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學生在等待毛澤東軍事思想講座開講。資料照片
一個擁有6500多人的校園社團,會是怎樣一個社團?
一片潤澤心靈20年、以先進理論滋養數萬青年學子的精神沃土,又會迸發出怎樣的能量?
當這兩大要素集合在一起時,它廓清的,是清華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協會引領校園理論學習風潮二十載的時代風貌,更是這漫長歲月背后,為鍛造一批批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而凝聚的強大信仰力量。
“我們的旗幟是共產主義!”這是20多年前清華學子自發喊出的聲音。彼時,伴隨著蘇東劇變,社會主義的前途和命運成為大學生苦苦探索的命題。他們渴望學馬列,更渴望掌握“批判的武器”,解困惑、求真知。
此后,整整20年,這個理論社團,始終以“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為旨歸——它開論壇,取名叫“求索”;辦讀書社,寄語“唯真”;年年組織社會實踐,喚作“篤行”。在這里,一代代清華學子誓不做“閉門讀書、清談空談”的書生,他們學理論、議時事、搞實踐,在國家歷史的每一個重要節點,釋放出當代青年愛國、報國的最強音。
一聲吶喊:“讓所有人的心都醉了”
這是一聲讓清華學生至今聽來仍會心醉的吶喊。
1995年4月7日,清華園春意初現。75歲的著名作家魏巍登上大禮堂的講臺,抬頭遠望,一條橫幅舒展在禮堂上空,不禁感嘆:“我的心都要醉了。”
這是清華大學學生馬克思主義學習研究協會的成立大會。橫幅上,是他揮毫寫下的錚錚誓言:“我們的旗幟是共產主義!”面對臺下數千名青年學子,老人感慨萬千:這句在很多大場合都沒人敢說的話,被青年人寫在了旗幟上,叫人怎能不心醉?
“理論社團的誕生,首先由十幾個黨課學習小組和求是學會、學生演講與交際協會等學生團體發起倡議。短短3天,就在學生中產生了巨大反響,1800余人報名參加這個即將成立的協會。可以說,這是廣大青年人的愿望和要求。”從黨課小組長做起,到院系分會長、總會會長,熱能系博二學生徐銘鶴對協會的歷史如數家珍。
而那些長期以來困擾著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瓶頸,也在協會的發展壯大中被逐個擊破。
黨課學習總是不能“一竿子到底”,院系黨課小組分散,學習效果差,怎么辦?協會搭建出“學校總會—各院系分會—班級黨課學習小組”的三層次組織結構,選好骨干,輻射影響,讓黨課小組成為最基本、最活躍的因子。
理論看起來總是“冷冰冰”的,抽象的理論怎么才能講活、講透,被學生掌握?協會將理論學習與時事熱點相結合,堅信“真理辯則越來越明,回避爭議則生命力日衰”。當反腐問題成為熱議焦點,汽車系黨課小組敏銳捕捉到同學中“大貪大腐與己無關,小貪小腐該打該殺”的情感偏頗,以“黨課小講堂”的形式引導同學用馬克思主義的分析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從歷史上看,腐敗問題不是現在才有,自古以來就存在;辯證地看,不只是社會主義的中國有,資本主義國家也存在。面對腐敗,更重要的是“高壓反腐治標、制度建設治本”。而這樣及時回應同學困惑的講座,迄今共舉辦了150余場。
傳統的理論學習缺乏朋輩感召,總有同學和講臺上的老師“隔著心”。協會就從全校骨干分子中選拔組建“正發聲”學生理論講師團,向更多的同學宣傳先進思想。
在發現90后學生自主研究熱情高的特點后,協會還專門發起了理論時政熱點課題研究大賽,根據同學的選題結果,積極匹配資源,邀請專家學者為參賽小組進行指導。
“遍布于各系各班的黨課小組,是她優柔的枝干;意氣風發的學生黨員和一屆屆滿腔熱血的積極分子,則是她最甘甜的果實。”這是學生參加活動后寫下的感悟,也是對協會最好的禮贊。
一個使命:為青年學子的精神打樁
今年4月,協會迎來成立二十周年??粗矍皬乃拿姘朔节s回來的學生,83歲的林泰百感交集。
20年來,這位致力當代中國社會思潮研究的理論專家始終擔任著協會的義務導師,每次講課,開場白也總是鄧小平同志強調的那句,“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堅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別是要教育后代”。
“怎么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我覺得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理論要和現實結合,能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關鍵看根扎得深不深,對中國基層老百姓和現實國情有沒有好的理解。二是要在比較、鑒別和斗爭中學習,要經風雨、見世面,溫室里培養花朵是不行的。”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戰線躬耕數十載,林泰始終堅信:中國的未來關鍵在黨,黨的未來關鍵在青年。
與傳統的理論社團只是埋首研讀經典不同,協會從創辦伊始,就更注重理論的貼近性和實踐的解釋力。
2014年3月,廣東茂名出現反PX事件。同一時間,互聯網上也上演了一場PX詞條的“爭奪戰”,以清華化工系學生為主的學院派,晝夜捍衛PX“低毒”屬性長達120小時。協會會員陸言就是其中一員,“這讓我更深切地體會到,大學生不應該僅僅關注課本知識的學習,更應去帶動同學們關心時事、關心國家”。
更多的學子選擇了用腳步去丈量土地。
材料學院學生周祎盡管才大二,就已經連續參加了協會組織的赴安徽鳳陽、南塘的“新三農”調研和赴天津的“新工人”調研,甚至還利用寒假時間回家鄉調研農民工“棒棒軍”的狀況,“實踐中我感到,我們雖是調研者,卻沒有和被調研者割裂開來,新農民、新工人其實就是我們的同齡人,他們的追求和迷惘和我們是共通的。我們需要關注他們,也需要為他們做一些事情。”
信仰在夯實,責任在升騰。這些精神的力量又會給他們的人生帶來什么?
“離開學校將近20年,我經常思考清華給學生獨特的、持久的立身之本是什么。協會正是其中一個答案。”協會第一屆會員喬志城如今已是紫光古漢集團董事長,“只有真切地關注國家大事、積極開展理論學習和思辨,才能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和多樣化思潮時,依靠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強大的思辨能力,將個人發展與祖國強大,社會進步結合在一起”。
一種愿景:點滴積累,為共產主義大廈奠基
盡管已時隔20年,喬志城依然記得協會招新時的口號——學習馬列ABC,“這很形象地反映了當時協會的作用,協會的理論學習是扎實的、累進的,不是盲目、狂熱、無原則的,更不是跟風看熱鬧。我們相信這種正能量的宣傳對于清華學子有持續的價值。”
可時代在變,青年人的需求也在變。新的歷史背景下,馬克思主義要如何才能講到學生心坎上?
“黨課小講堂,等你來講!”作為小組長,汽車系大三學生笪騰飛每次黨課前,都要挨個敲開班上所有同學的寢室門,了解每個人的建議和期望,再精心準備話題,由同學自己上臺講。
他還利用新媒體的平臺優勢,開設了“紅色汽車人”的公眾號,除了在上面發布黨課小組學習活動的報道以外,還組織黨課小組長們閱讀優秀文章撰寫讀后感,推送給所有黨課小組同學。
“協會是清華開展宣傳思想工作的有效模式和平臺,也是學校因材施教的有益探索。未來學校將進一步整合思政課、人文社會科學教師等的力量,為學生理論社團形成智庫支撐。”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陳旭頗感欣慰。
如果總結協會成功的經驗,又會有哪些?
曾經的老會員、如今的清華學生部部長張其光感慨道:“一是加強組織建設,二是重視指導教師和老同志傳幫帶的作用,三是理論學習和實際鍛煉充分結合。”
而同樣身為老會員,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孟芊則如此期待:“共產主義是理想,也是過程。我們今天點滴元素的積累,就是為這個大廈奠定基石。”
青年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這是旗幟的召喚,也是當代青年理想的閃光。(本報記者 鄧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