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級社會知識狀況考察
——知行合一與《資本論》原理
【總按語】《資本論》為什么不說考察對象直接是“經濟形態”,而說成是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交換關系,其中藏有深意。蓋言階級的生產發生學根據,蓋言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階段特征。關于階級的知識生產,列寧在論述無產階級專政理論時,明確地指出:必須“把學校由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工具變為摧毀這種統治和完全消滅社會階級劃分的工具。學校應當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毛澤東同志在1965年也指出,“資產階級掌權,不讓無產階級起來,不是你壓迫我,就是我剝奪你,這就是階級斗爭嘛。不過形式有所不同。資產階級嘴里不承認,實質一樣。我們共產黨的第一課就是階級斗爭,血淋淋的階級斗爭。”他還著重強調,“魯迅有句名言,世界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其為路。井岡山的道路是這樣,社會主義的道路也是這樣。不過,走這條路比井岡山時期還要難。搞不好,就會走到邪路上去,蘇聯不就是這樣嗎?蘇聯修正主義集團已失去人民的擁護,將來帝國主義一打壓,搞不好甚至會亡黨亡國。”為此,《資本論》必須活學活用!本著大道曲成原則,本文試圖以“《資本論》原理”為突破口,讓古老的中華思維學工具重放華彩。
【提 要】經由知行合一,階級的經濟形態提供社會知識的統一原理,這涉及階級關系及其統治形態的如何“知識具象”問題,引發對“《資本論》原理”的重新審視。據此,必須充分重視《資本論》對商品經濟形態“知”和“行”的界定,科學引出唯物史觀的知識規定——歷史類型學、矛盾結構學及其危機形態學。階級社會知識原理進而“階級學”和“檔案學”,其實是表明:唯物史觀不外在于《資本論》,而內在于《資本論》,蓋因在知識生產上唯物史觀乃是確定工作路線和建立科學的表述的“統一的范疇”;然則在工作機理上,《資本論》確立的研究對象應視為對這一原理的應用規定。《資本論》說到底是以“價值規律”(商品生產的一般規律和交換規律)為依托,實現對商品和貨幣及其基礎上的資本的全部歷史過程的全景式鳥瞰;以“價值形式發展”求得價值歷史知識,不過是將價值本身“社會具象化”,使價值“財產生活化”,使圍繞價值關系的“階級斗爭”歷史過程化。這是市場經濟的根本知識遵循,并意味著對市場經濟的危機形式及其克服路徑的分析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工作范疇為切入。通過說明價值形式分別附著在階級實踐規定上的行動(曰“總公式”)和階級理論規定上的知識(曰“生產一般”),耙梳“知”“行”合一規定的生成和“知”“行”不二認識路線的形成,繼而以“真假同體”的階級對象知識屬性為依托展開唯物史觀與“經濟知識”的對話,終能達成對《資本論》特有敘事體裁的澄明化理解。
關鍵詞:唯物史觀;《資本論》原理;經濟形態;知行合一;知行不二;范疇;知識
引 言
【階級寫意】所謂階級,在意指上可看《秦風 · 無衣》。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老子云: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人之道:損不足,奉有余。這表達一種分配上的通則,馬克思則使之座架于生產力發展,所謂:“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于是,從中引出勞動過程文明規劃的歷史規定性。總體來看,這是探究階級問題的工具基礎,也就有了對價值形式與研究對象關系的重新審視。
然則,之所以進一步提出知識與理論領域的“知行合一”問題,在于科學說明馬克思主義知識不限于敘述對象和敘述方法(例如構建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體系方法和邏輯方法),乃知、行的統一。其沿著唯物史觀知識生產路徑,從中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即社會主義國家生產方式和與之相適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其交往關系的經濟形式。可見,《資本論》研究對象規定完全不是什么“邏輯起點的求解”,乃基于知行合一原則而獲得。探索21世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繞不開“教科書意義的知識生產”,離不開階級社會形態的知識狀況的考察,也必須實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知識狀況的整體勘察,要完成這些,《資本論》原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地基。然則,必須從中托出“階級經濟學”的統一對象——經濟形態社會,做到以“歷史走出階級”之理論覺醒,以“求真”之認識論態度和工作精神上下求索,最終以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指引科學構建。須知價值形式既是“存在”,也是“思維”,社會主義發展和利用市場經濟形式應當立足歷史實際,結合本民族的國情,從社會實踐的存在規定出發,探索與中國現實契合的價值的經濟形式。
——本文系拙作《<資本論>與天人合一——關于勞動過程通史研究的若干問題》的理論續作 [1]。
【[1] 許光偉.《資本論》與天人合一——關于勞動過程通史研究的若干問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1):5-22.】
第一部分 如何把握“經濟形態的階級關系”
——《資本論》研究對象內涵重議
研究對象是亦知亦行的規定,是唯物史觀的內在認識事件。正是對研究對象的看法不同,導致經濟學被二重化為政治經濟學和西方經濟學,體現完全不同的經濟科學導向;前者的揚棄發展使自身成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后者則由于拒絕“生產關系”的階級對象關系的科學表述路線逐漸淪落成為資產階級的庸俗經濟學,轉而以“物象關系”為科學研究對象的關系設定。物象關系其實是生產關系的科學認識反面;這導致在對待商品社會的知識問題上:為了實現“知”“行”合一,政治經濟學必須進行求真的知識生產,以“價值形式”作為統一的概念架構的知識形式,乃至作為理論邏輯的統一的展開形態。為此,必須排開“認識論至上”,這也是一味以“數學模型”為師,追前沿、跟主流的研究者難以體察的工作規定。設計教科書的資產階級學者以“資源配置”為統一研究對象的范疇形式和知識邏輯的展開形態①,顯然是“知識的扭曲”,相應改變著價值形式的認知外觀,賦予其拜物教的理論的意識形態(如供求替換“買賣的形式”)。深一步看,這是“拜物教統治之成”的理論反映形式。簡潔起見,我們用圖1展示這一分化歷程。
圖1 商品經濟形態階級關系的“知”和“行”
經濟形態社會的階級“知”和“行”是理解階級的關系檔案學基礎,以“資源配置”為價值形式的認知“反面”,勢必使經濟學屈從于數學,又以直觀和形式化的數學理性掩蓋著價值形式的歷史的階級的理性。政治經濟學批判是怎樣的經濟科學呢?其既要展示每一階級生產關系類型的形成和發展、展示它的歷史沒落圖景,又要展示全體階級生產關系的歷史圖景、它的歷史生態學景象,為此,它的工具必然是階級關系之經濟形態檔案學;馬克思說的“抽象力規定”實質指向這種東西,所指的是形成唯物史觀工作批判力的范疇法。然則,價值形式既針對階級統治,又針對拜物教的統治方式和形態。這必然是價值形式前置于商品拜物教批判的根據和理由:既說明階級統治,又說明拜物教統治工具的由道路而系統的形成,最終說明相對階級統治本身而言,“拜物教統治形態”不過是階級壓迫關系發展所必須具有的工具和需要充分依靠的“理論實踐系統”。這是一種強大的自我抽象的神秘性力量,它使得“幾乎所有的以數量來加以度量的基本經濟范疇:‘價格’‘利潤’‘利息’‘工資’以及‘租金’,這些都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價值的不同形式,而且它們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相互聯系。”[2]108【[2] 阿爾布里坦.經濟轉型:馬克思還是對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這種工作命名法取意于“道名”統一。研究對象的每一方面元素和工作內容都既是價值形式的“知的規定”,亦是它的“行的規定”,是“道之行”和“名之知”。對生產方式而言,范疇意義的道是歷史之行、矛盾之行、規律之行,范疇意義的名是歷史之知、矛盾之知、規律之知;對生產關系而言,下降一步,是矛盾之行、規律之行,乃至矛盾之知、規律之知;對交換關系而言,則再下降一步,是規律之行、規律之知,乃至有了范疇意義本身的知與行的規定。價值形式的行實際就是“價值的行動”,所以考察生產方式時,必須考察歷史的價值行動規定——商品交換價值的歷史發展形式,以引出“貨幣轉化為資本”統治類型。交換價值是資本的直接前提,要闡明這個前提,必須沿著“這個前提(即道路-系統)”繼而深入探究商品生產“道路規定”和“系統規定”;“要闡明資本的概念,就必須不是從勞動出發,而是從價值出發,并且從已經在流通運動中發展起來的交換價值出發。從勞動直接過渡到資本是不可能的,正像不可能從不同人種直接過渡到銀行家,或者從自然直接過渡到蒸汽機一樣。”[3]215【[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對交換關系來說,“行的規定”意味著歷史、矛盾、規律、范疇在社會關系中的現實實存,表明“價值形式”乃指示著商品社會的階級統治關系(或曰“統治原理”)的知識總范疇,是為財產統治歷史世界(規定)之終;對生產關系來說,價值“行的規定”意味著階級斗爭與階級統治,其知的形式《道德經》謂為“有名”;對商品生產方式來說,價值形式“行的規定”則意味著階級關系的始航,其知的形式《道德經》謂為“無名”,是為財產統治歷史世界(規定)之始。由于有了一貫到底的行動線索,資本主義經濟形態得以從商品經濟形態的工作地基上生長出來,形成一個階級關系的歷史“道路-系統”形態。生產關系、交換關系表現為商品生產方式發展的依次歷史展開,是為商品經濟形態社會理論之成立。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資本論》開篇的“商品”必須視為對生產研究對象的規定:第一節言道路,第二節言系統,第三節復言道路,最后一節復言系統,從中引出統一經濟形態社會的典型樣態。所謂道的層次,言歷史對象關系——類型和道路形態,確定“道路-系統”結合的基本類型;所謂名的層次,言研究對象邏輯——結構和系統形態,確定“道路-系統”結合的基本結構。從中引出的“價值形式”亦必是商品兩因素、勞動二重性、交換價值發展、商品拜物教四者統一的規定:“作為權力結構性關系的‘階級’包含在馬克思《資本論》的內在邏輯中,但是‘階級斗爭’卻不是這樣。馬克思認為充分的商品化中,人的主觀能動性所要做的就是使商品形式運動起來,運動的渠道就是人的主觀能動性。”[2]22【[2] 阿爾布里坦.經濟轉型:馬克思還是對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歷史、矛盾而又規律、范疇而又知識、概念,是錨定于研究對象知識系統的不同層級規定,指示《資本論》的“知識品格”乃有關于經濟形態社會的階級檔案學的“知識具象原理”。由于指明了事物的生長方式:道路→系統,階級統治的實踐類型和理論類型在生成論上得以意義統一,并經由范疇生產達成階級統治與拜物教統治之間的“知識對話”,——這為科學的階級斗爭實踐提供理論武器。統治階級思想形態第一次以公開的、揭掉神秘紗幕的方式面世,極大啟發人們抵御“拜物教經濟學”的行動自覺及其意志力。
原文名稱為:知行合一與《資本論》原理——階級社會及其經濟形態知識狀況考察,載于《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2年第1期(第5-27頁)
轉自昆侖策
許光偉:?階級社會經濟形態知識狀況考察
https://www.kunlunce.com/myfk/fl111/2022-01-10/158062.html
注 釋:
① 這是對于“形式化的牢籠”理性工具的需要。“所謂資源配置,在資產階級理論家看來,不過是‘物象化’的一種秩序。”(參見《<資本論>與唯物辯證法原理考略——東方社會“思維舞步”的方法論性質及政治經濟學通史考》,載于《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年第4期)
② 所謂:“考慮到有關深層理論的重要性和商品形式的廣泛性,勾勒出商品的一些基本特征是非常有用的。商品,首先它是一個東西(實際上是私有財產的一部分),可以賣出或買入,作為一個單元,它是一種私有財產權力的社會關系……是一種私有財產的形式,商品形式給資本家的占有權提供了巨大的結構力量。”(參見《經濟轉型:馬克思還是對的》第30-31頁,新華出版社2013年出版)
③ 相比W(L)形式,O(L)即共同體生產。無獨有偶,如果我們將商品構成對生產一般術語的生產轉換成共同體構成的場合,結果也是一樣:(1)有機構成I:共同體‖勞動過程,從共同體對象中析出“分工”和“協作”。(2)有機構成II:共同體生產關系‖勞動過程,在上述兩個對立統一因素基礎上,在共同體生產關系中繼而析出“共同體生產勞動”。所謂由共同體所體現的勞動的二重性,同樣指示了三個工作范疇:分工、協作、共同體生產勞動。(3)有機構成III:共同體交往關系‖勞動過程,從共同體生產勞動的二重性質的基礎上,在共同體交往關系中進一步析出“協作形式”。(4)有機構成IV:共同體生產方式‖勞動過程,在協作形式發展基礎上,通過落腳于“歷史生產方式的意識”,最終形成“O(L)的生產一般”。在知識圖像上,其同樣具象為5個術語組成:共同體生產勞動、分工、協作、協作形式以及共同體人格崇拜的生產方式意識,以配合于統一的行動規定——主體關系形式。
④ 唯物史觀知識命題定格研究對象表達。這種表達集中于經濟的社會形態范疇,專注于質與量統一的如何社會實現,而不屈從于一般的科學邏輯。它通過研判“階級史觀”獲得對權力結構的完整理解,致使歷史與經濟不同層面的考察以極為合理的方式被組合。然則,這一路線意味著“唯物史觀知識”貫徹在對象的全部領域中的實現,造成對歷史典型事實的需求。以至于《資本論》英文版對研究對象的處理,更多采用學科類型比較視角的社會形態結構學的定義方式,所謂:The physicist either observes physical phenomena where they occur in their most typical form and most free from disturbing influence, or, wherever possible, he makes experiments under conditions that assure the occurrence of the phenomenon in its normality. In this work I have to examine the capitalist mode of production, and the conditions of production and exchange corresponding to that mode. Up to the present time, their classic ground is England. That is the reason why England is used as the chief illust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y theoretical ideas.
⑤ 理論和實踐是知、行的科學研究意義的工作范疇。故而對于任何“知的科學”,知和行相統一是在先的,明確這一點,是自然科學的巨大貢獻。馬克思強調它是“抽象的規定在思維行程中導致具體的再現”,并且“顯然是科學上正確的方法”;行動相比認識而言,在規定上:可謂“是許多規定的綜合,因而是多樣性的統一”。因此,考察知的科學必須明確的前提是,“實在主體仍然是在頭腦之外保持著它的獨立性;只要這個頭腦還僅僅是思辨地、理論地活動著。因此,就是在理論方法上,主體,即社會,也必須始終作為前提浮現在表象面前。”(參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第17-19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⑥ 在《商品》中,所謂生產一般理論,或者說總公式的“商品生產一般”,即指此。
⑦ 所謂知-行-行-知,概括起來,就是這么三句話的要義,曰:知后必有行;行后必再行;行后必有知。
⑧ 正因如此,“馬克思不認為這些抽象是‘暴力抽象’,因為勞動隨著歷史的改變而改變,也趨向于變成簡單抽象勞動。因此,作為理論學家,他只是擴展完成理論,這個改變的過程一直隨著資本的改變而不停地改變著。”(參見《經濟轉型:馬克思還是對的》第71頁,新華出版社2013年出版)
⑨ 根據拜物教的理論,價格系統似乎只能以數學的方式進行決定,——這其實是暗示了社會關系的完全被商品化。
⑩ 沒有對價值形式“真假同體”性質的揭示,就不能從知識生產上完成對“真假共相”的認識澄清。GDP(資產階級理論工作者對“各種收入”的命名)從統計實踐看,必然是真(價值計量)和假(價格計量)逐漸化合的經濟數值。從真假同體最終演變為真假共相,然則,這是資本主義生產在外表上偽裝起來的經濟形式的知識形態學。
? 對這個過程加以總結即是:“政治經濟學理論范疇的形成來自三方面:社會勞動過程、階級斗爭以及以‘秩序’為中心的物象均衡。經由‘拜物教意識’批判,‘仿市場’范疇的根基被瓦解,階級斗爭被‘事格化’,并置身于勞動過程文明規劃。”(參見《勞動過程與商品拜物教批判——兼析恩格斯對<資本論>方法貢獻的性質》,載于《當代經濟研究》2020年第4期)
? O-W的轉化形式“A-W”構成所謂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它的核心內容是“勞動力成為商品”,產生資本雇傭勞動的生產方式。以此為工作地基,“絕對剩余價值生產-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應當視為“封-建”的轉化形式;資本主義社會形態在外表上是金錢關系,這是它的“買-賣”關系和歷史上已有類型的不同之處,它導致“經濟學具有成為一門閉門造車的學術領域的傾向,并且這還伴隨著對數學方法的頂禮膜拜……在商品化被認為具有徹底意義的抽象經濟理論層次上,這種權力關系消失在貌似客觀和中立的數字下,這些數字被視為經濟理性的縮影,而經濟理性則被視為人類理性的縮影”。(參見《經濟轉型:馬克思還是對的》第9-10頁,新華出版社2013年出版)但真實的情況是,“經濟學應被認為是‘科學’從而贏得聲望是一場重大的學術丑聞……作為一套思想體系,經濟學普遍地既欺騙了買者也欺騙了賣者。”(同上,第1頁)
? 以分工為社會生產過程的“封”,以協作為社會生產過程的“建”,這是基于私有制財產生產的發生學考量。“分工產生出密集、結合、協作、私人利益的對立、階級利益的對立、競爭、資本積累、壟斷、股份公司,——全都是對立的統一形式,而統一又引起對立本身,——同樣,私人交換產生出世界貿易……在一切價值都用貨幣來計量的行情表中,一方面顯示出,物的社會性離開人而獨立,另一方面顯示出,在整個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對于個人,對于所有個人表現出來的異己性的這種基礎上,商業的活動又使這些物從屬于個人。”(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109-110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 這是黨堅持對私有資本實施科學的經濟引導,使之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理性根據,“資本作為財產組織方式和共同體生產本位的結合屬于運行層面的規定性,是財產概念隸屬于各種形態的主體工作范疇。然則必須破除推理解釋的神秘,進行真正意義的歷史知識生產。”與之相反,“市場論鼓吹者在宣揚‘沒有所有制基礎的市場’,其實是理論滑向對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加區分的資本范疇觀。”(參見《論生產目的規定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理性——中國共產黨對經濟學“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實踐解決的理論內涵和意義》,載于《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年第6期)
? 中國的士農工商主體形態則是混雜的類型向化合的類型過渡。
? 《紅樓夢》是欲“補天”的,但終不究規律,失之于“僧道儒”;《紅樓夢》“補天之法”旨在尋求革命,而終未獲成功。《資本論》因致力于階級之知識檔案學描述,遂終于留下成果,其政治經濟學批判收之于“歷史-矛盾-規律-范疇”工作鏈條。
? 為了突破“形式化的牢籠”理性認識,必須在科學上把握剩余價值實現一般;同時經濟形式乃統治工具化身,作為數學形式和階級工具的統一,作為虛幻形式的社會共同體,“資本的國家”必然為社會關系所規定。然則《資本的流通過程》在考察上之所以是抽象的,在于指向階級統治的一般結局。資產階級國家無疑是資本階級統治意義的“最大跟班”。正是這一規定鎖定“GDP王國”的形式理性領地,它的歷史出場啟動全部的現代庸俗生活過程。
參考文獻:
[1] 許光偉.《資本論》與天人合一——關于勞動過程通史研究的若干問題[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1):5-22.
[2] 阿爾布里坦.經濟轉型:馬克思還是對的[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3.
[3]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許光偉.《資本論》與唯物辯證法原理考略——東方社會“思維舞步”的方法論性質及政治經濟學通史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0,(4):36-57.
[5] 許光偉.有機構成、人的發展與黨的策略問題——通史道路的理解域[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21,(5):5-31.
[6] 許光偉.《資本論》有機構成歷史研究的若干基本問題——階級與拜物教經濟學原理之一[J].政治經濟學研究,2021,(4):29-42.
[7] 許光偉,許明皖.馬克思“抽象力”理論規定本根與溯源——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J].中國經濟問題,2018,(4):12-25.
[8] 奧爾曼.辯證法的舞蹈——馬克思方法的步驟[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46-248.
[9]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馬克思.資本論(法文版)[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11] 許光偉.論生產一般的思維學——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啟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9,(1):5-18.
[1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13] 仰海峰.《資本論》的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155-156.
[14] 許光偉.勞動過程與商品拜物教批判——兼析恩格斯對《資本論》方法貢獻的性質[J].當代經濟研究,2020,(4):11-23.
[15] 許光偉.生產關系的三層次解讀關系及其意蘊——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域內的道名學說和生長論[J].當代經濟研究,2016,(10):5-13.
[16] 張開.試論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生產形式”[J].經濟縱橫,2020,(8):1-8.
[17] 許光偉,胡璇.工資的身份形式與財產形式理論問題研究——兼議中國共產黨的按勞分配觀[J].當代經濟研究,2021,(9):5-16.
[18] 許光偉.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品性與理論品格——基于《資本論》的視角[J].經濟縱橫,2018,(3):12-24.
[19] 許光偉.論生產目的規定的抽象性與具體性理性——中國共產黨對經濟學“哥德巴赫猜想之謎”實踐解決的理論內涵和意義[J].內蒙古社會科學,2021,(6):105-113.
(未完待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