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無霸聯想“私有化”之路的是與非
——烏有之鄉“聯想改制”研討會簡訊
(本網訊 通訊員三冰)2009年9月8日,聯想控股與中國泛海集團正式宣布,中國泛海控股集團成為聯想控股的第三大股東,持股29%,交易價格為27.55億人民幣。柳傳志同時還表示,聯想控股將在香港整體上市。就“聯想改制”這一問題,2009年10月17日上午,烏有之鄉大講堂特別邀請了聯想原總工程師倪光南院士,仲大軍,云淡水暖,閑言,左大培(左老師未親臨現場,特錄制了相關視頻,進行參與)等知名學者一起進行了研討。
倪光南,中國工程院院士。幾十年來一直從事計算機及其應用領域的研究與開發,曾參與我國自行設計的第一臺計算機的研制。1984-1999年期間,擔任中科院計算所公司(聯想集團前身)和聯想集團首任總工程師,首創在漢字輸入中應用聯想功能,主持開發的聯想式漢字系統、聯想系列微型機,分別于1988年和1992年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倪光南是聯想漢卡的發明人,一直被視為聯想高科技的象征,是我國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T產業的靈魂性和旗幟性人物。倪光南院士首先作了《聯想如何從國有變成民營》的報告。
聯想是誰創辦的?
倪光南院士在報告中指出:3月22日柳傳志先生在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動員大會上的講話說:“20年前,我走出研究所,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上一間20平米大的傳達室創辦了聯想”。這完全篡改了聯想初創時的一些基本事實。
為了說明這“36字”的虛假宣傳,我們首先來看一下聯想公司最早的“官方文件”——第一個公司手冊和第一個產品目錄。
1985年初的“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手冊”寫道:“我公司成立于1984年11月,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開辦的實體公司,全權代表本所開展對外業務服務。公司的宗旨是: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和技術合作;經辦計算機科學技術的開發業務,加速科研成果的技術轉移”。1985年5月的“產品目錄”列出了以“LX-PC多功能聯想式漢卡”為首的29項,全是計算所的科技成果。由此,人們可以了解聯想創業的關鍵事實:
企業名稱: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創辦者:中科院計算所;
企業性質:全民所有制;
創立時間:1984年11月;
企業宗旨:轉化計算所科技成果。
在后來多年的公司手冊上,這些重要信息都沒有變化。例如1987年手冊重申公司是“計算所辦的公司”,是“作為計算所的窗口”,并提出了“實行科研、試制、生產、經營一條龍”。1990年提出了“技、工、貿一體化”。1992年后又發展為“技、工、貿、服務一體化”。這表明公司在創業中,逐步確立了“技工貿一體化”的經營方針。在1988年手冊上有公司領導人的照片,按地位排列是:董事長曾茂朝(所長兼),前任總經理王樹和,總經理柳傳志,總工倪光南等等。這樣,可知公司的董事長和首任總經理都不是柳傳志。
1988年,公司拳頭產品聯想式漢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申報書表明,其產權屬于計算所,在創業頭三年(1985.4 - 1987.12),漢卡為公司創造了1237.5萬元利潤(包括退稅)。1989年11月14日,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并由“所辦公司”升級為“院辦公司”。柳傳志在成立大會上宣稱:“聯想集團以開發成功聯想漢字系統起家并由此而得名”。
要害是誰創辦了聯想?
由此可見,柳傳志的“36字”在以下方面修改了歷史:
企業名稱:聯想從計算所公司改名而來的事實被回避了;
創辦者:“計算所”變成了“柳傳志”,“所辦公司”變成了“柳辦公司”;
企業性質:“國營企業”變成了“民營企業”,柳傳志也從“國有經理人”變成了“民營企業家”;
宗旨:從“轉化計算所科技成果”變成了“個人下海”;
領導職位:柳傳志從“第二任總經理”變成了創業領頭人;
起家主要產品:聯想式漢卡被回避了;
近年來,聯想關于起家的宣傳基本上都是這“36字”的翻版,突出了“柳傳志帶領11人”、“20萬元”、“一間傳達室”、“貿工技”等等,要害是將聯想的創辦者從“計算所”換成“柳傳志”。
“溫水煮青蛙”
客觀說來,聯想起家宣傳還是很成功的,這可能要歸功于“溫水煮青蛙”的策略,請看他們是如何修正聯想起家史的:
1988年的公司簡介第四段加入了“經過三年的艱苦奮戰,由20萬元的創辦費發展到八七年經營額七千萬元;由十一人起家發展為擁有二百二十多人的高科技開發經營隊伍”。這在公司創業史中首先引入了“20萬元”和“11人”的概念。不過當時連公關部都沒有領會其中的深意,在1988年底的宣傳手冊上,按照“胡傳奎”模式,將公司起家說成:“公司創辦四年,從小變大了。十幾個人變成了三百多”。當然,這種“錯誤”以后沒有再出現,此后直到1995年的手冊,“20萬元”和“11人”越來越突出了。
1996年:公司簡介變成了“聯想集團創建于1984年11月”,“由中科院計算所11名科技人員以20萬元人民幣投資創辦而成”,這時,“計算所”創辦者地位已被“11人”所頂替。
1998年:公司簡介為:“聯想集團公司是一家以研究開發、生產和銷售計算機設備及其相關產品為主、貿工技一體、信息產業領域內多元化發展的集團公司”。這時,“技工貿一體化”的方針已被”貿工技一體”所頂替。
……
這樣,經過十多年的精心策劃、逐步演變,“柳傳志”終于取代“計算所”成為聯想的創辦人,聯想從“所辦公司”起家變成了從“柳辦公司”起家。
企業創始人問題
計算所公司作為改革開放下,科技體制改革的產物,除創辦單位計算所外,也許可以承認一些創始人,但這應當有令人信服的依據,比如根據貢獻、職務、進入公司的時間等等進行綜合評估。
計算所公司當年并沒有舉行任何成立儀式,而且加入公司既不需要轉人事關系,也不需要挪工作場所——仍在計算所里。公司中歷來沒有劃過線,將人員分成“創始人”、“非創始人”。如上所述,“11人”概念是1988年手冊才出現的,從未在領導層中討論過。
即使今天聯想將這“11人”抬高到頂替“計算所”的創始人地位,這“11人”也沒有享受到真正創始人的待遇,幾乎沒有人知道他們都是誰,其中離開公司的早被遺忘了,還沒有離開的也沒有多分股份。而且這“11人”只有“匿名權”,連王樹和都要把“第一人”的名分讓出來給柳傳志頂替。他們充其量只是“虛擬創始人”,是柳傳志要取代計算所做聯想“唯一創始人”的一個“托”而已。
大股東的寬容
在聯想“煮青蛙”式的起家宣傳過程中,大股東的寬容客觀上助長了這種行為。
當柳傳志在那次大會上發表這“36字”時,主管公司的中科院某局長正在臺上聽著。他發言時雖然指出,“上世紀80年代,……中科院又率先實行‘一院兩制’的運行體制,以自主知識產權出資參股,成立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表明當時的“所辦(或院辦)公司”是實行“一院兩制”的運行體制的產物,不同于科技人員自發下海辦的公司,但他并沒有正面反駁這“36字”。
大股東的寬容還表現在:為了提高柳傳志的聲譽,竟任命他這樣一個畢業后只做了幾年科研輔助工作的人去當中國計算機領域最大的研究所——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并讓一個不要技術、主張“貿工技”的聯想公司去管計算所,這就是全國聞名的“兒子管老子”。柳傳志當上所長后不管科研,計算所每況愈下,最后只好由李國杰院士接替所長,計算所才重新興旺起來。1997年,大股東又將屬于計算所的、中關村核心地帶的8萬平米科研用地交給聯想去經營房地產,辦了“融科置地”,現在成了“聯想控股”利潤的主要來源。
盡管計算所為關愛、培育聯想這個“兒子”,傾注了知識產權、商譽、場地、設備……,甚至全部地皮,但這個“兒子”長大后除了認“老子”的“20萬元”外,其它概不認賬了。
漠視自主知識產權的后果
為聯想帶來第一桶金的聯想式漢卡是計算所的知識產權。正如中科院局長在上述講話中所指出的,這種知識產權是當時研究院所貫徹“一院二制”、“出資參股”辦高技術企業的主要資產,盡管限于當時歷史條件,在工商注冊中沒有體現出來。
但是,聯想的宣傳從不承認這一知識產權;聯想“認股權”中也沒有為這一知識產權分一分錢。此外,聯想的宣傳還刻意抹殺這一知識產權,宣稱1985年底,公司通過“搬機箱”、“流大汗”,掙了“70萬元”,再去開發聯想式漢卡,企圖抹殺漢卡是計算所積累了十多年的知識產權的事實。
試問,如果漢卡是用1985年底的利潤去開發的,怎么能在1985年5月就推出漢卡產品呢?另外,當時大學生畢業的工資也只有46元,假如公司員工“搬機箱”也能掙到這樣的工資,那么,當時公司維修部的10幾名員工要掙到這70萬元需要連續“搬機箱”達100多年!實際上,這70萬元正是依靠了聯想式漢卡,使公司贏得了中科院的500臺微機(帶漢卡)的合同所掙來的!
一方面,聯想漠視自主知識產權,另一方面,聯想又用高價去買跨國公司的知識產權,這種方針導致聯想至今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在金融危機中表現出抗風險能力不足。
總之,在聯想25年的今天,我們應當實事求是地總結聯想起家的經驗,總結“產學研相結合”的經驗,還聯想起家的本來面目,維護科技體制改革的成果。
圖1. 最早的公司手冊(1995年初),以計算所主樓作為公司形象,突出了“所辦公司”依托計算所、為計算所轉化成果的宗旨,十多年來公司開發人員都在這棟樓里工作。
圖2. 公司第一個產品目錄(1985.5)列出了以“LX-PC多功能聯想式漢卡”為首的29項,全是計算所的科技成果,并無后來宣傳所說的“旱冰鞋”、“彩電”之類。
圖3. 1987年手冊,封面是以計算所車庫改造的公司門市,重申公司是“計算所辦的公司”,是“作為計算所的窗口”。
圖4. 1988年剛當上總經理不久的柳傳志還謙虛地站在“前任總經理”王樹和的邊上,但在后來的宣傳中,王的名字從媒體上消失,柳傳志成了創始帶頭人。
圖5.聯想式漢卡的國家獎申報書上記載,“主要完成單位”是“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頭三年為公司創造利稅1237萬元,說明聯想的第一桶金是用計算所的知識產權創造的。
圖6. 1996年手冊在前些年逐步修正公司創業史的基礎上,終于完成了由“11人”+“20萬元”頂替“計算所”作為聯想創辦者的轉變,從此,聯想創業史帶上了“胡傳奎”式的傳奇色彩。
圖7. 獲得計算所80000平米科研用地后,聯想辦了“融科置地”房地產公司,蓋的都是面向跨國公司的高檔樓宇(圖上的A座、C座已建成)。原物主計算所被擠到地皮的邊緣。(如上摘自倪光南院士博客)
聯想的第一桶金
柳傳志在他的《聯想初創回憶錄》中寫道:公司的“第一桶金”是來自“中科院進口了500臺IBM計算機,把驗收、組裝、培訓和維修等技術服務環節交給公司,公司賺了70萬”,和“計算所在KT8920大型機的研制過程中,讓我們承包、代包了存儲器、擴存、應用軟件等大部分任務,這些成為穩定的利潤來源”。……然后,才開發了漢卡。
但事實上,中科院這500臺微機全都配有聯想式漢卡,正是依靠了漢卡才使公司戰勝了競爭對手,贏得了這個合同,這70萬利潤充分體現了漢卡的高增值(合每臺利潤1400元,相當于一個大學畢業生25個月的工資, “搬機箱”、“流大汗”怎能有這么高的利潤?)。至于“KJ8920”則是計算所另一項重大成果,由計算所副所長張修研究員等人研制,此項成果獲得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計算所公司作為計算所的窗口,在項目早期曾幫過一些忙,但后來這個項目的人員并未進公司,項目并未在公司中轉化,它后來多年取得的利潤也不歸公司所有。
倪光南院士說:“柳傳志還說計算所公司倒過電子表、旱冰鞋,甚至還有運動褲衩;他說他是1985年年初,第一次知道倪光南的手上有種叫做‘LX-80聯想式漢字系統’的技術;這些話都不太令人信服,1990年3月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聯想之路》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一窺當年的真相。”
由于聯想遵循了“產學研相結合”,實行計算所聯想式漢卡等成果的產業化的策略,創建了聯想品牌,并開發出了聯想系列微機、聯想程控交換機、聯想激光打印機、聯想Office、聯想金融平臺軟件、CSVGA和PCI-IDE芯片等等產品。這一階段以1993年研發投入最大,達到386萬元,占年銷售收入57771萬元的0.67%,雖然投入不大,但由于實行“產學研相結合”,仍取得很大效益。
聯想發展戰略大變革
在聯想式漢卡全盛時期,聯想推出了第二代拳頭產品聯想系列微機,從此微機成為公司主營業務。1992年倪光南主持的聯想系列微機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聯想有較強的設計能力,能在國內市場率先推出聯想486、聯想586等等新機型引導潮流,再加上質量和服務好,聯想微機發展很快。但1993年由于銷售策略和管理體制的問題,聯想微機銷售發生危機。
1994年楊元慶“臨危受命”擔任北京聯想微機部總經理,他迅速扭轉了聯想微機銷售頹勢,使聯想微機成為中國第一、亞太第一。楊元慶將柳傳志的“行業直銷與代理分銷相結合的銷售策略”改變為“完全由代理銷售的策略”。
1996年以后柳傳志將公司方針從“技工貿”改為“貿工技”,一直到2002年楊元慶當CEO之前,是聯想第二階段即“貿工技”階段,共七年,除了清除程控交換機等“技術”外,最大成果是投12億元建設“大亞灣亞洲最大的板卡生產基地”,這一選址錯誤的“工”剛建成即被剝離。1998年公司手冊首次出現“貿工技”字樣,這時的聯想總部仍在計算所院內用計算所的樓。
1995-2001年,以“貿工技”為口號,放棄“產學研相結合”,放棄R&D,投巨資建設“亞洲最大的板卡基地”。
聯想的科技骨干絕大多數離去,研發項目幾乎全部終止,公司不再獎勵研發人員,基本不投入R&D,以“總工程師是前蘇聯體制的產物”為由,不再設技術帶頭人。
2002年-現在,楊元慶任CEO后,提出了“技術的聯想,服務的聯想,國際化的聯想”的新口號。
聯想大大增加了R&D投入,高薪聘請祝明發研究員任首席科學家,開發出深騰超級計算機;并發起制訂閃聯標準;開發TPM安全芯片等等,重新將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公司發展的基點。
由于第二階段的7年放棄了R&D,使聯想損失了寶貴的時間。
聯想第一次“國退民進”
1988年4月北京聯想、中國技術轉讓公司與港方導遠(呂譚平等四人)成立香港聯想,中方67%,港方33%,為照顧缺乏資金的港方,注冊資金只有90萬港元。1992年香港聯想上市前增資,南明(北京聯想全資子公司)投入了1270萬美元,其中717.42萬美元作為北京聯想的增資,另外的552.58萬美元柳傳志擅自借給港方增資,這次暗箱操作,香港聯想上市招股書上沒有披露。
1992.10.15.南明借552.58萬美元給導遠的“外匯借款合同”。
1994.2.14.香港聯想上市(HK0992),由于港方借552萬美元負債持股,其股份差不多趕上了北京聯想,而另一家國資企業中國技術轉讓公司基本出局,對于第一次“國退民進”中國科學院的態度耐人尋味。
倪光南院士說:“按照1994年1月25日公開發行的香港聯想上市招股書的記載(P.133-134),1992年10月15日北京聯想投入9890萬港幣(約1270萬美元),呂譚平等四位外商投入10萬港幣進行增資擴股。招股書和年度財務報告正式公告時,公開披露:香港聯想總共發行的6.75億股中,北京聯想得2.618億股,四位外商得2.08億股。至于四位外商只投入10萬港幣為何能得到2.08億股,為什么招股書上沒有披露內情呢?”
香港聯想上市后倪光南舉報了其中的“負債持股”問題,于1995.6被免職,1999.9被解聘。有關方面包括柳傳志都已承認此事,但解釋說,“貸款給港方負債持股是基于當時客觀條件和北京聯想取得控股地位的需要,目前港方已全部還請貸款和利息”。實際上香港聯想當時已滿足上市條件,可以不增資,如果增資,那就是有資金實力和控制權的股東為了改變股權的主動行為。
聯想第二次“國退民進”
2001年聯想控股的35%由職工持股會用未分配的歷年利潤1.5億購得。但僅旗下融科置地的土地價值已達數十億元,第二次“國退民進”似有賤賣國有資產之嫌。
倪光南院士說:“現聯想控股旗下有5個企業,其中融科置地已成為主要利潤來源。聯想以計算所知識產權、商譽等等起家,后來柳傳志一直想割斷和計算所的“親子關系”,只承認有20萬元,但到頭來卻還靠“老子”的地皮賺錢。”
聯想的“民營化”整合
如柳傳志所說,呂譚平沒有領導大公司的能力,他炒賣DRAM導致香港聯想1996、1997出現2億多虧損,股價降到0.29元,雖然港方以0.22元成本(上市牌價的1/6)“負債持股”,套現仍不能得大利,柳傳志又冒風險延長貸款期限達5年之久,直至整合后、套現能獲暴利為止。
為了使港商“負債持股”獲暴利,柳傳志摒棄了其他對北京聯想更有利的上市方案,不調整香港聯想股權就實行“整合”,將優質資產北京聯想注入香港聯想,這樣,“民營化”擴展到了整個聯想。國有方成了“聯想控股”,只占70%,港方占13%。
香港聯想整合前最低股價(1996.8.16)0.29元,整合后最高股價(2000.3.6)70元。呂譚平等以每股1.33-2.0元折價還款,還剩約1.8億股(股票一分四后約7億股),套現后可超百億元,呂譚平自己承認的數額與此相符,他們成為聯想的“匿名”首富。
整合后,聯想集團互聯網(FM365)、IT服務、手機等轉型都告失敗。2004年聯想“小吃大”以15.47億美元總代價收購歷年虧損的IBM PC部門。聯想控股持股比例減少到50%以下,民營化又前進了一大步。
2009年9月8日,泛海以顯著低于市值的27億受讓國科(中科院)29%股份。
至此,聯想控股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民營企業,柳傳志終于實現了多年來“國退民進”的夙愿。
學者點評聯想“民營化”
著名非主流經濟學家仲大軍認為:聯想改制和中國三十年來的改革思路是分不開的,那就是大規模的私有化,特別是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后。聯想通過修改它的宣傳手冊,通過虛構一些好聽的故事來神話聯想,但是倪院士的報告讓我們看到了聯想不是那么回事。聯想初創時期大量地利用了體制內的資源和無形資產,在官本位的中國占據了足夠的優勢、攫取了大量財富,柳傳志說依靠20萬元起家是不科學的說法,也是沒有常識的說法。最近又出現了“國進民退”的現象,這跟國際競爭、市場回歸有著深刻的關系。仲大軍也同時認為中國私有化的改革對中國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公辦、國有、民營、股份制都不能舍棄,中國未來發展必然要走一條多元化的道路。
香港《鳳凰周刊》特約撰稿人閑言發言說:如果在本次研討會中也能請到聯想的相關負責人,那么效果也就更好了。(主持人郭松民補充說:我們也邀請了,只不過是人家不來。)“我可以肯定地說,聯想改制的過程中,肯定有貓膩。這么大的事情,董事會也不開,就一個人說了算了,這里面中科院的領導怎么沒起到作用,必然涉及到權錢交易或者利益交換。而聯想第一次改制,問題還不是很大,為了實現控股借錢給港方還說得過去,但交易不透明,這讓我們不得不懷疑其中必有貓膩。后兩次改制,才必然是有問題的,存在著明顯的利益輸送的問題。我覺得聯想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問題,還是出現在了中國現有的體制上。在毛主席時代,企業領導人是接受人民群眾監督的,你的每個決策都是透明的,企業管理人員是不敢亂來的。”
人民網強國論壇知名網友云淡水暖認為:聯想的神話已經講了很多年了,現在聯想已經完成了“私有化”改制,倪院士再出來講這個問題就有些晚了。最近江蘇省黨校培養“富二代”的事情鬧得沸沸揚揚,他們出來辟謠說,江蘇省的富二代有些特殊,他們的父輩都是從國有企業轉化來的,可見國企“私有化”的過程已經完成了。閑言老師說,我們在這里討論,只不過是發發牢騷而已,沒什么用的,其實是有用的,當陳國軍被打死的時候就有用了。現在的國有企業不像計劃經濟時代的國營公司了,一字之差,卻有了本質的區別。國有是資本的隸屬關系,而國營還包括著要經營。如果聯想公司的出資人中科院不答應聯想的改制,聯想是不敢的,這就是說中科院放縱了聯想的改制。而且國企改制的過程中,方方面面涉及到權利交換的官員都是有干股的,存在著權錢交易。
著名非主流經濟學家左大培通過錄制的視頻,對聯想步步為營的“民營化”進行了解讀:聯想過去是一個純粹的國有公司,但最近十五六年經過一步步演變,變成了一個民營公司。我們需要聯想絕不是需要他賺多少錢、規模有多大的問題,我們需要的是發展計算機產業,我們全國的人之所以看重聯想,就是因為它是中國發展計算機產業的代表,從這個角度評價,最近十幾年的聯想發展之路是失敗的。自從聯想提出從“技工貿”向“貿工技”轉變之后,那么聯想的路就已經失敗了。在發展計算機領域,國家各機關給與了聯想各種優惠和扶植,但是聯想最近這些年有哪些重大發展?基本沒有。現在發展計算機,不是你能做多少計算機,而是一些核心產品,例如芯片、軟件,就是Inter、微軟他們干的那些活。聯想如果辯護說它走的是IBM的道路,是發展硬件的,那么這些年它對促進中國芯片、操作系統產業方面有哪些貢獻,它不但沒有貢獻,而且對中國這些產業的發展危害卻極大,因為聯想在客觀上成了微軟等搶占中國市場最好的武器。而且最近這些年聯想在技術上沒有取得一點進步,尤其在發展極快的IT產業上,沒有取得多少發展,這本身就是一種失敗。同時政府也要反思,給了聯想如此之多的扶植,為什么沒有取得多少成效。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呢?左大培老師認為,第一、柳傳志搞的“貿工技”放棄了自主研發的技術;第二、聯想私有化改制起了非常壞的作用;聯想改制的每一步都反映了國企私有化改制中的最惡劣的問題,就是掠奪國家和人民的財產。聯想私有化的三個步驟是,一、聯想整體在香港上市,從而出現了一大批私人股東,剩下的國有股為聯想控股持有,聯想第二、第三次改制就是針對聯想控股持有的國有股。二、聯想控股又將35%的股份給了聯想職工持股會,這些股份又都集中在少數幾個人手里,得到好處的主要的就是幾個官員,聯想改制不激勵為公司做出巨大貢獻的技術專家,而是激勵那些沒有貢獻的官員,這是正確的嗎?這沒有正義、沒有公平、沒有效率可言,這是典型的經營吃大股,權貴私有化。也是兩頭掠奪的集中體現。三、聯想控股的大股東又將大部分股票賣給了泛海集團,聯想完成了私有化進程,而網上有人測算這次出售聯想股份,至少賤賣了10個億。聯想賣出去了股份,也就是賣出了它的股權,而聯想重要的就是中科院計算所所在的那塊地,就等于也賣出去了。這也反映了國企私有化另一個重大問題,私人出資購買國有資產,其實購買的是那塊土地。將來中科院計算所會不會被趕出那塊地呢?這將對中國最重大的科研項目的發展是一次嚴重的打擊,危害了國家技術的發展。如果聯想依然按照柳傳志的“貿工技”發展,那么聯想很可能將走上房地產、金融領域的投機倒把,那危害將是極其重大的。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怎么辦?左老師指出,國家應該對聯想的一切問題重新端正態度,一、取消對聯想的一切扶植政策;二、國家收回聯想控股的那塊土地,恢復其原有性質,交給中科院計算所使用;同時重新審查聯想分給聯想員工持股會的股份;三、國家要對聯想第一次改制的情況拿出一個說法,柳傳志將資金借給港商是典型的犯罪,對這些國企改制的原罪,國家必須進行重新審查。(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