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索——青年毛澤東探索真理的歷程
蔡金安
戰國末期著名愛國詩人屈原的詩歌《離騷》中的一句詩“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大意是:在追尋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還很漫長,但我將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這句詩后來成了格言,千百年來被無數仁人志士當作座右銘。
一代偉人毛澤東在青年時代求學時,曾親筆寫下這句格言,以不斷鞭策、激勵自己努力探索革命真理。
為了實現自己遠大的理想,青年毛澤東在讀書和交友結社上非常用心,爭分奪秒地讀書,張貼《征友啟事》來尋找志同道合者,等時機成熟了,便創建進步團體,開展革命活動。
1912年3月,18歲的毛澤東考進了湖南省立第一中學。他只讀了半年,覺得課程太淺,規則太古板,收費又太貴,就在放暑假時退了學。他覺得自學是個很有效的學習方法,便決定在湖南圖書館看書。于是,他每天早上和下午,都第一個進圖書館看書學習,到傍晚關門時,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后來,他又把圖書館中午休息的時間利用起來學習。為了尋找真理,他珍惜一分一秒的時光,刻苦學習著。
就這樣,他在這里堅持了半年多的自學生活,吸收了大量精神食糧。
1915年5月,全國各地發生了抗議“二十一條”的斗爭;6月,湖南發生了“驅張運動”。
1914年日本乘世界大戰之機占領中國山東,并對袁世凱提出滅華密約21條,袁世凱于1915年5月7日草簽了密約協議。此“21條密約”,實際是1840年中英南京條約、1911年辛丑條約以后最重要的亡國條約。1915年5月底,毛澤東從一本小冊子里看到了這一消息,怒不可遏,拿起筆,寫下“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當時,全國各大中城市紛紛舉行了抗議。
1915年6月,湖南省議會公布一項決定:要額外征收師范學生十元學雜費,校長張干堅決執行。但這一決定遭到家境貧寒的大多數學生的激烈反對,斗爭的矛頭自然對準校長張干。湖南一師的學生紛紛罷課,在校內外掀起了聲勢潔大的“驅張運動”。
經過抗議“二十一條”和“驅張運動”,毛澤東漸漸感到,要徹底改造一個社會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決不是三年五載所能完成的,更不是少數幾個人的力量所能辦得到的;一定要有許多志同道合的人,結成一個強有力的團體才行。為此,他決定尋找志同道合的人,結成牢固的革命團體。
志同道合的人到哪里去找呢?毛澤東想了很久,終于想出一個辦法:先從找朋友入手。
1915年9月中旬,毛澤東用二十八畫生的名義,張貼《征友啟事》,尋找志同道合者。
啟事用八裁湘紙油印,古典文體,書寫為蘭亭帖體。是他自己刻蠟板油印的。內容大意是:今日祖國正處在危急存亡之秋,特邀請有志愛國工作的青年組織團體,砥礪品行,儲蓄才能,共同尋求救國之道。愿意和有愛國熱情的青年結為朋友,愿意和那些不怕艱苦、不怕困難,能夠為國家為民族獻身的志士通信聯絡。并指出征求的青年朋友要對學問、時政感興趣,能吃苦耐勞、意志堅定,隨時為國捐驅。啟事中有“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之語,以表示迫切求友的心情。
啟事一段原文是:“二十八畫生者,長沙布衣學子也。但有能耐艱苦勞頓,不惜己身而為國家者,修遠求索,上下而欲覓同道者,皆吾之所求也。故曰:愿嚶鳴以求友,敢步將伯之呼。”
這則《征友啟事》,毛澤東不僅將它寄往長沙的各個學校張貼,而且在長沙的幾個城門口和墻壁上也貼了,此外還在報紙上登了出來。
通過張貼、登載《征友啟事》,毛澤東果然“收獲”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毛澤東終于在自己周圍聚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是這些四處尋找救國救民道路的愛國青年,由開始的幾個人發展到后來的幾十個人,其中主要有蔡和森、何叔衡、張昆弟、羅學瓚、陳昌、蕭子暲、蕭子昇、鄒彝鼎、陳書農、何俊賢、陶毅等十多人,他們后來成為新民學會的核心力量。
1918年4月14日,毛澤東、蔡和森等一批懷揣遠大抱負與理想的有志青年,匯聚在湖南長沙岳麓山下的周家臺子(蔡和森家),發起成立了一個純政治性的進步團體——“新民學會”。該會取義于“大學之道在新民”,確定以“革新學術,砥礪品行,改良人心風俗”為宗旨。該會后來成為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組織。參加新民學會建會大會的有:毛澤東、蔡和森、蕭子升、蕭子暲、羅章龍、陳書農、葉兆楨、何叔衡等14人。
新民學會的成立,是毛澤東、蔡和森等人積極要求上進,實現人生抱負的嘗試性革命舉動。因為其進步性、革命性,很快就成為指導湘籍青年反帝、反封建、反軍閥斗爭的精神旗幟。
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澤東繼續努力求索,而且越來越廣泛和深入。1921年7月,他到上海參加了第一次全國黨代會,從此,他的思想更加成熟,視野更加開闊,革命意志也更加堅定,新的“求索”伴隨他走過一個個春夏秋冬……
2015.6.10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