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
時間:2005年11月2日上午9:00
地點:北大資源賓館三層1308號
主辦:烏有之鄉書社
網站:http://www.wyzxsx.com
郵箱:wyzx@wyzxwyzx.com
電話:010-62760856
聯系人:范景剛(13910426398)
“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主題
1、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改革開放實踐過程進行重新認識
2、檢討西方經濟學對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的重大經濟理論和政策的影響
3、反思西方經濟學在我國高等學校經濟學教學和科研中的作用及影響
“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經濟學理論創新”學術研討會議程
主持人:傅軍勝
1、韓德強致辭(9:00-9:10)
2、主題發言(9:10-10:50)
(1)胡代光(2)衛興華(3)于祖堯(4)丁冰(5)劉日新(6)楊斌(7)候若石(8)智效和(9)許建康(10)張勤德
3、休息(10:50-11:00)
4、自由發言(11:00-12:30)
項鏡泉、路愛國、李樹泉、朱安東、楊曉青、鐘亞平、毛立言、傅軍勝等。
下面是于祖堯發言紀錄,經本人修改整理。
于祖堯(原九屆全國人大代表、人大財經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的改革向何處去?
劉國光同志的文章發表之后,社會反響很強烈。劉國光一向以穩健著稱,在改革開放過程中被人稱為“穩健派”。這次他為什么如此強烈地、鮮明地提出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而且問題提得這么尖銳?這并不是他最近這些年的政治觀點、經濟觀點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二十多年來,國光同志一貫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的改革方向。面對著新自由主義思潮泛濫成災,面對著我們國家社會矛盾、經濟矛盾如此嚴重的現狀,每一個有良知、有良心的正直的學者、黨員都不能袖手旁觀。他出來講話表明矛盾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地步。
這么多年來,有人一直有意鼓吹要淡化意識形態,提出“經濟學非意識形態化”。現在回過頭來看,他們純粹是掩人耳目,是在“非意識形態化、非政治化”的口號下搞西化。他們從來沒有淡化他們的意識形態、階級立場和政治主張。
我認為一個有良知、有良心、正直的學者,只要走到底層,去農村看看,去和下崗工人聊聊,去在城市的打工者聚集區看看、體驗體驗,和貧困地區的農民群眾交談交談,了解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和感受,就不能不對我國社會現在貧富嚴重分化、工農群眾的基本利益得不到保障的現狀受到震動。
我們共產黨沒有農民的支持、沒有工人的支持怎樣取得天下?他們是我們黨的群眾基礎。過去我們說解放軍是穿著軍裝的農民,這話說得一點不錯。小米加步槍的小米指的就是農民。當年支持我們黨的農民、工人群眾,今日淪落到失業大軍里面。一億三千萬農民工進城打工,他們的付出和他們實際所得為什么如此懸殊?他們為中國經濟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他們的生活條件卻極其惡劣。我住的那個小區最近在修路,修路的絕大部分是農民工,他們就住在立交橋的涵洞下面,現在北京氣溫這么低,他們沒有避寒設施,就在涵洞兩邊拉上一層塑料布。這就是在北京、在“皇城”發生的事情。
面對著國家的現狀,每一個有良知、有良心的學者不能不站出來表示自己的態度,難道我們改革開放這么多年就是要讓億萬階級弟兄落到今天的狀況嗎?江蘇有位著名的經濟學家叫沈立人,寫了本叫《關注中國弱勢群體》的書,劉國光同志給這本書寫了序言。接著又出了一本《關注農民工》,我給他寫了篇讀后感,標題叫《為億萬階級兄弟吶喊》。像他這樣有良知的、敢于說真話的學者在經濟學界還是不少的。
我也給一些同志講了,劉國光的文章出來大家積極響應是好事情,但是大家不要抱過高的期望值。因為隨著改革二十多年來利益關系、經濟關系的分化,經濟學界也不是鐵板一塊,也分化成不同的利益群體。在不同的學派后面有著不同的階級背景、利益背景。現在經濟學界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鼓吹私有化、鼓吹殖民化的這幫人已經形成了一股社會勢力。他們在政界、學界、經濟界、輿論界都有支持者、同盟軍。所以,談到要真正改變社會現狀,我很同意衛老師的觀點,期望值不要過高。但是我們要持之以恒,打持久戰、攻堅戰,要有這個信念。否則,我們對不起為革命事業犧牲的千萬先烈。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期間,電視每天都播放一位革命先烈的事跡,這個做法還是很好的。“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
91年蘇聯解體時,我在莫斯科訪問,親眼目睹了蘇聯紅旗落地,蘇共解體。在紅場無名烈士碑前,我情不自禁流下了淚。我當時心情非常沉重,我在想蘇聯幾千萬人為之奮斗的社會主義事業就完了嗎?我也在問自己,中國能不能避免重蹈蘇聯的覆轍呢? 十幾年過去后的今天,我認為這已經成為現實問題擺在了我們的面前。這是任何人都回避不了的。中國的改革向何處去?中國能否避免重蹈蘇聯、蘇共的覆轍?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思考。
斗爭不是一朝一夕的,我們要打持久戰、攻堅戰,只要我們毫不氣餒的把這場爭論進行下去,支持劉國光,雖然最后的結果不好說,但我們能積小勝成大勝還是可能的。這些年來有人打著“深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名義,要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資本論》全盤否定。但是在這場爭論中,很多學者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陣地,批判了這種錯誤思潮。所以后來黨的文件中,“深化勞動價值論”就不提了,“三要素論”也沒取得多大影響。所以我們積小勝成大勝還是可能的。但工作的對象要針對廣大群眾,對鼓吹自由化、私有化的頭面人物,要轉變這些人的觀點是不可能的,不要寄予不切實際的希望。
那些頭面人物寫的批判劉國光的文章,用的還是老一套手法,扣大帽子。你要批判新自由主義,就是反對改革;你要消除新自由主義對我國改革的負面影響,他就說“否定改革的成就”。他們拿不出任何證據來說明劉國光哪篇文章里是要反對改革。中國社科院是最早發表文章批判新自由主義的。你能說那篇文章是“借批判新自由主義來反改革”嗎?這些人才是真正在打著改革的旗號在搞私有化、葬送社會主義,在真正的反對改革!他們這種隨意扣大帽子的手法是極其卑劣的,不是嚴肅的學術爭論。
實際上改革開放以來,兩種改革開放觀的爭論、斗爭從來沒有間斷過。這一點有鄧小平的話,江澤民的話為證,他們現在是用否定改革的大帽子來封別人的嘴,否定改革開放有兩種截然相反的改革開放觀,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我們要堅持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讓群眾理解我們,接受我們,擴大我們的影響,這是我們應當做的工作。
我們在批判新自由主義過程當中,要接受簡單化的教訓。中國當前貧富分化的問題非常非常,社會矛盾也很尖銳。這個現狀他們也承認,但產生這個現狀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他們不愿意承認新自由主義對中國的改革的負面影響。上海《社會科學報》整版地發了一篇文章,說要關注弱勢群體,文章把問題都擺出來了,但就是避而不談怎么造成這種現狀的。再比方說,中國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了,怎么避免重蹈蘇聯的覆轍,這個問題他們也避而不談,中國現在是不是面臨著重蹈蘇聯的覆轍的現實危險,西方反華勢力是否也在中國搞“和平演變”,這些問題他們更不愿意去觸及。這場爭論才剛剛開始,問題的意義遠遠超出經濟學教學的意義,我還是一句話,我們要打制久戰、攻堅戰,要長流水、不短線。希望還是有的,但斗爭的道路決不會是平坦的,甚至很可能我們都要付出代價。否則,我們就沒有對13億中國人民盡到一個共產黨員應盡的責任。
我現在想起來,前些年吳易風同志無端地受到某些人的批判。他的文章的要害就是引用了俄國一些學者的話,觸犯了某些主流經濟學的觀點,有些俄國學者說,搞“休克療法”的某些俄國人搞私有化但沒有把他們真實的目的告訴俄國人民,欺騙了俄國人民。這篇文章發了以后,在社會上引起軒然大波,主要是經濟學界幾個有影響的學者,說他是借外國人的口否定中國的改革開放。實際上回過頭來看,這些人是心虛,怕人民識破他們的廬山真面目,明明要把中國改革引到全盤私有化的道路上,但卻打著市場化改革的旗號,在市場化的旗號下干的是全盤西化。那個時候他們不敢明目張膽地講,現在敢于公開發表文章,揚言就是要徹底削滅社會主義國有企業,走科爾奈主張的漸進式私有化道路,毫不避諱,因為他們認為早已成氣候了。那場爭論吳易風同志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但歷史最終證明他是正確的。
劉國光的文章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正直品格。我已經離休了,但是看到很多前輩還在繼續戰斗,我不應當退出戰場,還要繼續做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謝謝。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