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三農關注

不折騰,怎么辦?--從“誰讓我們吃飽了飯”談起

渡癡禪師 · 2010-04-0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不折騰,怎么辦?——從“誰讓我們吃飽了飯”談起

一、序言

這將是我《不折騰,怎么辦?——談談對經濟的認識及設想》系列帖文中的第一篇,原本打算在一篇中寫完,可那樣的話帖子又將會拉得很長。現在是信息時代,在海量的信息面前,“選擇”和“閱讀”都是需要勇氣的,幾萬字的數據足以澆滅大多數網友“選擇”的熱情,而要完整閱讀下去,更是一場巨大的賭博。用最小的時間成本獲取最大的“信息收益”,將是今后社會發展的趨勢。所以,未來的信息時代將是一個“標題黨”的時代,短語式的“推特”和“微博”大行其道已經昭顯了這種發展趨勢。這其實是人類個體逐漸放棄獨立思考能力的前奏,或者說“思考”這項活動也將處于“分工合作”的狀態,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進行腦力激蕩,對某一件事物進行多人“協同思考”,讓人類以更準確和更有效率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而人類個體則將在“協同思考”的過程中逐漸喪失獨立通盤思考的能力,人類以追求個性開始,卻以獲取共性結束,每一步都是邁向山頂,最終卻來到了山谷,世界如同一幅埃舍爾的圖畫(見附圖),總是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展示人類思維的局限性。想起一位偉人的話:“事物不斷地走向反面。不僅是量變,而且要起質變”,這何嘗不是對埃舍爾圖畫的哲學解釋。事物總在螺旋式的上升,踩著自由主義的步伐,卻來到了社會主義的門前,這是歷史的宿命,人類無可回避。所有的一切都昭示著社會主義的必然性,而我這個自稱的左派卻對未來有了一點點忐忑,也許是心中的那個小“我”感覺到了某種危機吧。

喜歡將自己不能確定的觀點用“廢話”的形式寫出來,期待有網友能予指正,所以經常會顯得文不對題,這點還請那些急于看到正文內容的網友原諒。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討在目前這種情形下,我們到底該怎么辦?但帖文絕大部分內容都是講我對“經濟”的認識,而具體“怎么辦”只是系列帖文最后的一小部分內容,所以如果想直接看到具體措施,可能需要漫長的等待。雖然真理常常很簡單,但要將真理解釋清楚卻不容易,特別是對于“經濟”這種誰都認為自己多少有些了解的話題,人們心中的成見更是異常頑固,況且我本人對經濟專業的知識非常缺乏,所知道的一點點概念大都是從網友們的身上學到的,從沒有系統的看過任何經濟學方面的書籍,所以如果要裝腔作勢的象專家的模樣討論經濟話題,對于我來說將是一個不可完成的使命。因此,我以下探討的所謂“經濟”,其實是基于我的世界觀而引申出來的一些看法,沒有明確定義的任何概念都以詞典的意思為準,所有的觀點和結論都是不嚴謹的。

我對“經濟”的看法其實很簡單,無論是個體或者群體,“經濟”無非是吃喝玩樂、衣食住行罷了,如果還要更精簡,我甚至可以將所有的經濟活動歸納為“吃”、“穿”兩個字,古人說“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如果把“吃”、“穿”的內容擴展到精神領域,這句話其實是至理名言。關于這點,我后文再細說。既然提到了吃,那么廢話就不多說了,直接開始本帖子的主要內容吧。——到底是誰讓我們吃飽了飯?

二、從“誰讓我們吃飽了飯”談起

也許,今后中國的歷史將會出現一個傳說,內容是某年某月某日,某地某村,十八條好漢攜帶著各自的成名武器,分別是:懶人劍、逸散槍、懈怠刀、妒賢棍、徇私戟、舞弊鉤、損公斧、肥私錘、傾軋拐、排擠鞭......,“各顧各單干門”中的十八般武器樣樣俱全,好漢們神情凝重,鄭重的在一張古舊的黃表紙上按下自己的手印,同時輕呼一聲暗號——“人不為己”,另外十七好漢則齊聲回答:“天誅地滅”!隨著最后一位好漢按上自己鮮紅的手印,“單干門”的十八般武器交錯在一起,那張黃表紙開始發亮,最后,一道白光直沖霄漢,霎時間整個神州大地電閃雷鳴,狂降化肥(這不是玩笑,地球上最開始的氮肥就是來源于閃電的),大地萬物復蘇,一派欣欣向榮,太陽早出晚歸,不停的將自己的能量灌輸給所有的植物,而氣候也循規蹈矩,嚴格執行中國農歷時令中規定的各種標準氣候動作,該下雨下雨,該刮風刮風,于是農業年年豐收,最終一個令歷史老人目瞪口呆的“歷史觀點”形成了——十八好漢的黃表紙,讓中國人民從此吃飽了飯!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真的是“包產到戶”讓我們吃飽飯的嗎?分田單干真的有那么神奇嗎?下面就來詳細談談“吃飽飯”這個問題,然后再以此為基礎闡述我對經濟的認識以及設想。

人們一談到“吃飽”這個問題,首先想到的就是“吃”這個動作,有沒有東西攝入似乎成了“飽不飽”的唯一原因,大家好象都忘了與“飽不飽”具有相同含義的詞組還有另外一個,那就是“餓不餓”,如果“飽”主要指食物的“攝取”的話,那么“餓”就主要與食物的“消耗”有關。如果只從一個方面來探討饑飽問題是片面的,片面的視角當然無法得出全面的結論,所以下面老僧就從“攝取”與“消耗”這兩個方面闡述到底是什么東西讓我們感覺“吃飽了”或者說“不餓了”。

記得去年我在《談談對自由、民主的理解》一文中曾經提到,要想知道某主體的資源需求,可以通過分析該主體的所有組成元素來獲知。那么,對于物質意義上的人來說,其主要的組分是什么呢?學過中學生物課程的人應該都能回答這個問題,人不過是一堆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合成的生物體罷了。組成人體的主要元素有碳、氫、氮、氧、磷、硫,還有其他的一些金屬元素及微量元素,那么相應的,人的食物資源也應該由這些元素組成,或者說人主要以這類元素的化合物為食物。碳、氫、氧這幾樣元素在自然條件下比較容易獲取,植物果實、種子、水中間就含有大量的碳、氫、氧元素;而比較難以取得的是氮元素,地球上氮元素主要以氮氣的形式存在,而氮氣的化學性質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很難在自然條件下與其他元素化合,所以氮元素要進入人類的食物鏈并不容易。當然,有些人可能會說動物身體中間不是有很多蛋白質嗎?但動物身上的氮元素與人類一樣,都是通過植物從大氣中間接獲取的,反正到目前為止我不知道有哪一種動物可以通過直接呼吸氮氣而合成蛋白質,所以“吃肉”歸根結底是在“吃草”,而“吃草”歸根結底還是在吃“太陽能”,地球上確實沒有什么東西會比太陽更光輝的東西。那么,植物中的氮元素又從哪里來呢?渠道有三,第一是固氮植物的固氮作用,將氮氣從空氣中吸收過來成為植物本身蛋白質的組分,比如豆類的根瘤菌;第二就是上文提到過的閃電條件下空氣中的氮氣與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氮,與雨水結合成硝酸,硝酸再與其他無機物結合,成為植物的氮肥來源;第三個途徑就是我后文將重點強調的尿素等化肥了。

很多人都知道“木桶效應”,也就是說一個“木桶”能裝多少水主要是由最短的那一塊木板所決定的。對于種群發展來說,也是存在著“資源短板效應”的,也就是說數量稀少或者獲取困難的關鍵資源將成為種族發展的瓶頸。而在老僧看來,“氮元素”是一切有情眾生發展的“資源短板”,如果單從資源的角度來說,人與動物的總數其實可以大致標度地球“蛋白質”總量。地球上有六十多億人,在我看來不過是六十多億堆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而這些“蛋白質”中的氮元素從哪里來呢?當然是從“食物”中來,是從人類“吃”這個動作中獲得的。所以,在一個群體的環境之中,“可利用氮元素”的多少,與群體的食物豐度大致成正比,而核心食物資源的數量,往往決定著種群的大小。

世界工業文明出現之前,中華文明繁衍了世界上最大的種群,除了孝道文化之下的生育觀之外,我認為中國人的豆腐飲食文化也功不可沒。正是吃豆腐的習慣,導致在中華民族的食物鏈中,蛋白質的豐度遠高于其他種族。由于動物蛋白本質上也來源于植物蛋白,并且動物在消化過程中大量的植物蛋白不會被吸收,所以以肉食為主的西方游牧民族在利用氮元素這件事情上效率非常低,所以游牧民族的人口數量總是無法大量增長。這沒有辦法,一片草原只能飼養一定數量的牛羊,而一定數量的牛羊,又只能養活數量更少的人口,而同樣大小的一片大豆卻可以多養出幾個大胖小子出來。從氮元素→到植物蛋白→再到動物蛋白→最后成為人類的蛋白,這每一個環節都會有氮元素的損耗,環節越多,損耗越大,氮元素的利用效率就越低;利用率越低,相對來說環境中的【可利用氮資源】的豐度就越小,所以種群數量也就越少。要養活同樣數量的人口,游牧的肉食民族需要使用比農耕的豆腐民族大得多的資源空間,所以無論是匈奴、突厥或者是后來的蒙古,只要以游牧為主,那么他們就必須擁有廣闊的領土,而廣闊的領土又需要有強大的武力去維護,人口本來就少,又有大量的人力資源被抽調去從事武力,所以他們只能采用以掠奪為主的資源獲取方式,這就注定了他們無法與農耕民族持久對抗,這也是他們為肉食習慣所付出的代價。

那么工業文明之后,人類食物鏈中的氮元素主要從哪里來呢?兩個字——石油。據說石油是工業的血脈,事實上,現代農業同樣也離不開石油,大量的化肥都是從石油中提煉出來的,特別是氮肥。前面說了,植物蛋白中氮元素的來源有三:根瘤菌固氮、自然界閃電高空化合、化肥的使用。前面兩個來源是工業文明之前的主要途徑(人畜糞便只能算是氮元素的循環使用,并不會增加環境中可利用氮元素的豐度),而在尿素等化肥得到廣泛應用之后,農產品中的氮元素就主要來源于化肥。由于石油的發現以及利用,在人類的生存環境之中,可利用氮資源突然迅猛增加,也就是說“蛋白質資源”變相增多,而人本來就是一堆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生物體,所以能養活的人口數量當然也大大的增加了,或者說人類的食物變多了,可以吃得更“飽”了。

這個道理其實不難理解,人要吃飯,想要吃飽,農作物同樣也要吃“飯”,也需要“吃飽”,人的飯是植物的種子;而植物的“飯”卻是陽光、水、二氧化碳、以及氮、磷、鉀等肥料;如果農作物都“吃不飽”,人又怎么能吃得飽呢?石油的發現,尿素等化肥的發明,讓植物擁有了更多的“食物”,從而讓以植物為生的人類也就擁有了更多的食物。這些年袁隆平先生在雜交水稻上得到的榮譽很多,我不知道他的超級稻如果不使用化肥,還能有多“超級”?我知道的一句諺語是“莊家一枝花,全靠肥當家”,超級雜交稻如果沒有化肥的支撐,我估計很難保持高產量。如果有環境的資源限制,那么所有的生物生長都不免要受到制約,這是毋庸置疑的。

那么,從可利用氮資源的角度來說,到底是什么東西讓我們“吃飽”了呢?只能說是化肥,更具體點說是尿素,再推遠一點說就是石油。那么,中國的化肥產業是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參看下面資料:

1、1970年6月1日各地新建一大批化肥廠。
2、1972年2月5日周恩來批示同意國家計委《關于進口成套化纖、化肥技術設備的報告》,并報毛澤東批準。國家計委的報告根據當時我國石油產量迅速增長,以及人民生活、工農業生產和出口援外工作的需要,決定進口化肥、化纖成套設備八套。

再遠一點,中國的石油是什么時候發現的?這個,似乎很著名,連老僧這種很少記憶的人居然都可以脫口而出——
1959年,大慶油田被發現!那可是“大躍進”時期,是餓死三千萬,現在據說是四千八百萬,還有說是八千萬的年代,就是那個饑餓的年代,中國人發現了讓人吃飽的關鍵資源,這似乎也是冥冥之中的天意。那么,下面就從另外“消耗”的角度談談饑餓問題。

雖然我并沒有尋找到那個年代直接餓死人的證據,但絕大多數人眾口一詞的回答都是“那時候好餓啊”,看來“饑餓”確實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記憶。那么人為什么會感覺到“餓”呢?最容易的答案是“沒吃飽唄”,但這個答案卻不一定是準確的。就我個人的經驗,如果某天我吃飽了,突然被要求做比較重的體力勞動,即使當時吃飽了,我仍然會感覺饑餓;另外,如果天氣特別冷,而人穿的衣服比較少,熱量消耗過大的情況下同樣也容易餓;總之,在熱量消耗過大的情況下,吃得再飽也是會餓的。而當時,勞動群眾的飯量都是大得嚇人的,現在那些節食減肥的纖纖小姐們,恐怕很難理解為什么那時代的姑娘吃那么多,卻總有一副永遠長不胖的身材。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婦女能頂半邊天”,“鐵姑娘們”在勞動上不讓須眉,她們在勞動上【消耗】的熱量已經容不得脂肪的存在。所以,“餓不餓”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動沒動”這個問題密切相關,如果沒有勞動、運動等等一切“活動”,饑餓其實并不會那么快的找上人們。


人的活動總是需要熱量的,如果說人成長過程中蛋白質是核心資源,那么人在維持生命活動的過程中糖(熱量)就是最重要的資源了。前文中老僧著重強調“氮元素”的作用,下面我重點強調的就是熱量的消耗問題。人的任何活動都是需要能量的支持的,人所有的能量都來源于食物,而活動越多,熱量消耗越大,相應的人也就越容易感覺到饑餓,這點應該不難理解。對于那些實在沒有感性認識的年輕人,可以自己快走10公里,看看會不會產生饑餓感。那么,在那個“饑餓的時代”,人們到底都干了些啥活動呢?以下內容摘錄至網文:

【根據《水利部:建國40年水利建設經濟效益》[03]提供的數據:1949-1987全國水利工程總投入按1980年不變價格計算為2164.11億元;勞動力投入折合1137.03億元。
80年代是中國水利建設的“黑暗時代”。水利建設投入占基本建設投入份額由1958-1979的7.08%降低為2.7%;這么低的投入恐怕連工程維護都完不成,就別提新建項目了。我們有理由認為:在1949-1987的2164.11億元投入中,有1800億左右、甚至更多為1949-1979的投入。特別是1137.03億元的勞動力投入,完全是人民公社靠生產隊“記工分”完成的。按當年“國家搭骨頭,群眾填肉”的建設模式,國家與各級政府的1800億大致是用來完成占工程體積30%左右的核心、樞紐、骨干、框架、鋼筋混凝土等項目施工,和規劃、設計、組織、配套、后期維護等支出的;群眾的1137.03億勞動力投入大致是用來完成其余70%土石方體積的。根據史料,當年基建土石方的概算為0.45元/立方米[04]。也就是說,靠群眾“記工分”完成的工程體積為2527億立方米,靠國家和各級政府投入完成的工程體積為1083億立方米,總計為3610億立方米。——蘇拉密《制度性干旱》】

對于那個激情燃燒的年代,到處是人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人們到底付出了多少的勞動量現在已經無從考察,這里我只選擇那時候勞動人民挖出來的土石方量來計算當時額外付出的“勞動熱量”。總工程量為:土石方3610億立方工程量,一般礦質土壤的密度為1.33g/cm3,那么1方土石的重量大概是1330kg.我們假設所有的土石方需要離地面一米搬運一方土出20米遠,我簡化成將一筐土提高20次,需要做的功大概為:1330×9.8×1x20=260680J;而一個二兩重的饅頭大概有多少熱量呢?我在網上查了一下,大概是354大卡,假如人對饅頭熱量的吸收率為50%(這應該很高了),那么挖掘1方土石大概需要1.47個饅頭的熱量(這計算非常不準確,但卻非常保守,更具有說明性)。那么3610億土石方對應的饅頭熱量有多少呢?3610X1.47=5317.1億個饅頭熱量,假設當年勞動人口為6億(實際上遠沒有這么多),那么每個人的大概需要多少個饅頭來填補熱量呢?大概是886.2個饅頭。也就是說,因為開挖水利工程,全國每個勞動力多付出了886.2個饅頭的熱量,每天如果缺一個二兩重的大饅頭,需要缺兩年多,這焉能不餓?這還單單只是計算土石方的勞動量,要是將那個時代大家的勞動積極性考慮進去,人們感覺饑餓更是再正常不過的生理表現,那么大的勞動量而居然不感覺餓,那倒真的不合常理了。

所以,凡是在享受當年水利工程余澤的人,都欠下了先輩們的饅頭債。所謂飲水思源,比如北京密云水庫,深圳的梅林水庫,好像都是當年大躍進的產物。那確實是一個饑餓的時代,但更是一個勞動的時代,因為勞動而感覺饑餓,這是一個時代的光榮印記。因為勞動而感覺到餓,是每一個人的勛章。

到底是誰讓我們現在感覺吃飽了?是工業,是石油化工,是機械工業,是現代的交通工業,是機器生產。當然,與先輩們對比,也是我們的懈怠、懶惰、“幾十年水利失修”這樣的活動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吃飽了。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2.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3.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4. 劉繼明|隨想錄(20)
  5.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8.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9.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0. 子午:請珍惜我們的社會主義傳統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9. 掩耳盜鈴及其他
  10.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5. 何滌宙:一位長征功臣的歷史湮沒之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