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是現在大學生們普遍的一種感受。在近乎放養式的學習環境下,大學四年仿佛學之無物,只為混得一張文憑。畢業時,是考研繼續深造,還是考公務員拿個編制,又或者在社會上就業,拿捏不準,于是便聽從家長、老師等過來人的建議,選擇了自己的道路。如此被動的選擇很難說為當事人所情愿。別人安排的道路不喜,自己選擇又沒有方向,于是十分迷茫。在本科率不到5%的中國,大學生依然可以說是“天之驕子”,只不過這個身份可能在經濟上已經帶不來很明顯的優勢,拿兩三千工資的大學生大有人在,因此普通大學的本科生早已沒了父輩時的驕傲,淪落為純粹的打工人。帶我的法官在聊天時就跟我說:“兩千塊錢能招到什么人?一個法學生,可以給你寫文章,給你干雜務,給你開車。”馬克思就在《資本論》中說,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無產者是一種不幸。
這種狀態使得大學生除了迷茫之外,還多了一種情緒一—焦慮。工資趕不上通貨膨脹,趕不上生存成本的提高,甚至時刻面臨失業的風險。所謂的奮斗遲遲得不到正反饋,導致“喪文化”流行起來。有句話說:“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努力,那還努力干什么,反正也比不過人家。”若只限于此,情況還不算嚴重,畢竟就算比不過別人,好歹有口飯吃,可以當個“三和大神”。但現在就是同一碗飯,很多人爭搶,名曰“內卷”。內卷加劇了大學生的迷茫和焦慮,我在B站上已經看見不少關于求學、公考、工作上疲憊委屈的視頻了,每個視頻都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播放量,說明這些感受是大家普遍都存在的。有的大學生承受不了種種壓力,甚至選擇了自殺,其中不少還是名牌大學的高材生。
作為旁人,我們無法得知這些放棄生命的青年生前最后一段時間經歷了怎樣的壓力、掙扎和絕望,因此也沒有資格去評判他們的選擇。只是我一直信奉一句話,叫“好死不如賴活著”,哪怕是卑微地活著,至少也有咸魚翻身的可能。客觀環境我們暫時沒有能力改變,只能改變自己對待困難和挫折的心態,換句話說,要有健康的人生觀。
說起來,我也是個標準的loser,如果那些高材生都認為沒活路沒希望的話,那我這不入流的本科生的世界更沒有什么光明可言。作為一個法學生,法考沒考過,考研也沒考上,連英語四級都過不了,填簡歷的時候發現自己的履歷乏善可陳。但自認為還不至于到山窮水盡的地步。一個人活了二十來年,不可能沒有點發光發熱之處,只是自己沒發現而已。
去年11月中旬,我和三位朋友一起制作的流行紅歌《共運歸來》在B站和左翼文化圈內取得一定反響后,便試著在自己的公眾號上寫一些評論性的文章,五個月來也有了近三千的讀者。雖然不多,但至少說明寫的文章還是能引起一些朋友的共鳴的。寫作是現代人的必修課,寫得一手好文章也是個能力,這需要較多的閱讀量和寫作訓練加以培養。寫作這件事情,應當追溯到我讀初三的時候,當時遇見一位很親切的語文老師,她要求每位同學每周都寫周記,并且批閱不是走形式,每位同學的周記她都認真的寫評語。在她的鼓勵下,我寫作很勤奮,是班上少數堅持寫周記的同學,初三一年光周記的文字量就寫了有七八萬。這對于我這種能力平平的農村學生來說,算是個不小的成績了。如果將來有一天有幸在寫作方面有所造詣,都要感謝我初三的語文老師。
只要有自己擅長的事情,就沒必要羨慕別人的生活。要知道你羨慕別人的時候,別人也可能在羨慕你。和我一起在法院當書記員的同學,她通過了法考,但一塊吃飯時她說,“你的大學才叫大學。”我問為什么,她說:“為愛情瘋狂過,做過兼職,還有個小有名氣的公眾號。”我就說,“這些都是瞎胡搞,我還羨慕你呢,過了法考,不用再為考試操心了,將來換工作也簡單。”
按部就班地完成人生每個階段的任務,是件極好的事情,因為我們不難發現一旦沒有完成,付出的代價會很多。看著身邊的同學都考上研究生,考上公務員,多少會有些落差感。但一時的挫折未嘗不是件好事。首先經歷過失敗,至少心智會更加強大。一些碩士生、博士生不堪壓力自殺,雖然我們尊重他們的選擇,但總覺得是不是心理承受能力弱了點。從小到大都待在學校里,沒有受過社會的毒打,沒有經歷爾虞我詐,一帆風順的,結果遇到點小風浪就受不了了。我很喜歡一句話,“沒有過不去的事情,只有過不去的心情。”回望我們的人生,總是經歷過一些難熬的時候的。比如沒考上理想的學校,失去心愛的戀人,被老板開除等等,但現在再去想,了不起也只是一聲嘆息而已。再大的事情,經過時間的沖刷,都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其次,做一些辛苦點的工作,也利于鞏固無產階級的立場。我個人的小資傾向還是比較嚴重的,以至于在很多事關階級的問題上,充其量只是站在“同情者”的角度看問題,還不能自覺地站在無產階級的一邊。那么在年輕時候早點經歷無產者的生活,有什么不好呢?馬克思終其一生都很貧窮,他如果想致富,憑他的才華只需要對統治者妥協一下就夠了,但他就是不愿放棄原則。也許是馬克思覺得如果作為一個富有的資產者,很難做到與無產階級感同身受吧。事實也確實如此,一個沒有經歷過赤貧,沒有經歷過底層苦難的人,是絕對難以理解底層的思想的。這樣的沒有體會過人間疾苦的人,怎么可能全心全意或者很好地為人民服務呢?你都不能理解有的女孩只買得起一塊錢一包的廉價衛生巾,母親會為了孩子遺失一張五塊錢地鐵票而打罵他,司機會為了兩千元的罰單而自殺……
“常聞之事,可以為鑒,習見之物,足相發明。”憑著個人能力,奮斗幾年,改善生活問題應該不大,但我相信,最寶貴的經驗和最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一定是由這幾年貧窮的、委屈的、難熬的經歷造就的。
追求財富,無可厚非,畢竟馬克思主義最基本的觀點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人只有在滿足生存和發展需要后,才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經營更高尚的事情。但只以財富的多寡來衡量人生的價值,也不太妥當。個人奮斗,或許可以給自己帶來富裕的生活,但這種奮斗如果不與人民的事業結合起來,它就只囿于個人的享樂,如過眼云煙不被歷史銘記。我的想法就是,工作只是用來糊口的,寫文章才是我最大的價值所在。如果我寫的文章或者說歌詞能對無產階級和其他勞動人民的解放事業有所裨益的話,那過得清貧一點又怎么樣呢?北宋文學家蘇軾曾說:“人不可以茍富貴,亦不可以徒貧賤。”一個人若有超越于單純物質享受的高尚追求,很難說他不會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也很難說他的人生沒有價值。這種追求,我們稱之為信仰。所以我這一生不求別的,但求所得能滿足生存,求文章有補于社會,求墓志銘上能被后人寫上一句:“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這輩子,就沒白活。
馬克思和奧斯特洛夫斯基關于人生價值的論述,足以作為本文的結尾,我認為終我一生也難以寫出這樣偉大的文字:
如果一個人只為自己勞動,他也許能夠成為著名的學者、大哲人、卓越詩人,然而他永遠不能成為完美無疵的偉大人物。
歷史承認那些為共同目標勞動因而自己變得高尚的人是偉大人物;經驗贊美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誨我們,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為人類犧牲了自己──有誰敢否定這類教誨呢?
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
人生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于人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