城市,而城市又無法容納進城的農民,很多“農民工”找不到工作,失業問題轉化成棘手的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
規模生產之弊
NBD:我國在“十一五”期間確立了農業現代化發展方式,全國各級政府按照現代化框架,走農業規模化、產業化和資本化的模式。這樣的農業現代化本身有沒有缺陷?農業現代化內涵應該是什么?
張孝德:中央提出的農業現代化,方向很對。但其內涵究竟是什么?我們應該反思。目前各級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做法,存在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過度地夸大了市場化、國際化與資本化對農業經濟帶來的好處。同時,低估與忽視了農業經濟的市場化與資本化帶來的風險。有些官員從來不懷疑這種來自國外的發展模式,卻忽視了這種模式帶來的危機。正是這種思路,讓阿根廷、巴西、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對農業的國際化與資本化帶來的好處過度相信,導致陷入農業經濟危機中不能自拔,美國的一些州也出現了這種情況。目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把發展農業經濟像發展工業經濟那樣,納入招商引資的模式來對待,希望通過農業快速的國際化、市場化與資本化實現農業的現代化。也正是這種做法,為跨國資本長驅直入中國農業領域提供了便利。
NBD:農業現代化不一定就是規模化、產業化和資本化,而產業化與資本化一定就是規模化。規模化的最大優勢是提高生產效率,最大弊端是容易形成糧食資源壟斷,反手就可以推高糧價。
張孝德:是的。規模化生產在短期內可以提高單一植物的畝產量,但長期下去會導致土地肥力衰減,農作物多樣化遭到破壞,最后會陷入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轉基因種子的惡性循環之中。傳統家庭式農業或現代的小規模農業,具有通過多樣化種植與養殖充分利用土地資源與氣候的優勢。大量數據統計與事實證明,小規模農業的綜合產出率高于規模化農業。
如果農業生產規模化速度快于工業化速度,則會出現大量失業農民。農業生產過度規模化,會使本來可以繁榮與發展的農村社區和鄉村經濟陷入萎縮,甚至消亡。如果在一塊一萬公頃的土地上,遍布著上千個家庭式農業和幾百家小農場主,那么他們的收入與消費,就可以支撐起一個地方化市場交易中心、與滿足這種消費的社區服務業產業鏈與社區文化。社區服務業經濟發展又會形成新的就業機會。相反,如果一片片土地都實行規模化經營,所有的收入集中在極少的大農場主手中,則會形成另一種結果:他們的消費不會在本地社區,而是會進入大城市的富人消費圈。他們就會繼續投資,兼并農場,農民就會進入大量失業、社區經濟不斷瓦解的惡性循環之中。如果說農產品延伸的產業鏈可以延伸出利潤誘惑,那么不是農民,而是逐利的大資本,最終完成對整個農業生產環節中所有增值環節的壟斷。
人口大國之路
NBD:目前,外企和外資進入中國農業領域呈快速放大趨勢,如果任其擴展,后果是什么?
張孝德:最近幾年,德意志銀行、高盛等公司紛紛介入中國生豬養殖業,高盛集團收購中國養豬場,控股了河南雙匯這個中國最大的屠宰公司;孟山都、杜邦、拜耳和先正達等國外生物公司虎視眈眈,正在布局插手中國的種子業,已控制了我國蔬菜種子50%的市場,孟山都等國外公司已基本上掌握中國大豆銷售環節,等等。
從事農業的跨國公司擁有許多技術,但是集中在種子領域的技術創新,這不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而只是配合資本運作實現農產品市場壟斷與控制的手段。一個國家的農業生產一旦陷入大資本壟斷的格局,那么農業所承擔的滿足國民生存需求的功能,就會變成滿足資本增值的功能。糧食一旦被資本控制,風險和危機就像翻手掌一般容易。
NBD:現在,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民進城已經成為許多人的共識。在發展農業問題上,我國能完全照搬美國等發達國家的做法嗎?
張孝德:中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模式,絕不能簡單模仿美國模式。美國農業模式是一個在政府補貼支持下的自由競爭模式、放任大資本經營的國際化模式。在美國農業模式中,政府補貼主要解決的是農業資本與工業資本之間獲利均衡化問題,其他問題不予考慮。鑒于中國以不足世界7%的土地,承擔養育世界16%人口的責任,目前中國18億畝土地還承擔著中國7億農民生計的功能,我們不能模仿美國的模式。
中國的農業市場化應該受到比美國模式更多的約束與制約。如果美國是“野外放養”模式,那么中國則應該是“籠養”模式,或者說“鳥籠式的農業市場化”模式。在上限,要對外資進入中國農業領域設置防線,不能讓盤旋在空中的鷹威脅籠中的鳥;在下限,不僅需要確保18億畝紅線,還要增加一條防線,即要確保中國農業產品的定價權不被大資本壟斷與控制。一個前提是,中國應出臺專門遏制在農業領域壟斷的反壟斷法。現有的反壟斷法,是針對一般工業領域制定的,不適于農業領域。
“十二五”是后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已經提出低碳經濟、新能源革命,標志著世界經濟由傳統的工業化模式向生態經濟轉型。如果我們在“十二五”時期還沿用傳統的模式創新,讓農民出來資本進去,一定是一種落后的做法。
在國際資本控制下的世界糧食生產目標已經扭曲,目標扭曲說明整個農業體系在扭曲。美國等一些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不是為了人類的生存與減少饑餓,而是膨脹利潤。我們需要反思的一個方向性問題是,中國農業需要現代化,但不是目前所定位的工業化式的現代化,而是需要從工業化方向定位轉移到農業生態化定位上來,轉移到適應生態生存、生態種植和生態文明的農業現代化上來。
(本文來源:每日經濟新聞 作者:徐奎松)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