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清華學歷為什么不如學區房值錢”這個諾貝爾獎級的經濟學難題引起大家紛紛議論,熱度不減。昨天,一篇清華學姐的《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又火爆朋友圈。文章中,建筑系學姐用自己10年的奮斗經歷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一個清華畢業的學生而言,能不能買得起房子不重要,只要有愛,就能生活得幸福。
看完這篇文章,我默默翻出了幾天前火爆朋友圈的另一篇北大博士的文章《清華碩士集體逃離北京!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員的自白: 我為什么選擇離開...》 ,而這篇文章中,北大學長用3年的心酸經歷告訴我們:房價已經逼得北大清華的學生難以在京生活下去。正是由于對家庭的責任和對親人的愛,他在北京生活得如此痛苦,最終選擇逃離。
一、笑著走的清華學姐vs哭著逃的北大學長
一個清華學姐,一個北大學長,都來自中國最頂尖的高校。
一個曾在北京頂尖開發商負責高端住宅,一個曾在中科院某研究所,深得資深院士青睞。
清華的學姐,9年搬了6次家;北大的學長,三年搬了三次家。
清華學姐,最終選擇了離開北京,前往武漢;而北大學長也選擇離開北京,轉戰南京。
相似的光環,相似的經歷,本該有相似的心境。
然而,學姐離開北京時,是開開心心的,她告訴我們的是:
“房子不是最重要的,愛才是!”“至于我們的孩子,若是始終能在父母的愛中長大,那他或在北京,或在武漢,或進渣小,或上牛中,或居豪宅,或居陋巷又怎樣?他始終處在一個比所謂有房階層更高的,永遠不用擔心滑落的被愛的階層!”
而學長離開北京前后,卻哭了兩次。一次是離京前和80多歲的老院士打報告,一次是離京后和兒子的談話。學長的心聲是:
上學的時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拜金,知識才是財富;搞研究的時候受到的教育是不要浮躁要坐得住冷板凳;入職的時候領導講搞科研不是升官發財,心要靜……。我都照做了。結果到買房子的時候現實告訴我知識不是財富,因為既不能當首付也不能抵押貸款;評職稱的時候才發現坐冷板凳的發不了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自然就評不上高級職稱;給子女搶所內教育名額的時候才發現人家就是按官職或職稱來排隊的,或者排不上沒關系,有錢也可以:科學院自己辦的6萬一年的私立學校也為你敞開,升官的或者發財的都有出路。所以搞來搞去,合著自己才是一部徹頭徹尾的反面教材!
是北大學長心態不好嗎?是北大學長沒有愛嗎?
恰恰相反,北大博士學長對家人表現出了高度的愛與責任。他才拼命地去為孩子的未來教育奔波,為了孩子能夠不輸在起跑線上,他嘗試了一切辦法。但這些都被現實擊得粉碎。
如果我們再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學姐離開北京前是這樣一種狀況:
歲月靜好,現世安穩,我們的收入也漸漸寬裕。想著父母快退休,孩子大了需要獨立房間,去年把手頭的小房子賣掉作為首付,貸款買了一個四居。
這是一個已經“有房有戶口有事業” 的學姐,學姐已經擺脫了買房無望的的煎熬,而北大學長還在bottom中苦苦掙扎。
學姐已經在追求“詩和遠方”,而學長還生活在“眼前的茍且”中。
學姐在高山之巔教導我們:登上山頂并不重要,愛才是最重要的。而學長在半山腰中艱難地攀爬:登山的臺階已經被登山山頂的人毀掉,山路經過雨水的沖刷,已經如此泥濘不堪。
我們大多數人,還在山腳下。
學姐的愛,是為了真正享受家人的愛;而學長的愛,是為了獲得能和家人享受愛的權利。
同樣是愛,卻隔著一道巨大的鴻溝。
所以,清華學姐笑著前往武漢,北大學長哭著逃離北京。
二、愛才是最重要的?補品還是毒藥
這個社會、充斥了太多的心靈雞湯。清華學姐的這碗雞湯,究竟是補品還是毒藥?
努力,樂觀,奮斗固然是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成功還需要很關鍵(有些時候是決定性的)一點:社會環境。
1980年代,賣茶葉蛋也能成為萬元戶,成為時代的佼佼者,闖蕩者大多能成功。而今天,任憑互聯網+吹得天花亂墜,無數創業者還是死在了沙灘上,因為互聯網三巨頭bat的壟斷已經形成,機會幾乎沒有了。
關于這一點,上海交大的某校友分析得尤其深刻:
順應歷史進程的雞湯,是補品,我們的人生將因愛和奮斗更加精彩。
違逆歷史進程的雞湯,是毒藥,愛和奮斗只能成為大多數人每天的自我麻醉。
并非愛和奮斗完全沒有作用,而是在新的社會環境下,它已經成為次要的因素。雞湯還是有營養的,只是已經加了毒藥。
閉眼不看學姐已經“有房有車”的現實,空談“愛才是最重要的”,注定要跌落在山腳下。
仿佛房奴之所以承受壓力,只是因為他們心態不好。
這碗毒雞湯,還是倒掉吧!
三、貶值的學歷與階級固化
拒絕了雞湯,我們才能真正看清這個社會正在發生的變化。
什么樣的變化呢?
十年前,清華的一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跟學生說,你們完全不用擔心房子的問題,如果連清華的學生都買不起房子了,那么這個社會就離崩潰不遠了。
十年后的現實證明,這個老師錯了。
就在去年,我認識了一個在清華打工的老太太,她和丈夫都是退休老師,每月有4000+的退休金,兒子和兒媳都是清華碩士畢業。我很奇怪,問她為什么出來做這么辛苦的工作。她的回答是:給兒子攢首付。心里瞬間不是滋味。
買房有這么艱難嗎?我們來粗略算一下在北京的購房成本:
按照均價來算,意味著一個清華本科畢業的學生,除了要拿出144萬的首付之外,未來的30年,每月要還18000元。
那清華畢業生的收入水平怎么樣呢?下圖是top5專業的畢業五年平均月薪。
最高的管理學平均收入是16000元/月,已經低于18000元的月供了。
你可以說,沒關系,我讀完博士再工作,收入不就高了嗎?
。。。
清華的學歷,曾被認為是走向top社會的一塊敲門磚,我們被社會家庭賦予了太多的期望。這種期望,大多來源于10年前或更早之前的模糊印象。在早期的觀點里,清華學歷代表了穩定的工作,優越的物質生活和崇高的社會地位。這種曾經真實但已經變得虛幻的印象一旦碰到冰冷的現實,瞬間化為烏有。
清華的學生在北京買不起房子,居無定所,終生要為物質生活而奔波了。清華的學歷已經貶值了,而且在加速貶值的過程中。
也許,更為真實的情況是,我們的社會地位沒有變,依然是那top1%-10%的人。只是以前的機會,資源和財富向top10%的人聚集,而現在向top1%的人聚集。
這個社會有一道大門,里面的人靠剝奪外面的人積累財富。以前,這道門對top10%的人都是開著的,而現在,這扇門正在逐漸關閉,門外的那top10%向那1%流動的可能性越來越低。
我們一直被教育著:隨著社會的繁榮,每個人的生活將變得越來越好,然而現實往往是:
清華學子正在變成上面的空杯子。
四、門外的其它人
只要我們把視野稍微擴展開來,就能發現門外還站著許多其它人。
紫荊宿舍樓下的保安,領著微薄的工資,住著擁擠的地下室,吃著紫荊園三層不到3元的素菜。那些40歲以上的叔叔阿姨,有很多人每天打兩份工,工作15個小時,全年沒有一天休息,才能獲得4000+的月工資。許多人是為了孩子上學攢錢,為了孩子結婚攢錢,拼命地工作。
和清華建筑系學姐一樣,他們充滿了對家人的愛,只是沒有選擇買房與否的可能性。
他們是創造社會財富最多的一群人,也是擁有社會財富最少的一群人。
不知道你是否曾有過一絲這樣的想法:我之所以比他們及他們的子女生活得好,是因為我是那10%的人,他們被甩到了后面,理應接受這樣的生活。
我見過一些清華學生確實有這樣的想法。
這些人不知道,當接受這套社會邏輯的時候,某一天他們自身也會被更前面的人甩得更遠。
房價瘋狂上漲,之所以會帶來毀滅性的后果,不是因為它把top1%-top10%擋在了門外,而是因為它把bottom99%一起擋在了門外。
五、結語
泡沫終究是泡沫,社會終有回歸理性的一天。這種回歸,是以劇烈的方式,還是以平緩的方式,不只決定著你我住房的問題,而且也將是這個時代最大的變革。
我們不需要毒雞湯,不需要空洞的愛。我們需要的不是用愛與奮斗的劣酒一次又一次地灌醉自己,而是擦亮眼睛,看清事物的本質,積極承擔革除社會弊病的時代使命,將曾經的污濁掃進歷史的垃圾堆,迎接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