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災顯示目前農業保險體系只能看著數億小農一個個破產
今年的雪災給河北、河南、山西農戶造成巨大損失,尤其是經營蔬菜、養殖的農戶損失最大。從報道看,一般有大棚的農戶損失1、2萬是普遍的,有些養殖戶損失數十萬元。這對單薄的小農經濟來講是災難性的,非常多的農戶會因之破產。
看到媒體都在呼吁完善農業保險。說現在只有國有保險公司才搞農業保險,股份制和外資保險公司不搞。同時,國有保險公司也僅僅對小麥、稻谷、棉花等少量農產品設置險種。因此,基本無力解決農民面臨的問題。媒體呼吁國家解決這個問題。
貧道覺得媒體有些站著說話不腰痛,根本不了解其中的奧妙。其實,目前中國農業保險思路是無法解決中國農業保險問題的。
中國目前是走美國農業保險的基本路子。美國農業保險走過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如中國現在情況:政府財政補貼自己辦的幾個保險公司對農戶進行保險,險種很少。美國第二階段引進私營保險公司,第三階段政府補貼直接交私營保險公司對農民實施保險業務。中國似乎要順著美國的路子走下去。
但是,中國與美國有非常大的區別。到新世紀,美國總計只有210萬個農戶(農場,也就是經營單位),每個農戶經營435萬英畝土地,折合2600多畝。中國有約22500萬戶農戶,是美國的112倍;戶均8畝地,是美國的1/325。讓中國保險公司與這2億多戶農戶打交道,每個農戶一年平均20元管理費,近50億元就先沒了。
農業是災害率很高的產業,尤其中國。貧道多次指出,中國氣候條件非常特殊:由兩個發生地相隔上萬公里的西北氣流和西南氣流相匯在中國主要農業區,并決定了農業區氣候情況。這同地中海氣候、美國、日本等情況差異很大。兩個氣流形成因素不同,造成中國氣候引起的自然災害很頻繁,今年西南暖濕氣流強,水汽上升至黃淮海地區,南方就少雨,明年西北冷空氣強了,降水就集中在長江流域。這是救災和賑災一直是中國經濟社會活動非常重要內容的原因,甚至影響了中國政治體制模式的選擇。
小農經濟體非常單薄,稍微有點天災人禍就會破產。因此,中國自古代就有一套賑災機制。這種賑災機制就是中央政府國庫積累銀兩和儲備糧用以賑災。直至今天,中央政府撥付賑災款項還是最主要的賑災機制。
如何把賑災納入現代市場化機制是一些專家一直探討的問題。不少學者主張美國模式,就是財政補貼私營保險公司,私營保險公司補貼農民。但是,正像前面說到的,這實際會有顛覆性障礙的。中國農戶數量比美國大兩個數量級。不要以為這無非是數量問題,因為數的量在管理結構上就是質的量。一個農戶保險繳納和理賠的管理費用美國和中國可能差不多,但2億多經營規模很小的農戶的保險繳納和理賠處理的費用與200萬個農戶相差的100多倍數量,就會形成要么保費占理賠比例高得農戶不接受,要么政府就必須拿出高于實際理賠數額資金進行資助。因此是顛覆性障礙。
日本可耕地面積很小,日本現在農戶有250萬個農戶,戶均25畝左右耕地。日本在五六十年代農戶有600萬個,是美國的2倍多。當時日本就沒敢采用美國的農業保險模式。首先,日本實行的是合作經濟,農戶都被組織在各種合作經濟組織中,這已經同美國農業經濟的“公司加農戶”的組織不一致。日本政府采取了民間非盈利團體經營、政府補貼和再保險相扶持的模式。這種模式是在政府支持下的相互會社進行投保、理賠,因此,也可稱為政府支持下的相互會社模式。農業保險組織體系主要由三個層次組成:農業互助組合、農業互助組合聯合會以及是政府農業保險機構。這些組織間相互配合、相互協作,構成一個有機的組織體系。農戶只承擔很少保險費,其中50-60%由政府承擔,30%左右由合作經濟承擔。農村保險機構本身是農協自己辦的非盈利機構管理,這個管理結構與農業管理結構是一個框架中,管理成本大大減小。
中國比日本農戶規模大差不多100倍,如果真要把農村經濟的保險業務辦下去,恐怕只能按日本思路來辦。也就是說如果不把小農組織起來,形成一個中間層次的非盈利機構,是解決不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村經濟保險問題的。
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面對數億沒有任何經濟組織的小農,除了看著他們一個個破產,沒什么別的辦法。小崗村化的惡果會隨著時間推移會越來越突出,越來越頻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