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知識分子走出官場
www.hexun.com 【2006.01.18 08:46】 江南時報/米格
如果在1980年,吳仁寶選擇在蘇州市做官而不是回華西村,那么他本人及華西村的命運又該如何呢?
要作一個絕對準確的回答也許是困難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那將既不會有今天的吳仁寶,也不會有今天的華西村。華西村的鄉親們說:"沒有老書記,就沒有華西村的今天。"(據1月17日《望新聞周刊》報道)
華西村所以能夠成功地走出這樣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和吳仁寶當初決定將自己的知識、能力和經驗貢獻給華西村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華西村固然從吳仁寶的抉擇中受益良多,但吳仁寶又何嘗不是因此而最大限度地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呢?
中國農大副教授何慧麗進京賣無公害大米一事,近日有了突破性的進展:10噸大米已經售罄,但需求仍然旺盛,第二個10噸正在加急運往北京途中(據1月17日《中國青年報》報道)。
更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在"賣米"的過程中,一個新的模式正在由朦朧到清晰:北京社區一些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士提出組織"消費合作社",直接和何慧麗的生產合作社"對接"。他們認為,這樣做的好處很多,如消除了信息不對稱,城市居民可以吃到價格合理、質量放心的食品,原來被銷售商提走的利潤,現在則可以由市民和農民分享,等等。
和吳仁寶一樣,何慧麗也將成為她自己實踐的最大受益者。作為一個研究農業問題的學者,她從這些實踐中獲得的經驗,是任何教科書都無法提供的;而"欲化農民,先農民化"的深刻體驗,更將使她終身受益。
北大高才生武小鋒,在待業回農村老家做了一段時間糖葫蘆之后,由于受到媒體的關注,終于能夠在城市找到工作了(據1月13日中國經濟網報道)。我感到不解的是,武小鋒為什么不能用自己在北大學到的知識、能力和視野,在家鄉干一番事業呢?
我絲毫沒有責備武小鋒的意思,他完全有權作出自己的選擇。讓我感到不安的只是媒體、公眾和有關官員在這個問題上所表現出的集體無意識:讀了大學就一定不能再到農村和基層去,否則就是大材小用。在這樣的社會心理氛圍中,武小鋒即便有留在家鄉的想法,恐怕也羞于說出口了。
今日中國又進入了一個關鍵的發展時期,處處都呈現出一種錯綜紛紜的社會狀況。無法照搬任何模式,只能走一條中國自己的獨特的發展道路,這可能是21世紀中國人一種別無選擇的選擇!在我看來,找出這樣一條道路,惟有靠中國的知識分子(包括各級公務員),走出官場、錢場、名利場,到基層去,到農村去,到生產力第一線去,與最普通的人、最真實的生活接觸,去了解感受洞察那些鮮活的充滿靈動的事物,"在拯救世界的同時也拯救自己",舍此別無他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